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bluelqe (卵生水笔仔)
2021-10-10 06:25:56进硕士班以来第一次的书摘导读,尽管不成熟,却也留个纪录:
课程名称:田野调查方法与实务
授课老师:陈玉苹
学 生:水笔仔
日 期:第三周 2021/09/28
Keesing (2004) ,《文化人类学》,〈第一章 人类学研究法〉,页13-34。台北,巨流
出版社。
﹝1﹞ 人类学的领域
人类学(anthropology)的意思就是“研究人类的学问”。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学问。
为避免歪曲并误解对方。可能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是从内在来看其他生活方式,
从外在来看自己的生活方式、从内在外在来看我们共同的人性—也就是去研究与我们最为
迥异的生活方式。
这许多不同的人类学家之间有什么共通点呢?(这是个好问题,文中交代了上述
各个分类派别的脉络与介绍,但看完后却还是觉得有点模糊)他的回答是这样的:
人类学者掌握了人类社会在各种时空的不同行为方式,又掌握了智人(Homo
sapiens)的生物性传承,是唯一能胜任概推人性、人类差异性和人类可能性的学者。
〔2〕 文化人类学与科学
文化人类学通常是指研究人类习俗的一个较狭窄的领域,即对诸文化和诸社会的
比较研究。
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假设、意识和风俗,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近几十年来(作者此书原始出版年代是1976年)人类学者着重的并不是追溯民族间
的历史关系,而是想追寻人类社会行为和文化的科学性通则。(此段话写在40多年前,不
知近几十年来着重的方向又是什么?
社会科学都深觉“科学方法”的必要。
什么是科学?藉著系统性的观察或实验,以寻求有秩序的框架来解释事物。
但人类想要了解其他同类的努力能够或者说非得是“科学的”不行吗?(喜欢这个
提问)
文中举了巴西印地安人的例子;充其量是心灵相交时包含一个交互主观性
(intersubjectivity)的过程,但又太容易造成曲解与客体化(对这边提到的“客体化”不
懂)。
人类学家一直得和交互主观性的问题斗争,幸运地避开了许多将人类遭遇错误地
“客观化”的方法。
人类社会行为是太多变项交织成的产物,因此科学狭隘的焦点显然就很不适合用
来钻研这些问题了,但研究复杂系统的科技综合性科学的兴起却多少带来了一些希望。
〔3〕 田野工作
田野工具是对一社区及其生活从事长期的研究,是人类学家收集资料和建立通则的主要根
据,我们叫这种有关生活方式的纪录为民族志(ethnography)。
无论田野是在城市、乡镇、村落、或丛林茅屋,人类学研究的范式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是一
样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入的浸淫在民族的生活中。
多年来,人类学者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成年男子身上,而忽略了妇孺一方。(是否因人类学
家多为男性所致?)
++++++++++++++++++++
关于书摘文中提到的疑问近几十年来的变化或方向又是什么,老师也提供了解答,后殖民
、后现代、女性主义,都纷纷介入讨论,变得更加多元且丰富,但目前我们连初阶传统的
人类学打底都应接不暇了,所以似乎暂时还上不到那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