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二次大战后的野蛮大陆》读后感。

楼主: fatisuya (伊达枫)   2021-12-25 09:56:45
https://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8013584
本书最早其实是简体版先推出的,那时候书名比较单纯,就是《野蛮大陆》。由于之前阅
读重心放在别处,又误以为这本内容跟《战后欧洲六十年》重复,所以就放过了。过了一
段时日,繁体版终于也引进,再次翻阅后发现自己先前所思有误,于是就赶快补买一本回
来拜读。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两场大战,其实严格说起来,正如法军元帅福煦的评论,它也可以说是
“一场有间断但漫长”的战争。在1914年的8月点燃的火种,化为巨大的炸弹摧毁了十九
世纪欧洲主导的旧世界,轰然倒下的秩序从此一去不复返,人们再经过将近四十年,才能
勉强重建一个新的世界,而那时,对许多年长者来说,已然面目全非。过去华文圈,总是
把焦点专注在两场大战本身,对于二三零年代的“战间期”或者是45年后头几年的纷扰,
几乎是一笔带过,或者关注在别的焦点上。直到近几年,才有出版社引进了讲这段历史的
专门著作:《不曾结束的一战》(简体:《战败者》)跟本书《二次大战后的野蛮欧陆》(
简体:《野蛮大陆》),让这个圈子的读者能真正的对这整个始末有个通盘的了解。
战后欧洲的主旋律是仇恨。
‧秩序破坏容易恢复难
《孙子兵法》开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具体来说
,就是要动武容易,如何收拾才是最难的。整个欧洲经历了一场近六年的大战,百废待兴
,但真正最难的是怎么恢复秩序。这段期间,几乎每个参战国的政府组织都丧失了机能,
警政机构或因为沦为占领国走狗而失去了威信,还是因被解散而失去了维持社会稳定的力
量。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人们几乎是凭著本能在行事,宛如原始人般的状态。特别是当
时物资奇缺,真的是“物竞天择”的争夺。唯一在短时间内有办法出手的是英、美等盟军
,但他们因为欠缺经验,准备不足,也未能及时接手。作者引述了一段回忆:一位英军军
官在前往意大利开会时,路上搭火车,见到路边的贫民乞讨,忍不住把身上的军用罐头发
给他们,结果却引发一阵骚动,让他大吃一惊。但更让他感到错愕的,是旁边的同僚说:
“真浪费,这些东西够让一群美女任你挑选了。”
是的,战后一个现象就是人们在道德方面的沦丧,不过今日读者如果在稳定生活的情况下
批判,就未免显得太没有“同理心”。为了求生而不择手段本来就是人类的本能,战后大
量女性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肉体也是无奈。况且,比起这种还算“半自愿”的状况,更让人
怵目惊心的是大规模的性侵潮。这种罪行主要来自于军人,例如红军士兵,在进入德国境
内后,可以说是为所欲为。当然,这种行为来自于报复情绪,其实就算是德国人民自己也
心知肚明,当初自己的军人同胞在前线干了什么好事。不过,有一些来自于所谓的反抗军
,或者是英美盟军的军纪失控,就让人不得不批评了。
受害妇女年龄层之广也是令人舌桥不下。而造成的结果除了受害者心灵创伤,因奸受孕的
不幸胎儿,无法保护妻女的丈夫等,各式问题困扰了欧洲社会很长一段时间。
但作者提出了一个更令人玩味的问题:这些士兵很多其实原本也只是普通人,具有道德感
,固然,战争会造成这种崩坏,可是这些人绝大多数还是要回归社会。“当他们在异乡对
女性犯下如此罪行,回去面对自己的亲人时要如何自处?”这是个值得研究但其实没有学
者去做过,而且现在开始着手,恐怕为时亦晚的题目。
笔者在读另外一本主题为日本战争时期的专书:《被扭曲的樱花》中倒是纪载了一位母亲
在知道儿子曾犯下的暴行之后,愤怒的说:“他已经不是我儿子了,让他死在异乡别回来
。”
不见血的士兵不能打仗的。可是跨过道德感之后的崩坏也是非常危险的问题,任何无法处
理好这个问题的国家,必然会付出社会成本。(即便在如今的美国,退伍的老兵,因为无
法适应正常的生活或者是因为战争创伤而犯下罪行的新闻时有所闻)
‧复仇
另外一个阻碍社会秩序恢复的是人们的报复心理。
纳粹德国在战争期间的罪行罄竹难书,而且是充分的把仇恨值拉好拉满。人们平常对这些
占领者忍气吞声,但在眼见解放之际,就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对那些“通敌者”、“叛徒
”进行报复了。如果说占领者为所欲为是“人之常情”,那么这些助纣为虐的人就显得更
加罪不可恕,特别是当盟军出于政治的需求,无法真正做到全面性的清算与审判之际,就
更加有个发泄口。
看过HBO经典电视剧Band of Brothers(台译:诺曼第大空降)的观众应该都印象深刻,当
盟军D日回去解放欧陆之后,许多跟占领军睡过的女人都被揪出来“剃头”做为惩戒,这
部电视剧如实的呈现。导演甚至还安排了一段,行军中坐在雪曼战车上面的主角群E连弟
兄看到路旁一位抱着孩子哀求食物的受罚女性,心生怜悯,把自己身上的军粮掏出来给她
的画面。
作者说这种对女性清算的行为是一种男性战败屈辱的感情投射,毕竟“跟敌人睡”其实并
不犯法,但就社会观感上来说就是不佳。女权主义者当然会愤愤不平地指责这是废物男人
无能向敌方报复只好找女性出气的父权思想。作者洛韦没有辩驳的意思,他只是用平静的
笔调地说:至少从某方面看因为这种宣泄的存在让其他流血的报复减少了。但更不幸的在
于,那些因为这种关系而被生下的小孩,真的是爹不疼娘不爱。在挪威,他们要一直到很
晚近才能得到相对应的尊重与权利。这种不幸,是否连上帝都无法解释呢?
如果说这些女人们显得比较“无辜”,那么德军战俘可能就比较不是那么回事。陆续发现
的集中营改变了盟军士兵对待敌人的态度,再加上交战过程中党卫军杀俘的恶劣纪录,严
重加深了复仇情绪。
此外,作者说了一段故事:邱吉尔在回忆录中说了一段故事:史达林有次发表高论,说他
要再杀五万名德国将官。那时卡廷惨案已经被揭发,首相知道这位“乔大叔”做得到,于
是提出强烈抗议,现场陷入一片尴尬。这时候罗斯福忽然迸出了一句:“不然退一步,
45000人如何?”当然这个“玩笑”没人笑的出来。在旁的罗斯福之子继续缓颊:“反正
我们继续打下去还可以杀很多德国人,怕是到时候不只这个数。”史达林听了很开心,过
去跟他碰杯拥抱了一下。但是邱吉尔依然忿忿不平,他白了两人一眼,就要退场。于是莫
洛托夫跟他的主子连忙去拉住首相直说:“说笑的,说笑的,您别如此较真欸。”
作者举这段故事的重心主要是罗斯福,他说这位任期最久的美国总统其实非常仇德,他的
这种态度也影响了美军上下对德国战俘的观感。尽管在之后统计德国战俘于盟军之中的死
亡率,扣掉不意外的苏联,最高的是法国,但高卢人不是故意要坑杀他们,只是当时力有
未逮。反而是最有能力养这批战俘的美国人,死亡率还高于大英。
前阵子刚出繁体中文版的德军著名战车长回忆录《泥泞中的老虎》里面,卡里乌斯对他的
俘虏生涯仅一笔带过,可能真是他比较幸运。但不管怎样,在西线盟军手上比在斯拉夫人
手上好太多了,这是公认的事实。尽管宣布投降,还是有很多德军顽抗著就是努力想让英
美俘虏而非红军,因为国防军清楚自己干了什么。
不过作者也曾引用了一段让人怵目惊心的故事。
一位英军中校在某英国大报投稿,他述说了自己在战争末期遇见的德军士兵都很年轻,也
都很狂暴,他们普遍出生在20年代,成长于纳粹教育,已经被洗脑的无可救药。这位中校
虽然很隐讳,但他的意思大致上是这样的:“这些士兵战死率很高,对这个世界来说也未
尝不是件好事,没有人有力气改造他们,也很难。最好是也把那些剩下没死的通通“处理
”掉,这个民族才能真正重生。”
作者平淡可是犀利的指出:“这位先生可能没发现自己的思维跟纳粹同步了。而且光是这
种论调能够在自诩正义的盟国大报中刊登出来,可见其道德也沦丧到什么程度。”看过电
影“帝国毁灭”的应该会对此印象深刻,里面有片段是一位父亲劝他的小鬼头儿子不要再
搅和什么“人民冲锋队”,没有意义,结果被儿子骂“懦夫”。没记错的话,结局似乎是
儿子看着被当叛徒吊死的父亲遗体,这才震惊的逃走。类似的桥段也可以参看另外一部电
影“兔嘲男孩”(Jojo Rabbit)。
既然无法透过公平的审判来给予“应该有报应”,于是就有了私法“正义”,而其中最凶
猛的又属意大利。
这情况有点特别,主要是意大利在44年之后就分裂成两方,南方出于政治需求没有被太大
的清算,但北方因为恶斗出现了游击队,在之后的清算可就非常的冷酷了。后来也很难算
清楚说,到底是死在战争中的意大利人多一点,还是在战后被以叛国罪处死的人多。
但真正最有资格谈论报仇的是那些在集中营幸存犹太人,有些的确是老实不客气的对德国
人“加倍奉还”,不过绝大多数还是克制了这种复仇心态,这不一定是伟大高尚,纯粹就
只是人性的一面。而且坦白说,对他们加害的不只是纳粹,还有之前所谓的“同胞”、“
邻居”,他们侵占了犹太人的财产,在被索讨的时候一付:“你干嘛不死在那”的嘴脸,
怕是更加恶心而无不及。很多犹太人报复的方式是离开欧洲这个伤心地,他们去了另外一
的地方开创自己的家园。
‧被驱赶的不只是犹太人
伊恩‧克肖(Ian Kershaw)在他的《企鹅欧洲史‧地狱之行》一书,曾用略带讽刺的语气
写道:“战后欧洲的和平,某种程度上算是希特勒跟史达林给世人最大的遗产,这两位残
酷的进行地图重划跟种族清洗,才真正的把旧世界的民族纠纷做了个大整顿。二十世纪后
半,绝大多数都可以自称是单一民族国家了。”他这话是历史学家的一种修饰句,虽然不
是百分百准确,但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两位起的头跟出最大的力错不了。
战争刚结束,第一个被清算的当然是散布在各地的德裔。在整个纳粹统治期间,不管他们
到底有没有助纣为虐,还是被动的接受事实,总之,在其他族裔的观感中,就是该被诅咒
:“滚回你们德国”,没有任何反驳余地。再加上战后德国东部大量领土的丧失与重划,
超过百万被驱赶的德裔流离失所,成为了“祖国的陌生人”。这在后来很漫长的时间里,
也都是德国与邻国之间的外交问题。
不过更令笔者错愕的是东欧。那些个族裔混居的地方,随着战火开始之后,就像潘多拉的
盒子,各种罪恶都被释放了。纳粹迫害犹太人,波兰邻居们不帮忙还助纣为虐,一起参与
抢夺财产;然后当地乌克兰裔利用苏德战争混乱之际,开始趁势争取自主独立,也有样学
样进行种族清洗,跟波兰人互相屠杀血流成河。这两造打得火热让反攻回到当地的俄国人
也目瞪口呆,最后强行重划领土将两边岔开,拉得远远的免得反过来干扰自己的补给线。
至于南斯拉夫就不用说了,如果不是铁托这位强人镇住了各方族裔强行创造了这个“想像
的共同体”,怕是九零年代初的内战戏码早就提前半个世纪上演。
‧内战
二战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其中一个面向就是社会秩序的重整,不只是亚洲、东欧,在法国
、意大利也十分显著。至少,许多人们是不愿意轻易地再让过去的旧有统治阶级重掌权力

共产主义的幽灵随着红军的胜利在世界范围扩散,它成了改革者的一种信仰,在东欧,苏
联人迅速了掌握了各个被它控制的国家,将之“同化”为社会主义阵营一员。而到了希腊
,则碰了壁。
希腊内战一般知名度不高,但其实它影响颇深,某种程度上算是打响冷战的第一枪,为两
个极端的对决定了调。(华文圈之前出了一本专书)
但坦白说,这是场很难评论的内战。
左翼解放阵线确实在二战时抗敌功不可没,一度把德军逼得只能困守都市。且他们在贫苦
的希腊人民中确实建设有功,推广教育、打造公路,进行土改等,都是万众期盼的改革。
然而,这些人的绝对排他性也暴露了其政治上的野心,推动阶级革命甚于“爱国”。即便
德军还在土地上,依然不遗余力的打击异己。致使纳粹乐的帮助那些不愿加入解放阵线的
希腊人去与之对抗,然后从中取利。英军的到来,只是取代了德军扮演的角色,由于邱吉
尔明显的亲君主制,对“通敌者”过度的宽大,使他们始终无法得到左翼的信任。加上首
相明显的用对待印度的态度控制希腊,很快就激怒了这些崇尚自由的武装份子。
接下来就是各种政治失误,加上双方都欠缺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放任各种极端份子蠢动
,打着理想、爱国等旗帜遂行自己的私欲,终究使事态一发不可收拾。对希腊人民不幸的
地方在于,原本他们向来对政治漠不关心,现在却变成了你非黑即白,不选边站不可的极
端对立。内战中混杂着各种仇恨、意识形态对立等,血流成河。作者就举了两个家族因为
其中的年轻男女求欢爱不成闹翻的私仇,最终演变成政治上互相污蔑与立场上的迫害。这
种戏码到处比比皆是。
不过,当其时也,由于邱吉尔跟史达林约定的势力范围划分,后者遵守了约定默认了现实
,他对希共弃之不顾,以至于内战爆发后,随着英、美先后介入,立刻呈一面倒的状态,
很快解放阵线就被镇压,大量的成员或死、或入狱。历史讽刺的地方在于,许多曾在战时
通敌的人因为站队正确依然保有荣华富贵,致力于反抗的解放者却在战后成为阶下囚。
在西欧,共产党最活跃的莫过于法、义两国,因此产生了两个历史学家为之争论不休的题
目:战后暴力的血债清算与是否真正存在掌权的可能性。
先回答第一个题目。作者强调,其实义共跟法共高层都不认为当时存在全面武装革命的条
件,他们反而是尽可能地制止基层的激进,甚至不惜把极端分子开除出党。但是这些在战
争期间就握有武器的反抗军、游击份子并没有那么容易就屈服。他们反而会指控高层无能
懦弱,无视于他们已经争取到的支持不敢“开创新世界”。事实是,这些人的行径倒是比
较像恐怖主义。他们挑战警察力量,弱化公权力,致使民众向他们求助以恢复秩序,然后
对过去的旧统治阶级进行比较近乎私刑的暴力相向,其中甚至有些曾经是在战争期间同样
是反抗占领军的“英雄”,也因政治立场不同而被他们虐待后处死。他们这种“不追随,
你就是反革命的暴力裹胁法”,能争取多少广泛的支持是很令人怀疑,从战后几次公开的
选举中,共产党得到的票数就可以得知一二。
而实际结果是,他们的作为赋予当局以更激烈的手段来做为回应。出于共同对于赤化的恐
惧,他们运用公权力进行大量的搜捕,将有嫌疑的任何相关份子允以“预防性羁押”;然
后将该党的政治人物驱逐出议会。各种原本不可能轻易实施的手段都获得了某种正当性而
出笼,也得到了民意的支持。
这边也回答了第二个问题。法、义两国的共党高层为何不认为存在夺权的社会条件?
首先是厌战情绪。当时战后百废待兴,尽管人心思变,可在当局借由害怕赤化的美国帮助
下撒出的胡萝卜(马歇尔计画),就愿意接受妥协,从几次选举中明眼人即可得知风向。此
外,盟军在当时仍有大量武力常驻,他们也绝对不会漠视共产党泡制他们在东欧的各种作
为而不顾,如果胆敢强行发动,最终等着他们的肯定就是如同希腊:在英美干涉下内战完
败,左派彻底被镇压数十年。
然而,许多左翼年轻人仍为此争执不休,认为他们因为这些前辈的“懦弱”而痛失了最佳
的社会改革机会。毕竟,社会的不公不义在当时也确实仍然存在。只是,在事隔多年之后
的今人看来,另外一条路线真的能改变一切吗?
作者还说了一个另类型的“内战”,背景是最近在两岸有点火红的立陶宛。波罗的海三小
国在战前就已经因为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协定,落入苏联控制之下,战争期间只能在两
个巨人之间求生存。等红军重新控制这块土地之后,有些人恐惧被整,有的厌恶这种生活
,各种理由总之很多人不得不“落草为寇”,试图用游击战争取自由。但这是一场不可能
胜利的战争,红军的水平才不可能被这些人撂倒,反游击早已是个中翘楚。刑求就不用说
了,立陶宛游击队员都是宁愿自杀不愿被俘,然后裹胁家人威逼也是老套路了。最后干脆
直接借刀杀人,大肆收买与渗透,并利用人心逐渐厌战的情绪,胡萝卜跟大棒齐上,迫使
立陶宛民众逐渐屈服并选边站,纠缠了数年的游击队终于被歼灭。
不过这段血淋淋的历史肯定是深深刻画在三小国的心中。是不需要过分歌颂,但是这是血
一般的事实。
‧历史记忆不是用来仇恨
诚如前所述,战后初期的欧洲主旋律是仇恨,人们花了很多时间,才逐渐抚平这些伤痛。
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作者提到,曾被苏联当局逐出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尽管已经在中亚生
活了数十年了,仍然透过子孙去找寻他们的“应许之地”,宁愿舍弃现有的地方回到早已
陌生的“故土”。那些同样被放逐的德裔对于自己以前的老家也是念念不忘,曾经是妨碍
德国与邻国重修旧好的因素。
不过,大家最终还是要和平共处的,波兰如今跟德国也已然放下恩怨,至少,除了那些极
端分子之外。但这并不代表就是要遗忘这些过去,历史是需要铭记,但不能被有心人士利
用来谋取自己的私利。它是要让今人勿忘过往之错误,避免再犯。这是作者在卷末再三强
调的。
马可孛罗已经引进了本书的作者齐斯‧洛韦(Keith Lowe)三部作品,彼此有互相牵连,都
是反思战争的作品。2022年的当下,似乎欧洲再次浮现了民族冲突与文化问题,东部国家
之间也有了新的边境纠纷,或许历史不会完全重演,但至少能够做为借镜。毕竟,如今的
世界是从那场大战直接继承而来,而要如何接着走下去,不要重蹈覆辙,或许也能从中获
得启示。
洛韦叙事清晰,内容结构安排妥当而富有哲理,中文翻译也相当流畅,是本值得推荐的佳
作。
作者: Nexqachy (清风拂山岗)   2021-12-25 16:06:00
推详尽
作者: bibigaga (毕毕尬尬)   2021-12-25 17:04:00
这本好厚...
作者: ACRM2929 (司马娘)   2021-12-25 17:47:00
感谢分享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1-12-25 18:11:00
感谢
作者: gginindr (金城武是本名没错)   2021-12-25 19:53:00
跟战后欧洲六十年的差别?
作者: HmmHmm (凝结的时间)   2021-12-26 01:13:00
推 写的很棒 书看起来也很棒
作者: headcase (仙人掌上的肥肥)   2021-12-26 06:13:00
好棒的读后感!
作者: cloudworld (艾利欧特)   2021-12-26 09:19:00
楼主: fatisuya (伊达枫)   2021-12-26 10:41:00
本书只聚焦战争刚结束,冷战前几年的欧洲百态,战后六十年顾名思义是横跨半个世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