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aurence J. Peter ・ Raumond Hull
心得:
职场的升迁状况,在还没阅读完此书前,我认为是努力与人性的互相作用后
的结果,努力取得升迁的条件与技能加上一点点的人性运用,应该就能抵达
想要的职位。但我却没思考到如果抵达后呢?我是否会像我们时常从友人或
同事口中听到的“主管印象”?遭逢很多背后的意见与批评,在还没阅读此
书前我认为这是主管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但阅读完后我才发现其实不是
如此,而是这样遭逢这样状态的主管或是同事已经抵达了职涯职位的尽头,
这便是彼得原理。
什么是彼得原理?
在理解彼得原理前,先思考为什么有些人升迁到新职位后能持续再向上发展
,而有些人则在一次或两次升迁后开始收到公司其他员工的负面意见及评论
?你我的生命中或多或少都会看到这些现象发生,且多数人都会成为被窃窃
私语的对象。对此彼得博士称之为阶级制度的魔咒,彼得原理就是每个人最
终都会到达自身无法再承担的职位。初入教育职场的彼得博士,曾以为每个
人都知道并实践自身专业领域职位的知识与技能,但在一年的职场洗礼后,
彼得博士发现事情没有他想像的那么简单。自此开始研究,并从后续的研究
发现彼得原理。那么我们可能会思考,那为什么有些人没有这样的问题,这
有两个可能,一是当事人正在迈向最终职位(还在升迁),另一种是当事人已
经知道下一次升迁会抵达最终职位进而采取其他方法回避抵达最终职位。
新名词阶级学
彼得博士的生活年代很多现今习以为常的名词在当时能处于启蒙阶段,阶级
学的名词也才开始在学界萌芽,尚不能称作一个专业的学派进而讨论,彼得
博士认为阶级学是人生活在是必须面临的课题,没人或任何主义能够逃离阶
级学的掌控,纵使是马思克提倡的共产主义都将人分成能力阶级以及需求阶
级。阶级学至目前也还未有很多学者专于此研究领域进行分析研究。
倒置的彼得
在职场(服务业尤甚)很常在咨询付费场域时得到啼笑皆非的答案。彼得博士
举例在外国旅行中在酒商买酒时咨询店员海关的的酒量限制时,店员无法协
助解决这一个咨询问题,在正常的思维逻辑中我们都会认为酒商对于贩售酒
精给国际旅客应会知晓海关相关规定,但在这案例中店员却没有答案。实际
上不是店员本身不知道海关规定,而是若是提供答案则违反公司本身的规定
,对于此遭遇,相信你我多少在新闻中或亲身遭遇过。顾客的服务品质不比
我遵守公司的规定还要重要,因为公司才是提供薪资给我的单位,顾客不是
,这便是彼得博士所提到的“倒置的彼得”。
提前抵达最终不适任
如果按照本书的概想,每个人最终都会抵达自身不适任的位置,那么有些人
可能会反向思考让自己不要到达最终职位,但有些人也产生了新的想法,若
是每个人终将抵达最终职位,和不如用最快的方法抵达?也就是透过最快的
方法进行升迁。彼得博士对此也提供了几个方法(升迁拉力)给想快速到达
最终职位的人参考。
在此彼得博士先将“提拔”透过自己的定义解释为员工与居高位者的血缘关
系或是亲友等人的人际关系。
获得提拔的方式:
找到职涯的贵人:彼得博士指的贵人,是比你直属主管更高一个层级的人物
,为何贵人不会是你的直属主管?因为有可能你的直属主管已经抵达他的最
终职位(不适任),若是如此你的主管所提及的资讯将不会被上级所采纳,所
以向上发展找到你的贵人。
启发职涯贵人的动力:试着让你的贵人知道你的价值,进而激发他升迁你的
欲望或是可能,也可以让你的贵人知道失去你的损失。彼得博士说更极端的
作法可以用一些不入流的方式激发贵人的动力。
从基层绕道离开:若是准备升迁的职位已经被另外的人所占据,试着观察这
个人是否已经抵达他的最终职位,如果已经抵达最终职位,彼得博士建议绕
开这个职位往其他职位发展,若是等待将会耗尽你的岁月。如果这个人尚未
抵达最终职位,则可等待这个人再次升迁,空出来的位置就可极力争取。
保持弹性:位置越高的人越能提拔更多的人,若是你的贵人在职位上已经进
入最终职位却在企业组织内没有位居要职,彼得博士建议尝试转换贵人,让
其他人帮助你快速升迁。“没有什么比新的贵人更好了!”
鸡蛋别放在同一个篮子内:试着扩大贵人的人数,若是贵人的数量不只一位
,只要贵人与其他贵人有谈论到你,将会强化你升迁的资格以及可能性,让
贵人们自动地帮你完成升迁,无需浪费自己的时间苦苦追求。
求稳定员工自己要找到位置 不要因为被去角质
在彼得原理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人会抵达最终职位,有些人则会迈向最终职
位。这个不可逆的过程对于想要保持“稳定”的员工来说会是一场危机,该
如何在持续变动的状态中保持稳定是一个职场课题。在书内彼得博士有提到
若是抵达最终职位,在企业组织的角度来看,没有非常极端的事件发生,不
适任的人通常也不会被解雇,除非你的不适任已经强烈影响到组织运作以及
企业获利的状况,那么你才有机会卷舖盖回家吃自己。被公司资遣或是通知
离职便是彼得博士说的阶级去角质。所以若是不求大富大贵只想稳定生存的
话,可以抵达最终职位但千万不要超越企业组织所能接受的范围,那么基本
上安身立命算是没有太大的困难。
创新独角兽来源:超越适任的阶级去角质 基隆老师
上面提到求稳定的人不要干出太夸张的事情基本上都不会被“阶级去角质”
,但还有一种可能性也是会被“阶级去角质”,那就是超越适任的层级,也
就是做得太厉害,做到功高震主了。对于这个状况,彼得博士表示这样的能
力展现基本上是制造了企业组织阶级制度的混乱发生。若是“阶级”遭逢混
乱,那么基本上会优先处理造成“混乱”的来源,往往能力过强的员工就会
是第一个被开刀的对象。而这样超越组织能力存在的人,通常自动离开或是
被离开企业后,很大的机会会创立自己的阶级制度,也就是新创一间公司,
这样的模式通常也是新创独角兽诞生的过程。而在这个模式让我想到不久前
新闻报导的基隆老师,基隆老师透过请假去完成她“认为”该完成的事情而
影响到学校的阶级运作而得到考绩乙等的评比,但在网络上多数人支持这位
基隆老师,所以这个老师就有可能在超越适任的状况下被阶级去角质。但会
不会发生,就让时间来证明了。如果你也认为自己跟公司格格不入甚至看不
惯公司的运作以及营运模式,并且自认自己的能力企业已经无法雇用,那么
可能要小心你已经抵达超越适任的状态了。
不适任的员工生存六妙招
在抵达最终职位后,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身处这个位置,而有些在一
段时间后发现自己的无能为力,但又必须在这个最终职位“演下去”让自己
看似充满贡献,在这里彼得博士提供了六个替换妙招,试着看看周遭是否也
有同事也是如此。
永无止尽的准备:“确认行动的时间够久需求自然消失”,某种拖延战术以
时间换取时间的做法,让大家都觉得你还在准备专案或是某个重要任务,这
样完全不会有人发现这个人已经不适任。
专精细微末节的小事:无法完成通盘能力的职务,那就让自己专精在某个特
定领域,透过这样的操作模式,还能够被冠上是某某领域的专家,别人完全
不会发现不适任已经发生了。
用形象盖过工作表现:思考着以前求学阶段,某些老师在上课很爱说一些无
关课业内容的话题来吸引学生注意,结果该教的没教,学生还很喜欢这个老
师,这就是用形象来掩盖自己的无能。
做工作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成为公司的订便当的员工,但这个人不是行政人
员会是某个专职订便当的人,这就是与工作完全不相干的事情。
成为职务代理人:帮别人做别人该做的事情并完全投入,听起来是一种奉献
精神,但透过本质思考会发现这样的人完全没有时间做自己职务本来该做的
事情。若是身兼多个职务代理人,这样的情形会更加严重。
集中火力:概念大致与第二项相似,可能主管交办了三个任务,但可能只集
中在一个任务当中不顾其他两个,而其他人看在眼里可能还会以为你相当努
力“先完成一件事情”。
不适任的反思 一路到往生的适任 维持适任的方法
有一派人可能会认为,如果自己聪明到发现再升迁一次就抵达最终职位,那
么我只要不要完成升迁就好,但正常状况下,主管提拔“有能力”的人在所
难免,或是在某些特定时间逼不得已需要进行升迁(服务业瞬间大量离职潮)
,聪明人到底该如何避免让自己抵达最终职位呢?彼得博士提到了“假性不
适任”,透过自己出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包,让主管同事在长期间留下“
特定印象”,这样在讨论升迁的顺位时,将不会被排在第一或第二顺位。因
为你总是有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失误或是错误发生,但这完全不影响公司运
作。彼得博士举例故意下班打开抽屉或是桌面混乱营造健忘症的形象,或是
做出一些看似反差的行为,在夏天关掉整个部门的空调倡议环保重要性。这
样的假性不适任可以让你在最终职位的前一个职位度过很开心的日子直到不
干为止。
彼得的忠告
前往更美好的地方是人类的本能,综观人类历史来看也是如此,村落、城邦
、帝国逐步发展,但也从历史当中发现彼得原理,被解放的殖民地国家像无
头苍蝇般前进、迈向帝国后瓦解崩盘,都像是抵达彼得原理的最后的职位。
而面对阶级退化与不适任现象电脑化不断升级,彼得博士尝试要我们思考,
试着维持现状。,透过负面思考来看待再次升迁的问题会是如何?不论什么
决定好坏总是共存,试着思考自己重视的价值为何做出决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