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人类大命运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1-08-13 19:48:16
作者简介
《人类大命运》一书由 Yuval Noah Harai (以下简称哈拉瑞)所著。哈拉瑞于 1976 年
出生于以色列,毕业于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的历史系,专门学习中世纪史
与政争史。毕业后,哈拉瑞在 Jesus College, Oxfordꀠ拿到他的 PhD 学位。也是在这
个期间,哈拉瑞读到了 Jared Diamond 的作品,这大大的影响了哈拉瑞的写作,也是促
成本书出版的一大关键。另外,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似乎在 2017 年前都没有拥有过智慧
型手机。除了本书之外,哈拉瑞的著名作品尚有《人类大历史》与《21 世纪的 21 堂课
》。
书籍简介
《人类大命运》一书是哈拉瑞第一本著作《人类大历史》的延伸。书底的介绍很精辟:在
《人类大历史》,作者哈拉瑞展现了他“后见之明”的洞识,深刻阐述了“A Brief Hist
ory of Humankind”;而在这本《人类大命运》,哈拉瑞则以他“先见之明”的睿智,提
出三个大哉问,为我们预示了“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而这三个大哉问分别
是:当死亡将走向末日、幸福快乐的权利、智人将演化为神人。
本书将近 500 页的篇幅,分为三大部,共十一个章节,主要就是围绕着上述的三个问题
做追根溯源的讨论。当然,本书身为《人类大历史》的续作,内容中自然会大量运用《人
类大历史》一书中的核心概念:“想像的现实”。基本上,前四章都可以算是在《人类大
历史》的架构上重述与多做补充,第五章之后才比较贴近本书要传达的意旨。
本篇心得我想介绍书中大量讨论的一项主题:“人本思想”。我会先介绍人文主义的内涵
:“人文主义:以人为本”,再讨论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否真的存在:“人文主义崩坏:心
灵与自由意志在哪?”,最后让我们跟随哈拉瑞的逻辑,思考看看如果人文主义的核心不
服存在,新的想像的现实会是什么型态:“数据主义:如果人类没有(或不在乎)心灵”
。另外,我在本篇心得的最后附上了我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笔记,对本书有兴趣的朋友可
以当作大纲浏览。
内容简介
#人文主义:以人为本
第一次接触到“人文主义”(Humanism),估计都是在国中历史课,学到文艺复兴的时候
吧。
在历史课本上并没有对人文主义做太多的着墨:“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是对古典时
代的研究”。最爱考的是下一句:“中世纪的人们从研究了解神,转变为对自身的研究与
了解”。换言之,就是思想从“神本”转变成了“人本”。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新兴宗教(
参照《人类大历史》对宗教的定义),与传统宗教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重视自己”。 传
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画为人类生活带来意义,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经
验为宇宙赋予意义。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两者的差别。
传统宗教是神本思想。举例来说,假设在西元 1300 的某个欧洲小镇,有位正值破瓜之年
的少女,发现自己爱上了一位已婚的少妇。等她溜回家,即使脑中充满著爱情激动的情绪
,心中可能还是会有个声音这样讲:“这是怎么回事?我为什么会喜欢女生?这样正常吗
?这样到底是好是坏呢?我还该继续这样吗?”为了回答以上的问题,这为少女会做的事
就是去找当地的神父,向他告解,并请求圣父给予指导。神父基于前人从《圣经》中上帝
永恒不变得话语得到的结论,可以明确判断出:这个少女犯了一项不可饶恕的罪,如果不
悔改就会下地狱,而且必须捐硬币,甚至要到主教的安息地朝圣才能稍微弥补这项可怕的
罪孽。
人文主义的想法则是,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经验找出意义。如果是一位现代少女,想知
道自己身为同性恋是否正常,她不太可能会再接受神父或是某本古书的判断,而是会仔细
审视自己的内心。如果此时的感觉仍然很混乱,她会打给自己的闺密,当然是自己并没有
爱上的那个,好好地聊上一阵子。如果这样做仍然无法使她摸清真正的想法,那她就会找
上心里医生。这位少女跟心理医生说完困扰后,心理医生不太可能忽然破口大骂:“妳这
个邪恶的荡妇!妳犯下了可怕的罪!”当然,心理医师也不太可能直接赞美:“太好了,
这样实在太棒了!”我们大概可以猜想到,无论这位少女到底做了或说了什么,心理医生
最有可能说的话是:“那妳对这一切有什么感觉呢?”
这就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直想让我们认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因此自由意志
也正是最高的权威。我们不需要等待某个外在的实体说三道四,而能够用自己的感觉和欲
望来判断。例如哲学家卢梭旧认为,若要寻找生活的行为规则,那规则就是“在我心深处
,出于自然,无人能抹去。想做什么,只需要请教自己;我觉得好、就是好,我觉得坏,
就是坏”。再进一步,我们的感觉不只能提供私人生活中的意义,也能为社会和政治程序
提供意义。大多数国家都是用民主选举,询问人民对当前事务的看法。我们相信人民能做
出最好的选择,而个人的自由意志选择,正是最终的政治权威。
现代的人们把民主普选当作一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来看待,但在过去历史中,这种方
法可以说是愚不可及。当英格兰在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之后面临分裂时,从
来没人提过要用全国公投来解决。哪有可能让每个乡巴佬或妓女都能有一票。选择要兰开
斯特家族,还是约克家族。民意?民意不重要。在教皇伍朋(Urban)二世发起第一次十
字军东征时,也没人说这是人民的意愿。但现在我们愿意相信,每个选民都能做出对自己
最好的决定,而这个决定也将带领社会走向最好的方向,这就是人文主义在政治方面的影
响。
除了伦理和政治外,人文主义当然也大大影响了艺术。在伦理上,人文主义的座右铭是“
感觉对了,就做吧”。在政治上,人文主义告诉我们“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在美学
上,人文主义说“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最著名的例子大概就是,1917 年,艺术家
Marcel Dechamp 买了一座量产的普通小便斗,他宣布这是一件艺术品,并命名为 Founta
in,签了名,送到纽约的艺术展场上展出。
做个总结,人文主义的核心就是:“听从你的心”。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
渐进变化过程,靠着经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透过各
式智力、情绪及身体的经验,充分发展你的知识。但是,如果我们发现,人类其实根本没
有“心”;如果我们发现,原来顾客和选民从来就没有自由选择,现在居然能用科技来计
算他们的感觉、设计他们的感觉、或击败他们的感觉,一切会变得怎么样?
#人文主义崩坏:心灵与自由意志在哪?
透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人文主义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这句话翻译过来大概就是:“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跟
着你的心,做让自己快乐的事。”那么,如果我们更探讨的更深入一点,问题便随之而来
:什么是“自己的声音”、“什么是心”?人文主义给出的答案很简单,自己的声音或是
心,就是指你的自由意志、你的心灵、你的灵魂。这些是一个人身上最神圣且不可侵犯的
东西,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由意志,所以我们普选才在现代社会中流行;正因为每个人都
有着独特的心灵与灵魂,所以现在社会才注重平等,黑人跟白人的灵魂都是好灵魂、穷人
跟富人的心灵都是重要的心灵。
但等一下,先不讨论是否每个人的灵魂价值都相等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先确认一个最基本
的事情:灵魂、心灵、自由意志究竟存不存在?
首先是灵魂,生物学家早已解剖过无数个尸体,核磁共振过无数个大脑,都没有发现灵魂
的存在。最接近灵魂存在的实验应该在 1901 年,由美国麻州的 Duncan MacDougall 医
生所做的测试。他发现人死后,体重会有微妙的重量减少,这也是著名的“灵魂重量为 2
1 克”的由来。但除了灵魂这种不切实际的解释模型外,有物理学家提出更为有凭据的解
释模型,例如,是人死去后,体温流失造成空气对流影响了天秤,等等。总之,我们就是
没有看到灵魂存在的证据。
再来是心灵,心灵就是自我。大多数人脑中都会有个小声音,在百无聊赖的时候会产生一
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或是在遇到外在刺激时会产生反应。人文主义所谓“听从自己的心”
便是指心灵、便是指自我。当然,对人文主义来说,这个自我是独一无二且完整的。在现
代科学的实验中,确实发现智人身上有所谓的自我。可惜的是,如果我真的深深去探测自
己,就会发现自己一向以为理所当然的单一性,会分解成各种互相冲突的声音,没有所谓
是“真正的自我”。
第一个要介绍的著名实验是由 Roger Wolcott Sperry 与 Michael S. Gazzaniga 关于“
裂脑”(split-brain)的研究。众所皆知,人脑是由两个脑半球组成,中间由一束神经
纤维连结,左右脑分别负责不同的领域,例如右脑控制左半身、左脑控制右半身;右脑负
责处理空间资讯、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推理等等。对于一般人来说,左右脑的工作是互补
的,但对接受了裂脑治疗的癫痫病人来说,因为治疗断开了左右脑的神经纤维连结,因此
左右脑就像两个不同的人物住在同一个脑袋里面一样,各自有各自的想法。
例如,Gazzaniga 的研究团队向左脑(负责语言)秀出鸡爪的照片,同时向右脑嗅出雪景
照。接着问病人看到了什么,他回答“鸡爪”。Gazzaniga 接着在秀出许多图卡给病人看
,请他指出最符合他所看到的内容。病人的右手(由左脑控制)指向一只鸡,但同时左手
也伸了出来,指向一只雪铲。Gazzaniga 接着就问了这个再也明显不过的问题:“为什么
你会同时指了鸡和雪铲?”病人回答:“呃,鸡爪和鸡有关系,而清鸡舍需要铲子。”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智人的大脑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且完整”的自我,大多数状
况下,都是左脑在运用各种片段的线索在捏造合理的故事罢了。当然,有些人会说,这种
情况只有裂脑病人有,搞不好一般人的左右脑就是不无二致。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行为
经济学家 Daniel Kahneman 的峰终法则(peak-end rule)实验。实验内容简单来说,就
是请受试者把手放在会让人稍微不舒服的温度(14 度)的水里。这个实验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短”阶段,就是请受试者把手放在这个水里一分钟;第二个“长”阶段,受试
者的手一样放在水里一分钟,但一分钟后,会偷偷把热水导入容器内,让水温略微升高,
再过三十秒,才请受试者结束实验。
结束两阶段后,研究人员告诉受试者,现在,他们必须再进行一次把手放入水里的实验,
但可以自行挑选“短”或“长”的阶段。照理来说,短阶段带来的痛苦绝对比长阶段来的
少,但在这场实验中,有 80% 的人选择了“长”版实验,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 SM 体质
,而是他们的自我认为,长阶段会比较不那么痛苦。这个实验如此简单,透露的意义却几
乎完全否定了人文主义有关“完整自我”的假设。实验告诉我们,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
:“经验自我”以及“叙事自我”。
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口中的“我”,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
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 峰终法则告诉我们,整个经验的价值,是将峰值与
终点两者加以平均,而且这一点也已经被大量应用,例如医师最好在检查最后,安排几分
钟原本不必要的钝痛(dull ache,隐隐作痛),因为这反而会让整件事的痛苦记忆大减
。于是,根据上述两个实验,所谓的“完整的自我”,也在现代科学的实验验证下被证伪
,智人所谓神圣完整的自我,是可以被随意设计操弄的。
最后,是自由意志。就算它身为人文主义的最后一道关卡,自由意志也经不起现代科学的
检验。让我们先举个例子,时至今日,如果有个人拿刀把另一个人刺死,学者想问原因时
,若有人再说是“因为他自己做了这个选择”,这种话听起来已经不再具有说服力了。反
而是遗传学家和大脑科学家,会提供更为详细准确的答案:“他会这么做,是因为特定基
因构造让大脑出现某种电化学反应,而基因构造反映的是从古至今的演化压力及突变的结
果。”
神经元之所以触发,原因可能是基因默认的,只要遇到外部刺激便如此反应;也有可能是
随机事件,像是因为某个放射性原子突然衰变。但不论是哪一种,都没有“自由意志”插
手的余地。退一步说,有人认为所谓“自由意志”指的就是“依自己的欲望而行事”,按
照这个解释,那么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但这样说来,黑猩猩、狗和鹦鹉也一样有自由意
志。而且这个解释并没有说明到痛点,在这个解释下,最重要的问题就不是“人类能不能
因应内在欲望而做出行动”,而是究竟“能不能选择要产生什么欲望”。
答案是否定的。有神经科学的研究指出,在人类感觉到自己做某项决定前,大脑已经启动
了指示人类决定的神经事件,时间大约是在几百毫秒到几秒之前。举例来说,现在我面前
有左、右两个开关。当一连串生化反应让我想按右边的开关时,我确实觉得自己想按右边
的开关。一点没错,我确实想按。但有人就一下跳到结论,认为这种想按的念头,就叫做
自己的选择。这当然是错误的解读,因为人的欲望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只能感觉到自己的
欲望,再据以行事。
已经有科学家做过类似的实验,将电极连接到老鼠的大脑中,藉以刺激它的奖励系统促此
它去做某些特定行为。就我们所知,这些老鼠并不觉得受人类控制,也不觉得做了什么违
背自己意志的事。实验人员按下遥控器,是让“老鼠想要往左走”,于是它就往左走。毕
竟,欲望也只是神经元的某种触发模式而已,至于神经元触发的原因,究竟是因为其他神
经元的刺激或是实验人员遥控器控制的电极的刺激,对老鼠来说并无二致。如果你去问问
那只老鼠,它可能会告诉你:“我当然有自由意志啊!你看,是我想要左转,所以我就左
转了。这不就证明了我有自由意志吗?”
做个结论,现代科学早已证实,灵魂、心灵、自由意志并不存在(虽然在社会与政治上这
点总被无视)。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人文主义的大厦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轰然倒榻

#数据主义:如果人类没有(或不在乎)心灵
如果人文主义注定会毁灭,那么,就必定有另外一种意识形态会随之兴起。哈拉瑞预测,
这个新兴宗教便是“数据主义”。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是由资料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在于对资料处理的贡献。例
如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将分析资料和做决定的工作分散下去,交给许多各自独立但又相互
连结的处理器;而所有资料都由单一处理器来处理并决定的极端情况,就是共产主义。照
这个观点来看,资本主义能够赢得冷战,是因为至少在这个科技加速改变的时代,分布式
资料处理的效果比集中式资料处理更好。数据主义不只是空谈理论,而像是每个宗教一样
拥有实际的诫命。最重要的第一条诫命,就是数据主义要连结越来越多的媒介,产生和使
用越来越多的资讯,让资料流最大化;第二条诫命,就是要把一切连结到系统,就连那些
不想加入的异端也不例外。
数据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冲突早已到来。人文主义认为:所有的经验体验是发生在我们心中
,我们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进而为宇宙赋予意义;数据主义则认为:经
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是不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
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经验,再连结到整个大资料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经验
的意义,并告入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这两种主义的差异,举例来说,在前几个世代,写
日记只给自己看,是很常见的人文主义习惯;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却觉得完全没道理。如果
没有其他人能读到,写了不都是白写吗?
于是,针对“究竟是什么让人类比其他动物优越”这个话题,有别于人文主义的“灵魂、
心灵、自由意志”,数据主义有一个全新而又简洁的答案:“将经验转化为自由流动的资
料数据的能力。” 人类很少真正能够想出全新的价值观。回首上次已经是十八世纪,人
为主义革命开始宣扬人类自由、人类平等、人类博爱这种种令人激动的理想。数据主义是
自 1789 年以来第一个真正创造新价值观的运动,这个新价值观就是“资讯自由”。
举例来说,没有人真能理解全球经济如何运作,也没有人知道全球政治将走向何方。但也
没有人真的需要理解这一切。对数据主义来说,你应当做的,就只是回信回得更快(而且
允许系统存取这些内容)。正如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相信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数据主义相
信资料流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从数据主义的观点,可以把全人类看成一套资料处理系统
,而每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处理器)。那,如果人类整体就是单一的资料处理系统
,它的产出是什么?数据主义会说,他的产出会是一套全新、效率更高的资料处理系统,
称为万物互联网(Internet-of-All-Things)。只要这个任务完成,智人就会功成身退。
例如,以后看医生便不需要医生的自由意志,只要全人类愿意共享资讯,便可以针对病症
、基因件建档,从而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手段;以后交通便不需要出租车司机的自由意志,
只要全人类愿意共享资讯,便可以针对通勤地点建立全国家的交通网络;以后的恋爱也只
会将自由意志当作参考,只要全人类愿意共享资讯,根据按赞的内容、亲戚的性格等等就
可以分析配对程度,
诸如此类。
当然,生命究竟能不能简化成资料流,还有待商榷。特别是我们也还不清楚,资料流究竟
有什么方式或原因,能够产生意识和主观经验。或许在未来二十年间,我们就能得到一个
很好的解释,但也或许我们会发现,原来生物与算法还是不同。同样有待商榷的一点,
在于生命是否真的只是做出各种决策。但当我们宏观整个生命,就会发现三项彼此息息相
关的发展: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项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下,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
、而生命则是在进行资料处理;智能正与意识脱钩;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
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
而这三项发展,引发了三个关键问题: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资料处理
吗?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项才更有价值?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
了解我们,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这些是哈拉瑞在本书中提出的大哉问
,也是我们阅读完本书后应当深思一番的问题。
心得
人类的预测总是会失败,基于种种原因,我们就是无法预测。但哈拉瑞在本书预测的“数
据主义”以及本篇心得没有提及的“科技人文主义”的未来,仍然值得深思一番。
在《人类大历史》中,哈拉瑞告诉我们,阅读历史的原因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从
现有的框架中超脱。我认为《人类大命运》一书便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作者基于过去的历
史与现代科学的架构所描绘的未来,只是一个选项。科技并不会带来决定性的结果,同样
的科技,也可能创造出非常不一样的社会,例如火药与蒸汽机就带来了资本主义与共产主
义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选项。况且,我认为本书的笔调有点过于担忧了。
就算未来真的没有隐私又如何、没有心灵又如何、意志真的被随意操弄又如何?像是我们
现在认为过去人们的泛神论、一神论愚不可及一样,若未来真的长成那个样子,也许那个
时代的人们反而会不能理解为什么现在的我们还要考虑要不要放弃这些东西。当然,现在
谈未来还太远,数据主义并不会弹指之间就取代人文主义。如果数据主义真的到来,那么
这必定是个渐进的过程,是我们一步一步把互联网引入我们的生活后,不自觉间造成的结
果。
谈谈本书中我最有感触的章节,是有关“自我”,也就是在谈论“内心的声音”的章节。
任何有用过大麻、LSD、利他能或是酒醉、冥想的人,都知道内心的声音是可以被调节的
。在使用 LSD 时,会有种自身融入宇宙的感觉,似乎无处不是我,我不在无处,我可以
是树的生命,也可以是斑驳老去的墙壁。我想说的是,我不可能是树、我也不可能是墙,
但是这些药物却能够让我调节自我,达到那样的感受。这就代表了自我这个东西其实不堪
一击,是可以任人蹂躏的。
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亲身体会,但这本书会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而且也合法)。有趣的
是,看完之后我并没有对“自我”失去信心,反而认为我多掌握到了“自我”的弱点。每
一次有一个新感受或新刺激,我就会问问自己,现在要做反映的是“叙事自我”还是“经
验自我”。在《与成功有约》中,柯维提到的“选择的自由”的核心含义也莫过于此。最
后,我附上我阅读本书时做的摘要笔记,欢迎大家参考。
章节笔记
第一章 人类的三大新议题
本章说明人类的三大新议题,但谈新的之前先看看旧的:饥荒、瘟疫、战争。这三个问题
基本已经得到解决,世界上显然没有无法解决的饥荒、瘟疫与战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
说的是“没有无法解决”的,而非“没有了”。在以前的时代,遇到饥荒、瘟疫时,人类
只能求助于神明,人是没有能力对抗这两种“天灾”的;但在现代社会,饥荒与瘟疫是可
以控制的,世界上已经不再有自然造成的饥荒与瘟疫,只有政治造成的饥荒与瘟疫。举个
例子,以前的人遇到饥荒与瘟疫会求神问卜,而现在的人遇到饥荒与瘟疫则会骂政府办事
不力。为什么骂政府?因为这些明明就是“可解决”、“可控制”的问题。当然,在 202
1 年讲世界不为瘟疫所扰是自欺欺人,但显然这场 Covid 并没有过去黑死病或天花这么
严重,政府与人民面对疫情不再是手足无措(事实上,更困扰人的是疫情下的经济,而非
疫情本身)。战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目前“和平”这个词已经有了新意义。过去几代人
想到和平,只是“暂时没有战争”;而现在想到和平,是指“难以想样会有战争”。例如
在 1913 年德法两国的和平,与现在 2021 年的和平可不能同日而语。那这三大旧议题若
可以得到解决,会有新的三大议题出现吗?哈拉瑞的答案是肯定的,他提出的新三大议题
是:当“死亡”将走向末日、幸福快乐的权利、智人将演化为“神人”。首先,人类是很
有可能迈向不死的,对现代人来说,死亡是一个我们能够解决、也应该解决的技术问题。
死亡不再具有意义性、不再是高光时刻,死亡只是个科技难题。那如果死亡真的被人类克
服会产生什么后果?我们可以退一步说,先不谈不死,先谈如果人类的寿命延长了一倍,
那社会会有怎么样的变化?这是第一个议题。第二,幸福快乐的权力,这根生化机制有关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快感是由多巴胺和血清素提供的,愉悦或痛苦从来就不是对外在世界
事件的反应,而是对体内感觉的反应,那操纵这些生化机制是否会普及起来呢?《独立宣
言》中提到,人人都有追逐幸福的权利,那么,是否人人都有使用毒品的权力呢?第三,
智人将演化为“神人”,这一点的逻辑就相对精彩一些。首先,智人并不是要“主动”成
为神人,而是一步一步利用被发现被发明的科技成为神人。治疗与演化之间,并没有明确
的界线,医学一开始几乎总是要拯救那些落在常态下线以下的人,但同样的工具和知识,
也因此能用来超越常态的上限。举例来说,原本威尔刚的发明是要治疗心脏病,但现在却
成为让人能一振雄风的武器;整形手术原本是要帮助战争受伤的士兵改善外表,但现在却
成为时尚潮流追求外表的工具。那想当然,在人类克服死亡跟追求幸福的议题时,就是代
表人类希望拥有重新打造身体和心灵的能力,当然,首要目的是为了逃避老死和痛苦,可
是等到真拥有了这些能力,谁知道我们还会做什么应用。如果有了基因修改技术,即使原
本的目的是可能是要修改基因中的坏因子,如癌症、忧郁症、肥胖基因等等,那这项技术
难道不会被运用到追求智慧、身高、外表、免疫能力等等面向吗?以上是作者提出的三大
议题,但这三大议题只是一种预测,而这里所描述的未来,只是“过去的”未来;换句话
说,是基于过去三百年的思想和希望,而指向的未来。然而,真正的未来:基于二十一世
纪将诞生的新想法、新希望,而真正打造的未来,可能与“过去的”未来,有完全不同的
面貌。作者以“草坪”举例,为什么欧美人家的中产阶级几乎人人都有草坪呢?这是因为
古代贵族都有草坪,草坪象征贵族拥有多余的资源与劳力可以照顾一片毫无用处的前庭。
那如果现代人知道草坪的历史含义,他便可以思考:“我需要这个草坪吗?看起来这个草
坪也不是必要吧?要展现身份好像还有很多种方式。”作者藉著这个例子,说明 历史研
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
是为了要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解放。正如我们先探讨草坪的历史才能从草坪中解放、
女权主义者会先讨论父权的历史、马克思也是先探讨资本主义的历史才认为未来会从资本
主义中解放,这些提出要改变历史的人所做的第一件事,都是重述他们的历史。新的历史
就会告诉他们,“现在的状况既非自然而然、也不会是永恒不变。过去曾经是另一个样貌
,只是有了一连串的偶然事件,才创造出现在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
动,就能改变并创造出更好的世界。”这个看待的历史观念,我认为,是本章最重要的部
分。
第一部 智人征服世界
第二章 人类世
本章算是《人类大历史》的简介,专注在讨论农业革命与科学革命带来的宗教、人与动物
的相互关系。结论也跟《人类大历史》相同: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的宗教,科学革命则
是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取代了神。
第三章 人类的独特之处
本章着重讨论人类和智人有何不同之处。先讨论意识、灵魂与心灵,最后的结论则是《人
类大历史》中提的“想像的现实”。意识、灵魂与心灵,的关系很奇妙,因为我们一直无
法找到灵魂存在的证据,但却一直能体认到(主观)意识的存在。当然,现在已经有很多
研究表明,情绪与意识都只是大脑内的电子讯号传递。但问题是,为什么电子讯号的传递
可以造成意识(或称感觉)。为何某个现象(几十亿个电讯号从这到那)会创造出另一个
完全不同的现象(愤怒或爱的主观经验)?举例来说, 有几千辆车在伦敦市区缓慢前进
的时候,我们会把它称为交通堵塞。但这时候并不会因此创造出某个伦敦的意识,对自己
说:“老天啊,我有种堵塞的感觉!”。所以到底是为什么,如果有几十亿个电讯号在我
脑子里运作,就会出现某个心灵的感觉,说“我很愤怒!”呢?至今仍无解答。本章后半
段则在重述“想像的现实”,比起《人类大历史》这一章多做了与动物的比较,例如“最
后通牒赛局”与“Capuchin monkeys reject unequal pay”的实验、“Ceausescu's las
t speech”等等。关于想像的现实,作者的总结是:我们希望自己的生命有客观意义,希
望自己的种种牺牲不只是为了脑子里的各种空想。但事实上,大多数人生活的意义,都只
存在于彼此述说的故事当中。在大家一起编织出共同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而
这正是历史开展的方式。人类编织出一张意义的网,并全心相信他,但这张网迟早也会拆
散,直到我们回头一看,实在无法想像当时怎么可能有人真心这么相信着。
第二部 智人为世界赋予意义
第四章 说书人
本章一样围绕着“想像的现实”打转,主要叙述文字以及文字带来的力量。没有文字的社
会里,人类得在脑中完成所有的计算和决定。而有了文字之后,人类就能够组成庞大的人
际网络,每个人完成巨大算法里的一个小步骤,而最后的重要决定是由整个算法来判
断。这正是官僚体系的本质。 文字也让人类习惯了透过抽象符号的中介,来体验现实,
于是更容易相信这样的虚构实体确实存在。我们可能觉得,书面文字这种工具只是用来温
和的描述现实,但他们却逐渐变得威力无穷,能够重塑现实。如果官方报告与客观现实有
所冲突,最后必须让步的往往是现实。举例来说, 现代非洲各国边界所反映的,并不是
当地国家自己的期许和争夺,而是由从未踏足非洲的欧洲官僚一笔画定。本章最后作者告
诉我们,必须清楚辨别“想像的现实”以及“真实的现实”,因为虽然靠着虚构故事,能
让人类更容易合作。但代价在于:这些虚构故事同时也会决定我们合作的目标。因此,我
们可能拥有非常复杂的合作制度,却只是为了服务虚构的目标和利益。这样一来,虽然整
个制度看起来运作良好,但可能只是从这个制度的标准来看。 想评估人类合作网络究竟
是好是坏,一切都得看用了什么标准和观点,随时想一想自己是否落入了思维误区,例如
,为“替公司赚钱”、“保卫国家”等等虚构概念掀起战火或者祸及民众的行为,很可能
就是太过沈溺于想像的现实中了。
第五章 一对冤家
本章介绍宗教与科技的关系。首先作者介绍了何谓宗教,这里跟《人类大历史》中并无二
致:宗教的定义应该是在于社会功能,而非是否有神。只要是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能够
为人类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一般人的合法性,就应该算是宗教。作者在本章阐
述,很多人认为科学与宗教是冲突的,但虽然某些科学发现和科研成果肯定不利于宗教,
两者却非必然对立。更重要的是,科学如果想要打造出可行的人类制度,必然需要宗教协
助。虽然科学家能够研究世界如何运作,但却没有科学方法能告诉我们,人类该做什么。
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没有氧就无法生存;然而,我们是否能用窒息来处死罪犯?能够回答
这种问题的并非科学,唯有宗教。另外,作者将科学与宗教冲突的地方罗列了出来,许多
最激烈的宗教辩论、或是科学和宗教之间的激烈冲突,都是源于这种关乎“事实”的主张
声明,而不是来自关于伦理的判断。以堕胎为例,虔诚的基督徒常常反对堕胎,而许多自
由主义者则拥护堕胎权。双方主要的争议点其实在于“事实”,而非伦理。不论基督徒或
自由主义者,都同意人命神圣、谋杀是可憎的罪行。他们是对某些生物学事实有不同意见
:究竟人命是受孕那一刻就开始?出生那一刻开始?还是在两者之间的某一刻?再详细一
点的说,宗教故事几乎总是包含三个部分:第一,伦理判断,例如“人命神圣”;第二,
事实声明,例如“人命是在受孕那一刻开始”;第三、实务指示:把伦理判断与事实声明
合并,便会得到实务指导方针,像是“就算受孕才刚一天,你也不得堕胎”。对于宗教的
伦理判断,科学无法加以反驳或证实。但对于宗教的事实声明,科学家就大有意见了。以
上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点,理论上,科学和宗教都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因为各自推崇不同
的真理,也就注定有所冲突。但事实上,科学或宗教根本都没那么在乎真理,因此两者十
分容易妥协、共存,甚至合作。这是因为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
造和维持社会结构。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科学的目的是透过研究,得到力量,以治
疗疾病、征讨作战、生产食物。宗教甚至能为科学订定研究方向等等,作者在最后总结:
对于现代历史更准确的一种看法,其实是:科学与特定宗教(也就是人文主义)达成协议
的过程。现代社会相信人文主义的教条,而科学的用途不是为了质疑这些教条,反而是为
了实现。
第六章 与“现代”的契约
本章讨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最大的成就,也许就是让人不再将经济视为零和赛局,而是
一种双赢局面。以前的人,由于演化的压力,习惯把是世界看作一大块静态的大饼:如果
有人拿走的那一小块比较大,一定有另一个人拿到的比较小。换句话说,传统把世界看成
一块固定大小的饼,这种视角隐藏的假设是世界上只有两种资源:原物料和能源。但在现
代我们认为,资源有三种:原物料、能源,还有知识。前两种确实会越用越少,但知识却
会越用越多。这世界上,除了自己的无知之外,没有什么能限制我们。基于上述的逻辑,
我们可以推演出资本主义追求“成长”:如果有个问题要解决,可能就需要有更多东西;
为了有更多东西,就得生产更多才行。资本主义深信“成长”这项最高价值,可说第一条
诫命就是:将利润投入有助于“增加成长”的事。确实,这种视角让人类自科学革命以来
就繁华至今,但事情总是一体两面的,资本主义也有其坏处。例如,把未来人类的希望,
放在“假设未来的科学家能有些现今不可知、却能拯救地球的发现”上(也就是知识成长
上),这种想法真的理性吗?还有,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差距也值得重视,在本章的贫富
差距指的是:每当灾难发生,就算这场悲剧根本就是由富人引起,但穷人受到的苦难几乎
总是远远高于富人。值得一提的还有环境问题,很多人会误会,说资本主义的尽头是资源
用尽,但由于知识的成长性,我们可以合理的相信资源短缺的问题很有机会克服,现代经
济真正的敌人是生态崩溃。问题在于,虽然保护环境是个好主意,但如果有人连房租都交
不出来,对于没钱的恐惧,就会远远高过对冰帽融化的担心。甚至不需要穷成那样,只要
生活比起其他国家的人民来得差,这个国家的人民就不可能容许国家因为环境理由而停止
经济发展。作者在本章统整资本主义的好与坏,并且做出结论:拯救人类的并不是供需法
则,而是因为兴起了一种革命性的新宗教:人文主义。
第七章 人文主义革命
本章叙述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人文主义的成功同时可能带来人文主义的失败。首先介绍
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新兴宗教,与传统宗教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重视自己”。
传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画为人类生活带来意义,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
经验为宇宙赋予意义。作者用一位外遇的女性做比喻:想知道自己外遇有何意义,传统宗
教下的女性会去找神父告解,而神父会根据《圣经》或某种古书的内容,做出判断;但心
理治疗师最有可能做的事,就是用一种温暖关怀的声音,问道:“那你对这一切有什么感
觉呢?”理论上,现代的心理治疗师与中世纪的神父,倒是站在同一个位置,但实际上,
两者有一项巨大的差别:心理治疗师并没有一本规定着善恶对错的圣经。人文主义除了影
响了伦理观念,还影响了选举与艺术:在伦理上,人文主义的座右铭是“感觉对了,就做
吧”。在政治上,人文主义告诉我们“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在美学上,人文主义说
“看的人觉得美,就是美”。基于人文主义的逻辑,在 20 世纪诞生了三种人文主义的分
支,分别是“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与“进化人文主义”。自由主义要人眼
光向内,强调自己或本国的独特性;而社会主义则要人别再迷恋于自己和自身的感觉,要
注意他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他人的经验;进化人文主义根源于达尔文的演
化论,认为冲突是福不是祸,能够促成天择,推动进步。有趣的是,在 20 世纪,自由主
义与社会主义联手打败进化人文主义后,社会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中占了优势( 1970 年
,全球有一百三十个独立国家,但只有三十个国家是自由民主政体,而且多半是塞在欧洲
的西北一隅)。但为何最后社会主义落败了呢?作者提出一种见解,指出社会主义落败的
原,跟传统宗教落败的原因很像:忽视现实,只看经典。马克思和列宁研究蒸汽机如何运
作、煤矿如何经营、铁路如何塑造经济,以及电力如何影响政治,但他们的后续者,却捧
着他们的著作,希望在这些文字里找到对未来世界的解答。 如果马克思重回人世,他可
能会劝那些已寥寥可数的信众,少花点时间读《资本论》、多花点时间研究互联网和人
类基因组。再举个例子,《圣经》早已不再真正启发灵感,但仍获尊为权威的来源。每当
社会有了什么新进展,例如地球是圆的、女性主义抬头、堕胎的争议等等,忠诚的宗教信
徒总是会从旧经典中试图找寻解答。就是因为如此,传统宗教才无法提出对自由主义的替
代品。传统宗教的经文,对基因工程或人工智能无法提出任何意见。虽然自由人文主义大
获全胜,但仍然有需要顾虑的地方。自由人文主义的核心可以说是:“要聆听自己的声音
,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跟着你的心,做让自己快乐的事。”那,如果科技继续发达下
去,最后发现原来顾客和选民从来就没有自由选择,现在居然能用科技来计算他们的感觉
、设计他们的感觉、或击败他们的感觉,一切会变得怎么样?这是在讨论人文主义未来的
时候,绝对必须着重考虑的地方。
第三部 智人失去控制权
第八章 实验室里的定时炸弹
本章说明“自我”或“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首先,人类的意志不过是大脑中的电化
学反应,如果有个人拿刀把另一个人刺死,想探讨问原因时,若有人再说是“因为他自己
做了这个选择”,这种话在现代科学面前已经不再具有说服力了。遗传学家和大脑科学家
提供更为详细的答案:“他会这么做,是因为特定基因构造让大脑出现某种电化学反应,
而基因构造反映的是从古至今的演化压力及突变的结果。”再来,有些人会说“自由意志
”指的就是“依自己的欲望而行事”,这样说来,人类确实有自由意志;但这样说来,黑
猩猩、狗和鹦鹉也一样有自由意志。但问题并没有被解决, 这里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
于鹦鹉或人类能不能因应内在欲望而做出行动,而是究竟能不能选择要产生什么欲望。举
例来说,当一连串生化反应让我想按右边的开关时,我确实觉得自己想按右边的开关。一
点没错,我确实想按。但有人就一下跳到结论,认为这种想按的念头,就叫做自己的选择
。这当然是错误的解读,因为人的欲望不是一种选择,我们只能感觉到自己的欲望,再据
以行事。已经有实验证实,在人类感觉到自己做某项决定前,大脑已经启动了指示人类决
定的神经事件,时间大约是在几百毫秒到几秒之前。我们可以再往前一步,多数人认为的
“自我”其实也很复杂,如果我真得深深去探测自己,就会发现自己一向以为理所当然的
单一性,会分解成各种互相冲突的声音,没有哪个是“真正的自我”。 大多数人认同的
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我们口中的“我”,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
到的当下体验。作者以 Roger Wolcott Sperry 与 Michael S. Gazzaniga 关于“裂脑”
(split-brain)的研究还有 Daniel Kahneman 的热水实验来说明。大脑的生化机制都会
创造经验,但一闪即逝,接着就是更多经验闪现、消失、闪现、消失,彼此快速相连。这
些瞬间的经验并不会累积、构成什么永续的本质。在这一片混沌中,叙事自我试着找出秩
序,于是编织出一则永无结局的故事,让每项经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多少有些长
久的意义。只不过,虽然这让一切合理且诱人,却仍然只是虚构的故事。本章有一段我很
有感触的内容,是经颅刺激器的实验,戴上这个实验能够让人专注在目标上,并且激发冷
静的自我能力。有过大麻、LSD 或利他能使用经验的人应该很能体会这种感觉,自我是渺
小的,渺小到根本不存在,自我是可以被操纵出来的,所谓自由意志不过是一种服从于人
类还未得知的算法下的奴仆。根本就没有自由意志,确实,每个人的故事都各有文类:
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有些人上演永无结局的宗教戏剧,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是动作片,
也有不少人过著喜剧人生。但到头来,一切都是故事罢了。
第九章 自由主义大崩解
本章作者预测自由主义的未来。作者提书自由主义面临的三项威胁: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
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政经体系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价值;政经体系仍然认为人类
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政经体系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
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菁英阶级,而不是一般大众。首先,到了二十一世纪,不论男女,大
多数人类都可能不再具有军事和经济上的价值。军队和企业需要具有智能的个体,才有办
法运作,但这样的个体却不见得需要具有意识和主观经验(回想一下,马匹在工业革命后
走向怎样的命运);第二, 没有理由相信非生物算法永远无法复制或超越生物算法
能做的事。只要运算确实,算法是以碳来表现或是硅来表现,又有何差别(往后推论,
外部算法理论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最后的论点就跟进化人为主义类似。另外
,这章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议题:自由主义面对社会不平等的解方,不是让每个人都有同样
的经验,而是对于不同的人类经验给予同等的价值。有自由主义的地方,仍然可能有各种
社会阶级和贫富差距,而且因为自由主义把自由看得比平等更为重要,所以甚至也觉得有
差距是理所当然。但即便如此,自由主义仍然假定所有人类都有同样的价值和权威。“平
等”这个概念大有文章,以后念女权的时候可以多针对这点展开。
第十章 新宗教:科技人文主义
本章介绍一种未来可能出现的想像的秩序:“科技人文主义”。科技人文主义同意:我们
所知的智人(Homo sapiens)已经走完了历史上的道路,以后不在那么重要了;但科技人
文主义同时也认为: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科技,创造出神人(Homo deus)这一种更优秀的
人类形式。早在一个世纪前,进化人文主义就希望创造出超人类,而现在的科技人文主义
则可说是就梦想的新型态。希特勒等的想法,是要透过选择性育种和种族清洗来创造新人
类,但二十一世纪科技人文主义则希望透过基因工程、奈米技术和脑机接口,以更和平的
方式达成这项目标。科技人文主义希望让人类的心灵升级,让我们能够接触到目前未知的
经验、目前未闻的意识状态。但问题来了,现代这个世界,一方面,我们已经有能力改造
心灵,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几乎完全不知道心里的完全频谱是什么模样,再加上政府、军
队和企业各怀鬼胎,简直注定带来灾难。有可能到头来,我们很成功的让身体与大脑都升
级了,却在过程中失去了心灵。过去人文主义的最高诫命:“聆听你自己!”已经不再不
证自明。我们学会把内心的声音调高调低之后,也就得放弃对“真实”的心念,因为我们
再也不清楚现在是谁在调整开关。 只要我们能够设计及重塑意志,就无法再把意志看作
意义和权威的本源;因为不管我们的意志怎么说,我们总能让他改变意见。虽然我觉得这
种担忧有点多余(就像我们抛弃了过去的神话虚构故事那样,不论未来的人们选择放弃了
什么我们现在视为重要的东西,那时的人们可能都会认为理所当然),但放在现代还是一
个值得反思的命题。
第十一章 信数据得永生
本章讨论“数据主义”。数据主义是作者猜想的一种未来宗教,数据主义认为,宇宙是由
资料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在于对资料处理的贡献。例如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是将
分析资料和做决定的工作分散下去,交给许多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连结的处理器;而所有资
料都由单一处理器来处理并决定的极端情况,就是共产主义。这样看来,资本主义能够赢
得冷战,是因为至少在这个科技加速改变的时代,分布式资料处理的效果比集中式资料处
理更好。从数据主义观点,可以把全人类看成一套资料处理系统,而每个人都是里面的一
个芯片(处理器)。这样一来,整部历史的进程就是要透过四种方式,提高系统效率:增
加处理器数量、增加处理器种类、增加处理器之间的连结、增加现有连结网的流通自由度
。如果人类整体就是单一的资料处理系统,他的产出是什么?数据主义会说,他的产出会
是一套全新、效率更高的资料处理系统,称为万物互联网(Internet-of-All-Things)。
只要这个任务完成,智人就会功成身退。对比一下数据主义和人文主义吧,人文主义认为
:所有的经验体验是发生在我们心中,我们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进而为
宇宙赋予意义。数据主义则认为:经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并不需要(甚至是不
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我们该做的,就是要记录自己的经验,再连结到整个大资料
流中,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经验的意义,并告入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举例来说,在
前几个世代,写日记只给自己看,是很常见的人文主义习惯;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却觉得
完全没道理。如果没有其他人能读到,写了不都是白写吗。当然,生命究竟能不能简化成
资料流,还有待商榷。特别是我们也还不清楚,资料流究竟有什么方式或原因,能够产生
意识和主观经验。或许在未来二十年间,我们就能得到一个很好的解释,但也或许我们会
发现,原来生物与算法还是不同。同样有待商榷的一点,在于生命是否真的只是做出各
种决策。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决定性的结果。同样的科技,也可
能创造出非常不一样的社会。作者在本章最后提到,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其
他的问题或发展的重要性,都比不过以下三项彼此息息相关的发展: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
项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下,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在进行资料处理;
智能正与意识脱钩;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
这三想发展,引发了三个关键问题: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资料处理吗
?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项才更有价值?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
解我们,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作者: brella (府城严选臭懒趴)   2021-08-13 22:23:00
推分享
作者: reflec (酿月)   2021-08-14 09:57:00
谢谢分享
作者: Homeparty (认命,知命,然后听天可也.)   2021-08-14 19:29:00
作者: fnhgoodlife (fnhgoodlife)   2021-08-30 19:3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