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茨威格《昨日世界》

楼主: nameofroses (玫瑰的名字)   2021-07-11 19:04:28
十九世纪:欧洲文明曾经的繁花时节
网站阅读:https://closetreader.com/2021/07/11/ep21
考验一下你的记忆:三级警戒前,你最后一次和朋友聚餐,是在什么场合?
再想想看:当初那个时间点,你能够预料到接下来两个月,你都不能外出聚餐吗?不仅餐
厅禁止内用,电影院、KTV、健身房也都去不了;你还要尽量减少外出,甚至无法拜访家
人朋友。
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料想不到吧。
想像一下,如果你面对的不是疫情,而是一场战争,那会怎样?原本你可能还在想着“下
星期再约”,或是“下个月去台南找你”,但是战争突然就来了,并且一打打了四年。战
场上,数百万人的生命损失了;就算你没有上前线,你也失去了原本享有的一切自由,你
失去了正常的休闲娱乐,甚至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所有正常的生活。
我在说的,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我们今天说起一次大战,一定会想到斐迪南大公遇刺。
我们说那是一次大战的导火线。可是回顾历史,当初其实没多少人预料到战争会因此爆发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回忆录《昨日世界》写道:1914 年 6 月 28 日下午,当斐迪南
大公遇刺的消息传回维也纳时,没有人真的感到悲伤或难过,甚至有人暗暗窃喜。原来斐
迪南大公并不受到民众爱戴,比起他,大家还更喜欢当时的选帝侯卡尔一世(即后来的奥
地利皇帝)。斐迪南死了,正好让卡尔当上皇储。
根据茨威格的回忆,在这事关重大的历史时刻,维也纳照样歌舞升平,一点也没有大战来
临的气味。即使到了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的时刻,还有人继续保持着无限量
的乐观,认为局势一定会在最后关头奇蹟似地好转。
.
根据茨威格的说法,人们之所以乐观至此,是因为他们这一代在 19 世纪末出生成长的欧
洲人,已经度过了一段太久的太平日子。
对欧洲人来说,19 世纪的确是充满乐观精神的时代。如果你生在 19 世纪的欧洲,你会
经历到摄影术的发明,你会经历到电报的发明,你会经历到火车旅行的全面普及,甚至搭
轮船远渡大西洋,也都不再是稀奇之事。到了 19 世纪末,商业飞船启用了,到了 20 世
纪初,连飞机都有了。
还不只是科技上的进步。个人自由在 19 世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艺术文化不断推出
最新的形式,政治权利也不断普及。19 世纪是乐观主义的沃土,人们认为今天一定比昨
天好,而明天又一定比今天更好。
根据茨威格的回忆,一战前夕,年轻人已经想不起来上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了。他们无法
想像在未来等着他们的,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残酷的战争。许多人甚至是满怀兴
奋出征的,那些待在家乡没有出征的男孩,甚至都会感到羞赧。很多家庭都把出征当成了
成年礼来办,因为战争让他们得以离开家乡,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军队开拔的时候,无论
军民都热切地唱着歌。他们以为最晚到圣诞节时,战场上的士兵就都可以回家了。
.
茨威格在他的少年时代,当然也深深受到 19 世纪时代精神的感染。在他的回忆录里,他
形容 19 世纪末的维也纳是一个极度在乎艺术文化的城市。报纸上的政治议题,不一定会
引起注意,但是当歌剧院要拆迁的时候,人们都会涌向这座歌剧院,陪伴它度过最后一次
的演出,并且久久不愿散去。直到真的必须熄灯的时候,人们会涌上台前,敲下一小块歌
剧院的木地板,带回家好好保存。
茨威格写道,在他的学生时代,他们一整班的同学都是喜欢音乐、喜欢文学的文艺青年。
如果有位同学在街上意外碰到马勒,或是碰到布拉姆斯,这件事就能让他在班上炫耀好几
天。他们放学聊天的话题不是晚上吃些什么,而是谁谁谁又出了新的诗集,谁的哲学又比
谁的更深刻、更精彩。
假如你对西方文学稍有了解,不可能没听过里尔克的大名。可是这位被公认为 20 世纪最
伟大的德语诗人,在茨威格念中学的时候,他不过就在地方的文艺杂志上发表过几首零散
的诗而已。可是就在那时候,茨威格和他那一帮同学就已经发现了里尔克的天才。当他们
热切地在阅读、背诵里尔克的诗歌时,讲台上任何一个教语文的老师,都还没有听说过里
尔克的名字。
所以茨威格说:“在时代的风吹起来以前,我们就已经闻到了它的气味。”
.
茨威格年轻时,曾经透过朋友介绍,拜访了当时已经成名的雕塑家罗丹,并且和他共进晚
餐。用餐完毕后,罗丹决定要到工作室继续忙他的作品。茨威格没有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
会,他跟着罗丹进到工作室,近距离观察罗丹如何雕琢作品。
茨威格形容罗丹是一个异常专注的人。当他进入到工作状态时,好像根本看不到站在旁边
的茨威格。数个小时之后,罗丹终于忙完一个段落,想要休息一下,于是走到门口,穿上
外套准备出门。可是就在出门前,罗丹看到茨威格站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以为有人闯进自
己的工作室。正要发怒时,罗丹才猛然想起来,原来这就是刚刚和他共进晚餐的那位年轻
人。
茨威格特地把这段故事写到回忆录里,我想是有用意的,因为茨威格也是一个想要安安静
静,专注地雕琢作品的作家。但 1881 年出生的茨威格,在 33 岁那一年就碰上了第一次
世界大战;到他 58 岁时,又碰上了二次大战。
在《昨日世界》里,扉页一打开,茨威格就引用了一段莎士比亚的名句:“我们命该遇到
这个时代。”
.
一战期间,茨威格虽然也被征召,但因为体能太差,没有去到前线,而是被安排在军事档
案馆工作。在档案馆任职的期间,茨威格有过一段非常特殊的经历。
战争期间,奥匈一方每打一场胜仗,占领到一块新的地方,他们就会去搜集敌军在该地发
布的传单、标语,以便了解敌军的宣传策略。在军事档案馆工作的茨威格,就被赋予了搜
集敌方宣传品的任务。他得到一张由档案馆派发的机密证件,凭著这张证,他可以自由出
入奥匈帝国所有的军事据点,并且能够乘坐任何的军用车辆,去到所有他想去的地方搜集
材料。
这简直是任何一个战争期间的作家都梦想得到的任务。茨威格当然也没放过这次机会,他
带着他意外得到的特权,也带着他的作家之眼,到各处观察战火之下的人生。
有一回,茨威格从前线搭货车,准备去布达佩斯。一路上同车的,满满都是缺腿缺手臂的
伤兵,覆蓋在伤兵身上的毯子,早已被鲜血浸透。负责照顾他们的医官,其实早用光了所
有的药品,连棉布都没有了。每次停车,医官便下车打听有无任何剩余的药物或医疗用品
,但唯一能够得到的,只剩消毒用的碘酒。茨威格唯一帮得上忙的地方,就是下车打个几
桶不怎么干净的水,帮忙伤兵清洁身体。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车程,疲惫不堪的茨威格终于到了布达佩斯,但他却惊异地发现,布达
佩斯好像一点都没有战争的气息。刚刚还在军队里运送伤员的军人,到了布达佩斯却纷纷
到花店购买紫罗兰,“向女人们大献殷勤”。街道上到处看得到“漂亮得无可挑惕的小轿
车”,里面坐着“头脸整齐、衣着光鲜得同样无可挑剃的先生”。
茨威格认为,这景象恰恰显示出了一战对欧洲人精神上的伤害。战争使人意识到,一颗小
小的铅弹,能够在千分之一秒内夺去一个人全部的记忆、全部的情感,夺去他们的生命。
因此,当一个人能有片刻松懈下来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要极尽享乐之能事呢?当随时都有
可能失去生命,一个人为什么还要花费任何一秒钟去思考未来呢?而他又为什么要思考过
去呢?
在茨威格眼里,一次大战将欧洲人彻底变成没有了过去,也没有了未来的人。
.
根据茨威格自己的说法,他在一次战前的所有作品,都是生涩、幼稚的作品,缺乏对现实
的认知,因此他拒绝再版任何一部战前出版的书。
一次战后,茨威格在萨尔斯堡的山丘上买了一幢房子,打算在那里远离尘嚣,安心写作。
在萨尔斯堡这段期间,茨威格也有过一段特殊的见闻。
萨尔斯堡位在奥地利边境,紧邻德国的巴伐利亚。一战后,德国的货币马克遭遇到极其夸
张的恶性通货膨胀,通膨率达到了以千万计的程度。茨威格形容:原本能够买得下整个柏
林房地产的价钱,到了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候,可能连一颗鸡蛋都买不到。
可是在马克发生恶性通膨之前,奥地利的克朗就已经开始通货膨胀了。据茨威格所述,在
最严重的时候,克朗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一万五千倍。
跟着通膨而来的,是一番荒谬绝伦的景象。茨威格观察到,当克朗率先陷入恶性通膨的时
候,每天早上都有很多德国人带着现金,搭火车从巴伐利亚来到萨尔斯堡,然后用极其便
宜的价格采购各种生活用品,再搭车回到巴伐利亚。
到后来情况太严重了,所以德国政府开始出手管制,禁止旅客将萨尔斯堡的商品带回巴伐
利亚,以免伤害德国商店的生计。但每天还是有很多人持续涌入萨尔斯堡 ── 因为吃到
肚子里的东西,政府是无法没收的。很多人白天来到萨尔斯堡大吃大喝,晚上又来到酒馆
里喝得醉醺醺的,接着被人搬上火车,载回巴伐利亚。
最好笑的是,过了几个月,马克的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了克朗,于是情况就颠倒过来了
── 每天都有很多旅客从萨尔斯堡搭车去到巴伐利亚,大吃大喝之后,再醉醺醺地回家

.
一次战后的种种怪现状,似乎也正暗示了二次大战必然的到来。
作为一个犹太作家,茨威格在纳粹入侵的前夕,只带了一卡皮箱就流亡到了英国。在伦敦
,他既无名声,也无朋友。只能租到一间供单人起居的斗室。
在这个房间里,他失去了一切藏书,也失去了他花费前半生蒐集的所有名人手稿。在维也
纳的家里,茨威格曾经拥有歌德的手稿、贝多芬的手稿、莫札特的手稿、巴尔札克的手稿
、罗曼.罗兰的手稿、佛洛依德的手稿。
这片欧洲文明最灿烂的繁花盛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似乎永远地消逝了。就在这样一
间什么都没有的斗室里,茨威格开始书写他一生的回忆。
在流亡前夕,茨威格最后一次回到维也纳的时候,他是这样写的:
“我在最后的那两天里,将维也纳每条熟悉的街道、每座教堂、每个花园、我出生的这座
城市的每个古老角落都凝望了一遍,心中充满了‘永别’的无声的绝望……火车从萨尔斯
堡驶过,这座城市里有我工作了二十年的房子,火车靠站的时候,我却根本没有下车。我
本可以从火车车厢里眺望到自己在山丘上的房子,连同逝去岁月的所有回忆。但是,我没
有朝窗外看。何必还要看呢?我再也不会回到这理了。火车越过边境的那一刹那,我就像
圣经里的罗德一样,知道自己身后的一切都化作了尘土与灰烬,一切都凝结成了和盐一样
苦涩的历史。”
.
茨威格后来从英国辗转流亡到美国,后来又从美国去到了巴西,最后在里约热内卢度过了
他人生的最后两年。1942 年 2 月 22 日,茨威格和太太参加完当地的狂欢节之后,将同
去参加狂欢节的一位当地朋友邀到家里共进晚餐,共度了四个小时。茨威格和他一起下了
棋,并且把几本书归还给他。就在这天晚上,茨威格和太太一起躺在床上,服用镇静剂自
杀了。
自杀的前一天,茨威格才刚刚把他的回忆录《昨日世界》寄给了出版商。在这最后一部作
品的最后一段话里,茨威格是这么说的:
“阳光普照着大地,在我回家的路上,我突然发现自己眼前的影子,而我也看见眼前这场
战争的背后上一场战争的影子。在我们的时代,我避不开这些战争的阴影。它日日夜夜笼
罩着我的每一个念头,也许,在这本书的某些章节中,你也会看见它的暗影。但是,任何
阴影,到头来也只是光线的孩子。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
衰亡,才算是真正活过。”
茨威格的英文译者 Anthea Bell 曾经讨论过茨威格的死。他认为,在茨威格自杀的时候
,其实已经不是纳粹德国气焰正盛的时候了,甚至已经可以隐约看得到战争结束的可能。
那为什么茨威格会在这个时候自杀呢?他认为,对茨威格来说,经历了两场世界大战的欧
洲,已经不是他所认识的欧洲了。那些他花费一辈子追求的文学、音乐、艺术所曾经应许
的人道精神、欧洲统一的理想,都已经永远地消逝了。茨威格的自杀,无关乎战争的胜败
。从精神上来说,他早已经是一个活在昨日世界的人。
.
欢迎到我的 Podcast 节目收听更多──
《衣橱里的读者 Podcast》 第 21 集:【文学】凭一人之力,写出欧洲大陆最灿烂的繁
花时节|《昨日世界》
收听连结:https://closetreader.com/ep21
本集图书: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Stefan Zweig著,史行果译,2017,漫
游者文化)
作者: demonro1475   2021-07-11 23:34:00
感谢推荐
作者: ElevenWinter (Winter is coming)   2021-07-12 00:45:00
谢谢分享!另外,也推荐他的另一本小说《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
作者: Hans14 (沉默反对派)   2021-07-12 05:46:00
很有趣
作者: e20021104 (ying)   2021-07-12 19:29:00
推推
作者: plink (plink)   2021-07-12 20:03:00
推, 对照着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很令人玩味
作者: Alcatraz666 (lalalala)   2021-07-12 23:02:00
推个
作者: toweldream (æµ´å·¾)   2021-07-14 08:57: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