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大人的11堂写作课》是给予,也是服务

楼主: leo7283 (时代广场)   2021-01-31 18:44:38
书名:大人的11堂写作课
作者:粥左罗
译者:
出版:今周刊
排版优化原文
Medium|https://tinyurl.com/y4r77ybb
Matters|https://tinyurl.com/yyve3nvt
可开展的心智图
Mind Map|http://www.xmind.net/m/GAf3rm
这是一本谈写作的工具书,依旧能从中萃取一种态度和价值观。

【缘起】
去年在图书馆借了《文案大师教你精准劝败术》,就一直很想收藏一本这类工具书,护身
符的概念吧(笑)!
直至上周,收看NeKo呜喵的说书频道,极力推荐《大人的11堂写作课》,是她的2020年10
本好书清单,不加思索入手一本。

【三大认知】
先界定清楚,这本书谈的“写作”,不是指文学创作,而是学会更顺畅地借由文字表达内
心想法,然后发表在公开平台。
如何迈出写作的第一步?作者先抛出几个“风向球”给大家思考,细细品味,不无道理:
...
@别废话,直接开始写
写作的第一步,就是从心底接受暂时写得差这个事实,然后尽早开始练习,这样才能尽快
改变“写得差”这个现实。
怕被笑?这绝对是多虑了。首先,你没有那么重要。大家都很忙,没时间笑你。其次,从
心理学角度看,别人看到你写得好时,可能会挑毛病;而别人看到你写得差时,通常会鼓
励你。
不是从写长篇文章下手,而是从写好一段话开始。降低目标、调低预期,没有人一开始就
能写得很好。
“等我把这门课学好了再写。”
“等我再多读点好文章后再写。”
“等我准备好了再写。”
别打着准备旗号,实则是在拖延。对于写作,不要有完美主义倾向,千万不要等准备好才
写。好文笔是练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
@三足鼎立,撑起写作力
“你都这么说了,那我天天写总可以了吧?”
不不,虽然人人都可以写,但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有天壤之别。因为除了持续输出以外,还
有一个更核心的东西──思考高度。
//面对同一件事,别人能看到一点,你能看到五点;别人能看到五点,你能看到这五点之
间的联系;别人能看到这五点之间的联系,你还能看到这件事的五点和另外一件事的三点
的内在关系。这样,你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更好,哪怕遣词造句能力稍微弱一点,你的写作
水准也更胜一筹。//
再往下探,拉开大家思考差距的,也有一个核心指标──你的输入。
我们得到一个定义:写作是对输入进行思考后的输出。支撑写作能力的三个核心要素是:
输入、思考、输出。
这三足鼎,不可偏废。
...
@万事万物皆可写
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平淡的,但总不是静如水,我们要学会去发现“平淡日子里的刺”,那
个“刺”就是我们要去写的东西。
刺就是那些搅动情绪的东西,那些让你触动的,感动的,惊讶的,欣喜的,愤怒的,反思
的,困惑的,都是刺,都是写作的源泉。
对这个世界要有点意见,还有话要说。

【心得:是给予,也是服务】
不晓得大家写文章时,有没有什么怪招?
以我为例,在撰写读书心得时,常常是从尾端开始写,而且好像在组装汽车,可以嵌入、
抽出各种“模块”。
最初的想法,只是单纯想隔离“书摘 ”和“感想”两种文体。前者是对观点的归纳、提炼
——顺便备忘(笑),后者是训练思考,看看还有什么话要说?
贪婪如我,两种练习方式,我全都要。
//审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理,但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否则不可能持续创造。//
读完本书,我才发现尽管是误打误撞,但有些方法,还真被我用上了。
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书摘感想各有受众。都写,都给,可以扩大文章的“覆蓋人群”。
站在阅读者的角度,大家的背景知识不是同一个起跑线,保险起见,假设他们是一张白纸
。有了书摘——涉及“加法写作”的概念——多了一道解释清楚的防线,少了一些满腹狐
疑,优化阅读体验。
另一方面,也假设他们是满腹经纶,或是时间宝贵。此时用上一些“小标题、留白的艺术
”,把一篇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将内容模组化呈现。不管阅读者想要空降、挑着看、跳着
看都行,帮助他们选择性阅读,如果他们想这么做的话。
...
//是给予,也是服务//
有时,原来写作可以是一种“给予逻辑”,我们能给读者什么?读者想要得到什么?
▍暂时放下“得到逻辑”:怎么样才能快速提升点击量?累积追踪者?
如果把文章看作一种“产品”,想像成开餐厅,既不是稀缺品,同质化严重,亦可能供过
于求。食材再新鲜,味道再美味,但服务很糟糕,生意也不可能好。
有时,原来写作可以是一种“服务逻辑”,好的内容品质,是产品的根基;好的服务体验
,是产品的包装。
▍暂时放下“自我逻辑”:我只管把文章写好,看不看是读者的事,不看是他的损失。
...
这本书真的是“手把手”教学,钜细弥遗地交代了你所想得到的写作面向——心态面、技
术面、市场面。
关于写作,每个人的拿手/棘手各不相同。所以,相信在看本书时,大家“get 到的点”
也有差异。
不变的是,原先做得好的地方,得到理念印证;过去从未想到的部分,受到全新启发。
你一定可以从中找到你所想要的。

【附录书摘:写作流程】
文末笔记,先附上整理好的Mind Map(见原文)。再从写作的环节,顺着流程,摘出比较有
感的部分。
【1. 选题】先胜后战
怎么写是战术,写什么是战略。优质选题要满足“绝大多数人关心,对绝大多数人有价值
”的条件,有三条基本逻辑:
@覆蓋人群
潜在人数足够多的话题——多少人可能阅读?
@痛点程度
反映了恐惧、担心、忧虑——阅读时有多大共鸣?
@社交原动力
内容可充当社交的辅助工具——多少人会主动传播?
写好,是正确地做事;写什么好,是做正确的事。先选择正确的事,再用正确的方法做那
件正确的事。
...
【2. 标题】名实相符
好标题是什么?
@是你的写作主题
是对文章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是文章价值点的提炼、价值观的体现。
@是给读者的确定性
看了标题就可以大致判断自己要不要看。一眼看懂,则决策成本低。
@是眼球聚集器
被吸引,提高了看文章的机率。
但最重要的,读者看到一个标题时,心里会产生一个特定的预期,他点开看到的内容务必
要“与预期相符”——真实、准确,别做“标题党”。
...
【3. 素材】从内而外
先求助于个体经验,再从外部管道搜索。
...
【4. 结构】搭建框架
写作的过程是先有核心,向外发散,有了框架,形成文字,做排版呈现。然而读者感受的
过程,顺序却是相反的——写作者和阅读者的天然矛盾。
▍核心 — — 框架 — — 文字 — — 排版。
为了降低沟通成本,要尽量搭建好一篇文章的框架结构,让读者顺利从框架里进来,理解
文章的核心;也避免写作者“管不住字”的情况——主题更加明确,表达更有逻辑,写作
效率会更高。
搭建的过程中,除了大标题,也要重视小标题。大标题是对全篇内容的高度概括,是“纲
”,各个小标题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大标题内涵的展示,是“目”,它们共同服务
于大标题,呈现出一种“众星拱月”的姿态。
除了增强文章逻辑性、表达力的好处,设计小标题还提高阅读体验:
@易于理解
通读前,概括性了解;完读后,印象更深刻。
@减轻压力
控制节奏,给读者一个喘息、停下来思考一下的机会。
@自主权交付
若不想读全文,帮助他们进行选择性阅读。
...
【5. 成稿】先完成再求完美
呼应先前提到的框架,是如何增进作效率的?
答案是“推进思维”,不要站在原地,要一直往前“拱”。不一定是要从第一句写到最后
一句,哪个点推进得更快,就先搞定它。
此外,把握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要领。
加法写作是为了提高文章的资讯总量。不是说要用内容来凑讯息量,而是要把该写的写完
整——陌生概念要给个解释,重要的点要详细阐述。
减法写作是为了提高文章的价值密度。聚焦主题,大删减无关内容;优化论述,小删减重
复表达;从头到尾精简每一句话。
//把每一个句子都剥得很干净。有一千零一种减弱句子力度的累赘物,比如每一个无用的
词、每一个可被简化的词、每一个已由动词表达其义的副词、每一个要让读者猜测始动者
的被动结构。//
最后,读者没有义务透过你糟糕的排版,去发现文章的内在价值。
▍排版三原则:简约美观、结构清晰、重点突出。
众多技巧中,最让我受用的是“留白的艺术”。合理的留空,不仅可让内容在呈现上张弛
有度、更具呼吸感、更具美感;阅读时也更加舒服、流畅、无压力。
作者: Govz (早起吃饱饱 心情好~)   2021-01-31 20:55:00
感谢推荐!
作者: Ginnerr   2021-02-01 10:45:00
推,谢谢推荐
作者: molopo (mmm)   2021-02-03 05:04:00
粥左罗推
作者: elaine199079 (小纸片)   2021-02-08 22:50:00
谢谢分享!今天kobo 99元特价 正想找一下心得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