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布芮尼・布朗 Brené Brown
心得:
现今社会,展现软弱的一面就如同要接受公审般一样难受,曾经的自己也认
为示弱是一种胆怯的样貌,更甚之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而渐渐的经历风霜与
不同经验带来的启发,我开始寻找一些不同的生活样貌。是否,我们能有其
他方式让自己活得更踏实,而不受其他世俗或无谓的观点所影响。展现脆弱
,成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作者透过自身十几年的研究经验,分享关于脆弱
的知识以及力量。
关于脆弱的力量:
我们都曾感受到脆弱,但无法用一个通用的标准形容这个感受。而脆弱的力
量又是什么,看似冲突的字汇结合却又令人无法阐述。作者透过罗斯福在
1910年的公开演讲内容解释关于脆弱的力量:
“荣耀不属于批评的人,也不属于那些指责落难勇士,或挑替别人哪里该做
的更好的人。荣耀是属于站在竞技场上的勇者,属于脸上沾满尘土与血汗而
英勇奋战的人。他有时会犯错,甚至一错再错,毕竟错误与缺失在所难免。
但他知道要奋战不懈,满腔热血,全力以赴,投身崇高志业。他知道最好的
结果是功成名就,即使不姓落败,至少他放胆去做了 ”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初步理解,脆弱的力量在于那些愿意保持开放心态去尝试
的人,纵使可能会遭遇极大的挫折与痛苦,他们仍然愿意尝试,不在乎结果
全心全意的投入。现代社会则因科技的关系让我们开始逃避展现这样的状态
在其他人面前。宛如其他人茶余饭后的消遣话题。
永不知足的文化:
翻阅社群软件以及过往的使用经验,会发现在多数的使用状况,社群媒体营
造了一股看似美好及向上的力量。但我们会发现内含一些隐忧存在。研究中
显示,近年来的歌曲以及社交关系的词汇,正向的词汇降低负面的词汇增加
,关于自恋的词汇也有提升,上述的研究能理解人们越来越在乎自己。自以
为的人跟更爱自己的人变多了,有些甚至进化成为自恋狂。作者尝试从脆弱
的角度来理解这样的人,发现到这样的人“害怕沦为平庸的自卑”,担心自
己不够好、没有存在感、缺乏归属与使命感等。而这样形成的背后原因来自
科技的社群文化导致,整体的环境也营造出我们可以更好的氛围以及压力,
而这股力量进而反扑让人们认为我们永远不够好。造成这样的原因作者认为
有三个因素:“自卑、比较、抽离”。这三个因素壮大了我们不够好的信念
以及态度。“克服”变成了与这三个因素抗衡的力量,我们是否愿意去质疑
永远不够的文化时,便是在展现自己脆弱的力量。
关于脆弱的迷思:
绝大多数的时间,我们思索著关于脆弱的定义,有些时候我们给予了错误的
解读,对于面对脆弱的误解,作者列举了以下四个迷思。
1.脆弱等于软弱:
可以尝试先理解关于自己,对自己而言脆弱是什么呢?可能是尝试新的技能
、向暗恋的对象告白、请求别人的原谅等等
软弱是绝大多数的人对脆弱的初始印象,作者表示这也是最危险的迷思。脆
弱无所谓的好坏也不一定是轻松正面的情绪。为何我们会拒绝展现脆弱?往
往原因来自脆弱时常与负面情绪(害怕、自卑、难过等)连结,多数人不想
表现其负面情绪于是连带隐藏脆弱。在作者自身的研究发现脆弱是爱、归属
感、喜悦、勇气、同理心与创意的发源。这扭转了我对脆弱的负面印象。
脆弱在作者的定义下是“一种不确定、没把握、又冒险的感觉,同时也是一
种情绪冲击。”
2.我不展现脆弱:
对于作者而言,不论我们是否愿意展现脆弱,脆弱都会找上我们。当我们活
著的时候,就要面对脆弱随时袭来。可能因为工作等其他因素,我们不得不
隐藏脆弱,但是在遭逢挑战或是其他不可知的情况时,脆弱的情绪仍会在内
心产生。
3.脆弱是毫无保留:
我们是否愿意在任何人面前展现脆弱?
上述的问题想必多数人都是给予否定的答案,作者举例真人实境秀的案例,
剧情当中主角毫无保留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这并非是脆弱的表达方式。对
于作者,脆弱是分享给有资格聆听的人。而这又延伸出关于信任与脆弱的议
题,就是要先展现脆弱还是先信任他人?宛如鸡生蛋蛋生鸡的哲学议题,作
者表示只能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知道哪些人才是真正能展现脆弱的人。于
此我们又时常遭遇关于“背叛”的状况,而这个情况又会将自卑或是情感抽
离等负面情绪推升到高点,造成我们对于脆弱又有错误的解读。所以如何展
现脆弱给予信任的人,我想是一个漫长的课题。
4.我们可以一个人:
很多歌曲或是文章都鼓吹人们应该独立,或是展现独立该有的生活型态,但
是在脆弱面前,作者建议不要单独而行。脆弱的时刻我们需要外界的支持,
如同上面所述需要有信任的人陪伴。就研究指出,若是领导者愿意展现脆弱
时刻,也会激起其他人跟进效法,形成好的循环。
“有时候最原始的冒险,就是寻求其他人的支持”
理解与克服自卑:
自卑与脆弱有着相当大的关联,对于自卑的解读,作者先以自卑三要素说明
。
“自卑情绪人人皆有”、“人往往害怕谈论自卑”、“越逃避自卑,自卑的
影响力越大”
自卑的产生来自于我们害怕与人失去连结,不够好,或是不够格的心态让我
们害怕可能与人断开连结,若是过于担心别人怎么想,就会不敢展现自我,
会变得比较自卑进而产生自卑感。研究指出自卑情绪和社会排挤的伤痛程度
对大脑而言不下于身体疼痛,自卑会影响身心的运作。作者在研究后将自卑
分成十二项类别。
“外貌与身体意象”、“金钱与工作”、“为人父母”、“家庭”、“教养
”、“身心健康”、“成瘾”、“性爱”、“老化”、“宗教”、“创伤后
幸存”、“刻板印象与标签化”
要厘清自卑,作者也尝试从与自卑相似的情绪名词中分辨其差异
内疚:我做了不好的事。
自卑:我不好。被老板骂,自己觉得自己没用,是自卑。
羞辱:被老板或是其他人谩骂,若觉得老板为何能骂你,是羞辱。
尴尬:做了糗事但不觉得孤单,别人也曾经犯过,不影响为人。
理解了关于的定义后,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该做什么?作者提供了关于自卑
的四个解方。
辨识自卑,理解其发生原因:找出自卑的发生原因以及背后因素。
落实批判性觉醒:检测自卑讯息是否属实,以及自己是否愿意成为自卑的人
。
接触外界:不与外界接触就无法产生同理心。
谈论自卑:寻求协助并分享自卑的感觉。
人类会尝试逃避谈论自卑,是因为自卑会让大脑产生求生意识,接着开始逃
避谈论自卑以利生存。面对自卑,要勇于面对,作者另外提供克服自卑的三
个方法。
鼓起勇气接触外界
用我对我爱的人的说话方式与自己对话
揽起全局
自卑的状态,也因男女而有所不同。一开始两性间不同的自卑差异并不是在
作者研究的范畴内,直到一场演讲后一位男性听众的对话开启关于作者对于
两性间不同自卑的探讨。
女性的自卑,很多状况是在身份之间切换与同性的压力造成,身为母亲与其
他母亲的比较、外貌形象的完美追求、工作与母亲身份切换维持良好状态、
自我背景的质疑,都会是产生自卑的来源。很多时候女性的自卑是社会规范
以及身份间的切换所造成。
男性的自卑,多数来自于自我价值与社会意识的冲突,自卑就是失败、自卑
就是错误、自卑是一种缺陷、弱小示弱造成的自卑、被批评或是嘲笑,都是
男性自卑的来源。社会演化与期待,让男性的自卑来自自我与社会期待差异
所造成。面对自卑,男性往往用发飙或冷战处理自卑情性,也间接造成后续
更多问题产生。
而在性方面,作者透过男女合访发现男女对于彼此间的期待落差造成的自卑
。男性在乎的是是否有被认真看待,求欢若是遭到拒绝,也会引起自卑感。
对于性,男性充满了一种可能被拒绝的恐惧感,所以克服这种恐惧的一种变
相方法,反而是透过金钱能购买的色情及暴力产品。女性则因对方是否能认
同自己的外貌身材而引发自卑心态,对于性感、漂亮等等形容词的追求造成
女性害怕“坦诚相见”后引发的期待落差而引发自卑。但透过合访中发现其
实男性对于另一半身材的要求通常不会很多。
防卫脆弱的武器:
1.对于脆弱,人们通常有一些常见的错误方法来防卫自保。
打预防针:面对匮乏文化的冲击,人们检视著自己所拥有的。面对已经拥有
的状态我们反而会思考若是没有该怎么办而做好准备。作最坏的打算,最坏
的准备都很常出现在自己的潜意识当中,当某些时刻这反而造成自卑以及脆
弱的状态。缺少匮乏的相反面是知足,所以我们要摆脱缺乏的感觉可以透过
知足富足的方法来思考。而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提供三个方法来尝试改善。
“活在当下”、“珍惜所拥有”、“不要浪费喜乐时刻”
2.完美主义:完美主义使我们追逐一些可能无法达标的状态,也令我们在面
对目标时产生自卑或是更加脆弱的状态。对于很多成功完成自己目标的人,
很多时候他们并非追求完美,只是能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已。追求完美的路上
我们常会遇到一些迷思。
“完美主义与追求卓悦不同”、“完美主义不是自我精进只是为了获得认可
”、“完美主义不是成功的关键”、“完美主义不是避免自卑的方法,而是
自卑的一种形式”
在发现迷思后作者将完美主义定义。
“自毁又容易上瘾的思想”、“一种是我毁灭”、“容易成瘾”、“只是让
我们感到自卑”
面对完美主义,我们能做的就是欣赏自己的不完美就好,人出生本来就不会
面面俱到,所以试着看待自己有部份缺陷或缺乏的地方,就是面对完美主义
最好的方式。
3.自我麻痺:很多时候我们藉著不在乎或是其他方法来麻痺自己的感受,这
样就能够忽略脆弱的感觉。透过药物毒品或是其他看似不是成瘾的方式来麻
痺自己,但也麻痺了对于喜悦同理心等正向的感受。焦虑以及抽离是促成麻
痺的主因,这两个方式都是反映出自卑在后面作祟。
面对麻痺我们可以透过设定底线、寻求安心以及修养心灵来改善。有时候别
人擅闯了我们的领域进而造成我们的焦虑发生,试着设定底线来给于自己和
其他人一个界线降低焦虑感。试着感受以及尊重他人,来解开麻痺的状态。
“拼个你死我活”、“尽情宣泄”、“强力放送”、“强迫注目”、“迂回
蛇行”、“冷言冷语”、“批评”等都是其他常见的错误防卫方式。
跨过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面对脆弱作者透过研究理论解析,但这往往都基于论述,如何执行又成为理
解脆弱后的下一道难题。身为母亲的作者发现在家庭中很常发现理想与现实
的差异。可能我们欲遵循上面的理论但结果却是与理论大相迳庭,又使我们
使用错误的方式面对。
职场与教育领域的人性化:
对于永远不够的文化,提出新的想法或思维时容易遭到讥笑或是反对批评,
令人产生恐惧。而职场也透过薪酬制度、公开批评、等方式让自卑转变成为
管理工具,反而造成自卑拥有更大的力量。自卑引发的抽离,使员工会开始
不创造价值与贡献,循环后引起更大的反效果。职场上对于脆弱的困境,作
者建议使用破坏性投入来改变,另外建议了几种方式。
透过意见反馈跨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利用良善的回馈机制,来使得其他同
事能得到实质的回馈以及意见,但对于开口人类往往会“却步”,如何建立
这个机制也是一个问题,机制的错误反而会加深自卑或是脆弱的反效果。但
透过正面的与制度良好的意见回馈,将会使彼此皆有成长。
站在同一边:有些时刻会发现我们与职场同事会在不同的事情上有不同的意
见,沟通的方式会让人有不同的感受,作者建议在遭遇状况时可以让彼此在
同一个角度下探讨事情的发生及后续处理。往往事情或错误发生后,我们会
被迫分成检讨的检讨的人与被检讨的人,若是能站在同样的角度探讨问题,
可以降低攻击谩骂造成的自卑影响。
展现脆弱的勇气:某些时刻我们对于一个事情不清楚或是有疑虑的时刻,主
动提问并理解就是展现脆弱的勇气。勇敢的向他人告知自己的不理解进而得
到帮助与解答,透过其他人的协助厘清问题,就是勇气与脆弱并存的时刻。
与孩子的互动:
身为母亲的作者,在面对教养孩子时也得到了一些关于脆弱的感想,过往的
父母在儿时都会有一些脆弱时刻,隐约地跟着自身成长成为父母,当那些脆
弱时刻以某种方式再次出现在自身的孩子身上时,往往我们会用一样的方法
来教导孩子。作者举例作者女儿不愿意越级比赛最后仍然完成比赛的故事,
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胜负并非是主要的条件,参与过程并释放孩子的恐惧
进而展现脆弱,才是我们最重要要完成的事情。透过自己的想法改变来引导
孩子,对于父母,能够在孩子面前展现脆弱是很好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理解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时刻与情绪,能够让孩子也愿意在未来展现脆弱。
If you can’t measure it, it doesn’t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