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不对称陷阱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1-11-10 15:26:11
作者简介
《黑天鹅效应》一书由 Nissim Nicholas Taleb(以下称塔雷伯)所著。塔雷伯是华顿商
学学院企管硕士以及巴黎大学管理科学博士,曾任职过多所金融机构的交易员。塔雷伯基
于其在数学、经济、统计以及实务操作上的专业写出本书的前作《随机骗局》,震撼了交
易市场。后又将《随机骗局》中的概念以更加完整的叙述写出《黑天鹅效应》,并以此闻
名于世。《反脆弱》一书承接了《黑天鹅效应》中的观念,发展出更大的一幅面对不确定
性的世界地图。后又有《不对称陷阱》一书,将《反脆弱》中有关对称性的概念详加阐述

书籍简介
《不对称陷阱》一书的原文书名是《Skin in the Game: Hidden Asymmetries in Daily
Life》,出版于 2018 年,为塔雷伯不确定性系列最新的一期著作。
在《反脆弱》中,塔雷伯提到反脆弱就是喜爱不确定性,就是在面对未知时,获得的上档
利益会比下档损失更多。可是,有些人却利用一些方式,在自己享受上档利益的同时,将
下档损失的风险交给了其他人,而这种情形这是本书书名所谓的“不对称”。本书便在详
述是哪些人并没有承担起自己的风险,以及为什么我们必须承担起自己的风险。
本书除了切肤之痛之外,还讨论了许多其他概念(按照惯例,确实有讨论历史和中东情势
)。其中,我对“少数理论”以及“遍历性”最有印象。所以本篇心得会分别介绍这些主
题。另外,我在文末附上了我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笔记,对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参
考。
内容简介
#切肤之痛:什么是切肤之痛、大自然中的切肤之痛、白银规则
让我们直奔主题,开始介绍什么是“切肤之痛”。
切肤之痛的含义可以说是:“为你自己的行为负责”,用英文说便是“You should own y
our risk”。塔雷伯以汉摩拉比法典为例。汉摩拉比法典有个中心主题:建立交易双方之
间的对称性,如此就没有人能将隐藏的尾部风险移转给别人。举例来说,汉摩拉比最知名
的禁令如下:“如果建筑商盖了房子,房子倒塌,造成屋主死亡,那么建筑商应该判死刑
。”将切肤之痛的观念延伸:如果你发表某个意见,有人照着去做,那么你自己需要对它
的后果负起道德上的责任。再往前一点说,假使你准备发表经济上的看法:不要告诉我,
你“认为”会怎么样,只要告诉我,你的投资组合里面有什么(因为比起言语,你的行为
才真的和你的自身利益相关)。
塔雷伯举了一个反例:Robert Rubin 交易。这位美国前财政部长在 2008 年银行崩垮的
十年内,从花旗银行领得超过一亿二千万美元的薪酬。这家银行周转失灵时,是纳税人把
他救起来的,他却没有开出任何支票。他以不确定性为借口,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种
没有切肤之痛的状况会导致什么结果?还记得我们在《反脆弱》讨论过“系统的反脆弱性
建立在个体的脆弱性之上”吗?若一个人不用为自己犯的错误负责,也就是他们不是自身
所犯错误的受害者的话,整个反脆弱性就会失灵,市场就无法顺利演化。只有当灭绝的风
险存在且被正确拥有时,演化才有可能发生。
整体而言,切肤之痛有其必要,但我们不要因此昏了头,不厌其详把它应用在放眼所及的
每件事上,尤其是当后果受到抑制时。我们的讯息聚焦在专业人士,因为他们自身职业的
架构,造成伤害之后却不必负责任。当然,你也可以拿这种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求自
己不对别人说那些与自身利益无关的建议。总而言之,这里的规则是:坐而言的人应该起
而行,而且只有起而行的才能坐而言。
在拥有切肤之痛的场合,就会有许多有趣且合理的现象发生。
举例来说,现在我们打算动一场外科手术。有两位医生可以挑选,第一位彬彬有礼、穿着
得底、斯文又绅士,第二位不修边幅、身材走样且长的实在不太好看,请问我们应该选择
哪一位医生?塔雷伯说他会选择第二位,因为那个看上去不像医生的人,如果在他的专业
中拥有(说得上)成功的事业生涯,那它以前必须在认知方面克服对他不利的许多事情。
如果我们够幸运,遇到了看上去不像的人,那得感谢某种切肤之痛的存在。接触现实,就
会过滤掉无能的人,因为现实无视于外表美丑。
这一点可不是随便说说。在贾克戴蒙的著作《第三种猩猩》中就曾经提到,以色列生物学
家 Amotz Zahavi 在 1975 年发表的一篇精彩论文指出:有害的雄性特征所以能够吸引雌
性,正是因为那些特征使雄性无异残障。这个理论是说,那些有害的身体构造与行为,构
成了有效的指标,显示发出讯号的个体是诚实的:正因为那些形质特征或行为特征令个体
陷于残障的境地 ,所以那个个体必然是优越的。不需花费成本就能发出的讯号,容易用
来欺骗受讯的一方,因为跑得慢的、基因品质低劣的个体,都能发出那个讯号。只有高成
本的、有害的讯号,才能保证诚实。逻辑是这样的,看到狮子后会弹跳的瞪羚,如果自己
跑得不够快的话,基本就是送头的行为,反过来想,弹跳就代表了那只瞪羚对自己速度的
绝对自信。
应用 Zahavi 的理论解释雄性对雌性的仪式性表演,思维是这样的: 任何一个雄性,要
是背负著那么大的累赘装备,如孔雀的尾巴,或冒着生命危险大声唱情歌,居然还能活着
,必然在其他方面有优异的基因。 所有动物都得演化出讯息明确、辨识容易的讯号,让
其他动物了解自己。如果采用的讯号任何个体都能学会、发送,那就容易用来欺骗,最后
丧失通讯功能。妥当、可信的讯号,必须发送者绝无欺骗的余地;附加昂贵的代价、风险
或负担,使真正的优异者才能诚实地发送讯号,是动物界常见的例子。换句话说,这些动
物利用具有切肤之痛的障碍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
那我们该如何应用切肤之痛的概念(除了拿它来指责一堆高官和经济学家)?
结合切肤之痛与《黑天鹅效应》中提到的“反向确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处事原
理,书中称之为白银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供各位参考,比较不强固的黄金
法则是:“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妳,就用那种方式去对待别人。”为什么白银法则比较强
固?因为它告诉你自扫门前雪,不要决定怎么做对别人有“好处”。和什么事情是好的比
起来,我们对于什么事情是坏的,清楚许多。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背后的观念,是建立白银法则式的对称:你可以享有你的宗教自由,
只要你允许我想有自己的;你有权反驳我,只要我有权反驳你。而白银法则也可以在实务
上延伸:不要听信靠给别人建议维生的人所提的建议,除非他们的建议错了,自己也会遭
殃。
做个总结,运用上述概念来处世时,我们可以记得先从善待你遇到的每一个人开始。但如
果某个人想要对你行使权力,那你就对他行使权力。另外,在听从意见或发表意见时要记
得,如果你不为自己发表的意见承担风险,那么你什么都不是。
#少数理论:最不能退让者得胜
这个现象很有趣,呈现出巨大的不对称性。
少数理论(Minority Influence)指的是不让步的少数人(不肯让步的少数人)只要占总
人口的三或四%,便足以要全部的人口唯他们的偏好是从。少数人制定的规则涉及许多事
情,包括让我们知道:只要少数一些人不退让、善良且有切肤之痛,展现勇气,就能使社
会妥善运转。
举例来说,美国的飞机上几乎没有花生类的产品。这是因为对花生过敏的人,不会吃沾过
花生的产品,但是没有这种过敏症状的人,可以吃含有花生成分的东西;再来一个,美国
的许多食品上都有清真认证,这是因为饮食遵守犹太节食戒律(或清真认证)的人,绝对
不吃不符合犹太节食戒律(或非清真认证)的食物,但是饮食不守犹太节食戒律的人,不
会不禁止吃符合犹太节食戒律的食物;最后一个,一旦宴会有 10% 或更多的女性,你就
不能只供应啤酒。但是大部分男人会喝红酒。所以果你只供应红酒,便只需要一套杯子。
再举一个比较现代化的例子。在相当国际化或欧洲话的一家德国公司条顿外观的会议室中
开会,偏偏其中一位与会者不讲德语,那么整个会议就会讲英语,而这是全世界各地的企
业使使用的不流畅英语。一切始于一条不对称的规则。也就是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
讲(不流畅)英语,但反之则不然(讲英语的比较不可能懂其他语言)。
以上都是少数人影响大多数人的例子。为什么可以做到?因为这些少数人拥有切肤之痛,
且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还有两件事。第一,地区的地理环境,也就是空间结构
很重要。不让步组是否待在他们自己的地区,还是和其他人混在一起,会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遵循少数规则的人,住在另有小型经济体的贫民区中,那么少数规则不适用。但是
当一群人在空间上分布均匀,例如当这种少数人在社区中的比率和他们在整个村落中的比
率相同,在村落中的比率和在郡中的比率相同,在郡中的比率和在州中相同,在州中的比
率和全国相同,那么(弹性的)多数将必须服从少数规则。第二,成本结构相当重要。我
们的上述例子中,生产符合犹太节食戒律的食物,价格不会改变太多(这是避免使用若干
标准添加物的结果)。但是如果制造符合犹太节食戒律的食物成本大幅提升,那么这条规
则会相对于成本的差异,以某种非线性比例减弱。
将少数理论延伸:不要认为自动排档汽车的普及,必然是由于多数人的偏好。这可能只是
因为能开手排车的人,总是会开自排车,但是反过来说则不然;不要认为市区中的红绿灯
很多,必然是因为这城市的居民大多不守交通规则;不要认为一切成功的连锁餐厅,例如
麦当劳经营的欣欣向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他们供应的产品,认为这些汉堡真的很美味

美国人类学家 Margaret Mead 说过:永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慎思明辨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
。事实上,这是始终存在的唯一一件事。不用说,革命是至死方休的少数人掀起的。而且
整个社会的成长,不论经济,还是道德,都来自一小群人。社会不会因为共识、投票、多
数人、委员会、冗长的会议、学术研讨会、茶和黄瓜三明治或者民意调查而演进:只要一
些人,就足以不成比例地旋转乾坤。我们需要的,只是在某处的不对称规则。而不对称几
乎每一件事都有。
我们猜想社会道德价值的形成,并不是来自一般人共识的演进。不,那是最不能包容的人
造成的,正因为他们的不能包容,而将美德强加在别人身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公民权
。一旦道德规则建立起来,分散各地追随者的不让步少数,便足以左右社会的常规。可悲
的是,我们看人类整体,可能误以为人类是自发性地变得更有道德、更好和更温和,呼吸
得更好,而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这样。
做个总结,将少数理论延伸到交易市场:我们可以说,市场不是市场参与者的总和,而是
反映动机最强烈的买家和卖家的活动,造成的价格变动。是的,动机最强烈者胜。在思考
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时,利用少数理论来建构理解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遍历性:避开那些会让你毁灭的事物
讲讲遍历性,在物理与数学方面,遍历性是研究一个系统长期行为的分析,其中一项广为
人知的结果是:在经过长时间后,时间平均将会趋近空间平均。
当然,在《不对称陷阱》中没有用到这么数学的语言,有关遍历性的简单解释是:“动态
均等”。对财富分布来说,完美的遍历性意味着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永远活下去,会有
一段时间落在整个横切面图的各种经济状况中:例如,一个世纪中,平均有六十年在中产
阶级下层,十年在中产阶级上层,二十年在蓝领阶级,可能只有一年在最高的 1%。
我知道上述的例子仍然不够清楚。在书中,塔雷伯用一个简单的情境解释:
有 100 个人在同一时间在一家赌场赌博,其中 99 个人赌完都没事,只有一个人赌到输
光了。显然,输光的机率只有1%。那如果现在有一个人,他连续进赌场赌博 100 次,请
问他输光的机率是多少?
无庸置疑,这个人输光的机率是百分之百。 一百个人进赌场,和一个人进赌场一百次的
差别,也就是路径相依(path-dependent)的机率和传统上所理解的机率两者之间的差异
,也正是遍历性存在与否的差异。展开来说,第一种情形称为集群机率(ensemble proba
bility),第二种情形为时间机率(time probability;因为第一种情形和一群人有关,
第二种情形是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机率)。遍历性指的是第一种情形的机率会等于第二
种机率的状况。或者有个更简单的判断方式:当我们观察到的过去机率,不能用在未来的
程序中,这情况被视为不具遍历性。
股市具有遍历性吗?当然不具有,股市的平均报酬是集群机率,你拿到手的报酬是时间机
率。但你的投资策略可以具有遍历性,在赚钱的时候,提高所冒的风险,但是亏损之后,
必须缩减所冒的风险。实务上,为了执行容易,它是靠门槛来做的,而这些规则并不复杂
:每当你获有利润,就开始积极下注,出现赤字时,则千万别这么做。
遍历性讲求动态,既然是动态,那便得避免“毁灭”。生活中的核心不对称是:会招来毁
灭的策略,效益永远无法冲销毁灭的风险。了解遍历性代表了解两件事情:一是避开那些
会毁灭你的事情,让机率能够永续;二是避开那些误用两种机率的知识,例如行为经济学
提到的厌恶风险等等。
心得
《不对称陷阱》一书我觉得比塔雷伯前几本著作又更加艰涩难读一些。
切肤之痛这个概念贯穿全书,但塔雷伯东扯西扯的写作习惯让切肤之痛在各个章节时常在
相同情境下出现,但只要抓住对称性这个概念,稍微用力一点还是能顺利看完本书。除了
切肤之痛外,少数理论也让我思考很久的观念,前一阵子走在路上都在想我看到的事情究
竟时怎么形成的(是哪些少数人造成了这样的现状、是谁塑造出了我的偏好)。但最难理
解的估计还是遍历性,直到现在除了“避开毁灭让机率永续之外”我也想不太出什么遍历
性的应用。不过了解许多社会科学误用了两种机率,在不具有遍历性的情况下使用遍历性
是好理解的,难理解的是要怎么应用这个概念。
在《黑天鹅效应》或《反脆弱》中几乎不会遇到这种问题,例如反向确认、杠铃理论、四
个象限、上档利益、下档损失等等概念的应用方式其实塔雷伯都写在书上了,自己再推敲
一阵也能有所新的体悟。但遍历性这点真的让我有点百思不得其解,也许未来重读一次本
书时能够有所见地吧。
章节笔记
第一部 前言
序一:击杀安泰俄斯
本章介绍“切肤之痛”(skin in the game)的概念。切肤之痛指的是责任性,也就是做
出决定的人是否会承受此项决定产生的影响。举例来说,如果你发表某个意见,有人照着
去做,那么你自己需要对它的后果负起道德上的责任。假使你准备发表经济上的看法:不
要告诉我,妳“认为”会怎么样,只要告诉我,你的投资组合里面有什么。塔雷伯举了一
个反例:Robert Rubin 交易:这位美国前财政部长在 2008 年银行崩垮的十年内,从花
旗银行领得超过一亿二千万美元的薪酬。这家银行周转失灵时,是纳税人把他救起来的,
他却没有开出任何支票。他以不确定性为借口,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从这个角度来说,
我们见到干预推手不会去学习,因为他们不是本身所犯错误的受害人。塔雷伯最后给出结
论:灭绝的风险存在时,演化才有可能发生。此外,没有切肤之痛,就没有演化。
序二:对称性简介
本章以更多面向来介绍“切肤之痛”,其中,以在《反脆弱》中提到的“对称性”引伸出
来的内容为主。先从汉摩拉比法典开始谈吧,汉摩拉比法典有个中心主题:建立交易双方
之间的对称性,如此就没有人能将隐藏的尾部风险(tail risk)或者 Robert Rubin 式
的风险,移转给别人。举例来说,汉摩拉比最知名的禁令如下:“如果建筑商盖了房子,
房子倒塌,造成屋主死亡,那么建筑商应该判死刑。”这就是使收益与风险相互对称的行
为。从汉摩拉比法典,可以延伸出两种法则:“黄金法则”要求你希望别人怎么对待妳,
就用那种方式去对待别人;比较强固的“白银法则”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白
银法则比较强固?首先,他告诉你自扫门前雪,不要决定怎么做对别人有“好处”。和什
么事情是好的比起来,我们对于什么事情是坏的,清楚许多(反脆弱中提到的否定法)。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背后的观念,是建立白银法则是的对称:你可以享有你的宗教自由,
只要你允许我想有自己的;你有权反驳我,只要我有权反驳你。最后,白银法则在实务上
的一个延伸是:不要听信靠给别人建议维生的人所提的建议,除非他们的建议错了,自己
也会遭殃。切敷之痛的必要不只是道德上的,更是实务上的。一个系统如果有切肤之痛的
要求,就会透过牺牲的概念,维持系统于不坠,以保护需要存活下去、层级更高的集体或
实体(系统的反脆弱性)。理性的事情允许集体(指能够存在很长时间的实体)存活下去
(这也正是林迪效应)。整体而言,切肤之痛有其必要,但我们不要因此昏了头,不厌其
详把它应用在放眼所及的每件事上,尤其是当后果受到抑制时(干预推手 vs 算命先生)
。我们的讯息聚焦在专业人士,因为他们自身职业的架构,造成伤害之后却不必负责任。
本章还提到一个让我觉得可以深思的议题:劳工以及其切敷之痛。古代的鞋匠就是拿来生
产鞋子的,他们必须为自己的产品负责,换句花说,他们在职业上具有切敷之痛。但现代
的鞋匠或是大多数职业,并没有这种切敷之痛,例如流水线生产人员、超商店员等等。也
许现代社会在职业上的一些问题,就是出自过度专业化导致人们与他们的劳动结果脱节。
换句话说,就是人们并没有负担到他们行为的责任(或风险),于是便觉得工作索然无味

序三:“不确定系列”的肋骨
本章是全书简介,也将不确定系列的相互关系粗略的带了过去。本章比较有趣的是关于书
评人的批评。塔雷伯说, 书评人士糟糕的中间商:他们正处于去中介化的过程,和计程
车司机正面临的遭遇一样(有些人称之为优步化)。专业书评人认为他们必须决定书应该
怎么写,真正的读者则真的看了书,因为他们喜欢阅读,两者有利益上的冲突。举一件事
来说,书评人对于作者有肆无忌惮、任意批判的权力:必须要有人看过书,才会发现书评
人满口胡言乱语,所以表示他们缺乏切肤之痛。最后,我想纪录一句本章我最爱的话:“
如果你不能将你的灵魂放进某些东西,那么请放弃,把那个东西留给别人去做。”其实这
句话如果要按照本章的意思,应该可以翻译成:如果你不能和这个东西产生切肤之痛的联
系,那就不要去做这项东西。总而言之,坐而言就该起而行,而且只有起而行的人才能坐
而言。
第二部 初探代理
第一章 为什么每个人应该吃自己抓来的海龟:不确定性中的平等
本章以 Mercury 的故事做为起头。据说有一群渔夫抓到许多海龟,煮熟之后发现超级难
吃,刚好这时候 Mercury 路过,渔夫便邀请他来吃东西,并给了他海龟。当 Mercury
发现渔夫邀请他共食,只是要摆脱不想吃的食物时,就强迫他们所有的人都吃海龟。这
个故事建立起一条原则:你给别人吃什么,自己也要吃什么。事实上,海龟的故事是历史
上凡人之间的交易原型。 记得尽你所能,避开打电话给你,吹捧伪装成建议的某种产品
。对于那些提出建议,告诉你说,采取某种行动“对你有好处”的人,务必提高警觉。虽
然这对他也有好处,可是对你的伤害,不会直接影响他。身为交易人,你学会识人和与正
直的人来往:那些人会告诉你,他们有某种东西要卖,并且解释那笔交易对他们本身的好
处。罗马人对此清楚得很,晓得如果一个人眉开眼笑叫卖某样产品,一定是急着想要脱手
。将这个故事延伸,会把我们带到不对称,也就是切肤之痛背后的核心概念。问题成了:
参与交易的人,彼此的资讯差异可以到达什么程度?塔雷伯介绍了几种这个问题的哲学学
派,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规模大小”。在不同的规模,群体的行事作为就不一样。这解
释了为什么自治市不同于国家,也解释了部落如何运作:你是特定群体的一员,这个群体
比狭隘的你要大,但是比整体人类要小。极其重要的是,特定群体中,人们会分享某些东
西,但不会分享其他东西。而且,因应外界有一套共同的协定。规模的限制就像是俱乐部
的会员制,俱乐部的会员都知道,俱乐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排他和限制规模。举例来说
,雅典人平等对待所有的意见,但讨论“民主”时,只适用于自己的公民,奴隶或外邦人
除外;犹太人的道德则区别血缘的浓淡:我们都是兄弟,但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像兄弟。最
后,关于规模有一点我想纪录的,书中提到 Geoff and Vince Graham 说:在美国联邦准
备理事会的层级上,我是自由意志者;在州的层级上,是共和党人;在地方的层级上,是
民主党人;在家庭和朋友的层级上,是社会主义者。一个国家不是一座大城市,一座城市
不是一个大家庭,而且很抱歉,世界不是一个大村落。 事情绝对不会“规模扩增”(sca
le)和概化。我想,除了非线性之外,人的心智在处理不同层级的情况也不太明确,许多
人对于自我定位感到混乱,也许跟这个层级的转换有关(?)
第三部 最大的不对称
第二章 最不能退让者胜:顽固的少数人主掌全局
本章谈的是“规则由少数人制定”,而引起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不对称性。让我们先解释规
则由少数人制定这句话:不让步的少数人-不肯让步的少数人-只要占总人口的三或四%
,便足以要全部的人口唯他们的偏好是从。书中是以大多数食物都有清真认证为例,原因
是饮食遵守犹太节食戒律(或清真认证)的人,绝对不吃不符合犹太节食戒律(或非清真
认证)的食物,但是饮食不守犹太节食戒律的人,不会被禁止吃符合犹太节食戒律的食物
为第一个例子。底下我提供几个也是书中但比较易懂的说明。举例来说,我们很少在飞机
餐或学生餐点里面看到花生与蚕豆,这是因为对花生过敏的人,不会吃沾过花生的产品,
但是没有这种过敏症状的人,可以吃不含有花生成分的东西。再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公共
场合几乎都有残障厕所?是因为残障人士不能上普通厕所,但普通人士可以上普通和残障
厕所。总而言之, 少数人制定的规则涉及许多事情,包括让我们知道:只要少数一些人
不退让、善良且有切肤之痛,展现勇气,就能使社会妥善运转。但这种影响除了好处也有
坏处,举例来说,为什么都市中需要这么多交通号志?这些号志并不是为了防范大多数人
,因为大多数人都知道如何行车,这些号志防范的是那一小部分不守规则的人,避免他们
乱来产生更大的混乱。如果我们把这种规则用在会带来有趣结果的领域:正直的人绝对不
会犯罪,但是罪犯轻而易举就能表现合法的行为。对上述情形作分析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
果。但并不是每件事情都能由少数人决定,塔雷伯提出了两个限制:第一,地区的地理环
境,也就是空间结构很重要。不让步组是否待在他们自己的地区,还是和其他人混在一起
,会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遵循少数规则的人,住在另有小型经济体的贫民区中,那么少
数规则不适用。但是当一群人在空间上分布均匀,例如当这种少数人在社区中的比率和他
们在整个村落中的比率相同,在村落中的比率和在郡中的比率相同,在郡中的比率和在州
中相同,在州中的比率和全国相同,那么(弹性的)多数将必须服从少数规则;第二,成
本结构相当重要。我们的第一个例子中,生产符合犹太节食戒律的柠檬汁,价格不会改变
太多(这是避免使用若干标准添加物的结果)。但是如果制造符合犹太节食戒律的柠檬汁
成本大幅提升,那么这条规则会相对于成本的差异,以某种非线性比例减弱。最后再举两
个例子吧:一旦宴会有 10% 或更多的女性,你就不能只供应啤酒。但是大部分男人会喝
红酒。所以果你只供应红酒,便只需要一套杯子(用血型术语来说,这叫全适型供血者)
;在相当国际化或欧洲话的一家德国公司条顿外观的会议室中开会,偏偏其中一位与会者
不讲德语,那么整个会议就会讲英语,而这是全世界各地的企业使使用的不流畅英语。一
切始于一条不对称的规则。也就是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会讲(不流畅)英语,但反之
则不然-讲英语的比较不可能懂其他语言。我们猜想社会道德价值的形成,并不是来自一
般人共识的演进。不,那是最不能包容的人造成的,正因为他们的不能包容,而将美德强
加在别人身上。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公民权。一旦道德规则建立起来,分散各地追随者的
不让步少数,便足以左右社会的常规。可悲的是,我们看人类整体,可能误以为人类是自
发性地变得更有道德、更好和更温和,呼吸得更好,而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这样。永
远不要怀疑一小群慎思明辨的公民可以改变世界。事实上,这是始终存在的唯一一件事。
不用说,革命是至死方休的少数人掀起的。而且整个社会的成长,不论经济,还是道德,
都来自一小群人。社会不会因为共识、投票、多数人、委员会、冗长的会议、学术研讨会
、茶和黄瓜三明治或者民意调查而演进:只要一些人,就足以不成比例地旋转乾坤。我们
需要的,只是在某处的不对称规则。而不对称几乎每一件事都有。
第四部 狗群中的狼
第三章 如何合法拥有另一个人
其实我看不太出来这章想表达的是什么,本章内容极其零碎。其中一个概念大概是“员工
”这个岗位初始的设计,与现在的用途有所出入。 在之前,员工是因为有重大的切身利
益而存在,他们要分摊风险,风险大道能制止和惩罚不可靠的行为,例如没有准时上班。
老板雇用员工买的是可靠性。寇斯讲的很深入:在他看来,由于合约会产生一些交易成本
,所以太过昂贵,不值得磋商;解决方式是登记公司和雇用员工,职务说明明确,因为你
负担不起每一笔交易的法律和组织费用。自由市场这块地方由市场力量决定专业分工,而
且资讯透过价格点传送;但是在公司内部,这些市场力量消失了,因为经营市场的成本,
高于他们得来的利益。所以市场力量会导致公司追求内部员工和外部契约工的最适当比率
。但现代的员工演化成“狗”,这里的狗指的是 Ahiqar 中著名的故事:狗向狼炫耀他享
有的一切舒适和美好的生活,狼差一点就心动,直到狼问狗他戴的项圈是怎么一回事,了
解了它的用途之后吓坏了。一个人的生存如果有赖于组织中更高阶层的某人给的质性“工
作考评”,那么极其要紧的决策不能交托给他。
第四章 你的场子中,别人的切肤之痛
本章叙述有无切肤之痛的差异。首先, 社会喜欢圣人和道德英雄是单身族,如此他们就
没有家庭的后顾之忧,不会迫使他们为了小孩,陷入伦理感需要的两难困境。举例来说,
大公司喜欢用有家庭的员工,这不是秘密。有下档损失的人比较容易差遣,尤其是当他们
被高额抵押贷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与之相反的是恐怖主义份子,圣战恐怖主义不寻
常的滋扰,在于我们面对一个受蛊惑的人,愿意杀害不计其数的无辜者,不必承受任何真
正的下档损失,也就是没有切肤之痛时,我们完全无力自卫。对这些恐怖份子来说,他们
认为自己的牺牲能给整个群体带来上档利益。要控制恐怖份子,我们仅余的唯一方式,是
讲得清楚明白,说服他们相信炸死自己不是对他们的最糟情境,因为整个情境还没结束。
他们的行为造成的后果,会使他们的家庭和挚爱的人立即承担财务责任。
第五部 要活着,就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第五章 生活在模拟机中
本章以一个魔术师为例。通常魔术师就是利用错觉或手法来进行表演,但塔雷伯在一场宴
会上看见一个魔术师表演冰锥穿过手的魔术,而他的手真的被冰锥刺伤了(魔术师承受了
下档损失,有切肤之痛)。如果你冒险做一件事,却不承担可以弥补或甚至可能无法弥补
的真正伤害风险,那么那不叫冒险。而塔雷伯将这个概念应用到选举:大众-由通常承担
风险的人组成,不是我们将在下一章提到的不承担风险、没有生命的分析师-任何时候都
会投票给将冰钻钻过手中之后真的流血的候选人。他认为这是川普胜选的其中一个因素:
你宁可有个失败的真人,而不是个成功人士,因为污点、伤疤、性格缺陷,会增加人和
鬼之间的距离。伤疤发出切肤之痛的讯号。
第六章白痴知识份子
本章在讽刺白痴知识份子 IYI,就是花了几页的篇幅嘴人。
第七章 分配不均与切肤之痛
本章谈分配不均(但其中有些内容看得没有很懂)。首先,塔雷伯把分布不均分为两种:
静态与动态。静态静态分配不均是分配不均的快照;它没有反映你的人生历程中会发生什
么事(我的理解是一个时间点中的财富分配情形);动态(遍历)分配不均考虑了未来和
过去的整个人生(我的理解是考虑了一个人一生中的财富阶级流动)。展开来说,完美的
遍历性意味着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永远活下去,会有一段时间落在整个横切面图的各种
经济状况中:例如,一个世纪中,平均有六十年在中产阶级下层,十年在中产阶级上层,
二十年在蓝领阶级,可能只有一年在最高的 1%。谈动态分配后,塔雷伯便利用上述的概
念抨击《21 世纪资本论》这本书,其他批评暂时不论,其中一句是这么说的:“当你说
从第一年到第二年的分配不均有变化,你显然需要指出位居顶点层的是同样那些人(但皮
凯提并没有)”。这句话我确实不太理解,塔雷伯的注解如下:“如果这个过程是厚尾(
极端世界),那么财富是由顶层创造的。这表示财富增加会导致衡量到的分配不均升高。
整个人口中,财富创造是一连串小机率的赌注造成的。所以财富池(the pool of wealth
;如同皮凯提所做的那样,已多年来的支出衡量)自然就会随着财富增加。以 80/20 世
界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额外的财富应该来自一个人,其余底层的五十个人都没贡献什么。
这不是零和利得:消除那个人,财富就会几乎没有增加。事实上,其余的人已经受益于少
数人的贡献。”整理一下思绪,动态的分配不均指的应该是个人的遍历性低下,也就是富
人依然是富人,穷人依然是穷人。所以关于分配不均的情形增加,指的应该是社会阶级流
动性的机率减少。但《21 世纪资本论》中提到分配不均增加时,并没有提供富人依旧是
那群富人的证据这样。喔喔喔我好像懂了,所以要解决分配不均的话就要增加那些富人掉
出富人圈的机率,换句话说就是让他们承受自己的下档损失,拥有切肤之痛(承受更高的
机率或风险不代表有立即的可视的财富流动)。人们厌恶-或者应该厌恶-的是没有切肤
之痛的顶层人士,也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承担分配给他的风险。
第八章 叫做林迪的专家
本章讨论林迪效应与切肤之痛之间的关系。林迪效应的详细内容在《反脆弱》一书中有讨
论,大意是:时间等同于混乱,而抵抗时间的摧残,也就活下来,是有能力处理混乱的结
果。换句话说,时间是检视一项事物是否具有反脆弱性的最佳评委。但这必须运作在每个
人对自身行为都有切肤之痛的前提下,少了透过暴露在现实之中,没有切肤之痛,脆弱的
机制就会遭到扰乱:有些事物可能以某种规模,没有理由地存在一阵子,然后终于崩垮,
造成许多连带伤害。本章后面抨击了学术圈(好像从以前以来都在抨击)还有行为经济学
与心理学领域,塔雷伯认为上述学科的结论并不强固(大多数实验甚至无法重新验证)。
那哪些结论是强固的?那些从以前的著作就有提到的现象便是强固的。古时候的书仍然流
传下来,经过林迪过滤,而且读过他们的人也存活下来,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
第六部 更深入谈代理
第九章 外科医师看起来不应该像外科医生
本章谈切肤之痛与代理。有切肤之痛时,表象会消散,没有切肤之痛时,会导致胡说八道
呈倍数增加。塔雷伯的举例是,如果我们够幸运,遇到了看上去不像的人,那得感谢某种
切肤之痛的存在。接触现实,就会过滤掉无能的人,因为现实无视于外表美丑。这点在戴
蒙《第三种猩猩》中观察到的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些物种会拥有不利于自己生存(或
生殖)的性向,以证明自己具有某种优势。在本章的例子是外科医生,那些长得不像外科
医生的医生,若在他的专业中拥有(说得上)成功的事业生涯,以前必须在认知方面克服
对他不利的许多事情。这也正如那句拉丁谚语:不要认为长得漂亮的苹果好吃(这是一般
常说“会发亮的不只是黄金”之类更委婉含蓄的版本)。本章最后谈评审。总是在没有切
肤之痛(或者没有在正确的场所有切肤之痛)的情况下运作的人,会寻求复杂化和集权化
,并且竭尽全力避免简单。另一方面,实务工作者则有相反的本能,寻求最简单的试探启
发法。评量导致你不是用最后的结果接受评审,而是依某个中介横量指标,要你去看复杂
的东西,单单这个事实,就会带来某些扭曲。
第十章 只毒有钱人:其他人的偏好
本章讨论人们一有钱,切肤之痛驱动的经验机制就会流失。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偏好,以
塑造的偏好(constructed preferences)取代自己的偏好,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不必要
的复杂,并且把自己推进悲惨的境地。而这些塑造的偏好,当然是那些想要卖他们某些东
西的人的偏好。这跟复杂化导致的劣化有关,塔雷伯说这是经济学中所谓“负效用”的意
思。举例来说,当人们有钱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去米其林餐厅吃饭,而不是路边物美价廉
的小店家。而这种有钱后的行为,很有可能是其他人为你塑造出来的偏好。
第十一章 先做再说
本章说不要口头威胁别人。口头威胁是最无力的, 你拥有的最佳敌人,是让他有切肤之
痛,并且让他知道随之而来的确切规则。你让他活着,晓得由于你的仁慈,他才得以保住
那条命。塔雷伯以教父中那个马头场景为例说明这件事。在现代社会,一个很好的做法是
,不用口头威胁,就改变不合伦理和目中无人的行为:拍下他们的照片。由于你的沉默,
单单拍下他们的照片这个动作,就类似于将他们的生命握在你手中,并且控制他们的未来
行为。他们不知道你会拿照片做什么事,因此活在不确定的状态中。塔雷伯举了个他自己
遇到冲突并拍照后对方就恨恨离去的例子。不过,塔雷伯并没有把照片传到网络上公审。
他认为,过去,坏行为只会传给知道事情怎么做才对的熟人知道。今天,没有能力评审一
个人整体性格的陌生人,自命为行为警察。网络羞辱远比过去的声誉玷污更强而有力,而
且更具尾部风险。
第十二章 事实是真的,新闻是假的
本章主要叙述断章取义是不好的。你可以批评一个人说的话或者一个人表示的意思。前者
比较带感情,因此更容易散播。展开来说,只抓住别人特定的一句话(“看看他说了什么
”),用猛烈的砲火攻击批评者,而不是抨击对方的确切立场(“看看他的意思”,或者
更广泛地说,“看看他代表什么”)就是一般的抹黑手法之一。伟大的波普尔经常在讨论
的一开始,一字不差地陈述对手的立场,而且往往不厌其详,好像把它们当作自己的观念
在行销似的,之后再系统性的一一击破他们。
第十三章 美德商品化
本章讨论美德。首先,美德是需要身体力行的,而且最好与利益相冲突。我的意思是,许
多饭店会宣导环保,例如重复使用一些用品,或是延长擦手巾等物品的洗涤周期。没错,
饭店当然喜欢保护环境,但是我们敢说,如果不是对他们的盈余有帮助,他们不会那么用
力宣导。还有一种美德其实并不那么有道德,就是“站着讲话不腰疼”或是没有切肤之痛
:满口仁义道德,却没有完全承担它的直接后果,远为缺乏道德。从规模缩放的特质来看
,我们可以安全地指出,美德是对整体做出某些事情,尤其是当一种行动与你狭隘定义的
利益相互冲突时。美德不只是善待其他人所关怀的人。所以真正的美德,主要在于也善待
被其他人忽略的人、不是那么明显的案例、敲锣打鼓的慈善事业往往漏掉的那些人。或者
那些没朋友的人,希望有人偶尔打个电话过来聊聊天,或者一起喝杯新鲜烘培的义式咖啡
。最后,塔雷伯提到:当“想帮助人类”的年轻人来问我:“我应该做些什么事?我想减
少贫穷,拯救世界”,以及更宏观层次的类似崇高抱负。我的建议是:一、为善不欲人知
;二、绝不寻租;三、你必须开创事业。置自己于险境,开创事业。我们需要人们承担(
有限的)风险。这个观念是将智人的后代推离宏观、抽象的普世目标,远离会给社会带来
尾部风险的社会工程。
第十四章 和平,不是靠笔墨,也不是靠流血
本章讨论两件事情,和平与历史。首先,如果你想要和平,那就让人们去交易,如同他们
几千年来所做的那样。他们最后会被迫想出办法来。塔雷伯对中东的政治活动一直很有见
地(但我完全不知道那边发生了啥事)。第二,人类历史大部分时候是和平的,偶尔被战
争打断,而不是大部分时候都在打仗,偶尔才出现和平。问题在于我们人类倾向于采用可
得性试探起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意思是说,显眼的东西被误认为是统计结
果,而且一个事件的显著和情绪性影响,使我们认为它在现实中更常发生。 我们被战争
历史稳定喂食,比较少读到和平历史。身为交易员,塔雷伯受到的训练是寻找人们忘了问
的第一个问题:这些书是谁写的?
第七部 宗教、信仰与切肤之痛
第十五章 人们谈宗教时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
一言以蔽之, 在和信仰有关的事务上,要留意标签,并且避免视宗教为好像都是相同的
动物。
第十六章 没有切肤之痛的敬拜
本章主要讨论西方宗教的敬拜仪式,从“有牺牲型态”到没有牺牲的信仰概念的转换。塔
雷伯给的结论是,信仰的强弱,不是取决于有没有“证据”显示诸神的力量,而是看有没
有证据显示敬拜者有切肤之痛。
第十七章 教宗是无神论者
本章依意识形态将人分为两种:有人行动上是无神论者,言语上有宗教信仰(大部分是东
正教和天主教徒);有人行动上有宗教信仰,言语上也有宗教信仰(自杀炸弹客)。教宗
是属于前面那种类型的。教宗 John Paul II 在 1981 年遭到枪击之后,被紧急送往 Ago
stino Gemelli University Polyclinic 的急诊室,有趣的是,梵蒂冈仍然没人冒险先去
找神,之后才去找医生。
第八部 风险与理性
第十八章 如何对理性保持理性
本章讨论理性。首先,这里讨论的理性跟行为经济学中所谓的理性不同。信念本身并没有
什么特别不理性的(因为他们可以是有助于通向其他某样事情的捷径):每件事情都在于
“显示性偏好”的概念。根据信念评断人们是不科学的。世界上没有信念有“理性”那样
的东西,只有行动有理性。行动有理性只能用演进方面的考量加以评断。唯一务实、合乎
经验、数学上严谨的理性定义如下所述:理性的事让我们能够生存。 在思考程序的层级
上发生的扭曲,实际上是事情能够运作之所必须。不管它们的目的为何,犹太教的饮食教
规仍然存在了数千年之久,理由不是它们合乎“理性”,而是因为遵循它们的人活了下来
。简单来说,塔雷伯认为理性这个词被误用了,理性指的应该是帮助我们生存的“行为”
,不论这个行为中有多少扭曲(专业一点称为捷思),只要这个行为能帮助人们生存,便
是理性。这个世界上发生的每件事,并不都是因为有理由才发生的,但是存活下来的每件
事,都是因为有理由才存活的。换句话说, 所谓理性,是指风险管理,就这么简单。
第十九章 承担风险的逻辑
本章讨论遍历性。一百个人进赌场,和一个人进赌场一百次的差别,也就是路径相依(pa
th-dependent)的机率和传统上所理解的机率两者之间的差异。第一种情形称为集群机率
(ensemble probability),第二种情形为时间机率(time probability;因为第一种情
形和一群人有关,第二种情形是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机率)。显然,这两种机率有重大
差异。一群人在一个地方的平均机率不会等于一个人在一个地方长时间活动的平均机率。
在遍历性之外,本章很大的重要在讨论“生存最重要”。如果你承担很小的毁灭机率,而
且那是一次性风险,结果你存活了下来,然后你再做一次(另一次的“一次性”交易),
那么你最后完蛋的机率是百分之百(重复曝险)。 当我们观察到的过去机率,不能用在
未来的程序中,这情况被视为不具遍历性。在某个地方会有一个“停止点”,也就是阻止
有切肤之痛的人逃脱出来的吸收壁-系统总是倾向于走到那里。我们把这种状况称为“毁
灭”,因为那是不可逆的,无法从那种状况逃脱。核心问题是,如果有可能毁灭,就不再
可能做成本效益分析。塔雷伯在本章最后做了一些结论。生活中的核心不对称是:会招来
毁灭的策略,效益永远无法冲销毁灭的风险。毁灭和其他的状况变化,是不同的动物。你
所冒的每一个风险,加起来会减低你的预期寿命。理性是指避开系统性毁灭。
作者: empirica   2021-11-10 15:46:00
好长, 先推再慢慢看~~
作者: kitedolphin (相信吧。)   2021-11-10 16:29:00
认真的心得推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1-11-10 20:44:00
作者: wulouise (在线上!=在电脑前)   2021-11-10 20:54:00
心得比他的书好懂多,切肤之痛:买吃的店家吃自己商品集群跟时间机率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不过赌场他举例不太对,中1%的机率只有6成
作者: dogbydog (神秘兮兮神经病)   2021-11-10 21:47:00
介绍的真精彩 这篇留一半在享用
作者: djmay (R1000)   2021-11-11 23:47:00
感谢分享
作者: x62233 (Kenzi)   2021-11-12 00:32:00
感谢分享
作者: DragonTsai (只因我为爱而生)   2021-11-12 18:21:00
作者: soldout (Don't panic)   2021-11-15 22:48:00
谢谢分享 光看心得就收获不少
作者: aeasyday (boyz)   2021-11-17 22:34:00
少数法则很激励人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