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我香港,我街道》读后感

楼主: elvayanzimei (想瘦)   2021-11-27 16:55:16
部落格图文版:https://pocmovie.com/blog/post/writing_hong_kong
书籍介绍:
54位跨世代香港作家共同书写香港街道
以文学留住记忆中的香港
用文字守住自己的街道
本书源自香港文学馆历时三年的“我街道,我知道,我书写”计划,收录五十四位香港作
家书写香港街道的文章,内容依地区划分为港岛、九龙、新界三章,文类涵盖小说、散文
、诗,不仅写街道故事,更写香港的历史、集体记忆与常民生活,建构出一个风貌繁复的
香港,让读者得以深入认识这座城市的表象与内里。
作家跨世代、作品跨文类,能读到台湾读者熟悉的作家西西以细致工笔描绘居住多年的土
瓜湾道,作家韩丽珠写童年记忆而勾勒出昔日香港社区样貌,也可读到作家邓小桦、钟耀
华描写反送中运动的香港街道催泪弹布袋弹胡椒枪齐发的实况与感受。
---
“往往人们是到街道景物消失了,才感受自己对之恋恋不舍的牵系。”-邓小桦《我街道
,我香港》
仅只一个半小时的距离,并使用几近相同的文字,对于香港,我总是有一份特别的亲切与
憧憬。而在日常生活中,“港台”也时常被同时提起,或许是距离、文字,或是从这几年
的种种事件中确认到,彼此相近的价值观与信念。
然而当真正进入到文集中的一篇篇散文、诗,与小说,我才终于得窥媒体焦点与小时走访
过的迪士尼、昂坪等观光热区外,香港更多元、更庶民的不同面向,而这些面向几乎是不
可能在短短几天的造访中体验到的。幸好有地志文学纪录下这些面向,我得以打开
Google Map,沿着街景揣摩文中的情境与体悟。
但为什么是“揣摩”呢?集中许多作品都是发想自一处消失、彻底变化的地景,如起笔自
港大邓志昂楼外两棵老树,不只人事全非,景物也终难永恒的《根深》;填海造陆的《马
头围道》、《梦回塘尾道》;旧启德机场的《土瓜湾道》;还有如同香港新市镇发展史的
《悬崖上的月华街》、《马会道、龙琛路》。
“我不懂怎样告诉她这城的习惯,很多事情都临时,有临时十年的、有临时三十年的,最
终都躲不开被弃掉的命运。”-方太初《越过铁丝网去看海》
随着城市发展,景物更迭终究无可避免,而香港的政治、人口问题,让这样的变换转动的
更快。我们纵使能在Google Map上寻得一点文中旧时景象的蛛丝马迹,然而终究无法回到
作者们记忆中的香港,但我们还能记住我们生活中值得被记忆的生活体验。
文集中的另一大主轴,不免是作者对于现况的反思,剖析港英到回归政治与体制的《原来
我们还在玩“天下太平”》;以比赛拆解香港社会“上流”本质的《艇》;还有极具讽刺
力道,巧妙让社运人士的“昔”与体制要员的“今”两种身分,在同一地点相隔数十年交
错的《梦回塘尾道》;最直接的,是谴责元朗白衣人的《这可是我们的家》。
“只要跟着艇做动作;艇比我们用力划时走得更平稳。我感到我们就像一队木偶,原来当
木偶也不错。”-刘绮华《艇》
政治和生活从来无法拆分,在《越过铁丝网去看海》和《浣纱》,也侧写了体制下,人们
的从众与盲目追求。
“就像这城里的人,都认为往最繁闹处走,就不会迷失。”方太初《越过铁丝网去看海》
而我们都知道,没有灵魂的木偶早就迷失了。即使跳下了艇,或许我们还是在追求社会认
可的“成功”。于是在《浣纱》中,当房仲最后放弃了不断搬往精华地段的追求,她离开
了用金钱、地位和他人比较的游戏,觉得浣纱街附近的老社区,再也不是那么的不值得一
看。
以这两大主轴为基底,集中还有许多风格各异的作品,魔幻时刻的《诗歌舞街的蘑菇》,
横跨时代、梦幻般交错的《不是流金其实是锈》,与青春况味的《瀑布湾道》、《鸭腿米
粉》。适时的以美好的魔幻时刻,与稀微却坚定的希望之光,调和时代的重量。
看完《我香港,我街道》后,不敢说自己就了解香港了,但在这段从港岛到九龙,最后于
新界漫步的文学散策中,就像不知不觉地走过了一段正反并陈的香港城市发展史,得窥她
不断变化表相下的荣光和晦暗,美好与遗憾。而这些,都源自于作者们对于土地最深刻的
情感。
“香港属于我,此刻当下,将进入永恒”胡晴舫《如果香港不属于任何人》
所有作品都可以在【我街道、我知道、我书写】的计划网站上找到。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1-11-27 23:54:00
作者: bibigaga (毕毕尬尬)   2021-11-29 02:41:00
作者: ctw01 (0000)   2021-11-30 13:43:00
推 还有一本 我台北 我街道 也可以读
作者: snow2046 (好個輕功水上飄)   2021-11-30 21:12:00
推 最近也想入手这本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