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反脆弱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1-05-06 22:51:46
作者简介
《黑天鹅效应》一书由 Nissim Nicholas Taleb(以下称塔雷伯)所著。塔雷伯是华顿商
学学院企管硕士以及巴黎大学管理科学博士,曾任职过多所金融机构的交易员。塔雷伯基
于其在数学、经济、统计以及实务操作上的专业写出本书的前作《随机骗局》,震撼了交
易市场。后又将《随机骗局》中的概念以更加完整的叙述写出《黑天鹅效应》,并以此闻
名于世。《反脆弱》一书承接了《黑天鹅效应》中的观念,发展出更大的一幅面对不确定
性的世界地图。
本书简介
《反脆弱》一书的原文名称为《Antifragile:Things That Gain from Disorder》,从
原文书名会比较好理解什么是“反脆弱”。Anti 是反对、对立面的意思,而 Fragile 则
代表脆弱的,于是Antifragile 这个词可以直接被理解成:脆弱的相反。没看过本书的人
会觉得困惑,难道脆弱的相反不应该是强固吗?确实,强固是站在脆弱的对立面,但并不
是完全的“相反”。简单来说,脆弱的东西受到伤害后会被破坏掉;那脆弱的相反呢?并
不是“伤害后不被破坏”而应该是“伤害后会获得好处”。但自古以来,并没有一个词代
表了“从伤害中受益”这个意思,于是才有了本书的书名“反脆弱”。
本书晦涩难读,塔雷伯一贯的笔法就是随意,且时常引入大量的历史故事(基本都是西方
、地中海那边的历史人物),而这些故事是我们比较不熟悉的。《反脆弱》出版于 2012
年,其实前几年我一直没有听到太多有关本书的讨论(可能是我孤陋寡闻),直到年初股
癌推荐的书单有这本书后,似乎就有蛮多人捧起这本书来阅读,但本书的阅读门槛毕竟相
对较高(尤其是附录的部分)。塔雷伯是以他上一本著作《黑天鹅效应》闻名于世,如果
不太能接受本书的话可以先去看看上一本著作,板上也有我看完《黑天鹅效应》的心得。
塔雷伯这样说明《反脆弱》和《黑天鹅效应》之间的关系:虽然有时间先后(以及本书将
《黑天鹅效应》的观念带到他的自然和规范性结论这个事实),《反脆弱》却是主要的一
本书,《黑天鹅效应》比叫像是他的补充读物和理论论述,甚至是作为他的初级附录。那
既然是“补充读物”、“初级附录”,想当然阅读起来就不会有本文这么艰涩。甚至,我
认为《黑天鹅效应》中提到的许多谬误,比起本书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以及兴趣。但不论
怎么说,先读哪一本是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的。
《反脆弱》一书的主题繁多,但总归就是在介绍“反脆弱”这个概念。这篇心得我会以两
种层级介绍“反脆弱”,分别是“巨观的反脆弱:那些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加强大。”
以及“微观的反脆弱:尼采没说的真相。你必须要够强,才能更加强大。”接着,我想介
绍到底要怎么应用反脆弱“具体来说:保持选择性、使用否定法,总之,让自己不显得脆
弱。”最后,我想谈谈书中提到有关“绿木材谬误”的有趣概念“绿木材谬误:苏格拉底
错了、你不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不需要知道。”在本篇心得的文末,我附上了我阅读本
书时做的章节笔记,看完心得后对本书有兴趣的版友可以当作书籍大纲先参考看看。
内容简介
#巨观的反脆弱:那些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加强大。
首先,让我们整体一下与“反脆弱”这个词有关的三元组定义。
脆弱:遇到伤害、波动、不确定性后会产生损失
强固:遇到伤害、波动、不确定性后基本不会产生影响
反脆弱:遇到伤害、波动、不确定性后会获得好处
什么样的东西是脆弱的呢?具体来说,像是陶瓷餐具、玻璃杯、汽车等等,只要在不是稳
定平常的用法中就会损坏。陶瓷餐具、玻璃杯摔到地上就会碎,汽车撞到路边就会变形;
什么东西是强固的呢?举例来说,像是 101 大楼、黄金等等,在不稳定的环境中也能维
持原样。101 大楼不会因为一次简单地震就轰然倒塌、黄金在战乱的年代仍然保持其交易
价值;什么东西是反脆弱的呢?看看自己,你就是,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能够获得好处。你
去健身房运动的时候,当肌肉接受前所未有的极限挑战(当然,在一定限度之内),肌肉
在之后会成长成能应付先前极限强度的模样。
让我们再往反脆弱的概念中深入一点。肌肉是如何适应了更高的强度?是在一个稍微超出
原本负荷的状况下训练,训练结束后肌肉才进行成长。换句话说,先挑战一点极限、遭遇
有限伤害、获得一些干扰之后,肌肉会获得“过度的补偿”。类似的例子还有白噪音。在
完全安静的图书馆,和放著轻音乐的咖啡厅中,有时候后者比较能让人进入专心看书的心
流状态。这就是“过度补偿”在发挥作用,当外界有一点点干扰时,身体想要抵抗干扰、
让自己专心而产生的力量反馈的太多了。
更专业一点的例子,就得提到“毒物兴奋反应”了。在 1888 年,德国毒物学家 Hugo Sc
hulz 发现少量的毒物会刺激酵母生长,而较大的剂量则会造成伤害。简单来说,就是服
用某种剂量的毒性物质,反而使你整个身体更好。也就是服用少许本来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不要吃太多,会对生物有益,并且因为激发某种过度反应,而使得整体更好。这种过度
补偿造成的有益现象,常常隐藏在最不可能的地方。例如,有个很多人知道的妙招是,如
果你希望赶紧做好某件事,就将那件事交给公司里面最忙(或是次忙)的人去做。
于是,我们可以借由上述的内容推知“反脆弱”的基本含义,正如尼采所说的,只要你拥
有反脆弱性,那么“杀不死你的,将使你更加强大”。可是,这个结论漏洞百出,反脆弱
远没有尼采说的这么简单。
#微观的反脆弱:尼采没说的真相。你必须要够强,才能更加强大。
首先,让我们先订正一下尼采所说的话。
杀不死我的,并没有使我更强大,而是因为我比别人强大而逃过一劫;但是他害死了别人
,整个群体现在的平均比以前强大,因为弱者不见了。
上一段我们提到,反脆弱远没有我们总结的这么简单。为了说明这一点,我要先请你思考
一个问题:“害虫”拥有的是脆弱性还是反脆性呢?为了简洁这个问题,我们把所受的伤
害定义为杀虫剂。也就是问题变成:害虫在面对杀虫剂时,拥有的是脆弱性还是反脆弱性
呢?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既然杀虫剂公司没有倒闭,就代表它所生产的产品具有一
定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消灭害虫。于是,我们得知害虫会被杀虫剂杀死,也就是害虫面对
杀虫剂显现脆弱性。
可是,我们也知道一个称为“抗药性”的现象,也就是同一种杀虫剂总有一天会失去效果
,害虫会全面战胜杀虫剂。这样看来,当害虫面对杀虫剂,居然同时拥有脆弱性与反脆弱
性?!我想,应该很多人看出上述例子想凸现的矛盾之处了,也知道问题的核心出在哪里
。答案是,当我们讨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时,讨论的“害虫”不是同一只。于是,让我们
订正一下或说深入的讨论反脆弱性吧。毒物兴奋效应(表层的反脆弱性)是指“个别”的
有机体从“本身”直接受到伤害而受益;进化(深入的反脆弱性)则发生于伤害使得个别
有机体消灭,将利益移转给其他存活下来的有机体和未来的世代。
为了解释这一点,让我们复习一下 1859 年由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中,有关“天择
说”的主要逻辑。就用上述的害虫产生抗药性当例子吧。首先,想像一个房间内有 100
只害虫。我们得知道,由于有性生殖造成的基因自由配对,会导致每个个体多多少少都有
些不同的特征。换句话说,就像是人有黑人、白人、黄种人,这房间内的 100 只害虫也
都是具有不同性状的害虫。重点就在这里,这 100 只害虫拥有“个体差异”:有些害虫
确实会被这款杀虫剂杀死,但有些害虫原本就对这款杀虫剂免疫。
让我们模拟一下整个杀虫剂运作的情形,我们假设制药公司非常的高明,生产出了一款 9
5% 有效的杀虫剂 。接下来,当我们对这个房间喷洒杀虫剂的时候,100 只害虫大约会死
去 95 只。可是,还有剩余 5 只原本就对杀虫剂免疫的害虫活着。而且原本其他 95 只
被杀虫剂杀死的孱弱害虫所占有的资源,会全部提供给这 5 只害虫使用。于是,当这 5
只害虫利用这些资源大量生殖出同样具有对杀虫剂免疫性状的子代之后,杀虫剂就会失去
效果。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害虫对杀虫剂具有反脆弱性”。
你发现了吗?我们讨论脆弱性的时候,讨论的是“害虫个体”;讨论反脆弱性的时候,讨
论的是“害虫族群”。事实上,天择说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族群)是因为反脆弱性才
能运作;它(族群)喜爱压力因子、随机、不确定和混乱,而有机体(个体)却相对显得
脆弱,基因库(族群)则借由震撼以增进他的适应力。于是,当我们进行脆弱会反脆弱的
分析时,需要考量有机体不是分离出来的独立物体:这里面有“层级”存在。如果你从群
体的角度看事情,就必须超越“毒物兴奋效应”和“米特拉达提斯化”等名词,不将他们
视为反脆弱性的特征。为什么?我们重复说一下前面的论点:毒物兴奋效应是用来比喻直
接的反脆弱性,也就是当有机体直接从伤害受益;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则是在层级上高于
那个有机体的某样东西从伤害中受益。从外面看,好像有毒物兴奋效应存在,但从里面看
,则有赢家和输家。
做个小结吧。某些人的反脆弱性,必然来自牺牲别人的脆弱性。一个系统中,牺牲某些单
位(脆弱的单位),往往是其他单位或整体取得福祉之所必需。简单来说,就是系统内部
的某些部分可能需要具有脆弱性,整个系统才能拥有反脆弱性。
在层级存在的情况下,反脆弱性变得有点复杂,也更加有趣。自然的有机体不是最后的单
位;它由次单位组成,而它本身可能是某个更大的集合体的次单位。这些次单位可能彼此
竞争。再举个商业上的例子来说。餐厅呈现脆弱性;他们相互竞争,但一个地方上的餐厅
集合起来,而因此具有反脆弱性。让我们延伸这个观点,可以发现若经济要具有反脆弱性
,就需要每家新创公司呈现脆弱性,而这正是使创业精神得以发挥的原因:个别创业家呈
现脆弱性,而且失败率必然偏高。
于是我们要去真诚感谢那些展现脆弱性的失败者,就算乍看之下做出“感谢”这个举动不
太人道,但我们确实要心存感激:每一次空难都降低了下一次发生空难的可能性;铁达尼
号是个悲剧,但如果没有铁达尼号,人们就会盖出更大更豪华的游艇,以至于下次造成遭
难时会有更多人死亡。换句话说,铁达尼号的牺牲其实拯救了更多人的生命。说起来确实
残忍,英雄行为(遭遇伤害后受益,也就是因为原本就很强所以拥有反脆弱性)及他所赢
的的尊敬,是社会给那些为别人承受风险的人的一种补偿形式;但那些展现脆弱性的人们
(遭遇伤害后被毁灭,也就是因为原本就孱弱所以拥有脆弱性,却能导致群体拥有反脆弱
性)却没有受到类似英雄般的掌声。最后,用一句名言最结尾吧:“那些什么事情都没发
现的人,其实也提供了知识给别人”。
#具体来说:保持选择性、使用否定法,总之,让自己显得不脆弱。
看完上述两段,我相信你已经知道反脆弱的核心精神:你必须够强,才能活得更久。
可是,正如致富的核心手段是不要破产一样,塔雷伯喜欢用否定法来叙述事情。所以让我
们更正一下上述的结论:“你必须不显得脆弱,才能活得更久,或是得到反脆弱性”。我
想我应该不用再提醒读者,这句话要建立在“层级”的讨论上。这比单纯的毒物兴奋反应
更贴近现实,你不该毫无准备的就去接受伤害,你需要先确定这个伤害不会对自己造成毁
灭性的影响才去接受,换句话说,如果你是害虫,在确定自己有对杀虫剂免疫的基因之前
,不要参与制药公司的杀虫剂实验。
很多人不了解上述的结论:成功是因为你够强,具有反脆弱性;反之,失败是因为你孱弱
,具有脆弱性。社会上的专家,从来不把失败视为脆弱的结果。相反地,他们把失败解读
为预测不良的产物。举例来说,制药公司面对客户的“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回复,并不会
说出我们上述那一大段反脆弱理论,只会说公司对于杀虫剂的成功概率预测错误,然后推
出另一个“更有效的预测”来回复客户。他们不知道,他们真正该卖的是拖鞋而不是杀虫
剂。
先确认你够强,再去挑战不确定性。或是说先确定在不确定性下造成的最差结果不至于毁
灭你,再去参与游戏。而不是去猜会毁灭你的事件到底会不会发生。将一座脆弱的桥梁倒
塌归因于通过上方的最后一辆货车是不明智的,而更愚蠢的是试着预测哪辆货车会让桥梁
垮掉(可惜人们太常做这种事)。飞机公司显然懂得这层道理。他们会在旅客搭机之前检
查他们是否携带武器。不是因为他们相信旅客会是恐怖份子(机率很低)。但他们还是会
检查,因为飞机面对恐怖行动时显得脆弱,只要发生意外便会造成毁灭性的结果;核电公
司显然也懂这个道理,在福岛核灾之后,看看各国的核电厂多做了多少保护措施。
重要的是统计“尾端”受到压抑的风险,而不是有没有见到或如何预知到最后一粒沙子。
拿经济事件作比喻:2007~2008 年的金融危机展开之后,许多人认为,若能事先预测到次
级贷款出现问题(他们心里似乎认为是次贷问题引爆金融危机)会有帮助。老实说,不会
有帮助,因为那是危机的征兆,不是根本成因。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容易产生局部因果链
的错觉,也就是将触媒误为起因,并且假设一个人能够知道哪个触媒会产生何种效应。
对比于我们无法预测何时会发生毁灭性的灾难,我们可以控制脆弱性,也就是可以控制物
体在发生灾难时不至于毁灭,而且能够控制的程度,远高于你所想的。我们无法预知一场
地震何时会降临,但我们可以知道没有防震措施的房子远比有防震措施的房子容易倒塌。
在一件事发生之后,我们要怪的不是为能预见到那件事将来临,而是怪我们没有了解(反
)脆弱性,以及“为什么我们做出的某样东西,面对这类事件时如此脆弱?”没有见到海
啸或经济事件来袭是情有可原的;造出某样东西,面对他们显得脆弱,才不可原谅。
我想以前阵子的台铁为例,我认为台铁是罪大恶极的。原因不在于出现了“意料之外”的
工程车造成出轨翻车,而在于“出轨翻车”后造成的灾难还是如此巨大,而不久前才有个
普悠玛的事件当作先例。每一场空难,都会降低下一场空难发生的机率,但台铁的系统显
然是脆弱的。不要拿“意料之外”当作借口,所有事情都是“意料之外”的黑天鹅,问题
在于台铁显然没有为“翻车”去做准备。重点在于“出轨后造成的事故还是一样严重”而
不是“还是出轨了”。(当然,出轨本身也是问题,但只将目光放在出轨上,然后自我相
信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不会出轨,而不是也为“有可能”发生的出轨多做一些预备,便是愚
蠢的行为)
除了上述的有关机构、系统与资讯的反脆弱之外,在生活、心灵上也可以呈现反脆弱性。
如果说反脆弱的核心就是让自己在最糟的状况发生时也不至于遭受毁灭的话,那如果我说
出:“我其实没有什么好损失的”,就有利无弊,所以我具有反脆弱性。换句话说,我会
因此去冒最糟情况十分清楚、下档损失有限且已知的某种风险。举个例子吧,当我们借钱
给朋友时,最糟的情形就是朋友不还钱。于是,我们不该在我们少了这笔钱就无法生存的
状况下还把钱借出,换个角度说,当我们把钱借出的时候,就要有把这笔钱视为无法回收
的支出的风险。
塔雷伯以斯多葛学派中一位名为赛内加的人作为例子。在《论恩惠》这本书中,赛内加以
“簿记”(bookkeeping)一词,公开称之为成本效益分析:“登录效益的方法很简单:
把它全部当成支出就行了;如果有人归还,那显然是利得;如果没有归还,并不算损失。
我是为了给而给”。他对命运使用了一个手段:留下好东西,丢弃坏东西;缩减下档损失
,保有上档利益。这是一种自利行为,也就是消除来自命运的伤害,以及用非哲学的方式
,保留上档利益。
做个结论,你所做的决定主要是根据脆弱性、不是机率。或者再说一遍,你主要是根据脆
弱性,也就是最糟的状况而做决定,不要那么在意真的会发生或是不太会发生。
#绿木材谬误:苏格拉底错了、你不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不需要知道。
在上面三段,我们分别介绍了反脆弱的不同层级,以及如何延伸应用反脆弱的例子。现在
,我想讨论一个塔雷伯在本书中提及的一个谬误:“绿木材谬误”。(本段内容与反脆弱
的核心概念无直接相关,我只是觉得很有趣才想讨论,如果对反脆弱以外的论述没有兴趣
的读者可以直接跳过这一段)
有一种错误,就是认为事情总是有我们可以理解的理由,也就是我们轻而易举就能了解所
有事情。事实上,生活中所犯的最严重错误,是误将我们不能理解某些事情当作是我们愚
蠢无知。而这种错误是从苏格拉底的时代便流传至今的基本逻辑。有看过《理想国》或是
其他描写苏格拉底(他本人没有著作)的书,会发现苏格拉底使用的技巧,是让以某个命
题开始的交谈者,同意一连串的叙述,接着让他了解他所同意的叙述和原先的命题不合,
因而确定他对于自己要做什么事毫无头绪。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必知道事情背后的
理由(或是知道了一个错误的理由)也能做成某些事情。举例来说,如果有个刚学会骑脚
踏车的人,我请他说明他能骑脚踏车背后的理论,他一定会摔下来。
绿木材谬误指的正是这种情形:一种因果关系谬误。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故事:有一个成功
的交易员,交易著“绿木材”这个商品,他以为绿木材指的是外表涂上绿漆的木材,觉得
这种商品很有看头,结果证明他的市场嗅觉非常灵敏,他成为了整个市场上前几成功的交
易员。但是,荒谬的是“绿木材”指的是刚伐下的新材,而不是外表有绿漆的木材。想当
然,专业的木工当然不会误会这个名词,但是专业的木工不会成为绿木材市场中成功的交
易员。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做出判断或行为的原因,其实常常不是我们原本以
为的那样。
在上面的主题,我整理出“要衡量系统的脆弱性,而不是预测会让系统崩溃的事件何时会
发生”这项结论。用绿木材谬误便可以更加强化这句话的逻辑:我们根本无法“预测”。
你会看到许多专家拿个一堆“指数”或“原理”去衡量与猜测未来会发生的“真实”世界
。可是他们不了解,这个世界上有某样东西(认知、观念、理论),以及某样东西的函数
(价格、现实,或者某些真实的东西)被混为一谈的问题。他们将其中之一当作另一个,
忘了“函数”的存在,而这种函数的特质不同。当某样东西和某样东西的函数之间的不对
称性越高,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他们就非常有可能彼此毫无关系。
所以,当你之后看到谁西装笔挺的正在“预测未来”时,不要听他“怎么说”,而要看他
“怎么做”。尤其是要看他“以前怎么做”。他成功的原因很可能跟他嘴巴上说的不一样
,更甚者他可能根本就不成功。
心得
《反脆弱》一书念起来曲折连连,塔雷伯由深入浅的介绍了反脆弱的概念,藉著把反脆弱
的想法应用到各个领域给读者观看。
在卡缪的小说《瘟疫》中,有个人用了一生中的部分时间,寻找一本小说的完美开头句。
一但有了这一句,整本书就会从起头开展出来。但是读者如果要理解第一句,则必须将整
本书看完。而这个第一句话,在本书中就是:“每一件事情都会从波动得到利益或承受损
失。脆弱性是指因为波动和不确定而发生损失。”书中的每一句都是从这个思想延伸出来
的,有些延伸得太远,以至于我们无法从表面看清他的来历,但顺着本书逻辑便可以知晓
一切的发展。
如果有人现在要求我简单介绍《反脆弱》这本书,我可能也只能说出:“反脆弱指的是因
为波动和不确定而受益。”但这句话背后隐含的逻辑是多么庞大,哪怕这一篇心得我努力
的撷取书中精华想做的反脆弱的超级懒人包出来,但在面对塔雷伯浩瀚的思想体系时仍显
得乏力。本书另外讨论的重点还有“否定法”、“林迪效应”、“切身利益”等等。几乎
每一个概念都是从反脆弱的中心思想中延伸出来的。让我以“切身利益”简单说明。
在本篇心得我们提到“某些人的反脆弱性,必然来自牺牲别人的脆弱性”。英雄之所以为
英雄,是因为他扛起了这些脆弱性并自己展现出了反脆弱性。但现代社会没有英雄。现代
社会那些展现反脆弱性,也就是借由波动而受益的人们,实际上是把脆弱性移转到他人身
上了。看看那些导致金融风暴的商业人士、看看那些出了大乌龙还能位居高层的政治人物
,他们的脆弱性是由全民买单,但他们的利益却是独自享受。
当然,我们不奉行共产主义,我们不会要求平分他们的利益。但至少我们可以要求他们扛
起自己的脆弱性与风险吧。现代化的最糟糕问题在于将脆弱性和反脆弱性从一方恶意地移
转到另一方,结果使另一方得到利益,另一方(在不知情之下)受到损害。例如,书中提
到,以前的建筑家会被要求在自己所建筑的房子或桥梁底下待一段时间,诸如此类。要知
道,当一个人不用为其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时,就有利用移转脆弱性的现象。所以塔雷伯
提出建言:每一个提出意见的人,都应该在别人依赖他提供资讯或意见,而受到伤害的事
件中有“切身利害”。
上面就是个简单的例子,说明这些存于书中的小概念事实上都是从“反脆弱”这个核心思
想蔓延出去的。本篇心得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如果你对本书其余的内容有兴趣的话,
文末我附上了我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笔记,可以帮助你简单地浏览全书。
章节笔记
第一册 反脆弱:导读
第一章 达摩克里斯与海德拉之间
本章有三个重点:命名、毒物兴奋反应、领域相依。“命名”指的是为那些我们认得的概
念赋予真实的名称。例如,请想像你要在一段对话中表达“蓝色”这个颜色却不能使用蓝
色这个词。根据本章的内容,古希腊人缺乏“蓝色”这个字词,这也就是为何荷马史诗一
再写到“酒暗色的海洋”了,他确实在描写“蓝色”,只是“蓝色”这个概念在当时没有
适当的名称。这个概念可以如何延伸呢?塔雷伯说,其实古人一直以来都知道“反脆弱”
这个概念,但是因为上述的命名问题,所以从来没有人具体写出“反脆弱”这个概念的名
称。比较类似的称呼,是在 1888 年首次由德国毒物学家 Hugo Schulz 使用科学方式描
述的现象(但仍然没有命名):少量的毒物会刺激酵母生长,而较大的剂量则会造成伤害
。后人将这种情形称为“毒物兴奋反应”,在这本书中更具体的命名则是“反脆弱”。最
后一个重点是“领域相依”,这个概念在《黑天鹅效应》中称为“戏剧谬误”,指当相同
的观念呈现在不同的情境中,我们就认不得的现象。
第二章 每个地方都有过度补偿和过度反应
本章讨论各个领域的“过度补偿”。毕竟是第二次看本书,对于“反脆弱”的概念已经有
了一些认知,在这样的条件下看本章,我觉得本章是在为“反脆弱”在各个领域寻求例子
。从大自然开始,到生物学和一些基本职业这样。举个例子,白噪音就是一个过度补偿的
实例:我们在少量的背景随机噪声中更加专注,好像为了抗拒那种噪声,反而有助于提升
我们的心理专注力。有趣的是,在这些举例的附注中,塔雷伯提到当我们为了“抗拒而获
得补偿”时,事实上就是由心理学中的系统一走到系统二的时候。好,那既然过度补偿这
么有用,那谁是过度补偿的专家呢?显然,是大自然。大自然喜欢给自己过度的保险,那
些 一层又一层的备余(两个肾脏之类的),正是自然系统的核心风险管理特质。而会过
度补偿的系统,必然处于过量的模态,建立起多余的容量和力量,以因应最糟的结果,以
及对可能发生危险的资讯有所反应。所以为什么要备余?因为大自然不脆弱,当然会为以
前不曾发生的事做好准备,因为他会假定有可能发生最糟的伤害。如果说人类打的是过去
的战争,那么大自然打的是下一场战争。那要如何做出备余?挑战极限,在拥有反脆弱的
领域中,或著是那些会拥有“过度补偿”的领域中,自然就会产生备余。举例来说,当我
卧推推到了 80 公斤,我可以很自然地相信,身体会为了下次推 85 公斤做好准备。
第三章 猫与洗衣机
本章延续上一章“过度补偿”的内容,讨论了何种物质会有过度补偿的现象。标题的猫与
洗衣机代表了一种分界,指的是“有机体”与“无机体”或是白话一点说吧,指的是“有
生命”与“无生命”。塔雷伯在本章一开始这样说:我们在这里要做一个大胆的推测,那
就是有生命的每一样东西,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反脆弱性(但是反过来说则不成立)。他
举了很多例子,族繁不及备载,不过最有趣的莫过于“骨头”。骨头跟钢筋哪个更强固呢
?显然是钢筋。但骨头跟钢筋何者更适合担任支撑人体的大任呢?显然是骨头。因为骨头
具有反脆弱性。一根钢筋不会因为载重增加了而变得更强壮,但骨头却会因为负重增加而
提高密度。借由骨头,塔雷伯在本身延伸了“因果不透明性”的观念:到底是“老化(包
含高血压、糖尿病等等)”带来“骨质疏松”的现象,还是反过来呢?研究者发现其因果
是不透明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将深奥系统中的任何因果关系独立出来:在深奥的世界
中,“因”本身的概念值得怀疑;我们不是几乎不可能察觉它,就是根本无法定义它:这
是我们不该看报纸的另一个理由,因为他们总是在为各种事情找原因。
第四章 害死我的,使别人更强大
本章的重点是“反脆弱层级与毒物兴奋反应的差别”。首先,那些把反脆弱介绍成毒物兴
奋反应,或是以“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加强大”为标题的文章基本是无知(这还可以原谅
)或是乱写(罪大恶极)。当我们从外面观察,可以将反脆弱描述为毒物兴奋效应:受到
伤害时变得更强。但事实上反脆弱性包含了层级,会产生进化。这个单位和毒物兴奋反应
不同,不会因为面对压力而变得更强;这个单位会死亡。但他会将好处移转;其他单位会
存活下来。而存活下来的单位,拥有的特质能够改进所有单位的集合体,带来修正的现象
。什么意思呢?我们慢慢解释。首先是了解“系统内部的某些部分可能需要具有脆弱性,
整个系统才能拥有反脆弱性”这句话。举例来说,餐厅呈现脆弱性:他们相互竞争,有些
倒闭有些存活,但一个地方上的餐厅集合起来形成的餐饮业则永续长存,具有反脆弱性。
你发现差别了吗?“毒物兴奋效应”是指个别的有机体从本身直接受到伤害而受益,进化
则发生于伤害使得个别有机体消灭,将利益移转给其他存活下来的有机体和未来的世代。
最大的问题在于,许多人把系统的反脆弱性看成个体的反脆弱性,殊不知系统的反脆弱性
是来自个体的脆弱性,个体跟系统是不同的层级。拿维生素与细菌来举例吧,我们都知道
抗药性的例子,其背后的逻辑是弱的细菌(个体)被干掉,强的细菌(个体)存活了下来
,从而让整群细菌(系统)更为强大。尼采的名言“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强大”,很容易
被误解为止米特拉达提斯化或毒物兴奋效应。这很可能是两种现象之一,但也可能表示“
杀不死我的,并没有使我更强大,而是因为我比别人强大而逃过一劫;但是他害死了别人
,整个群体现在的平均比以前强大,因为弱者不见了。”于是我们要去真诚感谢那些展现
脆弱性的失败者,就算乍看之下做出“感谢”这个举动不太人道,但我们确实要心存感激
:每一次空难都降低了下一次发生空难的可能性;铁达尼号是个悲剧,但如果没有铁达尼
号,人们就会盖出更大更豪华的游艇,以至于下次造成遭难时会有更多人死亡。换句话说
,铁达尼号的牺牲其实拯救了更多人的生命。说起来确实残忍,因为英雄行为及他所赢的
的尊敬,是社会给那些为别人承受风险的人的一种补偿形式;但那些展现脆弱性的人们却
没有受到类似英雄般的掌声:什么事情都没发现的人,其实也提供了知识给别人。缺少结
果(表示此路不通)的知识正是最好的知识,可是这些人赢得的掌声微乎其微,或者根本
没有掌声。这些人是这个程序的核心部分,但奖励却归他人所有,更糟的是,他们没有得
到尊敬。做个结论吧,现代社会为了进步,对待破产的创业家的方式,应该和我们纪念死
去的士兵相同。
第二册 现代化与否定反脆弱性
第五章 露天市场与办公大楼
本章变得稍微难阅读一点,因为我缺乏相应的历史与地理常识。试着做总结吧,本章以两
个职业的差别作为开头:白领与出租车司机。一般。来说会认为白领的风险较低,出租车
司机的风险较高,但事实上是相反的。塔雷伯称之为人生的核心错觉:认为随机的风险高
,所以是坏事;消除随机,就能消除风险。确实,技术劳工的收入容易变动,但其事业生
涯反而带有一些反脆弱性:小小的变异会使他们不断设法适应和改变,从环境中学习,并
且持续处于必须适应的压力之下。换句话说,对自力营生的人来说,不致命的小错误是资
讯,而且是宝贵的资讯,会引导他修正原来的作法以适应环境。例如,出租车司机在几天
内的收入降低,他就知道要改往何处跑才能赚到比较多的钱。但对白领来说,错误是致命
的,往往会纪录成册,放在档案室或履历中保存著。将这个想法延伸,塔雷伯把白领延伸
成由上而下的帝国,出租车司机则像由下而上的共和国。共和国比较容易出现波动,但总
体来说却相对强固;帝国出现波动的情形很少,可是一但出现波动往往会造成巨大的效应
。本章先以瑞士为例,说明小单位组合跟大单位的效应完全不同( 单位的大小可能比系
统还要重要)。后面还举了鄂图曼土耳其、罗马帝国、埃及还有单一民族帝国等等,因为
缺乏相应的知识所以感触并不多,但大致上就是两种职业的风险差异。
第六章 告诉他们我爱(若干)随机性
本章延续上一章的内容,说明第二种职业(出租车司机)长期来看为何相当稳定:因为他
们本身存在某种剂量的波动性。少了波动,就没有稳定,所以阻止反脆弱系统出现随机性
不见得总是好主意。更甚者,在某些情况中,加进随机性是一种标准作业方法,因为这是
始终渴望随机性的系统必要的燃料。本章有一个举例我觉得很传神:现在令美国引以为苦
的不是两党制度,而是卡在相同的两党把持政局。政党并没有内建的有机到期日。如果政
党的有效期限是随机的,那么腐败的终将离去,优秀的后进会随之而起。这一章不断地在
说,砍掉随机性会对系统造成多大的伤害,以美国在各地的政治布局举例。另外,本章还
有一个有趣的事例:只分析某件事造成的损失,却忽视其余的部分,这样的作法犯下了错
误。人们往往比较容易理解相反的事情,也就是他们晓得,只分析立即得到的利益,却不
考虑长期的副作用是错的。但我们看到死伤惨重造成损失,却不会采取第二步,也就是考
虑稍后发生的事。这和园丁不同,因为他们相当了解,修剪树木反而能使他们长得更茂盛

第七章 天真的干预
本章讨论一个重点,也就是“天真的干预”。拿前几章的文字说明,就类似于“把反脆弱
系统中的波动性去除”的动作,白话的举例是“切除扁桃腺”:在 1930 年代,有 389个
儿童在由纽约市的医生看过后,建议其中 174 人接受扁桃腺切除手术。剩下的 215 个再
给医生看,其中 99 人几过诊断需要接受手术。其余 116 个儿童给第三个医生看,他们
建议其中 52 人做这种手术。请注意这种疾病的发病率是 2%~4%(这是今天的数字,不
是当时,而且当时的手术风险非常高),大约每做 15000 次这种手术,就会有一人死亡
。这个例子就是“天真的干预”,接受不必要手术的孩子,预期寿命都会缩短。二话不说
,动手干预在各个专业中非常普遍。就像切除扁桃腺那样,把一份文件交给一般的文字编
辑,他总是会建议修改几个地方,再拿给另一个编辑,他又会修改几个地方(还可能是把
上次修改的地方修回来)。塔雷伯提醒读者,不要误解这里传达的讯息:他的论点并不在
于反对干预;事实上,作者同样担心在真正需要的时候,干预不足。他只是警告不要有天
真的干预,以及缺乏警觉,接受它所造成的伤害。塔雷伯在这里要说的,只是我们不能无
视于系统的自然反脆弱性、他们照顾自己的能力,而且要努力抗拒一种倾向,不要不给他
们机会这么做,而伤害他们和使他们变得脆弱。那为什么会产生天真的干预呢?因为推销
“看看我为你做了什么事”远比“看看我为你避开了什么事”容易:不做背部手术(非常
昂贵的外科手术)的医生,让背部有机会自行疗愈,但他们不像让这项手术看起来缺之不
可的医生,开了刀之后果然舒缓病患的疼痛,但同时使他暴露在手术风险中,却给自己带
来巨大的财务奖励和有力的评语。产生天真干预的另外一个主因,是人们分不清楚“讯号
与噪声”,噪声是你理该忽视的,讯号则是你需要留意的。你越常看资料,噪声(而不是
称作讯号的宝贵部分)越有可能不能比例地提高,因此噪声对讯号比越高。而且,会有不
属于心理层面,而是存在资料本身里面的混淆。做商业和经济决策时,依赖资料会产生严
重的副作用。由于网络的关系,资料现在十分丰富,而且随着一个人更加埋首在资料之中
,资料中虚假成份的百分率会跟着增加。资料有个很少人讨论的特性:数量庞大的资料是
有毒的,连中等数量都有毒。要知道人的设计,不是为了了解要点,所以我们在情感上对
噪声过度反应。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只看资料或情况的大变动,永远不要看小变动。正如
我们不可能误将熊看成石头(但可能误将石头当成熊),理性、头脑清楚、没有受到感染
、没有埋首在资料中的人,几乎不可能误将十分钟要的讯号(攸关他生存的讯号)当作杂
讯。最后,塔雷伯在这张讨论了“失败”这个主题。失败是脆弱系统的结果,但失败从来
不被视为脆弱的结果。相反地,这种失败被解读为预测不良的产物:将一座脆弱的桥梁倒
塌归因于通过上方的最后一辆货车是不明智的,而更愚蠢的是试着预测哪辆货车会让桥梁
垮掉。可是人们太常做这种事。拿经济事件作比喻:2007~2008 年的金融危机展开之后,
许多人认为,若能事先预测到次级贷款出现问题(他们心里似乎认为是次贷问题引爆金融
危机)会有帮助。老实说,不会有帮助,因为他是危机的征兆,不是根本成因。简单来说
,就是人们容易产生局部因果链的错觉,也就是将触媒误为起因,并且假设一个人能够知
道哪个触媒会产生何种效应。重要的是统计“尾端”受到压抑的风险,而不是有没有见到
或如何预知到最后一粒沙子。
第八章 预测是现代化的产物
本章谈预测。其核心概念我认为在《黑天鹅效应》中都有提及了。首先,请大家记得,下
次有人西装革履为大家预测将来某一天的事情时,应该先请他亮出过去所做的预测。我们
无法预测黑天鹅事件发生的机率,但我们可以轻易的猜测黑天鹅事件的严重程度;我们无
法预测什么时候会发生灾难,但我们可以轻易必较不同系统(脆弱或反脆或)面对灾难时
的受损程度。于是,在一件事发生之后,我们要怪的不是为能预见到那件事将来临,而是
怪我们没有了解(反)脆弱性,以及“为什么我们做出的某样东西,面对这类事件时如此
脆弱?”没有见到海啸或经济事件来袭是情有可原的;造出某样东西,面对他们显得脆弱
,才不可原谅。举个实例,在岛核灾发生之后,这些聪明的核能公司现在晓得,他们应该
转而注意暴露在失败中的风险,因此预测或不预测失败就变得无关紧要。采用这个方法之
后,一旦出了差错,对我们的影响不会很大,虽然很花钱,但总比什么事情都不做要好。
总地来说,就是把注意焦点放在脱离第四象限。第四象限也就是我们暴露在稀有“尾端”
事件的程度很高,而且这些事件无法计算(极端世界的随机性,对极端事件的暴露程度很
高)。简单的理解就是准备备余,要了解为什么备余是种非预测性的行为模式,或者预测
成份较低的行为模式,我们拿第二章的论点来说:如果你在银行有多余的现金(地下室还
囤积史派母肉罐头、鹰嘴豆和金条等可交易的物品),那么你就不需要精准地知道,到底
哪个事件能造成你生活困难。
第三册 非预测的世界观
第九章 胖子东尼和脆弱推手
本章就是个小故事,以塔雷伯自创的两个角色叙述他理想中的社会定位,以及如何用反脆
弱的思维面对世界。
第十章 塞内加的上档利益和下档损失
本章以斯多葛学派的赛内加为例,说明如何在生活中展现出反脆弱性。首先,我跟斯多葛
学派真的不熟,但已经好多人都提过这个古早的哲学学派了,真的该找几本书好好研究。
这章的论点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如果我“没有什么好损失的”,那就有利无弊,所以我具
有反脆弱性。举例来说,赛内加在《论恩惠》一书中说明他使用的策略,以“簿记”(bo
okkeeping)一词,公开称之为成本效益分析:“登录效益的方法很简单:把它全部当成
支出就行了;如果有人归还,那显然是利得;如果没有归还,并不算损失。我是为了给而
给。”对的,这就是一种认知上的变化,我认为跟宁静祈祷文的中心思想很类似。或是用
另一种方式来解释:把心理调整到“最糟状况”。这种方法,优点胜过治疗,因为我们可
以因此去冒最糟情况十分清楚、下档损失有限且已知的某种风险。聪明的生活就是要利用
这种感情定位法,消除伤害所造成的刺痛,而我们说过,使用的方法是在心理上抛除财物
,如此一但发生损失,才不致感到痛苦。世界的波动不再对你产生负面的影响。以这种方
式来看,斯多葛学派谈的是调适情绪,不见得是消除情绪。他不是要将人变成植物。我认
为,现代的斯多葛学派哲人是将恐惧化为谨慎、痛苦化为资讯、错误化为启示、渴望化为
行动的人。在本章的最后,塔雷伯给了与不对称相关的一些定义:脆弱性意味着失多于得
,等于下档损失多于上档利益,等于(不利的)不对称;反脆弱性意味着得多于失,等于
上档利益多于下档损失,等于(有利的)不对称;就某个波动来源而言,如果可能的得超
过可能的失,那么你具有反脆弱性(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你的上档利益多于下档损
失,那么你可能因为缺乏波动和压力因子而受到伤害。
第十一章 不要和摇滚明星结婚
本章介绍杠铃策略。杠铃策略在《黑天鹅效应》中就有介绍了,简单来说就是同时极度保
守与极度激进。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样的下档损失是可预期的(只有极度激进的部分可
能会受到伤害)。 要知道,迈向反脆弱的第一步,是先降低下档损失,而不是提高上档
利益(要创造利润之前,先求生存才是好观念);也就是说,减少暴露在负面“黑天鹅”
的机率,并让自然的反脆弱自行运作。继续说明先降低损失这点吧:效率的概念相当没有
意义,如果赌徒有最后陪个精光的风险,那摩他所用策略的“潜在报酬”完全无关紧要。
就像坠机风险很高的飞机,“速度”的概念无关紧要,因为我们知道他可能到达不了目的
地,具有脆弱性的成长也撑不上成长。于是我们知道,反脆弱性是激进加偏执的组合:降
低你的下档损失,保护你自己不受极端的伤害,并且让上档利益(也就是正面的“黑天鹅
”)照顾自己。所以我们明白了赛内加的不对称:只要降低极端的下档损失(情绪伤害)
,而不是改善中间的东西,上档利益就会多于下档损失。塔雷伯在本章举出更多生活上的
杠铃例子:你可以像希腊人在饮酒狂欢接近尾声的时候,做些疯狂的事情(三不五时砸烂
家具),然后再比较重大的决策上保持“理性”。你可以看有如垃圾般的八卦杂志,同时
看经典或深奥的作品;绝不看落于两者之间的东西。你可以找大学生、出租车司机和园丁
,或者一流的学者谈话;绝对不要找平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中的学者交谈。如果你不喜
欢某人,只要别理他或视若无睹就好,千万不要用言词攻击他。做个总结,我们可以暂且
把面对随机性的杠铃策略,视为以缓和脆弱性的方式,也就是消除下档的伤害风险,取得
反脆弱性。亦即降低不利事件所造成的痛苦,同时保有潜在利得的好处。
第四册 可选择性、技术与反脆弱的智慧
第十二章 泰勒斯的甜葡萄
本章介绍“选择权”。选择权,或称为可选择性是反脆弱性的代理人。在本章一开始,塔
雷伯用泰乐斯的故事为例:泰勒斯用头期款买下米利都和希俄斯附近每一台橄榄油压榨机
的季节性使用权,只支付很低的租金。后来橄榄大丰收,大家都需要使用橄榄油压榨机,
于是他按自己开出的条件将橄榄油压榨机交还所有者,一来一回间大赚一笔,然后继续回
去哲思。先谈谈这件事的哲学意涵:除非你面对选择权和各种选择,否则你永远不会认识
自己,或者认识你真正的偏好。换句话说,泰勒斯这件事,是能够免除酸葡萄心理的故事
:你需要知道是不是因为你真的不喜欢追求金钱和财富,才不喜欢他们,或者是因为你说
财富对一个人的消化系统不好,或是干扰晚上的睡眠,或是其他的托辞,而说财富不是好
事,以便为自己无法取得成功自圆其说。接着,我们看看这个故事跟可选择性和反脆弱性
的关联。首先,亚里斯多德这样评价这件事:“由于他的天文学知识,虽然仍是冬天,他
却观察到橄榄将有大丰收......。”但事实上,泰勒斯只是让自己站在一个位置,能够利
用本身的知识缺乏(这正是不对称性的秘密特质)。关于这种上档利益对下档损失的不对
称性,塔雷伯想要传递的讯息,关键在于他不需要了解太多来自星星的讯息。总之,当我
们知道自己用便宜的价格买进,亦即不对称为我们效力时,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发生什么
事。但是这个特质超越以便宜的价格买进:当我们拥有某种优势,就不需要了解一些事情
。可选择性的优势在于当你做对,报偿比较大,所以不需要太常做对。有限的下档损失加
上无限的上档利益,就是基本的选择性模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模型往往不在乎平均值,
只在乎非常有利的结果,因为下档损失在某个点内并不重要:成功的科学家人数取决于“
尾端”、极端,而不是平均数。正如选择权不在乎不利的结果,作家也不在乎讨厌他们的
人。除了这些,塔雷伯还介绍了一些隐形的选择权:我们认为是靠自己的能力得到的许多
东西,其实主要是来自选择权(不过是将选择权运用的非常好),就像泰勒丝那样,也很
像大自然,而不是来自我们声称自己所了解的事情。做个总结,照这章的逻辑,那自由便
是最大的可选择性,自由拥有最佳的反脆弱性。自由代表了我们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而
且不论选择哪一项对我们来说,就算失败了损失都不大,但都有可能获得很大的的利益(
把重点放在报酬,已就是采取行动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产生,而不是做对了或做错了)。
第十三章 教鸟如何飞
本章介绍副现象。我理解的副现象是一种因果谬误:当你站在船桥或者舵手的位置,眼前
有一只大罗盘,你可能很容易就产生一种印象,以为罗盘正指引船只前进的方向,而不是
只反映船前进的方向。再更深入一点,是教育成就了菁英,菁英造就了繁荣的社会,还是
其因果关系并没有这么明确呢?举例来说,如果有一位大学教授对着一只出生不久的鸟孜
孜不卷,过了几天,这只鸟就飞走了,于是教授赶紧写了一篇论文:《教育鸟如何飞翔》
。你一定认为这个故事很荒谬,但如果把鸟换成大学生,把飞走换成蜕变成菁英呢?副现
象指的是我们只通常不会在不看到 B 的情况下看到 A,所以你可能认为 A 造成 B,或者
B 造成 A。因果关系到底是何者,取决于文化架构,或者当地的新闻记者认为哪种解释
合理而定。让副现象在世间流行的原因,是因为说故事的人往往只会挑出好的事件,他们
会说:因为我们的努力....所以结果(好)....;他们不会说:如果我们不努力....结果
(也)会....;或是:因为我们的努力....所以结果(坏)....。不要过度相信因果性,
这是副现象给我的理解。理解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试误法:试误法有一种人们未能理
解的最主要价值:他其实不是随机的,而是由于可选择性,需要某种理性。一个人需要有
智慧,才会认出有利的结果,并且晓得该舍弃什么。每一次尝试(舍弃),我们都更接近
某样东西,但是要假设我们在所处的环境中,十分清楚自己要追寻什么。我们可以从未能
得到结果的尝试,逐步摸索出应该往哪里去。而做出行为,则需要我们认识副现象带来的
影响,让我们可以去除那些较为不相干的东西。
第十四章 当两件事不是“同一回事”
本章讨论“绿木材谬误”。绿木材谬误是另一种因果关系谬误的例子,我们先来看看这个
故事:有一个成功的交易员,交易著“绿木材”这个商品,他以为绿木材指的是外表涂上
绿漆的木材,但其实绿木材指的是刚伐下的新材。专业的木工当然不会误会这个名词,但
是专业的木工不会成为绿木材市场中成功的交易员。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做出判断或行
为的原因,其实常常不是我们原本以为的那样。这个世界上有某样东西(认知、观念、理
论),以及某样东西的函数(价格、现实,或者某些真实的东西)。混为一谈的问题,事
物将其中之一当作另一个,忘了有“函数”,而这种函数的特质不同。现在,某样东西和
某样东西的函数之间的不对称性越高,两者之间的差异越大,他们最可能彼此毫无关系。
以投资当例子,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家,与其找一位经济学教授,不如找一位在市场存
活好几十年的人当老师。理论应该独立于食物之外,绿木材谬误告诉我们不要过度依赖叙
事(也就是不要依赖那些说漂亮话的人)多去看看实务(依赖那些专心做事的人)。
第十五章 输家写的历史
本章介绍一种常见的误区:是实践发展出理论,而非理论发展出实践。塔雷伯举出一段时
间上的先后事件说明这种情形:交易员的交易、交易员想出技术和产品、学术界的经济学
家发现公式,并且宣称交易员使用这些公式、新的交易员相信学者的话、爆炸(因为理论
引起脆弱)。再以工业革命举例:蒸汽机(2000 多年前便存在)是从既有的技术而来,
并由没有受过教育、经常闷著头自己干的人建造出来的。他们运用实务上的常识和直觉,
解决令他们困扰的机械问题。而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奖励。当然,世
界上并不是不存在由理论发展出的实践,但那大多是纯学术类型的,例如夸克、相对论以
及一开始冥王星的存在。可是世界上的创新与技术推动大多不是这种存在,而是一种类似
于烹饪的存在:你加进食材之后,做出来的菜如果好吃,可以选择将结果保留下来。如果
不然,则可忘了他。你是从试看看中得到结果。了解这个误区之后,塔雷伯在最后把话题
拉向创业投资家:投资人倾向于支持创业家,而不是支持创业点子。他们做的决定,主要
是根据人的意见,再以“你认识谁”和“谁说了什么”加以强化。拿创业投资家的术语来
说,你赌的是骑师,而不是马匹。为什么呢?因为资源显然应该给修补者(实践者),也
就是你相信会好好掌握选择权、作风积极的修补者,他具有反脆弱性、可选择性。也因为
这个结论,会有一种“全部都得投资”的概念出现: 在极端世界中,投入少量的金钱在
某种东西上,比完全错过他重要“由于报偿很大,所以你经不起不投资于每一样东西”。
第十六章 混乱中的秩序
本章是一篇小小的自传。内容在描述塔雷伯如何利用选择权面对教育:成为自学者而不是
书呆子。首先, 没有证据显示一个人棋下的不错,离开棋盘之后也会做出更好的推理。
即使是和一堆人玩盲棋游戏,到了棋盘之外的地方,记忆力也不会比一般人来得好。这被
塔雷伯称为“戏剧谬误”或是“领域相关性”,这种情形在学界也很常出现。当你将一个
学者拉出他专精但还是包含其逻辑的领域,他们往往会手足无措。那要如何避免这种情形
,塔雷伯在本章结尾这样写:“在学校中,别人要我唸的,我已经忘记;我自己决定去读
的,却还记得。”另外,本章也提到,在阅读上如何保持选择权:当我一对某本书或某个
主题感到厌烦,就会换另一本书或另一个主题,但不整个放弃阅读。(当你被侷限在学校
的教材,而且感到厌烦,你会有放弃的倾向,什么事也不做,或著因为感到挫折而逃学)
我用的招数是对某本书感到厌烦,而不是对读书这个行为感到厌烦。就像理性但没有方向
的试误法研究那样。他真的像是选择权、试误法,不卡在某个地方动弹不得,必要的时候
一分为二,但保持广大的自由和伺机而动的感觉。试误就是自由。最后,塔雷伯提到他从
小就保持一周阅读 30~60 小时的习惯,我也打算开始大量留时间来阅读了。
第十七章 胖子东尼和苏格拉底辩论
本章首先介绍苏格拉底。有看过《理想国》或是其他描写苏格拉底(他本人没有著作)的
书,会发现苏格拉底使用的技巧,是让以某个命题开始的交谈者,同意一连串的叙述,接
著让他了解他所同意的叙述和原先的命题不合,因而确定他对于自己要做什么事毫无头绪
。但是,世界上有一种错误,就是认为事情总是有我们可以理解的理由,也就是我们轻而
易举就能了解。事实上,生活中所犯的最严重错误,是误将我们不能理解某些事情当作是
我们愚蠢无知。举例来说,如果有个刚学会骑脚踏车的人,我请他说明他能骑脚踏车背后
的理论,他一定会摔下来。在前半段塔雷伯举出了许多属于苏格拉底与属于胖子东尼两方
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本章介绍的第二个概念是老朋友了:报偿,也就是发生在你身上的
事(利益或者伤害),总是最重要的事;事件本身不是最重要的。这个概念从《黑天鹅效
应》开始便不断出现,在本章塔雷伯又举了一个传神的例子:们会在旅客搭机之前检查他
们是否携带武器。我们相信他们是恐怖份子吗:真或假?假,因为他们不可能是恐怖份子
(机率很低)。但我们还是会检查,因为我们面对恐怖行动显得脆弱。这里面有不对称性
,我们感兴趣的是报偿,以及问题为真时(也就是他们果然是恐怖份子)的后果或报偿太
大,而检查的成本太低。做个总结吧:如果你坐下来,用笔写下过去一个星期所做的所有
决定,或者如果可能,写下今生做过的所有决定,你会发现他们几乎全有不对称的报偿,
一边造成的后果大于另一边;你所做的决定主要是根据脆弱性、不是机率。或者再说一遍
,你主要是根据脆弱性做决定,不是那么在意真或假。这章对我来说又是一次当头棒喝:
报偿!报偿!报偿!要考虑的是行为的后果!
第五册 非线性与非线性
第十八章 一块大石头和一千颗小石头的差别
本章讨论脆弱性的起源:规模。首先,有个非常简单的要点,能让我们察觉脆弱性:当震
撼的强度增加(到某一水准),伤害会更高,称之为脆弱。举例来说,拿 1000 颗小石头
砸同一个人,跟拿一块跟 1000 颗小石头总重一样重的大石头砸,造成的伤害显然不会是
1000 颗小石头的总合。这是一种非线性,也是脆弱与否的判断标准。塔雷伯在本章用“
凸性”与“凹性”代表了两种非线性的模式(反脆弱或强固、脆弱):观察凸性效应的另
一种方式是:考虑规模扩大的特性。如果你将暴露在某种东西之下的程度加倍,他所造成
的伤害是否多于加倍?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是一种脆弱状况。否则便是强固。接着我们看
看非线性的起源,显然是规模问题。问题主要和规模有关,而脆弱性是来自于规模。务必
将一块大石头和许多小石子的差异铭记于心。 观察凸性效应的另一种方式是:考虑规模
扩大的特性。如果你将暴露在某种东西之下的程度加倍,他所造成的伤害是否多于加倍?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是一种脆弱状况。否则便是强固。商学院提到“规模经济”的好处,
规模却会在你承受压力的时候伤害你:处境艰难的时候,规模大并不好。最后,塔雷伯在
本章介绍了“忍痛”的概念:当一个人别无选择,不得不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而且不管
代价如何,都需要马上去做,那就叫忍痛。通常规模越大时越会发生忍痛的现象,也就是
那些“不得不”,而瓶颈是所有忍痛成本之源。
第十九章 点金石与反点金石
本章非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脆弱性试探启发法”以及其数学证明。脆弱性试探启发法指
的是:假设你想要探讨一座城镇是否过度优化。假设你衡量行经那座城镇的汽车增加一万
辆时,通车时间多出十分钟。如果再增加一万辆,通车时间多出三十分钟。通车时间加速
增加,显示交通呈现脆弱性。表示车辆太多,需要减少,直到加速增加变得温和为止(再
说一次,加速是一种急凹性或著负凸性效应)。这给我们一个简单判断脆弱性的方式。确
实,这个方式不精准,但却很有用。塔雷伯这样说明:拿一把不准的尺测量孩子的身高,
也许我们不能正确地知道孩子长高了几公分,却能很简单地看出孩子有在长高。另外,本
章提到一个非线性的例子很有趣:假设你收到一个通知,接下来两个小时你将待在平均 2
0 度的环境中,这时你也许会觉得温度宜人相当不错;但紧接着第二个通知来了,他说接
下来地一个小时你将待在 80 度的环境中,后一个小时会待在 -40 度的环境中。平均下
来是 20 度,不过显然这个体验不会相当宜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面对变异显
得脆弱,平均数的概念便不重要。这个时候,温度可能的离散情形,重要性大得多。换句
话说,反应的非线性越大,平均数的重要性越低,而稳定在这种平均数附近的重要性越高
。最后,本章是一些数学运算,用来证明函数的凹性与凸性,简单来说,就是在“变量的
平均”以及“函数的平均”间比大小,这部分算是基本的高中数学。
第六册 否定法
第二十章 时间与脆弱性
本章叙述“林迪效应”:对易损的东西来说,每多活一天,都会缩短额外的预期寿命。对
不易损的东西来说,每多活一天,可能意味着预期生命拉长。换句话说,就是已经存在很
久的东西会继续存在很久,新出现的东西总是容易灭亡。为何林迪效应会存在呢?我们可
以从两个面向探讨:第一,为何长寿的东西会继续长寿;第二,为何新创的东西灭亡的很
快。首先,
长寿的东西继续长寿是因为,能够在时间长河中存活下来的东西,一定长于达成某个(
大底上隐形的)目的。时间能看到这个目的,但我们的眼睛和逻辑能力无法捕捉他。简单
来说,就是长寿的东西具有某种反脆弱性(或强固性),也许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但他就
是存在。例如鞋子、餐具、交通工具等等存在好几世纪的东西。第二,为何新创的东西灭
亡的很快,因为当我们被要求去想像未来的时候,总是有个倾向,拿现在作为基本,将过
去的发展内插,然后加上新的技术和产品,以及看起来合理的东西,产生一个臆测性的命
运。要知道,以前的人想像的几乎每一件事情都没有发生,但以前的人使用的东西大部分
我们都还在使用:食物还是用火制作、椅子仍是椅子、世界并没有飞行摩托车,但倒是有
满街道的出租车(马车的仅不版)。但是,请不要误会林迪效应的意思,这个效应的核心
不是说所有的技术都不会老化,只是表示容易老化的技术已经死亡。而我们比起预测哪些
新技术不容易老化,不如直接看见那些不容易老化的技术。本章在中段提及很多领域的林
迪效应,有建筑学、单位制等等。最后塔雷伯举了一个很传神的例子,有一次有位学生问
他怎么挑选阅读的书籍,他这样回答:“尽量不要读过去二十年内的书,但不谈过去五十
年的历史书籍除外”。总结一下,林迪效应告诉我们长寿的东西可能会继续长寿下去,所
以如果你觉得某件事情没有道理(例如你是无神论者,会觉得宗教或著被称为不合理性、
某种行之有年的习惯或实务没有道理),而且那件事情已经存在很久,那么不管他是否不
合理性,你都可以预期他还会继续存在很久,并且比预言他会败亡的人活得还久。本章内
容似乎还隐藏着一些更深的逻辑,但我摸不太到这逻辑的样貌,似乎在探讨“叙述与意见
”、“创新与依循已有”、“可见与实践才可见或实践后不可见但依然存在”等等。
第二十一章 医疗、凸性和不透明
本章将前几章提及的“凸性”与“凹性”观念带进医疗领域。医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都是错误的科学:医生心里就只有冤大头理性主义,根据智慧有限的人觉得有道理,加上
干预主义作祟,而认为需要做点事情。这种想法的缺点我们相当清楚,那就是贬损我们看
不到的事情。怎么解释这件事情呢?塔雷伯说我们生而盲从于理论。但是理论来了又走;
经验却一直留着。解释时时在变,而且在历史上随时改变(原因在于因果的不透明性,或
著看不到原因),参与缓步渐进发展观念的人认为,他们已经拥有一套完整正确且可靠的
理论;经验却一直维持原状。物理学家称为过程的现象,是一种实证表现,没有去观察它
如何贴合现有的一般理论。以下这句完全以证据为基础的话来说:如果你整在锻炼肌肉,
你可以吃得更多,不至于让更多的脂肪囤积在肚子内。以前用来合理化这句话的理论是:
“你的新陈代谢比较高,因为肌肉燃烧掉卡路里。”现在我比较常听到的是:“你变得对
胰岛素较为敏感,所以囤积较少的脂肪。”将来会有另一个理论出现,也会有另一个物质
冒出来,但是完全相同的效应会继续?
作者: osmanthusjo (观念快扭曲了)   2021-05-07 00:06:00
写得好细,几乎把重点都写出来了,先推。作者原文相当囉唆,觉得卖弄过度。你这篇还比较简洁也很喜欢你的鳄鱼手记
作者: RezicKooo (瑞奇寇)   2021-05-07 00:46:00
推,喜欢反脆弱这本书
作者: osmanthusjo (观念快扭曲了)   2021-05-07 10:30:00
塔雷伯讲得天花乱坠,实际很难应用,比起建构模型,他常只是在那边喊黑天鹅
作者: ksongr (Lenski)   2021-05-07 11:43:00
推超认真心得。感觉原书超硬,我直接看可能会放弃,但是你的心得会让我一直想看下去,谢谢分享
作者: carie (雪雪猫猫)   2021-05-07 21:38:00
看到第13页,很棒的心得,之后再慢慢读完!
作者: superguess   2021-05-07 22:09:00
推,这本超难啃的
作者: ASlover95 (给我一个暗示)   2021-05-07 23:14:00
因为看过黑天鹅,这本刚出就买了,到现在还没看完...你的心得真的比他简洁多了,大推
作者: StoicMed (stoic)   2021-05-07 23:22:00
push
作者: ID3238 (默默)   2021-05-08 12:44:00
推推
作者: Samus (阿建)   2021-05-09 10:45:00
推硬书啊 感谢感谢佩服看完
作者: ayue1023 (阿悦)   2021-05-10 08:57:00
推推
作者: haveastar (有星)   2021-05-10 12:02:00
这本的翻译是不是不太好?
作者: kings4 (dog day)   2021-05-10 16:34:00
塔伯的行文太冗长琐碎,我建议看心得就好(如原po这篇)
作者: kikiikik (小风)   2021-05-10 18:05:00
所以是“吃亏就是占便宜”吗
作者: haveastar (有星)   2021-05-11 10:30:00
之前看过一点点,倒是觉得黑天鹅比较好啃一点… XD
作者: empirica   2021-05-11 10:34:00
push~
作者: CDing (CD中o'_'o)   2021-05-11 17:13:00
用心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