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欧美的卡片盒笔记法是什么?12个法则和重点整理
《How to Take Smart Notes》读后心得:所有的知识都从笔记开始
万字长文图文版 https://readingoutpost.com/smart-notes/
最近我读完一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它对我的阅读、笔记和写作的流程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我很欣赏的两位知识管理和写作专家 Tiago Forte 和 David Perell 都对这本书赞誉
有佳。今天我想详细跟你介绍这本书的精彩内容,以及风靡欧美的“卡片盒笔记法”这套
写作方法。
《How to Take Smart Notes》这本书有什么特色?
《How to Take Smart Notes》的作者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教育哲学讲师申克.艾
伦斯(Sönke Ahrens),同时也指导学生、学者和专业人士如何管理时间、做出决策和
个人成长。我读的是英文版的 Kobo 电子书,而这本书的简体译本则是《卡片笔记写作法
》(敲碗繁中译本)。
重点说在前面,这是我目前读过最精彩、扎实、充满洞见的“笔记和写作”专书。这本书
除了在笔记和写作的主题上面深入探讨,还会颠覆你对于“打造知识体系”的刻板印象。
Ahrens 先介绍了写作的原理、准备、能力和注意事项,然后告诉我们四个写作的原则,
最后是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学生、学者、作家的书,而我认为,这绝
对是一本适合所有知识工作者的书。
Ahrens 写这本书的灵感出自于一位德国的社会学家 Niklas Luhmann(1927-1998)。这
位学者在他的一生总共出版了 70 本书和 400 篇论文,他探究的主题横跨了多个跨学科
领域:社会学、生物学、数学、电脑科学。这些著作在当代的学术界都占有一席之地。
Luhmann 是一个酿酒师的儿子,在离开朝九晚五的公务员工作之后,他用自己发明的“卡
片盒笔记法”开始勤奋地阅读、做笔记、写作发表,然后跻身学术界。在这套方法的加速
之下,他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成为一名社会学教授。随后
的学术生涯,他保持高品质和高产出的节奏,成了当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s》这本书里,Ahrens 详细分析了卡片盒笔记法的运作原理
,引用了许多学术研究的结果来说明这套方法为什么这么有效。接下来,我们来看到底什
么是“卡片盒笔记法”。
卡片盒笔记法是什么?
Luhmann 发明的卡片盒笔记法,德文的原文是“Zettelkasten”,其中 Zettel 是卡片/
笔记的意思,而 Kasten 则是盒子/箱子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卡片盒笔记法”(
英文是 Slip-box)。Luhmann 在学术生涯的早期,就已经明白了一件事:一则笔记有价
值的地方,就是它自身的脉络和内容。所以他在一张笔记卡片上,只会写下一个想法。
接着,他对这些卡片的分类方式,并不是用传统“主题式”的字母排列。他采用的是“索
引编号”来替每一张卡片命名,然后写下这张卡片跟其他卡片的连结。如下图所示,其中
一则笔记命名为“1”,如果他下一次新增的笔记跟“1”有关连,就接续在后面命名为“
1a”。如果新的笔记跟“1”的关联比较强,他会命名为“1b”;如果跟“1a”的关联比
较强,他就命名为“1a1”。他这些卡片上面,还会写上连结到其他卡片的索引,例如在
“1”的卡片里面,可以写上连结到“2a2”或任何一张卡片(就像手写版的超连结)。
那么 Luhmann 是如何从写笔记,一路进行到最后写出一篇文章呢?以下就是卡片盒写作
法的八个步骤。
1.写“快闪笔记”(Fleet Note):把在任何时刻浮上你心头的灵感写下来,不需要写得
特别工整,这种笔记只是为了抓住倏忽即逝的想法,让你之后可以回顾当时的灵感。
2.写“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把你读到的、听到的、感兴趣的资讯纪录下来
,来源可以是文章、书籍、影片、Podcast 等任何媒介。仔细筛选你要写下来的笔记,尽
量简短,并且用你自己的话做纪录,不要只是复制贴上,最后标注来源的连结、标题、作
者、年分。
3.写“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把之前你写过的快闪笔记和文献笔记拿出来看,
同时也把卡片盒里面的旧笔记拿出来对照。去思考这些新的笔记,跟旧的笔记之间有什么
关联?可以用来支持旧的观点?用来跟冲突的观点彼此对话?用来补强你正在学习的知识
?然后用自己的话把新的想法写到卡片上。注意,一张卡片只能写一个想法。
4.把永久笔记加入“卡片盒”:写好一个想法之后,把这张“新卡片”跟一张相关联的“
旧卡片”建立彼此的连结。值得注意的是,永久笔记代表的是对你自己“永久有用”,而
不是“永久不能修改”。随着你接触到新的资讯,你可以回头对永久笔记做补充、做修正
、做讨论。
5.从你的卡片盒里发展“想法”:当你想要进行任何脑力激荡的时候,记得借助自己的卡
片盒。翻找里面的笔记,去看看有哪一些想法还缺乏事实支撑、有哪些问题又浮现了出来
、有哪些知识断层还没有被补齐。然后去吸收你感兴趣的资讯,再重复上面的 1~4 步,
持续把新的想法和连结建立起来。
6.挑一个“主题”来写文章:不要凭空挤出一个陌生的主题,而是回到你的卡片盒,去检
视有哪一些笔记已经“自成一个主题”,然后挑你最感兴趣的那个主题,并且找出相关联
的笔记。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找主题方法。
7.将你的笔记转为“草稿”:挑选出了一堆相关的笔记之后,开始对它们进行排列组合,
调整出一个前后连贯的排序。记得用自己的话,来帮这些笔记们“串连”起来,针对还没
有结论的地方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笔记之间的冲突和缺陷,你就能调
整你的论述,或补充更完整的资料。
8.对你的草稿进行最后“编辑”:仔细校对草稿中的用词,精炼成最后即将发表的成品。
这时候留意文字的流畅度,删减不必要的冗余。大功告成!
这种特别的写作过程,仰赖的是持续不断的笔记习惯。根据统计,Luhmann 一生当中积累
了 9 万则永久笔记,平均下来他每天写了 6 则永久笔记,长期下来竟累积成惊人的数量
。他透过这个格式简单又固定、持之以恒的笔记流程,却发挥了极多的创意和极高的写作
产量。
接下来,我详细整理书中对于卡片盒笔记法的 12 个关键法则和重点整理。
卡片盒笔记法的 12 个关键法则
1.写作不是从一张空白纸开始
大部分觉得写作很困难的人,都被一个平庸的印象困扰著,那就是眼前的一张“白纸”。
他们相信写作始于一张白纸。这也是很多人对于“创意”的迷思,他们认为创意是一个很
浪漫、很奇妙的事情,它会凭空而生。
符合我们直觉的写作方式是,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主题、列出大纲、进行研究、讨论跟分
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在你还没有开始研究之前,你怎么知道自己
对哪个主题感兴趣?在你还没有讨论跟分析的时候,你怎么知道要去研究什么新东西?
相反的,如果你的顺序是每天持续写笔记,把感兴趣的东西记录下来,研究新的想法,得
到简短精要的结论,这些素材,就成了你写作的燃料。当你要写作的时候,只要从笔记库
里面翻找,就能找到相似主题、值得进一步讨论的笔记,然后挑选出它们,进行排列组合
。当你在撰写和整理笔记的过程本身,就是写作的过程本身。
如同 Ahrens 说的:“每一个对智慧的努力,都始于一则笔记。”这就是为什么真正优秀
的、有生产力的写作,都是基于正确的笔记技巧。写作,是从一则笔记开始的。
2.写作不用事先做计划
传统的写作教学,会建议你事先做好写作的“计划”。你要先想好主题,写好大纲,然后
依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来写作。
为了遵守拟定的计划,我们必须动用“意志力”。这不但使人失去动力,而且也不利于开
放式过程(open-ended process)的任务,像是研究、思考和研读。我们进行这些任务的
时候,每一步都有可能遇到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达到新的成果。特别是对于开放式
过程的任务来说,这种“不期而遇”往往是常态,而不是例外。
而且,为什么传统的计划写作法,会让我们感到挫折?因为我们想要一口气做完全部的步
骤。写作的步骤包含了:阅读、反思、发想、建立连结、分辨差异、找到恰当的字词、组
织、编辑、校正和重写。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不同类型和程度的专注力。如果你还订立了计
划,要自己每次都按部就班进行,等于只是依靠意志力在支撑你的写作热情。
因此,不要用“计划”的方式来写文章。
使用卡片盒笔记法的流程来写作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它并不会限制你应该在写作的某个阶
段“一定”得做什么。相反的,每一则笔记都可以被视为“分散的任务”,可以在短时间
之内被完成,而且还透过彼此相连的笔记,提供你立即的回馈。写每一则笔记的时候,你
就有更多机会去“刻意练习”写作这件事情,随着你经验的累积,你就更能仰赖自己的直
觉告诉你接下来该写什么。
这种写作的方式被称为“循环”(circular)架构,而非传统的“线性”(linear)架构
。当你采取这种方法来写作,你就会发现问题不再是“找不到主题好写”,而是“有好多
主题可以写”,而我该挑选哪一个。你会发现写每一则笔记的时候,脑袋迸出新的想法,
跟其他看似无关的笔记之间建立连结。更有趣的是,当我们透过笔记去写作,就等于先从
线性的文章里面萃取出有用的资讯,然后把不同的笔记拿来混合、搅拌,产生新的样貌,
然后再把它组合成线性的文章输出。这时候,写文章就变成了一种全然的乐趣。
最好的想法和洞见,往往是不期而遇的。最有趣的题目,通常是你不曾事先计划的。
3.带着输出的前提去输入
我想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平常“输入”的资讯被记得更牢、用得更好。该怎么做?
Ahrens 建议你要带着“输出”的目标去接触那些新资讯,你要替自己设下一个目标:当
我吸收这些资讯之后,我要写出一篇可以公开发表的笔记(或文章)。因为,当你要学习
和吸收任何事情的时候,如果带着很明确的目标,会改变你跟那件事情的互动。你会变得
更加专注、更充满好奇心、更有活力、也会要求自己学得更好。如同日本高产量的精神科
医师桦泽紫苑在《最高学习法》书中曾经提过的观念:“要发挥最好的输入成效,一定要
以输出为前提来输入。”
因此,与其你在不同的地方,留下了一堆彼此没有连结的纪录,倒不如将它们都整理到同
一个地方(卡片盒笔记),并且套用一个既标准又简洁的笔记格式(Permanent Note)。
这时候,你就不需要再分心去关注那些“系统的机制”、“阅读的技巧”、“写摘要的诀
窍”之类的技术细节,而是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上面:“可以被发表的
洞见”。
如果你总是带着“发表”的目标在进行任何事情,你生活中的所有层面都会因此改变。你
会读许多不同的东西。你会变得更专注于新资讯和旧知识的连结。你会问出更有深度和意
义的问题。你不再满足于别人模糊的解释和混乱的逻辑。你会寻求内部和外部的回馈,藉
此改善自己。你会带有刻意的目标,去吸收那些对你的未来有帮助、有潜力、有影响力的
知识。你会变成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当你进行知识型工作的时候,带着写作的目标,把写作当成是唯一重要的事情。这一个观
念的转换,会反过来帮助到你其他所有的事情。
4.大脑外部化,你的第二大脑
你可能会认为,写作的时候需要频繁的思考,而这个思考是发生在脑袋“里面”的事情。
然而,这是一个很深的误会。
一般人整理资讯的方式,就是在不同的地方划线、写字、录音、速记,然后不曾回头翻阅
它们。这种习惯,等于你留了一堆笔记在不同的地方。当你要进行“思考”的时候,就变
成得依赖你的大脑去回想是在哪些地方写了这些笔记。但是,大脑并不擅长储存零散、无
意义的资讯。
Luhmann 利用卡片盒笔记法把所有的笔记都集中到同一个地方。他会定时整理笔记,并且
在写笔记的时候,会盯着已经在卡片盒里面的旧笔记。他会去思考,现在要写的这则新笔
记,跟旧笔记的关联是什么?这则新笔记,可以跟哪一则旧笔记建立连结?这些笔记,就
等于是他的“外部”大脑。是的,卡片盒笔记,就是他的“第二大脑”。
当他要写一篇新文章的时候,他就可以拿出卡片盒里面相关的笔记,对它们进行分类、排
序、比较、讨论。因此,他不是在脑袋里面思考,而是透过外部的大脑进行思考和写作。
对他来说,卡片盒笔记是一个大脑记忆力的延伸,他仰赖著这些笔记进行思考。
如同《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 Mortimer Adler 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说他知道他在
想些什么,却说不出来,通常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在想些什么。”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想法
说出来、写下来,你才能真的“看”到你的想法。然后,你就能借由这些写过的东西,进
行真正有意义的思考。
写作不只是思考之后的“结果”,它是你的思考真正发生的“地方”。
5.简单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好的笔记系统,必须要“简单”。
有一项针对成功人士的研究显示,成功并不是“意志力”和“克服阻力”的能力的结果,
而是在一开始就在“聪明的环境”之中工作的结果。如果我们需要透过做笔记的方式,来
辅助自己的思考,写出充满洞见的文章,那么做笔记的系统,就必须要简单好用,能够减
少所有的阻力,让你专心在做笔记的本身。
一个好的笔记系统不该添加多余的功能和选项,它们会尽可能把复杂和分心的元素移除,
留下唯一重要的功能:思考。只有当你完全信任系统,你才真的知道所有事情都被处理和
纪录了,然后才能让脑力专心在手边的任务上。
Luhmann 的卡片盒笔记法就符合这样的条件。你只需要遵循一个最简单的书写格式,专注
在写把想法写到笔记上,然后建立起笔记跟笔记之间的连结。你会发现,正是因为这个笔
记法只有三种笔记的分类(Fleet Note, Literature Note, Permanent Note),而且一
张笔记上面只纪录了“一个”想法。虽然这看起来是一种过度简化的“限制”,可是真正
发挥笔记效果的,正是这种限制。
你可以想想看,当你要在笔记上写一个想法的时候,如果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被打破,有一
定的格式要去遵循,这反而能催生出更多的创意。你必须把最简单、最精准、最重要的文
字写下来。不多也不少,就写在一则笔记里面。当一则笔记代表了一个明确的脉络,能够
展现一个具体的想法,这时候你就能把每一则笔记拿来排列组合和交互对照,产生全新的
想法和洞见。
真正的生产力,来自于简单易用的系统。
6.一则笔记就代表一个脉络
一个笔记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在于它的脉络本身。
我们先来理解“脉络”这个字的原文“Context”,这个字在中文可以理解成情境、背景
、脉络、框架、上下文。对于英文母语使用者来说,“在一个整体的情况之下,周围的环
境、因果脉络、环境设定等这些东西,会根本性地去影响‘事件’本身的意义。”所以当
你跟说英语的外国人士聊天时,如果讲话的意思不够清楚,他会反问你:“What’s the
context?”
Luhmann 透过长年卡片盒笔记法的实作经验,终于明白了一个想法:一则笔记有价值的是
它本身的脉络,而不必是它被取出的地方。他认为,任何充满“说服力”的论述,标准一
直以来都是一样的,无论作者是谁、无论出版者的地位如何,笔记必须彼此连贯(
coherent)而且基于事实。“真相”不属于任何人,它只是被书写下来的想法,基于科学
性质上的互相交换。
所以,任何一则完整、简洁、准确的“笔记”,就应该具备这些元素:基于科学的事实、
思考过后的想法、可被检验的文献。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一个拥有前后文的完整脉络。
7.不要求记得,而是求理解
如何吸收新的知识,提升自己学习的效率?靠的不是记忆,而是理解。
传统的认知是:随着年纪增长,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会不断下降。以前的心理学家认为
大脑是一个有限的储存空间,一旦空间满了,人就会随着年纪增长,而愈来愈难记忆新的
东西。
的确,你如果试着去记忆“彼此独立”的知识,这种能力会随着年龄而衰退。但是,真正
的学习不等于储存独立的知识,而是帮这些知识“建立连结”,让知识可以在需要的时候
,自动触发彼此。
现代的科学有着同样的发现,当我们脑袋里有更多彼此互相“连结”的资讯,就更容易学
习新的东西,因为新的资讯可以“连结”到既有的资讯。就像 Charlie Munger 在《穷查
理的普通常识》说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当你在脑袋建立愈多知识的连结,
让更多的知识可以彼此对话,你就愈能掌握世界运作的法则,也能愈快学会新的知识,并
且更不容易忘掉。
当我们写笔记的时候,就是在学习、思考、写作。这不是一个“累积”知识的过程,而是
透过“理解”知识,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用新的事实和经验来对自己提问,用不同的方
式进行思考。
因此,新的认知就是:如果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总是先理解、然后建立连结,随着你
的年纪增长,反而会学得愈快、愈好。
8.不要蒐集,而是发展
Luhmann 有一个很特别的阅读习惯。他在书本和文献上面从来不划线,也不会在页面的边
缘写上笔记。他只会把抓住他注意力的想法,写在另一张纸上面。如果他当时有灵感,他
就用一张纸写下一则 Fleet Note。如果读的文献值得以后引用,就写下一则
Literature Note。
如果你在阅读和吸收资讯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个新的想法或资讯,并且想记录下来在未来
引用的话, 不妨听听 Luhmann 的建议:“用自己的话,写下对这个想法和资讯的简单解
释,而不是单纯蒐集原文。”与其复制贴上一堆的原文,留存一堆的金句良言,最好的记
忆方式,是写下自己当时的解读,并且把这则笔记,跟其他写过的笔记建立连结。
接着,依照卡片盒笔记法的方式,把这些暂时记录下来的 Fleet Note 和 Literature
Note 转换成 Permanent Note。在转换的过程中,你会针对自己写下的笔记,做出解读、
论述、讨论。你接触到的这则笔记,就会卡片盒里面的旧笔记产生以下四种关系:矛盾、
修正、支持或新增。然后你就问自己,你可以组合这些想法并且创造出新的想法吗?它们
触发了什么新的问题?它们之间的矛盾引起了你的好奇心吗?
当你想把一个想法转换成 Permenant Note,写这则笔记的时候,就要当成是“写给别人
看的”:用完整的句子,揭露想法的来源,列出参考文献,试着尽可能做到精准、明了、
简单。最后,每一则被你的兴趣“筛选”过去的新笔记,都对我们未来的理解、思考、写
作产生了贡献。持续发展这些想法,在未来就会派得上用场,最好的想法通常都是不期而
遇的。
不要蒐集想法,而是发展想法。
9.由下而上,而非由上而下
你会如何替自己的笔记分类?
传统的笔记观念是“由上到下”的,人们会认为:“我应该在哪一个主题下收录这个笔记
?”结果导致,自己列出愈来愈多的主题、子主题、孙主题,然后愈来愈多杂乱的主题。
到最后,面对一则新的笔记时,“该把它分到哪一个类别”就成了一个焦头烂额的问题。
卡片盒笔记法的观念则是“由下到上”,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什么脉络之下我会再次
遇到这个笔记?”写笔记的关键在于,你要确保自己要用的时候,找得到那则笔记。由于
卡片盒笔记是一个帮助你“思考”的工具,我们就不能把它当成是一个单纯的储物柜,而
是要在笔记之间建立连结和参照。之后,你就可以透过笔记去寻找笔记,透过回想特定的
脉络,提取出那个脉络的笔记。这比起每次都从索引分类去寻找单一笔记来得好。
不要去想着如何把一则笔记放到“最正确”的资讯位置,而是去思考这一则笔记在未来,
会如何被你“重新利用”。在你写一篇文章的过程当中,任何一个被你放弃不用的笔记,
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个时刻,成为另外一篇文章的核心论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写笔记的时候,要以“相关性”来建立笔记之间的连结。不要只写下
支持和肯定旧笔记的东西,而是纪录新旧笔记之间的相关性。即使两则笔记彼此“矛盾”
或“立场相反”,只要它们都在谈相似的主题,你就应该帮它们建立连结。因此,用我们
已经拥有的笔记来思考,反而会让我们的心胸更开阔。因为你知道这些深思熟虑之后写下
来的笔记,它们里面的所有细节、限制和不足的地方。你会用新的理解去发展想法,而不
是用旧的分类去储存它们。
不要用分类和主题来整理笔记,而是用脉络和连结来整理笔记。
10.如何选定关键字
在写笔记的时候,从一个人选定关键字的方法,可以看出他是“档案管理员”或“作家”
。
档案管理员想的是:如何把关键字“储存”到正确的地方。作家想的是:在什么情境之下
我会“回想”到这则笔记?甚至当未来的我忘记了这则笔记,还能够透过情境跟问题的回
想,重新找到这则笔记?
举一个例子:“根据 2019 年的一项统计,一般知识工作者平均每日收发 126 封公务
Email。由 Adobe 公司进行的一个调查显示,知识工作者每天花三个多小时收发 Email。
”这是一个针对 Email 的使用情形所做的调查,这是一项“事实”。如果要写笔记,你
会选定什么关键字?
档案管理员在做笔记的时候,会选择显而易见的“Email”或“知识工作者”做为关键字
。而作家在做笔记的时候,会思考未来什么时候值得提起这个故事。如果他正在研究“生
产力”相关的主题,他或许会选择“生产力杀手”或“影响专注力”做为关键字。这对于
他未来写相关主题的时候,更容易回想起来,更派得上用场。
在我们替笔记选定关键字的时候,眼睛要盯着已经写过的主题和感兴趣的题目,而不是把
每一则笔记当成独立的主题对待。Sönke Ahrens 提醒我们“选定关键字不是一种官僚风
格的选字行为,而是思考过程当中的真正关键,这会促使你想出更深层的解读,去跟其他
的旧笔记进行更有创意的联想和连结。”一个好的关键字,往往不会存在于表面的文字上
。
因此,选定了好的关键字的笔记,就不再是一个想法的“提醒”,而是蕴含了一个文字形
式的“实际想法”,在未来任由你快速调用。这就是档案管理员和作家的关键性差异。
11.笔记内建的回馈机制
《心态致胜》 的作者是心理学家 Carol Dweck,她透过研究发现:“长远来看,一个人
会不会成功的重要指标,是他是否具备成长心态。”所谓的“成长心态”,就是一个人愿
意寻求正面和负面的回馈,借此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改善错误的地方。处于对立面的是“定
型心态”的人,他们避免自己接受到回馈,借此巩固他们对自己的正面形象,短期内他们
过得比较好,但不利于长期的表现。所以,如果你想迈向长期的成功,就必须拥有成长心
态,并且建立一套回馈的机制。
为什么写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变得更好?因为笔记就内建了“回馈循环”(Feedback
Loop)的机制。
一般谈到回馈,会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外部的”,例如同侪、老师、亲友、社群平台给
你的外部回馈。第二种是“内部的”,就是你曾经写过的笔记和文章,带给你的内部回馈
。进一步来说,内部回馈的最小单位就是“一则笔记”,这是你随时都可以写、随时都碰
得到,每天都可以透过写笔记、读笔记,来跟自己进行内部对话,形成一个内部的回馈机
制。
当你在写一则笔记的时候,你会先把自己的想法“想清楚”然后再写下来。随着每一则笔
记的建立,你的想法都被记录了下来。下一次,当你要写一篇文章,试图组合这些笔记的
时候,你会在某些笔记之间,找到它们的相似、矛盾、不一致和重复的地方。这种发现,
就是让你变得更好的契机。这时候,写笔记不只是增加了学习的机会,也可以修正我们无
法避免的错误。
相较于定型心态的人寻求的是别人的称赞,属于外部奖赏;成长心态的人寻求的是“自己
变得更好”的愉悦感,属于内部奖赏。在每一次写笔记、检视笔记、修正笔记的过程,就
是一种对于自己的改变和进步。这会让我们更愿意接受新的想法、改变想法、持续变得更
好。
最重要的是,当这个回馈循环缩小到只有一则笔记的篇幅,它变得比较小(比起发表一篇
长篇文章之后才能获得的回馈),也没有那么吓人,因此它们会更容易被你接受和使用。
笔记内建的回馈机制,因此得以顺利运行。
12.让兴趣带着你走
写作,并不是当你坐下来,然后一个段落接着一个段落写。写作是发生在更早的时候:当
你吸收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文章、影片、Podcast 的同时,并且对它们写下笔记的时候。
真正有意思的写作,是从兴趣出发的。
科学家透过研究发现,当一些客观条件非常聪明的学生,在学习上面也会面临失败。这经
常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学习的意义而停止了学习、他们无法在学习和自己的个人目标之间建
立起连结、他们无法依据自己的意志掌控自己的学习目标。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必须
尽可能把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面。这并不是一种放纵,而是
让学习跟工作能持续成功的关键。
Luhmann 很少强迫自己写他不想写的东西,他只写那些“来得很容易”的灵感和想法,他
在某次的访谈说到:“当我卡在某个地方(写作时),我就离开去写别的。”所以他会在
同一个时期,写很多篇不同的文章,写很多本不同的书。因此,卡片盒笔记法由下而上、
不用事前规划、专注在发展新想法的特色,成就了他以兴趣做为燃料的高产出人生。
写作,就是循着自己最感兴趣的路径前进。
后记:千里之行始于笔记
这本《How to Take Smart Notes》的写作有一个很鲜明的特色,Ahrens 并不是从“一个
主题”挤出一堆不相关或弱相关的页面;相反的,他把许多的“想法和洞见”放到每个页
面里。我每读一个段落,都觉得思想受到了冲击、观念获得了新的刺激。这或许也是
Ahrens 亲自实践“卡片盒笔记法”的最佳成果展示。
一直以来,我很相信每天持续的做笔记习惯,可以累积充分的数据库,作为最后写文章的
素材。我遵循着一套自己调整出的“化输入为输出”策略,维持每周写两篇读书心得的习
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获得了更多新鲜的灵感,迫不及待想要跟自己的旧策略进行整
合。
我以前习惯用 Notion 来写数位笔记,背后的思维比较偏向“数据库”的写作模式,“每
一篇读书心得是一个最小单位”。而最近发表的两篇读书心得(包含这篇),都是采取“
卡片盒写作法”来写作的,关键的改变就是“每一个想法是一则笔记”。这一次,我也改
用了一个全新的数位笔记工具来写作,跟卡片盒笔记法正在逐渐磨合当中。如果你对这个
方法的使用细节感兴趣,欢迎留言告诉我,我会安排时间针对这些提问来写相关的教学。
最后,卡片盒笔记法不只是一个用来写作和笔记的工具,而是一个整体性的解法,让我们
有效地去面对自己在生活当中接触到的所有知识。这个方法可以加倍放大你对知识投入的
任何努力。用投资的术语来说,这是一个能够产生“复利效应”的知识工具。如果只能用
一句话来总结这个方法,那就是:“每一个智识的努力,都始于一则笔记。”(Every
intellectual endeavour starts with a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