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心得:https://vocus.cc/maxjamesread/5ffb2ecffd89780001b40eb3
相信很多人都对动物很有喜爱之情,甚至很多人都有养宠物,每天回家,就是期待与自己
的狗儿子或是猫主子相见。但动物的心里在想什么,人真的懂吗?
今天要谈的这本《动物的内心生活》,与之前写过的《树的秘密生命》其实是姊妹作。做
为一个曾经的林务管理员,现任的森林守护者,作者对动物同样很熟悉,似乎也只是刚好
而已?
这本书同样用多篇精彩的小故事,带领读者探索动物内心的奥秘。读来依旧非常畅快,又
诱人哲思。推荐两本一起入手,一次购买,双倍满足!
【动物行为知多少】
动物常常展示出的各种有趣的行为,让人不禁反思,许多方面,动物与人似乎真的很相似
?
〔懂骗〕
许多动物看起来天真可爱,但你可能想不到牠们其实是诈欺惯犯。鸟类便是其中翘楚。像
是白颊山雀在看到危险来临时,便会发出警告声,告知同类先行逃跑。但有些厚脸皮的山
雀,在看到美味食物时也会发出警告声,这样牠就可以趁同类逃跑时,独自大快朵颐一番
!
作者养的公鸡费多林则懂得利用声音达到其他目的。平时费多林是个绅士,当牠发现好吃
食物时,便会发出咕咕声,让同居的两只母鸡先享用。但有时,牠脚下其实什么都没有,
却还是发出咕咕声,当母鸡闻声而来,迎接的却是费多林的积极求爱。只能说为了公鸡精
虫上脑时真的非常母汤……
说到诈欺,伴侣不忠显然也是种欺骗,鸟类对此自然也很提防。像是当公燕子回到巢穴时
,如果没看到母燕便会发出警戒叫声,叫母燕回巢。但这其实只是假警报,目的是为了怕
母燕趁牠不在时去跟别的公燕欢愉。而这现象在母燕下了蛋后通常就会消失了。
喜鹊也有类似行为。基本上喜鹊会跟伴侣建立一辈子的配偶关系,而对于侵门踏户的同类
,牠们都会激烈抵抗,因为彼此都不希望对方出轨。但相较于母鸟会一直驱逐闯入的竞争
者,公鸟则投机的多。当母鸟看得到的时候,公鸟会起身赶走到访的雌喜鹊,但当母鸟不
在时,牠就会积极地开始对新来的美人献殷勤……
〔懂偷〕
说谎已经够过分了,但许多动物甚至还会偷窃,比方说松鼠。为了度过冬天,松鼠都有储
粮的习惯,将好吃的松果藏下土中,留待天寒地冻之时可以享用。然而,许多松鼠都会心
术不正得剽窃牠鼠的存粮。
当然精明的松鼠也不是省油的灯,为了因应这种行为,牠们发展出了一种“空粮仓”策略
。当牠们察觉自己正在被注视时,便会先从地里刨出些土来,假装要藏些果实,再把土填
回去。只能说松鼠也懂兵不厌诈!
被偷的痛,松鸦也懂。研究人员试过用不同的土壤让松鸦藏食物,有些是细沙,有些是砾
石。由于挖掘细沙很安静,砾石则会发出声响,松鸦因此发展出不同的藏食物策略。如果
察觉有同类躲在牠看不到但听得到的地方时,便会将食物往细沙藏,让潜在的贼不知道牠
正在偷偷藏食物。
〔懂玩〕
人类是唯一可以做些无意义、无助于演化、传宗接代的事依然感受到快乐的动物吗?答案
可能是否定的。事实上很多动物也很能在生活中娱乐自己。作者就提到一只会滑雪的乌鸦
(影片如下),显然这样滑行没有什么太实质的意义,甚至是在浪费体力,硬要解释只能
是为了好玩?
https://bit.ly/3qSDRVn
此外,许多宠物都会和主人玩,像是狗狗似乎就很热衷于捡球球。好吧,这或许可以解释
为宠物想与人建立关系,这样就具有演化上的意义。但作者举了另一个乌鸦玩弄狗的情境
(影片如下),显然戏弄狗应该对乌鸦没啥好处吧,看来似乎玩乐细胞也内建在人类以外
的动物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_sjn3ghUk
【动物有意识吗】
从动物的种种有趣行为,不免让人产生疑问:动物有自己的意识吗?让我们看看作者怎么
说。
〔懂自我〕
要测试动物是否有自我意识,最有名的方法便是“镜子测试”。只要能在镜子前认出眼前
的影像就是自己,应该就表示牠能理解自身的存在这档事。
实际上,相当多动物能通过这项测试,像是与我们最接近猩猩当然轻松闯关成功。但研究
发现连喜鹊、渡鸦都能通过。顺带一提,人类要至少十八个月才能功过此项测试。对了,
还有人们最爱吃的猪猪,也能轻松辨识出自己,显然牠们的聪明才智也不低。
事实上,猪的确比人们想像的聪明得多。比方说书中提到,野猪是会认亲的。不同野猪家
族的领域其实很少重叠。反之如果两家族间有些亲属关系,那领地可能会有百分之五十的
重叠。就像我们与远房亲戚一样,有些距离但又不是陌生人。
回到自我这主题上,有些动物甚至有自己的“名字”。像是书中提到,渡鸦有多达八十几
种叫声,其中一种可以告知同类自己的到来,这样的叫声可以说是名字吗?从其他渡鸦对
叫声的反应,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如果报声的是好友,渡鸦会发出高亢友善的声音,反之
,如果发声的是讨厌鬼,渡鸦就会粗糙且低沉的回应牠。
〔懂爱〕
动物懂爱吗?最直接的观察就是动物的母爱。从人类的视角来说,母爱似乎是很显而易见
的。像是书中谈到松鼠妈妈就相当尽责得照顾小松鼠宝宝,松鼠在妈妈在遇到危险时,会
将松鼠宝宝像围巾一样挂在脖子上,来躲避苍鹰或是松貂的袭击。而这会让松鼠妈妈几乎
要窒息,可说是拼了命顾儿。
问题来了,这样的照顾行为可以称之为母爱吗?这会不会是只是演化之下,动物潜意识得
继承了母性本能,一切都是人类的自作多情呢?
书中举另一个有趣的例子,一般来说山羊也会照顾自己的后代,但前提小羊在出生后必须
让母羊舔干新生小羊身上的黏液,这样的仪式巩固么母子的连结。如果不小心出了意外,
小羊被和母羊隔开,没有建立连结,那之后母羊就会把小羊当作陌生羊看待。
这样是否证明动物的母爱行为只是种本能,与人类的爱不能相提并论呢?让我们再看下一
个例子。回到一开始说的松鼠,这种看起来有点奸巧的小动物,其实相当重感情。比方说
,牠们会帮忙照顾母亲意外离世的松鼠幼儿,用人类的术语就是“领养”。有趣的是,松
鼠只会领养牠们亲戚的遗孤,显然和人一样,爱是有程度差别的。这样看,动物的爱好像
又不那么本能?
那跨种族的爱呢?人能对动物有感情是显而易见的。即便猫主子一脸傲娇,爱理不睬,猫
奴们依然爱牠。当然很多时候,动物对我们也是如此。但会不会动物与我们结交也只是为
了生理上的满足而已呢?毕竟我们给牠温暖的家,又免费供应食物?
不过讨论这些或许就累了,因为就连人与人的情感似乎也没有那么好划分清楚。我想,就
如作者说的:爱没有差异。不管是动物还是人,任何情谊互动都是很美好且值得珍惜的!
〔懂利他〕
让我们把爱再扩大一点,谈到所谓无私的行为。动物也有为了牠者,牺牲小我成就大家的
行为吗?
答案是有的。还记得前面提到过,有些厚脸皮的山雀会利用叫声,欺骗同类有危险,趁机
独吞食物吗?并不是所有山雀都会这样,很多时候是真的有危险靠近,像是可怕的苍鹰正
朝这飞来。此时发出声响提醒同类其实是很危险的行为,因为这会让自己的位置暴露。这
样的行为,显然是种无私的表现。
再比方说,蝙蝠彼此会分享吸来的血液。照顾运气没那么好的吸血鬼,让他们不致于挨饿
。有趣的是,平常较为乐善好施的蝙蝠,在遇到困难时也更容易获得牠蝠的照顾,果然是
好蝠有好报啊!
【动物与人的互动干涉】
人与动物往往有很深的牵连,在人类不断发展的过程,动物往往也都会受到影响。
〔坏的一面〕
对许多动物来说,人造世界其实处处是危机。像是以前讲飞蛾扑火,但现在对飞蛾伤害更
深的恐怕是路灯。这其实是飞蛾适应不良的后果,因为牠们习惯用月亮定位,但更遥远的
月亮相比,路灯显然是更大更圆的大月亮,因此当牠们用以路灯为基准定位时,便会一次
又一次的飞回灯上,最后只能活活累死。
又如,大家都知道马路如虎口,可惜动物并不知道。像是许多昆虫和爬虫类,对柏油路就
相当喜爱,这种不存在大自然的神奇道路,可以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最适合冷血动物拿来
温暖身体。但往往正当牠们躺在大马路享受日光浴之时,无情的车轮就从牠们身上辗过。
农业工具往往也是动物杀手。像是牵引机,虽然带给人类很多方便,但也造成很多小动物
,像是小老鼠或是幼鹿,被无情碾碎。不过对于老鹰恐怕会很喜欢人类的发明,因为这样
牠就可以跟着牵引机走,获得不用费心猎食的美味佳肴……
〔好的一面〕
当然人对动物影响也不总是如此悲剧。比如,城市其实提供了一些动物相当好的生活环境
。这点蜂群感受应该很深,相较于大自然界,其实城市的食物来源是更充足的。因为整个
夏天都有百花盛开,不用愁没有蜜源。
而人类与动物也有很多羁绊。我们讲人类驯化动物,像是狗被教育得能帮人类看家,马匹
能载人载物。能够与人类共存合作的动物有较高的存活机率。但这点其实反过来说也是如
此,能与动物相处得更好的人也同样更容易活下来。究竟是谁驯化谁,恐怕很难说。但对
彼此而言都是好的。
【后记:动物的感受,人真的懂吗?】
在看此书的过程中,跟著作者灵动的文笔,读了许多动物奇特有趣的行为。也思考了“意
识”,这个过去总以为只存在于人类的概念。只能说,对于其他种动物,人类的理解也还
远远不够。或许每种动物也都有意识,能自主思考?
一些研究指出动物也能感受到的比我们以为的多得多,就连鱼这样简单的生物,也能感受
到痛觉。动物似乎也感受到恐惧。人在恐惧时,杏仁核会产生反应。有研究发现在恐惧时
,金鱼的鱼脑外侧也有类似的反应。和人一样,如果我们这恐惧中枢麻痺,金鱼就会失去
恐惧的感觉。
当然随着时代演进,人类对动物,也越来越跳脱“畜生”,这样低等的概念。越来越多人
提倡要用较为“人道”的方式来对待动物。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人类的自作多情,但能开
始学习尊重其他物种,我觉得也不坏?
我们该做的完全不是将动物拟人化,而是要好好地了解牠们。 -《动物的内心生活》
我想,每个生命或许都不相同,但也都同样值得尊重!这并不意味着就要成为素食者什么
的,毕竟如同在《树的秘密生命》提到的,植物恐怕也不是毫无知觉。重点是,我们对于
这个生态是否有足够的尊敬,并愿意去与他者共荣共存。愿大家都能更有理解彼此的意愿
,人与动物皆然,共勉之!
我并不相信死后的世界,但我乐于认定所有的生物都拥有灵魂。 -《动物的内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