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左手只是支撑,三张图看《原子习惯》

楼主: leo7283 (时代广场)   2021-03-26 11:56:23
左手只是支撑,三张图看《原子习惯》
【书名】:原子习惯
【作者】:詹姆斯‧克利尔(James Clear)
【译者】:蔡世伟
【出版社】:方智
有图,排版优化原文
Medium|https://tinyurl.com/6z3vye75
Matters|https://tinyurl.com/dnuth84z
最近“二刷”原子习惯。
这本书太有名啦!不再客套铺陈,想单刀直入,以书中三张图,穿针引线重新回顾。
■ 这鸡汤,换了新包装 ■
《原子习惯》的序曲举了三个例子铺陈“微小(原子)的改善”能堆叠出“巨大的成果”的
观点——佐以“重复”的催化剂。
“咦!你端出了心灵鸡汤?”
我觉得是,但这鸡汤换上一袭“二维图表”的新外衣,用科学思维唤起感性诉求。
1. 习惯造成的影响,有复利效应
复利俗称“利滚利”,套用在习惯,可诠释为“衍生出额外好处”。
以读书来说,随着阅读量多了,读者的背景知识库日渐丰富;往后遇到类似的主题,省去
一道理解的手续,就愈读愈顺,也更容易触类旁通。
▍而时间的尺子,会放大复利效应,凸显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距。
2. 跨越门槛前,习惯看起来没啥影响(失望之谷)
方才的图表不变,现在加入一条名为“你的预期”的直线。
于是,预期与实际之间,夹出了一座“失望之谷”的落差。很多人没能挨过这关,中途就
放弃,便无法尽收翻越山谷后迎来的美景。
我很喜欢书中敲石匠的比喻。可能敲了 100下,在这段“潜伏之力的停滞期”中,石头上
连一条裂缝都没有,但就在第 101下,石头断为两截——啊!把石头劈成两半的不是最后
那一下“戏剧性的爆发”,而是先前的每一次敲击。
▍但大家会说那是一夕成功,却没看见先前的一切。
3. 习惯养成,由内而外才恒久
想像有三层夹心,外层的结果关乎得到什么,中间的过程关乎做了什么,内层的身份认同
关乎相信什么——问题不在于孰优孰劣,每一层次的改变各有其用处,关键在于改变的方
向。
想恒久维持习惯,必须以“身份认同”为始,让习惯成为“信念”的一部分,把重点放在
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想要达成什么。
“身份认同”带来了荣誉感,愈以自身某个特质自豪,还会延伸出各种子习惯。这和《习
惯致富人生实践版》里提到的“拱顶石习惯”概念是异曲同工,它会让你培养出附加习惯
或协力习惯,也会消弭反向习惯。
▍身份认同恒久远,子母习惯永流传。
■ 两词生四向,四向占八成 ■
至此,顺势带到“行动反映身份认同”的论点:你的所作所为暗示了你相信自己是什么样
的人,而你相信自己的某个特定面向,就更有可能做出与此信念相符的行动。
犹如一条双向道、一个循环,习惯形塑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形塑习惯——只要“重复”行
动的次数够多。
奠基于以上想法,这样的循环最终发展成“习惯回路”四步骤,依序个别拆解,又衍生出
行为改变四法则——占了书中 80% 的篇幅,留待文末附录详谈。
▍两名词:行动 ⇔ 身份认同
▍四面向:提示、渴望、回应、奖赏
两词生四向,四向占八成,贯穿整本书。
■ 心得:左手只是支撑 ■
初次读《原子习惯》,当时只觉得“四法则”真是太赞了,迫不及待地想要应用、实践;
一年多过去,重新回顾倒是另有体悟,这次对那三层“同心圆”特别有感。
一但校准好“人设”,四法则就像是一种选配工具——未必全数派上用场,你可以拣选自
己比较需要的,甚至下意识地,自然而然就用上了。
与其说是先学会四法则,按图索骥,进而建立好习惯,以后逢人便说这“招式”太受用。
我则是倾向因为“心法”纯正,好习惯自然水到渠成,尔后听到四法则,便心有戚戚焉,
自己的信念从书中得到验证。
所以,左手只是支撑(假设你是右撇子),四法则只是辅助,要把球投出去,最终还是得靠
惯用手,对吧!
■ 附录:行为改变四法则 ■
附上整理好的Mind Map。书中从“习惯回路”——提示、渴望、回应、奖赏——四步骤,
发展出行为改变四法则,摘录如下:
【法则一】让提示显而易见:明确
开始一个新习惯最好的起手式就是明确的提示,一份你要在何时、何处行动的预先计画,
比较可能真的去执行,这就是所谓的“执行意向”:
▍当 X 情境发生时,我就会执行 Y 回应。
执行意向有一种特殊形式,叫做“习惯堆叠”,让新习惯与目前的习惯配对:
▍作完〔目前的习惯〕之后,我会执行〔我需要的习惯〕。
以我为例,每次消费,一旦付款完成,便反射性地掏出手机打开 iXpenseIt做记录,〔付
帐〕之后立刻〔记帐〕。
明确的提示也可以是环境的一部分,把习惯指派给某个场域、物品——与特定情境连结。
帮每个习惯找到自己的家。
▍这就是自制力的秘密。
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与其在每次想要做正确的事情时都鼓起意志
力,不如把能量用来优化所处的环境。
例如,我打造了一个专门用来〔拾起书本〕的空间。在家里,是一套没有摆放电脑设备的
书桌椅,尽是空无一物,除了纸笔和热饮;或是在外找到“秘密基地”,品味阅读时光。
【法则二】让习惯有吸引力:想要
让我们采取行动的,是对奖赏的预期——想要——而非奖赏的实现。
就像是骑小毛驴拿根胡萝卜钓竿,我们可以把想要做的事跟必须做的事绑在一起,是谓“
诱惑綑绑”策略:
▍做完〔我需要的习惯〕之后,我会执行〔我想要的习惯〕。
像我自己是《 M观点》的忠实听众,每集差不多一小时左右。我就让〔夜间跑步〕的需要
和〔听Podcasts〕的想要结合在一起。
我不想跑步,但我跑步了。
加入一个把你想要的行为视作常态的文化之中,让“属于某一族群”的归属感,也变成胡
萝卜。此时,个人的追求转化为共同的追求,更能支撑动机。
承先前〔拾起书本〕的讨论,爱好阅读,那就加入一个读书会吧!
【法则三】让行动轻而易举:便于重复
精通习惯由重复开始,而非完美。重点应该摆在行动,而非启动。
为了想写的文章构思了20个想法,那是启动,你在计画、制定策略与学习,都是好事,但
无法产出结果;反之,实际坐下来写一篇文章,那是行动,是可以产出结果的那种行为。
有了以上共识,接下来,我们重复这个“行动”,次数多到足以自动化,变成一种不假思
索的心理捷径,便成了习惯。
▍习惯的养成取决于频率,而非时间。
再进一步,思考点来到了如何对抗拖延,把“行动”放在阻力最小的路上。为此,书中提
到了“两分钟法则”,几乎每个习惯都可以缩减成两分钟版本——秘诀就是在觉得费力前
停止。
尽可能让习惯容易开始。重点不是做“好”一件事,而是先养成“起头”,日后再去优化
更小的细节。
“别废话,直接开始写。”
不禁想起了《大人的11堂写作课》的当头棒喝。要我们别打着准备旗号,实则是在拖延;
不是从写长篇文章下手,而是从写好一段话开始。
在在呼应《原子习惯》中,以两分钟法则,卸下完美主义外衣的落实。
【法则四】让奖赏令人满足:立即可视
当体验令人满足,我们比较有可能重复某一行动。
愉悦的感受——就算是微小的——是给大脑的信号,让它知道某个行动值得记住与重复。
所以我们设下完成行动后的奖赏,增加“ Do it agian”的可能性。习惯回路就这样完成
了。
▍而奖赏的诀窍在于:立即性、可视化。
缓解“失望之谷”造成的挫折感,当延迟的奖赏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累积时,要靠立即性
的奖赏助你保持亢奋,进步带来了满足。
除此之外,若还能做到可视化的测量——提供进步的证据——更为理想,这是“习惯追踪
器”的概念。
我每读完一本书,会把它记录在“ Readmoo分享书”平台上,这种感觉好像在蒐藏公仔;
一点一滴,成就感的累积,是一种层次最高的奖励吧!
作者: willywasd (dalikeanureeves)   2021-03-26 16:37:00
作者: tonyscat (Wall玛律呀)   2021-03-26 21:07:00
作者: yyqq999 (LL)   2021-03-27 12:31:00
感谢分享,刚好在考虑是不是要买这本书来看
作者: k27lin (Lin)   2021-03-28 10:40:00
很棒的整理,值得大家看一下!
作者: ChulingChou (荒野 风)   2021-03-28 22:51:00
感谢
作者: hermanlu (云淡风轻)   2021-03-29 12:19:00
我自己也是很推此书,感谢你的整理,赞赞~
作者: YTZ0215   2021-03-31 14:48: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