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战争的滋味》,请珍惜食物。

楼主: fatisuya (伊达枫)   2021-06-20 18:17:27
https://0rz.tw/2CJnK
本书从一开始发布出版资讯,即已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它要说明的主题,是极其重要但又
常常被忽略的:如何维系粮食安全。毕竟,没有弹药枪械,还可以拿石头打仗,没有吃的
,士兵就得饿死。一战后期,德军虽然还有战力,但不论是民间还是后勤都已经没有充足
的物资可供继续作战,士气已经无以维系。这个经验成为纳粹后来在兹念兹的心魔,视之
为执政的基石。而能不能在战时确保粮食无虞也是一种国力的体现,实际上在二战期间能
够真正做到的国家屈指可数。作者在这部作品中讨论的,就是几个主要参战国在面临这个
问题时的困境,还有它们如何应对处置。它涉及的层面很广,从工业实力、饮食习惯、营
养科学到种族大屠杀等,都跟这息息相关。
而在整个二战之中,真正能够在粮食安全上确保无虞的只有美国,其他国家都是以牺牲某
部分为代价来巩固。以下从左至右表示从各参战国在这问题上的程度,从最富裕到最贫乏

美国>>>英国(包括澳、纽、加)>德国=英帝国(殖民地部分)>>苏联=日本>中国
而作者针对这几个国家的方针做了个简介:
美国:资本主义人人可以吃牛排的富裕社会(老子可以关上门来爽不要来烦我)
英国:公平正义的福利制度(共体时艰啦)
德国:日耳曼至上国家社会主义(死道友不死贫道)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通通都替天皇卖命,不包括我)
苏联:共产主义乌托邦(饿死事小,党国亡事大)
中国:三民主义万万岁!?(其实作者没提是我加的)
美利坚帝国的富裕
大萧条也在美国产生了影响,但随着战争爆发,情势就改观了。因为二三零年代的经济衰
退,城市人口负担不起农村产品,导致当地也是赤贫依旧。但战争拯救了美国农民。政府
保证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并鼓励与计画开发,动员市场的力量引领生产,不但足以养
活自己国家的平民与士兵,甚至能大量以租借法案出口到英国、苏联乃至中国。而跟英国
、德国或苏联这些喜欢管制经济的国家不同,即便有点左的罗斯福也还是放任市场调节,
华盛顿把需求单开出来,让全国企业各自施展本事来争夺订单,战争结束时,美国非常顺
利的把民生为主的工业产能全面转向军工,而且翻了一倍的产能。每个企业家都赚的口袋
麦可麦可,同样受益的还有农工阶级,薪资上涨了,高价收购农产品,都让他们能够过上
以前不敢奢望的“中产生活”。乃至有位妇女在公共汽车上忍不住说:“希望战争能在我存够
钱买冰箱后才结束。”隔壁的老翁忍不住拿雨伞敲了一下她的头。
不过美国妇女多少还是有点抱怨,因为把战争物资列为第一优先,所以有些食材受到了管
制,但对于她们的影响,顶多就是从每天三杯咖啡到一杯咖啡的差别,或者“买不到好牛
排”。这要是给英、德、日、苏等国的妇女听到,估计白眼都翻到天上去了。
至于农民,他们提出法案要求确保人力不至于过度流向都市或者被征招,他们接受了女性
,甚至,他们还接受了德国战俘!农民们表示:“这些人很温顺,虽然手脚没有本地人俐
落,但是很听话,非常好用。”而这些远走他乡的军人也残酷的发现,打败他们的敌国的
农民一天吃的东西比他们祖国一周能吃到的都好,各种美食都是他们难以觅得的。1945年
,当美国政府决定遣返战俘时,居然引起了农民强烈的抗议.....
这次的荣景促使农民的生活急速好转,各种现代化让许多人甚至感觉不适应。而战时的人
力缺乏也促使人们努力的开发机械化,更加奠定了美国农业的先进性。
美国是唯一在二战中还能充分供应农产品并努力提升产量甚至超过需求的国家。德军士兵
发现这点的时候肯定非常绝望。
其实,美国政府是极不愿意让战争影响到他们的国民,因为要说服他们参加这场“别人的
浑水”并不容易,例如那些受到征召的男性公民,基本上都认为“国家欠我的,所以我的
福利一点也不能少”。因此,军方高层对于士兵的伙食等是绝对不敢妥协,后勤单位努力
的研发了“营养均衡”的罐头食品,却因为口感而被弃若敝屣,搞到最后只好尽量让野战
厨房能够随军行动。澳洲友军总爱开玩笑的说:“美军第一波攻势是海军陆战队,第二波
是冷冻货柜。”全世界只有这个国家可以打这种富有人家的仗。
除此之外,美军所到之处,也都给当地造成了影响。
例如澳洲,其实这个国家默默的为太平洋作战贡献了兵力跟物资,美军充分的后勤补给有
绝大多数都是他们的支持,甚至不惜牺牲本地人的福祉(本地妇女总是抱怨买不到肉类,
乃至冰淇淋)。其实,澳洲的农业产出并不足以应付战争的需求,迫使美国不得不派出专
家前往指导,而这也直接的促成了本地的技术成长。除此之外,食物的保存也是个问题,
为了应付军用罐头等物品所需,也都迫使澳洲食品工业技术急速改良,而这是和平时期不
可能达成的速度,这都是战争带来的正面效影。
另外一个受到影响的是太平洋诸岛,美军进驻带来了大量的物资,他们慷慨地跟居民分享
食物,却改变了他们的饮食习惯,例如小朋友,在喝多了可口可乐(美国软实力的一个证
明)跟冰淇淋等甜食后,大量的蛀牙成为严重困扰。而且当地为了配合军队或者是接受惯
了美国支援后改变的经济与生活,在随着战争需求消失而被抛弃后,纷纷产生适应不良:
“回不去了”。
大家一起来养英格兰
大不列颠人民是二战参战国中少数没饿到的。
主要是战前政府即以大力改善粮食生产的境况,主食小麦的进口量透国大量的鼓励农民重
新种植从两百万吨降到一百万左右(人力方面则利用战俘来解决。据说德国人风评极佳,
英国农民也称赞他们非常“敬业”,不像意大利“不给甜头不会认真工作”。),其余食
物则从其他盟邦或者贸易伙伴中获取。例如:渔获从冰岛、肥料从加拿大、起司等乳制品
从新西兰、肉类从澳洲、阿根廷,其余则由美国提供。由于英国在战时拉高了的需求,大
部分都振兴了这些国家的农业。冰岛的渔业本来在经历二三零年代已经奄奄一息,藉著大
量出口(某种程度上都算倾销了)给英格兰,他们从负债国家转变成盈余,奠定了之后半个
世纪的富裕。南美的阿根廷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能列入高收入国家,也是拜大量出口肉类给
英国所赐。
战争也发明了很多奇怪的食物,给人们留下“恐怖”的记忆。例如“蛋粉”,据说用这种
玩意煮出来的“荷包蛋”做成三明治会把底下的吐司给弄得湿湿的,口感非常之恶......
许多经历过战时的英国人,小时候都没吃过香蕉,倒是看过“香蕉粉”。
英国没办法像德国那样去影响国民的饮食习惯,只能在战争爆发后才开始透过宣传调整。
但还是面临两个问题:如何妥善分配粮食跟营养不均衡。前一个状况是非常严重甚至可能
影响战争成败,英国政府丝毫不敢大意的审慎处理,毕竟他们不像德国可以忽视民怨,而
这会影响民心士气。邱吉尔政府确实也做到了很大程度的公平,前线士兵得到优先分配,
原本贫困的人们也获得关照,上层阶级也被限制了需求,这在英国这种积习难改的阶级社
会是非常难得的,这种“战时社会主义”一直维持到战后很长一段时间,最终成为英国社
会福利制度的滥觞。至于营养不均衡的问题,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军中都有。因为食材的
缺乏,当然政府优先倾向给予容易种植的作物如马铃薯,但长期偏食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在军中,罐头肉跟硬饼干导致便秘,对士兵来说苦不堪言,而且英国军民对于食物的口
感也时有抱怨。所以政府最终不得不聘请营养师跟饭店主厨等大师来研究改善伙食,尽可
能做到味觉跟营养的同时照顾。这种经验也都成为战后对营养学的关注与提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英国士兵在抱怨伙食导致的营养不良时,来自印度的士兵却因此而
“增胖”,过得更滋润,真是无比讽刺。另外,如果红军弟兄听到英国士兵还在抱怨下午
茶很糟糕,肯定会大摇其头,痛斥他们难怪会不堪一击吧。
而帝国没有饿到大不列颠人民的成就是怎么达成的呢?,当然是以其他殖民地的福祉为代
价囉。
失去缅甸粮仓后,印度陷入恐慌,上层大量收购粮食,商人见机哄抬囤积,孟加拉发生灾
害,殖民政府乱成一团毫无作为,各地都出现饿死的穷苦大众。即使出现慈善团体也无济
于事,因为他们也买不到粮食或者力有未逮。直到1943年韦弗尔子爵接手总督,开始派遣
军队协助运粮赈灾,并实施中央管制计画,才略有缓解。但印度依然缺乏食物,韦弗尔向
伦敦请求协助,但邱吉尔对印度有强烈的歧视与偏见,以“战区更有需要”加以拒绝,甚
至说:“母国都在受难了,没道理他们不该同甘共苦,而且甘地都还没死呢。”但是英国
本土可没有饥荒,印度却是死了百万人。不过罗斯福也没好到哪去,他收到了韦弗尔的讯
息后也只是转给联席会议,并无作为。
大英帝国的威信比起被日军击败的打击,这次饥荒才是真正导致一落千丈的主因,印度开
始发出独立时,邱吉尔依然认为这是殖民地的“忘恩负义”。不过战后,由于独立运动的
开始以及犹太屠杀的曝光,注意力被转移,饥荒逐渐被人忘记,那些冤魂就只能在历史书
的某个角落留下短短几行文字。
同样受害的还有太平洋、非洲的各殖民地。他们被要求无视于经济环境与市场,改去生产
战时特需,尽管短期内确实获得了利益,可在战争结束后,就变成了包袱。单一产品转型
不易,也没有规划与指导,最终这些地方即使独立之后也依然经济凋疲,政治动荡。而且
付出这种代价,同盟国也依然以航运力有未逮,没有给予真正应得的报酬,他们在战时都
是缺乏粮食跟长期营养不良的一群。
集中力量办大事唯一“成功”的在战略要地中东,尽管这边一度因为隆美尔的胜利进军而
情势告急,但同盟国还是成功利用船运为武器,并集中物资与调派管制政策,迫使伊拉克
、黎巴嫩等某些“对轴心国有好感”的人不敢妄动,最终放弃野心。但这只是因为这里的
重要性才获得青睐。
德国种族政策的荒谬
战时的英、德两国其实都做了一件同样的事情:将饥饿输出给本国以外的不幸人民。
纳粹从一开始就在农业部长巴克跟戈林的计画下,奠定了“饿也不能饿著德国人”的基本
方针,他们企图夺取东欧的农地,然后移民去开垦以获取德国的“生存空间”,即粮食的
自给自足。这种政策既简单又粗暴:向占领地人民掠夺,“处分”多余的“米虫”来节流
。但是,刚占领乌克兰时,接手的民政官员发现当地居民欢迎德军的到来,当下,负责的
长官也认为应该要将这里变成替德国生产粮食的附庸国,好过于原本的灭绝计画,但是希
特勒跟戈林听不进去。而当他们杀鸡取卵之后的代价就是再也找不到粮食,原本企图速战
速决,就食于敌的计画破产。而就事实上,他们从乌克兰掠夺的食物确实减轻了德国本土
农民的负担。
但本书作者批判这是个愚蠢的,违反经济学与人性的失败政策。她认为东欧的农业其实发
展水平不高,经过战争的破坏尚未能恢复,而派去的德国殖民水土不服又遭到游击队骚扰
,根本不能达到计画中所要的需求。反观西欧,本来就有基础的农业建设,只要给予新的
技术支持,并赋予诱因,完全是可以达到德国要的那种目标(先不论道德问题)。举例,因
丹麦被视为雅利安同胞,所以没有受到什么干涉,于是占领政府释出诱因让农民可以努力
生产,小小的土地不但自给自足还能供应德国一定的肉品与油脂。隔壁的荷兰跟比利时也
差不多,他们受到的干预较少,尽管多少有点营养不均,但至少没有饥饿。法国受到大量
的压榨,但农村居民基本上可以对占领军瞒天过海,战前简单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可以自给
自足,许多人的回忆中他们被战争影响的范围是非常的少。对乌克兰农民来说,讽刺的地
方在于,某些比较富饶地区的人,只要能够躲避开效率低下的德国警政追缉,私自植种,
反而日子过得比在苏联集体农场时滋润。而作者认为,这些农民如果有足够诱因,完全是
可以输出多余食粮。
至于德国本土也是各种让经济学家目瞪口呆的荒谬。纳粹将大量的俘虏运来补充缺乏的农
工,他们发现农民对待这些人“跟自己人一样”,让他们同桌共食,得到相同的饮食水平
,感到非常“震怒”,因为这违背了他们的种族政策,不得不祭出罚则禁止。但一位德国
农庄女主人坦承:“让这些人吃饱喝足不用监督他们也会努力工作,我又何必自讨苦吃?
”甚至是,许多农村都可以达到自给自足的目标,在战争期间大部分他们过的日子都相对
都市城镇居民好太多了。而这些被迫工作的农工也其实吃的比留在祖国的同胞营养。
换句话说,纳粹因为其种族主义意识形态,采取杀鸡取卵的掠夺而不是诱因式的鼓励生产
,断送了原本真正“自给自足”的可能性。
另外一个讽刺点在于,战后,许多德国人民受访时都认为纳粹比起让他们饿肚子的盟军有
效率多了,但他们完全不知道,这是以东欧无数的冤魂为代价的。
PS:纳粹德国早在战前就利用营养学来调整国民的饮食习惯,让他们吃一些不可口但是足
以维系健康跟饱足感,又方便取得的食物。虽然戈培尔强调国家社会主义上下一心“共体
时艰”,但纳粹党本身并没有他想像中的那样“纯洁”。事实上德国民间流传的笑话即已
说明:“想要打赢战争?除非戈林穿得下戈培尔的裤子。”
确实,这位空军元帅是宣传部长的眼中钉,肉中刺。他的奢华跟享受口腹之欲已经公然挑
衅戈培尔在兹念兹想维系的形象,以至于他不惜派人去砸戈林的餐厅,闹出了一场元帅派
空军保护自己特权的丑陋戏码。说起来,戈培尔本人在食欲上倒确实言行一致,而希特勒
也是出名的素食主义者,非常简单,唯一弱点大概就爱好甜食巧克力吧,但这以他的地位
来说根本无足挂齿。
战斗民族的真正力量
俄国的农业从未真正的现代化,大部分时间机械农具都很匮乏,这并不意外,毕竟就连西
欧很多大国也都还没踏上这进程。(除了美国,但它也是在战时才因为需求而加快步伐)
但是苏联的集体化农场恶化了生产效率。强制压低农业价格以振兴工业,夺走了大量的产
出致使农民即便努力工作倒头来还是要饿肚子,剥夺诱因。结果就是农民有余力也把粮食
私藏,最终还是导致城市供应不足,得实行配给制。战争期间更加导致这种状况恶化,大
量的男丁被抽调去工厂或者入伍,至剩下老弱妇孺,根本无力收割农产品。
但说来讽刺的,恰好是因为集体化农场,才让苏联至少没有在大量农耕地被德国夺走后崩
溃,因为国家可以借此,逼迫农民工作,掌控生产数量与有效分配,保住了最低限度的数
字。但作者说,或许是天佑俄罗斯,战争期间的天候有利于生产,要是1946年后造成大饥
荒的恶劣天气提前到来,世事就难说了。
而俄国农民被暱称为“战斗的民族”,个人认为其真正“实力”应该是其在各种粮食匮乏
的情况下还能找出可以维持生存的神奇技能。他们能在荒郊野岭找出勉强可食用的野草,
把冻坏的马铃薯“重制”成煎饼,在各种恶劣环境中活了下来(德军发现乌克兰农民把他
们埋葬的马挖出来吃,非常震惊与恶心)。任何观看本书的读者面临那种境况早就已经升
天了。
而导致苏联一开始兵败如山倒的其中一个原因,补给的无能也是重大的因素。大部分时间
,红军士兵都没办法取得应有的作战物资,从枪械弹药到衣服甚至最重要的食物都是如此
。会有这样的惨况除了运输体系的失败外,实际上也是因为苏联的粮食产量本身就没办法
负担起这样的供给,可悲的农民除了要“优先给城市工业市民”,还要给红军。但不管怎
么分配,这些人都是要饿肚子。(别担心,饿不著那些高层,史达林依然滋润滋润。) 战
时的俄罗斯人民或许可以跟岛国的日本民众分享各种“食材试吃”的心得,他们恐怕已经
把自己周遭所有可以食用的东西都吃个精光了吧。
所以,美国的租借法案中,粮食可能稍微缓解了俄国人民的饥饿。当这个“过太爽”的米
帝人民还在为了“吃不到牛排”而愤怒时,一名随着运输部队去了苏联的军官却从船上看
到苏联人民饥肠辘辘,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翻捡美国人丢出来厨余,而大感震惊。而许多
红军老兵,一定都对美国提供的午餐肉感到满意。
苏联高层利用共产主义的集体牺牲奉献精神洗脑人民忍受这种待遇,“不惜一切代价”保
卫国土,但其实他们大多数心知肚明那个“代价”并不包括高层菁英;只是现实残忍的地
方在于,纳粹对待他们的态度是连基本的生存权都要剥夺,迫使这些人不得不为此而战。
他们捍卫的不是苏联政权,是自己的命运。
德国人如果装模作样,让俄罗斯人能过上点像样的生活,可能战争都不用打就可以让苏联
崩溃。当然,这是“违反人设”的无意义假想,因为纳粹恰好就是为了剥夺这点而前来侵
略的。
PS:话又说回来,但德国人民其实又普遍过得比苏联人太多,以至于红军反攻敌国之后发
现这个境况感到非常不解与愤怒,大肆地掠夺与抢劫,不过考虑到纳粹在东线干的暴行,
其实只是刚好而已。
强将不差饿兵?
日本虽然没有像纳粹那样计画性的屠杀,但是他们的无能却也造就了对其帝国内人民同等
的伤害。
这个海上帝国在战争期间犯下的失误很多,最严重的之一,莫过于他们没有维持有效的航
运跟护航机制。当美国潜艇发挥出高效的猎杀行动时,其海运数量跌了足足六成。日本的
主食稻米有三分之二可以从国内产出,但是同等重要的盐、糖与大豆等则须从朝鲜、台湾
与满州进口,这些都在禁运中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此外,由于日本可耕种土地少与相对贫
瘠,欠缺肥料的情况下产量日渐减少。而政府因为战争需求,大量的用低价征收更加使农
民欠缺动力生产,45年战争结束时,尽管饥荒已经开始,却有大量土地是荒芜的。
这是一种共通的现象。人类因为利益而劳作,贸易则可以提供一种分工让大家各取所需。
日本虽然一度拥有庞大的帝国,却仍严重的匮乏,就是因为破坏了这简单的经济原则。
首先,他们居然认为各地应该要自给自足,要求全部的占领地都要自行生产足够的粮食,
然而整个东南亚过去都是依赖像南缅甸这样肥沃的耕地提供的稻米,日本人征收了运输用
的车辆,杀害了维系交易的华商,破坏了这个机制,他们在马来亚、越南,都制造了饥荒
。而日本人的各种强制征收,也让农民失去了动力耕种,他们在本国的错误也输出到了其
帝国。
而日军也算是奇葩了,孙子兵法说:“三军未发,粮草先行。”结果他们却是训练农民出
身的士兵要忍人所不能忍,用最低耗粮来打仗。出兵时总让带最少的粮,然后企图“就食
于敌”。兵法上来说确实有这种做法,但一开始就把能顺利从敌人手上拿到补给就未免太
过了。可是日军上层似乎真的是这么盘算。太平洋战争初期,英军准备不足,节节败退时
的确留下不少物资便宜了日军,但等到中后期,或者是澳军,就会撤走物资跟学会破坏,
于是天皇的士兵们就要开始饿肚子了。特别是美军潜艇大肆破坏,而联合舰队无法运补的
时候。作者引用的资料,日军死亡士兵有六成是因为饥饿生病而非战死!!那些被留在孤
岛上的,往往把当地所有能吃的都掏空,甚至连公厕里面的蛆都可以!!有位战俘对盟军
说:“当他见到指挥官拿走高级的食物,却命他们吃马铃薯时,就决定投降了。”
本土的人民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他们在战时的经历,几乎可以编成一部“各式可用食材
大全”了。作者引用一位女营养学教授的回忆,她记得小时吃过一种“海素面”,遍访许
多人打听终于知道制作法为“海草加稻草”后,她依样画葫芦地做出来,感想是:“如此
难以下咽的,为何以前觉得美味?只能说真的饿坏了。”
然而即便如此,1945年的那个夏天,昭和天皇等高层依然要等到两颗原子弹投下之后,才
愿意死心的投降。
人命之于彼等何价?
战争期间有能力确保粮食无虞的国家不多,主要是美国。其他国家基本上都是把饥饿输出
给境外不幸的人民,英国也不例外。而无法这么做的国家,苏联勉强撑过了,中国的国民
党就成为导致在内战中溃败的原因。确实,蒋介石的政府之无能,导致其对农民的重压与
暴政,显得让后人读史会有一种不知“有没有比日军仁慈”的感触。共产党其实也做了差
不多的事情,只是他们因为处于弱势也不是首当其冲的,所以比较能够不用被逼得太撕破
脸,也就相对不招憎恨。
这场大战对二十世纪各国的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改变,西欧跟美国的农村都遭到了削弱。
因为需求促使农业科技急速发展,加上大量的人口外移往工业区,从此不再需要过往那种
数量的劳力,而这个阶级的政治影响也大幅下降。作者指出,说来讽刺的,最终解决日本
跟德国战前的那种粮食危机忧患意识的,恰好是他们当时主政者最反对的:“美国援助与
资本主义市场供需法则”。
不管怎样,在这场全球大战中,至少有两千万人的死亡,不是因为战争直接引起,他们绝
大多数都是死于饥饿。在今天这个经历过农业革命,人们把肥胖当作重大健康问题的年代
,或许绝大多数人们很难想像仅仅在百年前,饥荒是很容易发生的。但也不得不承认的是
,恰好是因为这场战争,促成了人们对于改善生产技术的投资力道,各种保存食物的罐头
技术,关注饮食均衡的营养学,造就了后人的幸福。残酷点来说,当初德国对那些不幸的
人做的饥饿研究报告,也都促成医学上的进步。
这都是从正面的角度去思考,但其实活活饿死是非常受罪的,那些不幸遭难的亡魂在警告
着我们这些后人切莫大意。农业革命虽然造就了富裕,但它不是没有副作用的,各种灾害
污染,还有今天过度全球化,如果贸易交通中断,造成的影响可能十分重大。在Google上
搜寻一下“粮食危机”这个关键字,就可以看到许多资料,作者莉琪‧科林汉(Lizze
Collingham)也再三告诫我们不可松懈。本书是她在台湾第二本引进的作品,个人觉得这
个主题非常值得一看,尽管作者写得有点囉嗦。翻译没啥太大问题,除了一小段作者可能
累了:
页:293 第三行起
“直到1941年年底,他们意外发现这项封锁行动的漏洞。一个中国走私集团向日军购买汽
油、衣物与药品。反之,日军将钨与锡卖给对方,用以制造日本军备。”
文意不通,查原文:
Until late 1941 the blockade was surprisingly porous. An organized ring of
Chinese smugglers bought gasoline, cloth and medicines from the Japanese
army. In return they sold them tungsten and tin for the manufacture of
Japanese arms.
应该是:他们意外发现这项封锁行动的漏洞。一个中国走私集团向日军购买汽油、衣物与
药品。作为回报,他们向对方出售钨和锡,用于制造日本的武器。
向大家推荐。
看完请务必好好珍惜食物。
作者: jonathan836 (魏奇˙安提利斯)   2021-06-20 19:26:00
这本很好看!
作者: neckerchief (neckerchief)   2021-06-20 19:50:00
谢谢分享,有空也想找来看看~
作者: Alcatraz666 (lalalala)   2021-06-20 20:02:00
推个 谢谢分享
作者: fosa (阿盛)   2021-06-20 20:19:00
谢分享,感觉很有意思
作者: watherman83 (LUCKY)   2021-06-21 06:04:00
感谢推荐
作者: aa22331 (羽月)   2021-06-21 10:28:00
谢谢推荐
作者: RachelMcAdam (瑞秋卖灯丝)   2021-06-21 13:46:00
推,很赞的分享。美帝的后勤真的猛
作者: EvaBE (B.E.)   2021-06-21 14:54:00
感谢分享!
作者: Courtn (Courtney)   2021-06-23 15:20:00
推分享
作者: e20021104 (ying)   2021-06-24 20:05:00
作者: tenpoinyuki (阿苍)   2021-06-25 22:23: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