《第二座山》读后心得: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当世俗成就不再满足你,你要如何为生命找到意义?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second-mountain/
为什么有些人在获得傲人成就之后,却感到怅然若失?为什么有些人遇到了家庭、名声、
职场上的挫败,从此一蹶不振?但是,却有另外一群人,在遭逢相似的经验之后,却能保
持热情、重新振作?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人们在面对和追寻人生目标的态度有所不
同。
这本书在说什么?
《第二座山》的作者是《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他曾经
在职场上叱吒风云,却也曾经遭逢第一段婚姻的的破裂。他深切地自问:“人生只有这样
吗?”对于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他发现了一个更崇高、更值得追寻的目标。
他将人们追寻的目标分成两种。第一种是征服世俗成就的“第一座山”,攀爬这座山的人
追寻的是财富、权力、名声,他们费尽努力希望能过上幸福人生。第二种是追求超越自我
目标之外的“第二座山”,攀爬这座山的人臣服于对婚姻、志业、人生观、信仰、社群的
承诺,他们在贡献自我的过程当中获得喜乐。
在这本书中,作者想传达一个核心讯息:“人生并不只要攀爬世界为你树立的第一座山;
还有充满精彩的第二座山,同样值得你努力征服”。透过第一座山和第二座山的对比,他
让我们见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念。而这些观念之间的冲击,将改变我们看待传统世俗
成就的眼光。
第一座山是什么?
第一座山指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终极诉求是个人的满足。
作者认为,第一座山的目标是社会文化设定的目标:功成名就、获得敬重、被纳入合适的
社交圈、拥有幸福人生。似乎所有人追求的都差不多:漂亮的房子、美满的家庭、美好的
假期、美食和好友。
人们在第一座山追求的是个人的“幸福”。这种幸福是自我的胜利、自我的扩张,当我们
朝着目标前进,感到一切顺利的时候,就会感到幸福。像是你顺利从学校毕业了、在职场
升职了、你吃著大餐并且享受美好的物质生活。幸福也跟自己获得新的能力和新的成就有
关。
攀爬第一座山的人,比较偏向“利己”的心态。他们期望透过努力让自己出人头地,在世
上留下一个好名声,获得充足的财富、权力和地位,在这段路上持续赢得胜利并胜过他人
。
第一座山的重点在于建立自我,追寻属于个人的幸福感。
第二座山是什么?
第二座山指的是一种“关系主义”,终极诉求是个人以外的事物。
第二座山的目标是对自己之外的人、事、物做出承诺。他从事的不是职业,而是志业。他
的婚姻不是合约式婚姻(我能得到什么好处?),而是盟约式婚姻(我为你生、也为你死
)。他不高谈阔论,而是臣服于信念。他不只居住于某个地方,他会协助那个地方形成社
群。
人们在第二座山追求的是超越自我的“喜乐”。这种喜乐是你觉得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分别
消失了,你在精神上和对方合而为一。当母亲和宝宝的眼神交会相视而笑、当你和一群好
朋友忘却了利害关系且尽情载歌载舞、当你明了自己的付出替社群带来了贡献。喜乐是一
种忘我、超然、自然而然降临的状态。
攀爬第二座山的人,比较偏向“利他”的心态。他们会先凝视内心深处,找到与他人连结
的向往,然后与他人建立关系,让自己走进世界。他们精进自我,是为了付出自我。
幸福是我们在第一座山追求的目标,喜乐是在第二座山生活时,顺便得到的收获。
分辨你在攀爬哪一座山
我们该如何分辨,现在的自己在爬哪一座山呢?我们可以看书中这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
有一位年轻人因为跟别人斗殴,昏迷住进了医院,他的父亲每天守在儿子的病床旁边,长
达半年。有一天,护士走进来清理年轻人的病房,那位父亲当时到外面抽菸,没有亲眼看
到护士打扫病房。当天稍晚,护士在走廊上遇到那位父亲,父亲怒气冲冲地指责护士没有
打扫他儿子的房间。
如果,护士正在爬第一座山,他会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打扫病房,他可能会反驳:“我确实
有打扫你儿子的房间,只不过那个时候你在外面抽菸!”如果,护士正在爬第二座山,他
会知道自己的职责是为病患和家属服务,他的职责是在危急时刻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这
个护士明白,眼前这位父亲需要的是安慰。于是护士把病房再打扫了一遍。
护士之后说:“我把那个房间再打扫一遍,是为了让他亲眼看见我打扫房间。我能想像他
的感受。他的儿子在那里躺了六个月。他的心情一定很沮丧,所以我把病房再打扫一次。
我没有生他的气,我想我能体会他的心情。”这位护士追寻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和成就,而
是对于服务他人的承诺。
第一座山的重点在于建立自我以及定义自己,第二座山在于摆脱自我以及放下自己。第一
座山的重点在于获取,那么第二座山在于贡献。第一座山是成为精英主义者,不断向上爬
,第二座山是成为平等主义者,与需要帮助的人平起平坐,和他们并肩同行。
最容易辨识自己在爬哪一座山的方法,就是分辨现在的你,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服务他
人而活。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阅读这本书的感触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到一股强烈的既视感,也获得了一些新的体悟。
我回想起自己也曾经奋力攀爬第一座山,在职场上付出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努力学习技
能来提升自己的表现。当时我把心力放在升职加薪的打拼,放在成为交往对象心中的黄金
人选,放在成为亲友眼中令人称羡的科技新贵。这时候决定我内心是否快乐的条件,取决
于别人眼中的我是否是一个成功的人。
接着,我从第一座山跌落,在奋力工作的忙碌当中迷失,在伴侣失望的眼神当中看到失去
自我掌控的自己。决心振作之后,才开始透过部落格文章分享、经营读书社群、录制
Podcast 说书,发现了我能对世界提供的独特贡献。然而,在内心深处许下推广阅读的承
诺,竟带来了远高于个人成就所能体会到的喜乐。
我依稀记得一位布袋戏大师曾经说过,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努力演布袋戏是为了餬口活下
去,而年迈之后,他努力活下去是为了继续演出布袋戏。这种心境上的转折,正是从第一
座山前往第二座山的历程。(如果有朋友记得是哪位大师说过这段话,请不吝告诉我)
这本书对于“个人主义”和“关系主义”的探讨,也给了我另一层体悟:不需要当一个完
人。
当一个“完人”,你会耗费大量的精力用来弥补和掩饰自己的缺点。在这个过程中,你的
缺点令你感到芒刺在背,反而没有把心力集中在发挥自己的优势。你的价值来自于别人对
你发表的看法和评价。
当一个“有用的人”,你会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在为别人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你的
优点令你感到活力充沛,反而不会耗费心思去理睬那些不重要的缺点。你的价值来自于你
对世界提供哪些帮助。
如果一个人的辛苦努力仅是让自己变得更完美,而不是对这个世界产生价值,那么这种完
美毫无意义。不要当一个完人,而是当一个有用的人。
“完人”是为自己而活,“有用的人”是为服务他人而活。
后记:前往第二座山
我认为《第二座山》适合两种类型的读者。如果你正在攀爬第一座山,可以提前了解跟其
他人、亲友、群体之间建立有意义关系的方式,帮你在攀爬的时候转换心境。如果你已经
拥有第一座山的成就却感到怅然若失,从作者提供的第二座山观点,你可以学会善待伴侣
、打造志业、实践人生信念、贡献社会,将自己投身于这四个重要承诺之中,看见不一样
的风景。
如同作者所说,大多数人在人生中想追求的(尤其在年少的时候),不单纯只是“幸福”
,而是发自内心的“热情”。我们想要经历千辛万苦,追求某个值得我们付出的重要目标
。而从书中的诸多案例可以发现,这个重要的目标,往往就在第二座山上。
或许,这本书让我更加明白了“回顾”的重要性。就像尼采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提
到的,要发现你来到这世上的目的,你要回顾你的过去,列出你感到最充实、最满足的时
刻,然后看看你能否把这些点连成一条线。
能帮我们定义未来方向的,不是当下的混乱生活,而是清晰的过去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