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经济学的 40 堂公开课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0-11-01 22:10:33
作者简介
《经济学的 40 堂公开课》一书由 Niall Kishtainy 所著。作者在 2011 至 2017 年是
伦敦政经学院(LSE)中教授经济学史的教授,在 LSE 之前,2008 到 2011 年时,作者
在华威大学(Warwick)授过课。在任教职之前,作者也担任过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
世界银行组织的顾问,可以说是现代经济学大家之一。
本书简介
《经济学的 40 堂公开课》原文为《A Little History of Economics》。本书为耶鲁大
学出版社(Yale University Press)出版的一系列科普著作之一,除了经济学外,另外
中译本我查到的还有“哲学”、“文学”与“科学”。原文书有“世界史”、“美国史”
、“宗教信仰”和“语言”等等。
本书取名为“公开课”,但我认为以“通识课”的名称去期待本书的内容会比较贴切。本
书包山包海,从一万多年前的农业革命,一直到近几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得奖内容都有涉略
,但各主题都是点到为止。全书 326 页,要分给 40 个主题,每个主题的篇福长度可想
而知。不过也不用担心本书讲的太粗浅,在各个时代一时之选的经济学理论,例如凯因斯
学派,作者都有提供相对完整且清晰易懂的说明。
当然,碍于篇幅我不会把 40 个章节都做心得分享,底下我会进行两个主题的分享。第一
,是阅读完全书后我自己的整理与体悟:“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有实质意义吗?”;第
二是结合书中第 37 章《现实世界里的经济学:市场设计与拍卖理论》与《思辨赛局》一
书中的内容,介绍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理论,拍卖理论:“什么是拍卖:人为设计
的效率市场”。
文末一样会附上我阅读本书时做的章节笔记,应该算是“经济学的 40 堂公开课的 40 堂
公开课”,如果对本书内容有兴趣但在考虑是否要下手购买,或是单纯想了解、复习经济
学史的朋友欢迎参考。
内容简介
#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有实质意义吗?
什么是经济学呢?
如果你问一个高三毕业,上了经济学系的学生,他可能会回答你:经济学是社会学。如果
你问一个修完大一经原的学生,他可能会回答你,经济学就是十大原则。不过如果你跑去
问《黑天鹅效应》的作者塔雷伯,他可能会回答你:我不知道,不过我知道经济学家都是
蠢蛋。
究竟为何经济学家会招此骂名呢?要了解这个问题还得从经济学的源头讲起。经济学缘起
于货币的诞生,从第一场经济革命,也可以说是农业革命开始,人发展出了农耕、畜牧的
技术,从此有了多余的粮食可以交易,因此促成了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复杂”代表
人不用自耕自食,不用自耕自食代表着需要“交换”(交易),交易需要一个媒介,这就
是货币。
货币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货币创造出一种衡量经济价值的标准,指出什么东西值多少钱,
并且从一个人手中将价值转给另一个人。在没有货币之前,如果你是种玉米的,想换个新
鞋子穿,那你就得找到刚好想吃玉米的鞋匠,但这不是太普遍的情况。可是当世界有了货
币之后,你就可以拿玉米换钱,再拿钱买鞋。这么看来,引入货币算是一个划时代的举动
,为人类活动找到公正的媒介。
如果从这个源头推论经济学是什么?你会发现经济学是一个研究“选择”的科学。代表经
济学起源的“货币”,也象征著当代的人们比起没有货币的年代有了更多的选择。可是选
择一多就会产生问题,有些人的选择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有些人的选择让自己坠入万丈
深渊。更可怕的是,有些人根本没有机会做选择,也许是长辈或政府的错误选择,让那些
人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的权利。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学的重点是帮助人们生存、健康以及接受教育,聚焦在如何让人
们获得所需,以过著充实、幸福的生活,并探讨为何有些人得不到这样的人生。换个简单
一点的说法,经济学的重点是帮助人们“做好的选择”。
不过,这个愿景,做起来可比说起来要难上许多。
为了能对“人的选择”做出解释,经济学家必须排除最不重要的事物,以揭示最重要的部
分,所以经济学家往往在理论中简化了这个世界。人的种族?性别?年龄?社会背景?这
些都无足轻重。经济学家把一个活在现实的“复杂人”简化成想像中的“理性人”,也就
是会善用资源以衡量成本和效益的人,或着你可以想像成总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
可是人有情感,人不是机器,人常常被情感冲昏脑筋。难道那些喊着要减肥但是周末晚上
却大吃特吃的人很理性吗?难道那些明明该好好念书却翘课打网咖出去玩的孩子很理性吗
?难道在未开发国家中那些把自己饿死的人们也是理性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可是经济学
无法解释这些情况,从而招致骂名。连英国的伊莉莎白女王二世都质疑过经济学家,在二
十世纪初的全球经融危机时,她前往 LSE 请教那些“经济学家”们,为何没人预见危机
的到来?
但经济学真的一无是处吗?
牛顿力学无法解释量子世界,可是人们并没有抛弃牛顿;那当经济学无法解释“人类社会
整体的运作情形”的时候,为何人们要唾弃经济学呢?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把经济学原
理视为一种物理法则,那当经济学无法解释人类社会整体的运作情形的时候,我们该思考
的,不是“为什么经济学没有用”,而是“为什么经济学在这种状况下没有用”。
经济学之所以没有用,是因为使用者将其放错维度了。经济学是简化过后的科学,既然简
化了,那势必与现实有误差。当套用规模很小或很单纯时,这点误差是可以容忍跟忽略的
,但是一旦把规模放大或是加入过多的要素后,误差便会把结论带往与现实脱离的方向。
举例来说,经济学也有成功的例子,像是冷战时的军备赛局、英国利用市场设计拍卖行动
电话执照、碳排放量交易等等。只要是在合适的维度中,经济学便有它的效用。
那经济学对于一个人,也就是对单一个“个体”来说有用吗?
按我的理解,如果以自己为出发点讨论与自己相关的事情的话,绝对是最适合经济学的维
度之一。怎么说呢?因为规模如此之小,就会让误差也显得很小。而且在个人维度的误差
已经被行为经济学家做出了系统性的分析,现在的人们称之为“捷思”,这些在《橡皮擦
计画》中我有做一点简单的讨论。那,一个人要怎么使用经济学呢?底下我提供一个简单
利用经济学思维的例子。
经济学中有个名词是“机会成本”,简单来说就是经济学假设人的选择不是根据“自己选
择的行为让自己获得了什么”,而是根据“自己选择的行为让自己失去了什么”。这样的
思考方式会带给你全然不同的自我要求与世界观,例如,假设今天晚上你正躺在床上犹豫
不决到底要不要熬夜追剧或打游戏,比起期望享受娱乐带给你的快感,不如思考你选择熬
夜后放弃的事物是什么?是健康?还是隔天工作的好精神?会不会明天突然出现一个需要
精神极度集中的情况?多多尝试几次后你会发现,当你用机会成本的角度去思考事情时,
世界的不确定性与道德要求会把你推上当下最佳的选择方案上。
#什么是拍卖:人为设计的效率市场
(本段汇整了《思辨赛局》第十章的内容)
上面我们提到,经济学有“适用维度”的限制,那如果今天有一个完全由人类设计出来的
维度,那是否会完全适用经济学的原理呢?好巧不巧,正好有一种类型的市场符合这个问
题的叙述,那就是“拍卖”:一个完全由卖方设计规章制度的市场。
如果你去 Google“2020 诺贝尔经济学奖”,会看到很多篇报导说这次的得奖者完善了拍
卖理论,使各方避免了“赢家的诅咒”。什么是赢家的诅咒?赢家的诅咒指的是以过高的
价格收购了其他公司,或是在拍卖会上以过高的价格得标。
为了具体说明这个概念以及拍卖理论,让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你是 ABCD 公司的潜在买家。由于你又帅又聪明,所以无论这间公司现在的市值是多少,
你都有能力让 ABCD 的市值成长 50%。问题是你对这家公司的现值有疑虑。在审慎的调查
后,你把市值定在 200 万到 1200 万之间,平均值为 700 万元。而且你认为在 200 万
到 1200 万元范围内的所有选项都有一样的可能性。当以这种方式确定出价后,你就要对
所有人提出一个一次性的“接受,否则放弃”的出价。而对方将接受任何高于现值的出价
,反之则拒绝。
好,那让我们分析一下。假设你出价 1000 万元,结果这间公司的现值是 800 万元,那
么恭喜你,因为你又帅又聪明所以能使公司增值到 1200 万元,于是你以 1000 万的价格
买下了 1200 万元的公司,直接赚到 200 万元;但是如果公司只值 400 万元呢?那么很
可惜的,虽然你又帅又聪明,但你只能使其增值到 600 万元,可是你花了 1000 万元,
直接赔掉 400 万元。
你应该理解了我模拟出来的这个情境,那么问题来了:你的最高出价应该是多少,才不至
于亏本呢?
(不亏本的意思是,期望值不亏本,也就是平均来说你既不赚钱也不亏钱。)
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的思考路径是:平均来说,这家公司价值 700 万元。而我可以
使其增值 50%,也就是增值到 1050 万元。所以,我可以一直出价到 1050 万元为止都不
会亏本。那,1050 万元是你的出价吗?
我希望不是。如果是的话,那你就陷入了“赢家的诅咒”了。
如果你出价 1050 万元,而且交易成功了,那么你就得到了一些坏消息:你会知道这家公
司现在其实不值 1100 万或 1200 万元(你出价高于现值才会被接受)。当 1050 万元的
价格被同意了,就代表这家公司的价值只在 200 万到 1050 万之间,平均起来是 625 万
元。而即使你又帅又聪明,平均来说也只能让公司价值提高到 937.5 万元,这个价值远
低于你砸下的 1050 万元。
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好像只要对方点头答应了你的出价,你就不再想买这间公司了。你花
的钱好像永远会赔本,这就是“赢家的诅咒”。那要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呢?在讨论实际的
方法之前,让我们先看看现实中的买方与卖方会在哪些场景交涉,然后针对各个场景,也
就是拍卖场进行最优策略的讨论。
拍卖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为“英式拍卖”、“荷式拍卖”、“维克里拍卖”。
一、“英式拍卖”又称“升价拍卖”,就是让拍卖人站在拍卖室的前面,大声喊出不断拉
高的出价:
我听到的是 30 吗?戴粉红色帽子的这位女士出价 30 。
40?好,我左边的这位先生出价 40。
有人要出 50 吗?50,有没有人?
40,第一次,第二次,成交!
在英式拍卖中,最优的竞价策略(也算不上策略)非常简单,就是一直出价,直到价格超
出了你的估价预算,就退出。
二、“荷式拍卖”的竞价方式恰好跟英式拍卖相反:
设想一个车速表从 100 开始,然后逐渐下降到 99、98......
第一个让车速指针停住的人就赢得拍卖,并支付指针停止时的价格。
也就是说,在荷式拍卖中,价格在一开始很高,然后一直下降,直到第一个竞标者表态参
与拍卖。
如果你在一个荷式拍卖会举起了手,这个拍卖就结束了,你就是得标者。
在荷式拍卖中,你的最佳策略则是根据你认为的第二高估价来出现。这还蛮好理解的,我
们假设包含你在内的三个人参与了荷式拍卖,再假设你又帅又努力,所以在拍卖前都下了
很多功夫搜集资讯,以至于知道每个人的估价是多少,我们假设你的初始估价是 100 元
,另一个人的估价是 90 元,最后一个人的估价是 80 元。现在你应该出价多少呢?按照
你的初始估价的确会得标,但是按照第二高的估价 90 元(实际上是 91 元)出价则会让
你获得更大的利益。
三、“维克里拍卖”又称为“次价拍卖”,是“密封竞价拍卖”的一种:
在维克里拍卖中,所有的出价都放在一个密封的信封里,信封打开决定得标者时,由出价
最高者胜出。
但是这里有一个转变,得标者并不用支付自己的出价,而只需支付次高的价格。
这个拍卖的亮点,是所有竞标者的优势策略都是:按照他们认定的估价出价。所谓的优势
策略,就是最能避免“赢家的诅咒”的策略。让我们分析一下维克里拍卖的优势策略,我
们先假设你参与了一场只有两人参与的维克里拍卖,你对这件物品的实际估价是 60 元。
那让我们看看为什么如果你的估价是 60 但你只出价 50 元是一个坏主意。
什么时候出价 50 元而不是 60 元会导致不同结果?或着我们也可以反过来问:什么时候
出价 50 元和 60 元会导致相同的结果。好,首先如果有人出价高于 60 元,那无论你出
50 或 60 元都会导致相同结果(失败)。但如果其他人的出价都低于 50 元,那无论你
出 50 或 60 元也都会导致相同结果(得标)。这样看来,只有当对手出价在 50~60 元
之间的时候的情形,能让我们何者才是优势策略了。
我们假设有人出价 55 元,那如果你出价 50 元,你就会输掉拍卖;但如果你出价 60 元
,那么你会赢得拍卖,而且只需支付 55 元的价格(得标者并不用支付自己的出价,而只
需支付次高的价格)。讲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维克里拍卖得到的结果与英式拍卖还
有荷式拍卖基本相同:都是估价最高的人赢得拍卖,而且得标者支付的价格都是次高的估
价。这在拍卖理论中称为“收益等值定理”:在估价是私密且赛局是对称的情况下,则不
论是哪一种拍卖,卖家通常将得到同样金额的钱。
我们看完了三个拍卖场景,也看完了各个场景的优势策略因为收益等值定理所以是相同的
,那我们该回答最初的问题“如何避免赢家的诅咒”了。
作法很直白:抱持着你的估价是最高的信心,然后根据现场你认为的第二高估价来出价。
按照第二高的估价出价的理由我们已经透过上述的解释知道了。那什么是“抱持着你的估
价是最高的信心呢”?简单来说,就是要像一个“结果主义导向”者一样行动。你应该以
终为始,看看你的行动会带来什么后果,透过决定后果来采取行动。举例来说,假设你在
跟某人求婚,你会在知道“自己的答案是我愿意”的后果后才采取求婚的行动。正常人不
会先求婚,对方答应后然后才真正考虑自己要不要结婚吧。如果听到对方说“我愿意”之
后,你却还要再想想再考虑,那表示你一开始就不应该去求婚。
在求婚时,设想“自己愿意”的结果还蛮正常的,可是在拍卖时,多数人却不会设想“自
己已经得标的后果”。
你应该要相信你的出价已经是全场最高,也就是在默认你必定得标的前提下进行出价,而
不是看别人出多少就出多少,也不会因为一些简单的因素改变,例如参与拍卖的人数,改
变自己的出价。为了说明以上的叙述,让我们假设你参与了一场英式拍卖,而且你对这项
物品的估值是 800 元。我们来看看底下两种状况你会怎么反应,以及各种反应会产生的
结果:
第一种,别人的估价高于你。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最优策略应该是输掉这场拍卖。如果你跟着别人喊价,例如别人喊了
900 元,最后你以 1000 元得标,往往会掉进“赢家的诅咒”之中。为什么?因为在英
式拍卖中每个人的优势策略就是一直出价,直到“价格超出了你的估价”。这句话的意思
是如果在你(得标者)之外的次高出价只有 900 元,而你是因为想得标而非按照真实估
价出价的话,那么事情往往就是你花了 1000 元买了一个价值落在 800~900 元之间的物
品。(如果再假设价格在这个区间的任何数字的可能性皆相同的话,你的期望值就是 -15
0 元)
第二种,参与的人数突增
想像一个场景,原本拍卖场中只有 5 个人在竞标,你的估价如同上述为 800 元。可是当
拍卖喊到 300 元的时候,会场内突然涌进了 15 个同样也想竞标这件物品的人,那现在
,你的估价还会维持一开始的 800 元吗?你的想法是,因为参与竞争的人数变多了,所
以你的价格必须更有竞争力,所以拉抬了出价吗?希望不是。正因为参与的人数变多,互
相拉抬价格的情形才更容易出现,也就更容易落入“赢家的诅咒”中。按凯因斯的说法,
投资价格看的是人的“动物本能”,也就是对于市场的乐观态度,如果在拍卖场中出现了
几个乐观派的买家,那么往往会造成更大型的“赢家的诅咒”。
所以,你该做的事情是相信你的出价已经是全场最高,也就是在默认你必定得标的前提下
进行出价。这么做虽然有可能让你输掉拍卖(如果有人的估价高于你),但不至于让你以
必定亏本的方式买进一个物品。好,讲到这里,如果你掌握了这个概念,对三种拍卖的形
式有初步的认知,也知道什么是收益等值定理,那么你可以说是基础掌握了拍卖理论的要
点。
心得
如果说古希腊人都应该懂点哲学,那现代人都应该懂点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还不成熟的学科,综观本书的脉络,你会看见经济学的发展往往是 A 提出
一个风靡一时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因为某些原因造成了某些问题,就出现一个 B 提出
了另一个蔚为潮流的理论。经济学就是在这种不断推陈出新的方式下建构起来的。从以物
易物,到货币的出现、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看不见的手、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等等,经
济学像个有机体一样在不断地演化。
经济学最为人诟病的事情之一,就是“理性人”的假设,在上述的简介中我们也有提到,
人不总是理性的。可是当我们换个角度想,正因为人不总是理性的,才需要经济学作为工
具,帮助人们做出理性的判断。你可以选择把经济学视为一门不完整、带有缺陷、不符合
现实的学科,也可以选择把经济学当作一种以理性角度诠释世界的模型工具。
看完这本书,你可以了解经济学的历史,一次把各个时代的经济学家连续性的阅读完,你
也会清楚的看到人类在各个不同时期面对不同问题的思考回路。强烈建议阅读本书时,针
对有兴趣的章节中提及的年代背景做一些资料查询,例如提倡创新的熊彼得(1883-1950
)为何会在把“创新”带进经济学的领域?爱迪生(1847~1931)的崛起跟这项洞见有关
吗?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的量子理论也是这个时代潮流下的产物抑或是开启这道潮流的契
机呢?另外在哲学、文学或艺术层面又有什么关联呢?
对我来说,阅读本书最有趣的一点就是能够对历史中的各朝各代做另一个维度的补充。底
下我将附上 40 个章节的标题以及我阅读时做的章节笔记,希望能让你对经济学史产生一
些兴趣。
章节笔记
第一章 冷静的脑与温暖的心:我们为什么需要经济学
Alfred Marshall(马歇尔)说,经济学家需要“冷静的脑与温暖的心”。冷静的脑指的
是在描述世界的现况时需要无比的清晰,像是物理学家在讨论物理现象那样,试着在经济
体中寻找类似物理法则的东西,而这样的模式已经被发展成如今的“实证经济学”(posi
tive economics)。但经济学家研究的毕竟不是冷冰冰的物质或元素,因此经济学家除了
冷静的脑之外,同时要具备温暖的心。温暖的心指的是要对身边受苦的人怀抱着怜悯之情
,并试着做些改变,那要怎么判断他人是否正在受苦呢?这就交给“规范经济学”(norm
ative economics)吧,这类理论会去判断某种经济情境是好还是不好。所以,到底什么
是经济学呢?我会说,经济学是“选择”的科学。经济学的重点是帮助人们生存、健康以
及接受教育,聚焦在如何让人们获得所需,以过著充实、幸福的生活,并探讨为何有些人
得不到这样的人生。本章还提到一点点机会成本与稀少性的定义,不过这部分我猜后面的
章节应该还会再细讲。
第二章 展翅的天鹅: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从第一场经济革命,也可以说是农业革命开始,人发展出了农耕、畜牧的技术,因此有多
余的粮食可以交易。作者在本章称上述的经济体是“复杂”的,复杂代表人不用自耕自食
。不用自耕自食代表着需要“交换”(交易),交易需要一个媒介,这就是货币。本章叙
述了货币的重要性,货币创造出一种衡量经济价值的标准,指出什么东西值多少钱,并且
从一个人手中将价值转给另一个人。在没有货币之前,如果你是种玉米的,想换个新鞋子
穿,那你就得找到刚好想吃玉米的鞋匠,这不是太普遍的情况,但有了货币之后,你就可
以拿玉米换钱,再拿钱买鞋。这么看来,引入货币算是一个划时代的举动,为人类活动找
到公正的媒介。本章还介绍了古罗马时代,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经济观,前者的理想国
不用赘述,后者认为经济必须是“自然”的,如果任何交易的目的超过让家户得到必要的
食物,就是“不自然的”。橄榄的自然用途是食用,货币的自然用途是当作交换的工具。
那把钱以某个价格(利率)借给别人以赚取报酬,就是亚里斯多德认为最不自然的经济活
动。
第三章 上帝的经济体: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
本章叙述约莫是 13 世纪的西方社会,那时的基督教社会延续的亚里斯多德的思想,认为
高利贷是罪恶的,要特别注意的是,那时的高利贷指的并不只是那些利率高的吓人的贷款
,而是只要有利率的都称为高利贷。相关资讯在《逻辑思维 93:谁弄脏了高利贷》中有
详细的描述,如果有要针对这个主题做文章可以参考一下那期节目的内容。自然,基督教
认为金钱是罪恶的观念跟他的宗教源头有关,但后来的商业发展也不得不让教会做出让步
,教会后来也看出高利贷并不等于为了让银行能运行所必要的合理利率。本章值得一提的
是,基督教“认为金钱是邪恶的”与亚里斯多德“不自然的钱不可取”这两个看似老古板
的概念,居然可以启发 St Thomas Aquinas 寻找“市场中的公正价格”。当然背后的理
由是因为想要阻止人们赚取不当的财富,不过撇开成因,最后产生的结果是非常具有启示
意义的。
第四章 追逐黄金:重商主义
本章接着叙述 16 世纪开始欧洲盛行的重商主义(mercantilism)。重商主义的目标是使
国家最大限度的富足与强盛,听起来没啥问题吧?目的是没啥问题,问题点出在达到目的
的方式。重商主义认为世界资源是一场零和赛局,零和赛局指的是大家认为世界就像一块
大蛋糕,如果我吃了一大口,那其他人吃到的份量势必会受到压迫,那其他人如果试着吃
大口一点,侵犯的搞不好就是我的利益了。照这个逻辑顺下去,重商主义的国家发展到最
后,就只能不断侵略占领殖民地,然后设立高关税,让自己国家的货物出的去,其他国家
的货物进不来。毕竟重商主义认为你的得到就是我的损失,你的损失就是我的得到,如果
要确保我的利益不会受损,那我只能拼了命的去得到。所以现代的人常常笑当时的商人没
有常识,不过这一章提出了两个为重商主义辩驳的论点:第一,经济概念和出现概念的社
会环境大有关系,久远以前的环境条件和如今大不相同,当我们回顾过去时,很容易就忘
记这一点。在现代,钞票和货币之所以有价值,纯粹因为我们同意这件事;但是在重商主
义时代,黄金是唯一可以用来买东西的标的,而随着商业扩张,人们必须用黄金去购买的
必要用品就越多。现代政府可以透过印钞票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当时的政府只能去争夺实
实在在的黄金;第二,重商主义衔接了两个时代,一个是中世纪时代,那时的经济生活是
在地性的,多半由宗教和个人关系决定,金钱货币的影响少,另一个则迎来了工业时代,
到了此时,货币金钱成了规则,经济生活范畴大幅扩张,横跨区域与全球。重商主义衔接
了这两者,他们是强调资源与货币考量胜过道德考量的先驱之一,这是他们之后诸多经济
思维的标志。他们不担心追求财富是否与圣经的训义相容,对他们来说,金钱是新的上帝

第五章 大自然的恩赐:重农主义
在 18 世纪的法国,底层农民过的苦不堪言,每日进行长时间的劳动,还要被苛与重税。
相较之下,王宫贵族每日无所事事却不用缴税,这时,一位思想家 Francois Quesnay 指
出了这种状况,批评政府对农民施加的负担过重,后来这派思想就被称为“重农主义”。
从 Francois Quesnay 尝试找出法则以描述经济体的行为以及用模型来描绘状况而言,他
是很现代的。Francois Quesnay 把经济价值的源头确立在实际的事物上,例如小麦、猪
等等,而不是光看货币。重农主义者说,财富指的是土地孕育生产出来的小麦和猪,农民
用自己的收成或是出卖收成换得的收入来求得温饱。有时候他们会多生产一些,可以卖给
别人,他把这部分称为净产出:这是农夫从耕作收获(总产出)拿走自己所需之后“剩下
”来的部分。Francois Quesnay 利用这个想法,把经济体是为一个大型的有机体,经济
剩余就好比血液的供应,在这个想法之上,他做了第一个经济“模型”,写在他的著作《
经济图表》(Tableau Economique)中,也就是在国中公民课本上大家都看过的,资源在
劳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流动的模型原版。那如果说“重商主义”是两个时代的衔接者的
话,“重农主义”的定位又在哪里呢?本章最后的叙述认为,重农主义是卡在旧时代体制
下的现代经济学家。例如,重农主义主张自由放任、确认经济源头是实际的事物等等都、
制作经济模型等等行为很现代,可是同时他们认为这些经济的决定应该交由君主决定,他
们也认为社会阶层应该明确分为贵族与平民,这就是旧时代体制的部分。后来的工业革命
,直接摧毁了重农主义抨击制造业的主张,但主张死去了,现代的经济学观念却留存了下
来。
第六章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斯密贵为经济学之父,其著作《国富论》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一道精彩的思考痕迹。本
章作者简介了亚当斯密的基础理念,首先从一个经济体与足球队的比较开始。让我们用足
球队来譬喻社会的运作,一支出色的足球队需要出色的球员,他们该知道如何团队合作:
如果你负责防守,你要留在后面保护球门、如果你负责进攻,你要前进,努力得分。在一
支糟糕的团队里,球员只顾著自己的光环,他们只想自己打门得分,不会布阵各处,彼此
帮忙,结果就是球场上一片混乱。你看,社会就像是由几百万人组成的团队,大家一起合
作,彼此交易。那,是什么力量使得社会这支团队表现杰出呢?如果经济的运作原理和足
球相同,那么社会需要的是让人们为了团队而努力;社会不需要的,是每个人都只顾著自
己。但亚当斯密不认同这种想法,他认为人要去做对你自己好的事,到最后就会有更多人
受益。亚当斯密说:“我们能指望吃上一顿晚餐,并不是因为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的善
意,而是因为他们关心自身利益。”这就是亚当斯密的洞见,足球队和经济体有另一项重
大差异:足球队需要教练来安排球员,例如你负责防守,他负责运球。某种程度上,你可
以想成是教练拉着球员,把他们带到球场上不同的位置,但是在经济体中没有这种事情,
没人告诉面包师今天要做多少面包,他们要自己做决定,根据的就是要怎么做才能赚钱。
经济体的运作看来像必然有一个教练出手安排这安排那,但是当你试着要寻找他的踪迹时
,却又不见人影,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不过这一章并没有讨论到亚当斯密写的
《道德情操论》一书,《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的关系是讨论亚当斯密时一个相当精
彩的地方。
第七章 当谷物遇上钢铁:工业革命下的因果链条
原来比较利益是李嘉图提出的!我曾经听闻过李嘉图,是在讨论土地价格、房价的音频时
有关《地租理论》的内容,不过我从来没有对李嘉图做过任何研究或调查。这一章用简单
的方式介绍了《地租理论》,从现在往回看,《地租理论》是建立在三个前提上的:第一
,土地数量固定不变;第二对不同种类之土地投入同量的资本与劳力时,产生不同的收获
量;第三,只要农业生产技术不变,对土地所投入的追加资本及追加劳力所产生的收获量
,必少于先前投入资本与劳力所产生的收获量。当然作者是以一个简单的类比解释这个概
念的,总之提出这个理论的原因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时,英国高涨的食物价格让劳工的愤怒
与日俱增,有人认为,引发高食物价格的理由是因为地主赚取过高的租金,从而推高了农
民的成本;不过李嘉图不同意,他说情况刚好相反,是食物价格太高导致租金高涨,李嘉
图相信,因为食物价格不菲,才让地主得以占尽每个人的便宜。所以在李嘉图担任英国国
会议员期间,致力于推对反《谷物法》(限制国外便宜粮食进口),并提出了所谓的“比
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而英国在李嘉图过世后 60 年终于取消了《谷物
法》。看这一章最让我感动的不是李嘉图做了什么事,或提出了什么有趣的经济理论,而
是他思考的模式。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李嘉图的思考风格,是从一个简单的始点开始,然
后看看依此推理下去会得出什么结果,他从未偏离谨守逻辑的方式、李嘉图提出的很多起
始点都遭到后世经济学家驳斥,但他用来建立一连串因果关系的方法,终成了经济学的方
法。举例来说,所谓的《地租理论》其实是以“土地的肥沃度不同”作为起点,才有了后
来的“地租是为使用土地原有和不可摧毁的生产力而付给地主的那一部分土地产品”这个
结论。最近我自己在看许多大学的科系,其中我对“社会系”特别有兴趣,许多人说到社
会系学到手的是“研究方式”,应该就是指学习像李嘉图那样严密的逻辑论证吧。
第八章 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
本章在叙述社会主义的起源,主要介绍傅立叶(Charles Fourier)、欧文(Welshman Ro
bert Owen)与圣西门(Henri de Saint-Simon)。这三位时常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始祖,
是在乌烟瘴气的工业革命时代中追求乌托邦的思想家。我曾经看过一本叫做《到芬兰车站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发展》的书,里头对社会主义有更多详细的描写。例如在本章提到
欧文做的“理想社区”实验,但其实还有很多社会主义的拥护者做过,而失败也是各有其
因。《到芬兰车站》我有写过心得,不过并没有做详细的章节笔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 G
oogle 一些关键字(Gracchus Babeuf 巴贝夫答辩书、安芳登)等等。在本章最后,作者
引述了马克思对于这些社会主义起源思想家的评价:傅立叶、欧文和圣西门都是做白日梦
的人,他们想出了新的世界,但不知如何实现。诉诸人的善意无法带来更美好的世界,工
人和雇主之间的冲突将会越演越烈,资本主义则会在一场大型革命中冰消瓦解。新社会不
会在和谐的情况下出现,而会在严重的骚动与巨变中诞生。这个评价也是蛮中恳的,傅立
叶、欧文和圣西门都相信,市场和兢争并非通往美好社会的道路。他们都相信,借由诉诸
人的理性和善意,可以创造出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乌托邦。但他们误判了人类行为的动
机,人性可以本善,但人性是人性,人的行为是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由各项动机引起的
,而非人的本性。不过从这一章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的发起是美好的,是为了对抗当时惨
无人道的资本家,在台湾很多人一听到“社会主义”或“共产”就发作,这样济世的思想
被妖魔化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第九章 食指浩繁:马尔萨斯与《人口论》
复习一下《人口论》吧,在高中的公民课应该都有学过: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是以几何级
数比率增加,而粮食和其他生产却是以数字级数比率增长的,因而人口增长的速度永远高
过粮食同其他生产增长的速度。由此推知,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否则贫穷就是人类
不可改变的命运。大家比较熟悉的应用可能是中国先前执行《一胎政策》或是帝国主义扩
张时的主张。不过这些应用时常让人误会,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一个阴沈黑暗的
理论,但其实在马尔萨斯所写的论述中有一部分常被世人遗忘,那就是他说他完全不反对
人口成长,而且还认为有很多人是好事,前提是社会要有方法喂养这些人。马尔萨斯提出
《人口论》是根据当时的底层社会环境,如果说马尔萨斯的想法阴暗沈郁,那么,当时人
们生活的环境的确也是如此。不过后来的历史证明马尔萨斯错了,十九世纪还发生了一些
马尔萨斯或是倡导进步人士都无法预见的事:新科技提高了生活水准, 人们得以长期赚
得高于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薪资。这让我想起在《橡皮擦计画》中提到的:“你对于未来
的想像,来自你过去的经验。”马尔萨斯不知道农业的第三次革命(基因改革),也不知
道物理化学领域可以快速进步,所以他没办法想像出人口很多同时又富裕的未来,我想,
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吧。就算在现代,还是很多人拿资源的存量大做文章,当然,这不是
说他们的想法有误,只是对于这种议题我更偏好之前在《逻辑思维》听到的想法:想像自
己正在从很高的顶楼跌落,跌到地面就代表资源耗尽也代表死亡,现在人类就面临这种情
况,不过处理这种情况的方式并不是拼命的往上滑来减慢速度(减少资源使用),因为那
样做根本无济于事(看看京都议定书)。人类该做的,是在真正落地前的时刻,就算是零
点零零一秒也好,找到一个缓冲地带(新的资源),然后往那个方向继续掉落。
第十章 工人世界:马克思与共产主义
本章介绍马克思,基本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主张都提了一遍:共产主义将替代资本主义
、剩余价值、异化等等。不过毕竟这是一本经济学的简史,并没有花太多的篇幅详细解释
马克思这个人。理解马克思除了从先前提过的《到芬兰车站》之外,我还可以推荐一本白
话简单的读物《游荡世界的幽灵:马克思,资本论的诞生》。那我们谈谈马克思吧,在本
章中提到,马克思认为,资本主意最后会被取代,这是因为资本家赚取利润的方式出了问
题,我认为很多人在了解马克思主义时都忽略了这一点。人们常说,马克思的思想是错误
的,为什么?看看历史啊,历史证明了资本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可是他们并没有指出,在
二十世纪初,很多人开始关心穷人的苦境,开始把投票权从富人身上扩大到穷人;法国、
丹麦和其他国家引进失业救济金;德国政府更是在首先为一般大众提供了教育,慢慢的,
各国政府也立法规定不准用童工,至此之后,在工业革命时代的穷人困境就慢慢的改善了
。你看,马克思认为“资本家赚取利润的方式出了问题”会导致资本主义被取代,但上述
的作为不都是在利用利润解决那些问题嘛?我们能说马克思的思想完全错误吗?或是我们
可以这样问,如果没有马克思主地,资本主义会做出这种程度的让步退让吗?对于马克思
主义,现代人还有许多误解,常拿中国与苏联的共产时期失败的经历说嘴,可是他们并不
知道马克思的提倡的共产是要循序渐进,是要由一个完善的资本经济体转化而成的,而不
是像当时的中国苏联一样是贫穷的农业国家。关于马克思,我还推荐洪镰德教授的书或开
放式课程,他是台湾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专家,不过课程听起来有点助眠就是了。
第十一章 完美平衡:新古典经济学
本章介绍新古典经济学的诞生。新古典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最重大的差别在于着眼点的不
同:古典经济学着重的是市场力量如何影响经济体,新古典经济学看的则是理性的个人如
何带动市场。举例来说新古典经济学已经不再寻找最终得价值衡量标准,价值只是某些出
自于供给和需求的事物的价格;而古典经济学则会认为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例如马克思
认为的“剩余价值”或是重商主义的“黄金数量”。也可以用另一个角度理解,古典经济
学把市场中的“人”视为有各种特色,目的均不相同的个体;新古典经济学则把所有“人
”视为理性的,每个人都只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或有人说效用的最大化)。新古典经
济学把人这个要素简化了,这是因为所有理论都需要简化,简化才能做出一个模型,模型
把重点放在欲解释的关键因素上。在经济学中,所谓关键就是稀少性的问题。本章介绍了
基于理性人的假设下,经济学的基本法则,诸如“供需理论”、“边际效应”等等,最后
作者也提到了“所有理论都需要简化,但要简化到什么程度才适当呢?”也为日后行为经
济学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第十二章 挡住太阳:自由贸易和保护政策
本章讨论约莫 1880 年代,在德语系经济学家间兴起的“方法之战”(batttle of the m
ethods)。这场辩证的双方对于如何研究经济学各有看法,其中一方认为经济学应该从原
理与逻辑出发,是李嘉图学派的支持者;另一方认为经济学应该从事实出发,是李斯特(
Friedrich List)的支持者。双方都有理,理论需要以历史经验验证,另一方面,没有理
论的抽丝剥茧,一大团事实也毫无意义。但显然,从现代已经拥抱数学的经济学来看,前
者,也就是理论派是获胜的。本章并没有讨论为何获胜,本章讨论的是为何会“产生”这
样的辩证。在那个时代,英国奉行所谓的“大都会主义”(cosmopolitanism),也就是
适用于英国经济的理论,也适用于法国、德国或俄罗斯,因此如果自由贸易对英国来说是
好事,那么对其他国家来说也是好事。不过李斯特不这么认为,他相信经济要进步,重点
是要建立以工业和工厂为基础的经济体,而非以农业为本。然而,在发展初期,新工业就
像小孩一样,因此政府应该培育其发展,阻挡其他障碍。他这么认为,英国已经历经工业
革命的洗礼,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作出钢铁及其他工业用品,那如果本国要发
展工业,但尚未掌握技术因此成本很高的话,那国内根本没有买家会买这种“幼稚工业”
(infant industry)的产品。所以他主张要“保护”发展中的国企,也就是政府需要设
立高关税。“难道发达的英国跟贫穷的俄罗斯的状况一样吗?”他这样质疑着那些宣称要
发展自由贸易的人们。
第十三章 战争的利润:帝国主义
在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欧洲列强奉行所谓的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指的是:“一个
国家的政策,借由殖民、军事或其他手段扩张其国力及其影响力。”那这跟经济学有什么
关系呢?英国经济学家 John Hobson 提出一种看法:国家的储蓄多过头了。工人和资本
家从生产产品当中赚取收入,然而富有的人赚得太多,根本花不完,于是他们只能储蓄,
而存起来的钱如果用于投资,就能生产更多的商品。问题是,投资多了,但愿意或能购买
产品的人却没这么多(钱都被富人赚走了),所以利用储蓄兴建的工厂能为业主创造的利
润越来越少。那怎么办?诶,本国的储蓄爆满了,可是未开发国家还没啊,所以帝国强权
侵入外国,建立殖民地。资本家则在殖民地兴建工厂,把他们在本国卖不掉的产品卖给殖
民地的人民。John Hobson 将这种“超额储蓄”称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主根”(economic
raproot),而这个概念有助于解释一个疑问:资本主义为何未如马克思所预测,到最后
走向崩解,因为帝国主义的扩张为资本主义带来了新的生命。
第十四章 制造噪音的喇叭手:福利经济学
本章讨论“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在现代,福利经济学指的是研究社会
经济运行的目标,或称检验社会经济行为好坏的标准;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目标所需的生产
、交换、分配的一般最适度的条件以及其政策建议等等。复杂吗?那我换个说法,福利经
济学其实就是在研究所谓的“市场失灵”。市场什么时候会失灵呢?就是当社会效果和私
人效果有差异时,其实就是大家国中都学过的概念,诸如“公共财”、“外部性”等等。
本章简单介绍了外部性成本的概念,也就是私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的情况,唸到这里时
我突然想到限制理论(TOC)中的核心概念:局部最佳不等于整体最佳。当每个人都以自
己的最大利益为行动准则时,产生的总利益不一定就会是最大的。例如工厂排放废水,如
果工厂遵守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废水都不处理就倒入河水中,那么环境污染或是渔业就会
造成社会的成本增加。另外本章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概念,为什么人们需要政府存在呢?那
是因为,只从经济论据上来说,政府必须存在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少了政府就没有公共
财。
第十五章 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本章介绍研究“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学家:Joan Roninson 与 Edward Chanberlin,
虽然两人研究的想法即为相似,不过后者终其一生都在辩论自己的理论与前者不一样(也
许是因为前者是一位女性?)。那他们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呢?是介于“垄断”与“完全竞
争”之间的市场,垄断指的是一家独大,完全竞争指的是商家很多,没有任何一个商家独
自有能力对价格进行影响。很显然地,这两种市场都很极端,都不常见,所以可以这样理
解,所谓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研究,就是在理想的两个极端之间,试着带入现实的情况。抽
象一点的说,一边是黑,一边是白,他们的研究就是又黑又白的灰色地带。那在不完全竞
争之后,经济学家又忙着研究所谓的“寡占”市场,就是指一小群大企业提供服务的市场
。这些概念在《经济学原理》中都有探讨,细节很多就不赘述了。不过这一章提到一个有
趣的议题“品牌形象”,这跟行销还有广告学有关,那一般认为“广告学”是二十世纪初
开始兴起的学科,也许可以跟“不完全竞争”的研究做一点比较。
第十六章 有计划的人:苏联的经济问题
本章讨论苏联执行的社会主义,回顾历史,我们自然可以大声自信的说社会主义那一套并
不可行。但是,显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社会主义看起来是一套可行的方案,有句话
是这么说的“所有历史事件,都是那个时代最聪明的人提出的一项解决方案”也就是说,
就算事后看起来是大错特错,那也是“事后”才会知道的事情。本章作者就是要带你看看
,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的正反说法。反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家,本章举的例子是 Ludwig vo
n Mises,大致上有两个论点,第一是资讯超载,因为计画经济要决定市场上的所有东西
,中央政府根本无法负荷,传闻史达林有一次闹脾气跟下属说“你们要我签的文案都堆到
我的胸口了!”;第二是社会主义并不理性,在市场经济下,价格显示木料的最佳用途在
哪里。没有价格,就无法适切决定如何使用木料,或是要生产多少双鞋子。那支持社会主
义的人怎么看呢?Oskar Lange 与 Abba Lerner 认为社会主义是理性的,因为不同的市
场可以视为不同的供需方程式,政府要做的事情只是解数学题,算出供给等于需求的均衡
价格即可。对此,Ludwig von Mises 认为,具有实质意义的价格来自商人努力要赚得利
润的行动,而不是来自玩弄等式的经济学家。但我自己很好奇的是,现在人工智能处理数
据的能力如此发达,以现在的算力跟设计模型的能力(例如把追求利润设计成一个参数)
重新执行社会主义还是会失败吗?现在还在执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又过的怎么样呢?
第十七章 亮出你的财富:有闲阶级与炫耀性消费
Thorstein Veblen,号称想法最接近马克思的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思批评的是工业革命下
资本主义的剥削,范伯伦批评的则是在经济发达年代资本主义的浪费。他批评的人近似于
如今被称为“暴发户”的人群,他称之为“有闲阶级”(leisure class),他们从事休
闲活动与购买奢侈品,也就是他认为的“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这
些人的行为,范伯伦认为跟经济学中提到的“理性人”完全不吻合,他认为,人们并非透
过理性计算来决定要买什么、要怎么花钱。要真正理解人的选择,你必须检视他们的直觉
和习惯,而这些都是由他们成长的社会塑造而成。如果你贴近检视,将会看到原始习俗生
活出现在现代经济体里。我们买东西,并不是像一个完全理性的人纯粹是为了满足本身的
欲望,而是为了要获得别人的认可。例如以前的原始社会以不用工作就有粮食吃为荣,例
如祭司或族长,他们不需自己身体力行的去打猎,你看,那些宣称自己不用工作就能养活
自己的人的想法是否很类似呢?有趣的是,范伯伦认为,发明与改进机械的工程师和技师
这类具备工作天性的人,应该由他们这些人帮忙引导出更好的社会。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
马斯克,他就是拉动世界往前走的人吧,那范伯伦如果看到现在的社会,他又会如何评价
呢?不过可惜的是,1929 年美国股市崩盘,范伯伦未能亲眼见证到这个铺张浪费,他极
力反对的社会风气的结局。
第十八章 一路下冲:凯因斯主义
本章介绍 1929~1933 年美国大萧条时期产生的凯因斯主义。先提凯因斯,在他之后,经
济学分成“总体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体,例如就业水准)以及“个体经济学”(研究
个别消费者以及企业如何做选择)两个领域,由此可知他的贡献。那他当初面对的大环境
究竟是如何呢?在当时有大量的人口失业,可是没有人知道原因。在传统经济学领域,一
国的所得,是加总该国的工厂与工人可以生产的产量。背后的假设是所有工厂都以完全的
产能运作,所有劳工都能就业。由于经济体的运作方式总是竭尽所能运用所有稀少性资源
以创造最大产出,因此,如果要制造更多靴子,就必须将原本生产帽子的员工调过来。到
了 1933 年,美国工业的产出比 1920 年代末期少了一倍,因此有几百万人失业。有这么
多的闲置劳动力,原本可以在不减少帽子产量的前提下把这些人挪去生产更多靴子,但并
没有。也就是说平白多了很多劳力,可是经济状况却没有上升。凯因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
了他的洞见,在凯因斯的理论中,一国的所得是人们所花掉的钱,是他们的“需求”,而
不是工厂的“供给”。原本的经济学界奉行所谓的赛伊法则(Say’s Law),指的是“东
西做的出来就卖得出去,有供给就会有需求,因此不可能出现衰退和失业”,而塞伊法则
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假设每一个人都把赚来的钱拿去买东西。但如果大家不把所有的钱花
掉,反而是存一些起来呢?本章用浴缸中的水作为举例很有趣。而凯因斯不认同赛伊定律
,他说当流出浴缸的水比流进来的多,就发生衰退。事实上,导致衰退的原因是因为大家
都在存钱不花钱。 由于凯因斯之故,经济学家很快达成了一项共识:大萧条以及之后多
次衰退期间几百万的失业者,都是支出水准下降的受害者。最后,今天启发俱乐部听到一
句好玩的凯因斯语录:“长期?长期来说,我们都死了。”这句话的背景就是因为很多经
济学家在批评凯因斯主义是饮鸩止渴。
第十九章 创造性破坏:资本主义的骑士熊彼得
在熊彼得之前的资本主义观点,例如马歇尔和杰逢斯的观点是静态的,是“现况快照”,
在标准的现况快照中,每个都知道有哪些产品可供买卖,大部分时候供需都能达平衡;但
熊彼得认为经济体不断变化,比较像一部电影。传统经济学把经济体中的资源视为既定因
素,之后再看如何让资源全部达成平衡。这里没有发明新东西的创业家,只有为了追求自
身最大效用买卖他们所知产品的人。本章有一句话可以让人深刻的体会到这两者的不同“
在马歇尔的经济体中,企业根据油灯的价格从事竞争;在熊彼得的经济体中,成功的创
业家靠着发明灯泡把竞争对手逐出业界。”熊彼得认为经济体的演变,资本主义最重要的
一点就是创业家不断地吹皱一池春水,他将此称为“破坏性创新”,经济体开始收缩,一
直到启动下一轮的创新。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繁荣与衰退、起飞与跌落,都来自一波又一波
的创新潮,来自创业与效仿的高潮迭起。有趣的是,熊彼得被称为“富人的马克思”,因
为他也预言的资本主义的终结、社会主义的到来。但与马克思不同的是,熊彼得认为资本
主义的终结是因为社会上层人士,也就是那些心生不满的知识份子满心挫折。思考路径是
这样的:熊彼得所谓的企业家或创业家一开始是无畏的英雄,但当企业规模扩大之后,创
新流程变得固定,于是创业家变得像讨厌学校、拒做功课的无聊青少年。他们痛恨工作时
必须打上领带,还得坐下来开乏味的会议。当然熊彼得的预言没有成真,不过这也给了我
一个思考性的问题:当自由的创意拥有了一套制式的流程,那创意(或称创新)还称的算
新玩意吗?还是只是一套比较开放性的制式问答罢了?也许能在《创造力》中找到答案吧

第二十章 囚犯的两难:纳许与赛局理论
本章介绍赛局理论。我在《思辨赛局》与《赛局意识》这两本书的心得中有为赛局理论做
由浅入深的介绍,欢迎大家参考。那赛局理论在经济学历史中的意义何在呢?赛局理论要
看的是国家、企业与人在一方行动会影响另一方结果的情境下如何行事。专业一点的说,
赛局理论在讨论的是“策略性互动”(strategic interaction),但在赛局理论问世之
前,经济学家谈论的是“完全竞争”。在完全竞争中,完全没有策略性互动,市场里有许
多买家与卖家,且没有人可以影响价格。赛局理论容许经济学家讨论更复杂、更实际的情
境。
第二十一章 政府的专制:哈耶克的警告
本章介绍海耶克(Friedrich Hayek),我跟海耶克不熟,从本章的叙述来看他是一位极
端的经济自由主义者。当时的背景是在二战期间,当时英国政府为了因应战争,开始限制
商业资源的发展,将资源丢到战争上,也就是政府控制了经济体。但哈耶克讨厌这种行为
,他认为这样的想法最后会导致政府全面掌权,不仅掌控经济体,还控制了一般的生活层
面。终极的结果是出现“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变成政府全能、要求每隔人
完全服从政府的社会。他说政府控制经济体将会剥夺人们的自由,就算是混合式经济这种
半吊子亦然,半吊子指的是政府并没有全面掌控(例如现代社会,有私人企业也有政府的
活动)。当然,最后西方的民主社会并没有出现极权主义。经济学家许多的辩证重点在于
要在哪里画上界线,说到底,很多相关的论证最根本都是在探讨所谓自由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点偏哲学的意味了。哈耶克的思想似乎在中国蔚为流行,日后有研究到哈耶克时可以
深入找找资料。
第二十二章 大推动:发展经济学
本章以独立后的加纳(Ghana)说明何谓“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简
单介绍背景,在非洲的各个国家陆续独立之后,各国政府打算迅速的追上先进国家的经济
发展。这可不是简单的任务,加纳的总统 Kwame Nkrumah 这样说:“其他国家花了三百
多年才获得的成就,曾经倚赖宗主国的区域(殖民地)地需努力在一个世代达成。”那主
要遇到什么困难呢?在 1940 年代之前,多数经济学家相信有市场就够了。市场是能赚得
利润的承诺,可以鼓励企业家兴建工厂与铺设电话线路。但是新一派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
,市场无法在贫穷国家顺利运作。因为一家工厂要能获利,必须还要依赖有其他工厂存在
。新的沙丁鱼罐头工厂要赚钱,前提是要卖掉这些沙丁鱼罐头。谁会买?经济体中传统区
块里的人收入并不多,没有钱去买罐头,也许工厂的工人会买,但也买的不多。但是如果
旁边又盖了一间制鞋工厂,那么罐头工厂的工人除了罐头猪爱还会想买鞋子,制鞋工厂的
人也会来买罐头。你看。如果你是想要盖沙丁鱼罐头工厂的企业家,你会因为国内没有其
他产业而裹足不前。如果要促成工业化,必须将劳工带离农耕,同时,要让他们投入多种
不同产业。经济学家 Paul Rosenstein-Rodan 主张,仅有政府才可以精准地安排这样的
大跃进;政府可以在经济体内许多区块进行大规模投资。他将这样的作法称为“大推动”
(BIg Push)。那这样的理论有顺利发展吗?要看地区,因为由政府主导企业很容易出现
效率不彰或徇私舞弊的问题,书中举了失败与成功的例子。最为成功的莫过于韩国了,南
韩得出色之处,在于政府能阻止新产业怠惰偷懒。用优惠贷款奖励企业家的同时,韩国政
府也确保企业能有好表现,对于无力竞争、无法将产品销往海外的企业,朴正熙甚至收回
贷款。本章很有趣的是那个大推动,最近我听吴军的《数学通识》中提到虚数的概念“引
进一个第三方(不存在)的东西并解决实际的问题”很像这个概念,谁能想到一间工厂无
法推动经济的解法是要盖第二间呢?原来真的“more is different”。
第二十三章 涵盖一切的经济学:生活中的经济学
本章介绍一位经济学家 Gary Becker。一般来说,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社会科学
的面向很广,诸如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等。而 Gary Becker 打破了“经济”与“
社会”的分野,换句话说,他说一切社会行为都可以归根于经济学。对贝克来说,经济学
是一种“工具”,而非一种“实体事物”,内容不必然关乎“经济体”(也就是只肖累与
生产产品的个人与企业),也可以讨论生活中几乎任何面向,包括过去向来被认为超乎经
济学家范畴的犯罪与育儿。例如犯罪,人犯罪并不是因为天性邪恶,只是因为犯罪这个行
为带来的利益超越了惩罚的成本,所以贝克建议,消除犯罪的最好办法,是让犯罪无利可
图。以违规停车来说,这可能代表要提高罚金;对于强盗来说,则可能代表要延长刑期。
这就是一种看世界的角度,或著说诠释世界的模型,当我们看叙述谈判的书籍是,书上会
说“生活无处不是谈判”,就是类似的道理。贝克为当时的世代提供了换然一新的角度,
不过有趣的是这个角度后来更是延伸成了行为经济学。贝克说,人无时无刻都在做选择,
而当时的经济学认为人是理性的,那行为经济学则是在“人做选择”的情境下,加入了“
人不理性”的辅助说明。
第二十四章 成长:经济成长理论
本章说明两种解释“成长”的模型,一种是 Rober Solow 的,另一种由 Paul Rome 提出
。前者的成长,认为贫穷国家的成长速度很快,总有一天会追上富裕的国家。他认为技术
是“外生因素”,是来是经济体以外的事物,无法控制,就像让花园枝繁叶茂的阳光。他
的理论假设,所有经济体都同样能得到技术。但另一种成长的模型认为技术是“内生因素
”,这派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阳光是两回事,人会发明更好的引擎,是因为引擎能让他们
赚钱。技术很特别,因为一但发明某种技术后,就可以一用再用。所以富裕国家会利用技
术不断地创新,例如航空公司发现了一个新金属有较高的燃点,那除了航空公司外,也许
家电商人也会应用这些知识做出更好的厨房用具。知识和人们会买卖的多数其他东西大不
相同,经济学家说这叫“非抗对性”(non-rival)产品。简单来说,在梭罗的理论里,
成长会慢下来(技术是外生因素);但在 Paul Romer 的理论里(技术具有非抗对性),
只要新构想在经济体里传播,成长就得以继续。我自己会这样理解,“理论”会普世流传
,但“技术”却会被独自占有。梭罗把理论跟技术的分野搞混了。不过这也不是说梭罗一
无是处,他的出发点极好。在梭罗之前,经济学家认为,只要穷国开始大量兴建工厂、道
路和港口就会富裕起来,我们在前一章看到开发中国家也很努力这么做。梭罗指出,就算
投资更多资本(兴建工厂与购买机器),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暂时刺激成长。经济体长
期要能成长,必须要有更好的技术。梭罗说,技术进步才是真正的成长引擎,技术进步会
带动高产能。念完这章我又再度联想到那句话,任何当时的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当代问题的
一种解决方案,当然,这个方案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后续问题,但那就是后代的人们要再祭
出新的解决方案的时候了。
第二十五章 协调融洽:部分均衡与全面均衡
学经济学的时候,我们都看过供需的直线方程式图形,两条方程式的焦点被称为“均衡”
。但本章的内容告诉我们,这种均衡是“部分均衡”。例如,的确石油市场的供需则以油
价决定。问题是,油价不光影响石油市场,低油价鼓励人们多买车,导致铁路衰退、暖气
系统舍弃煤炭改用石油。一个市场的动向会在多个市场激起涟漪。马歇尔的供需理论是“
部分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理论:这里忽略了涟漪效应。而法国经济学家 Leon
Walras 则提出了另一种均衡:“全面均衡”。怎么理解呢?单一市场的均衡可以写成一
条简单的方程式:供给等于需求。在瓦尔拉斯的理论里,石油的供给与需求由经济体中的
“每一个”价格决定。也就是如果市场里有一百万种产品,到最后你会有一百万条方程式
,每一条都由一百万种价格决定。不过这么复杂的运算不是由瓦尔拉斯证明出来的,当时
的经济学还是一个文字大于数学的科学,是后来两位经济数学家阿罗、德布鲁证明出来的
。他们引述了 Vilfredo Pareto 的“柏拉图均衡”说明如果经济体中存在全面均衡,那
必定具备了柏拉图效率。这个概念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特别的名称:第一福利定理,指的是
:一旦所有交易都完成,任何人都无法再获得任何好处时,也代表再也没有任何被浪费掉
的资源。假设我们都有两个苹果跟两个香蕉,你对香蕉跟苹果的爱好程度相同,可是对我
来说,苹果等于两个香蕉,所以我会倾向于把我的香蕉拿去跟你交换苹果,如果交易达成
,那么此时我们两个所组成的社会就具备了“柏拉图效率”,也就是经济体中没有任何资
源被浪费的情况。有些经济学家把“第一福利定理”看成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证明
:人的欲望会导致市场走向均衡,可是这个定理成立的条件过于严苛(完全竞争、没有外
部性、没有交易成本、完全信息、不存在规模经济),因此这条定理也时常被视为实际运
作的市场不可能具备效率的证据。
第二十六章 一分为二的世界:富裕国家与贫穷国家
本章介绍资本主义市场的一种反面想法。李嘉图说,国与国之间根据比较利益进行货物出
口就能促此双方的经济成长,可是一位阿根廷经济学家 Raul Prebisch 说不对,像巴西
这样的穷国多半出口“初级”产品,富国多半出口制成品。假设你的所得提升十倍,你可
能会在汽车和珠宝上多花十倍的钱。但另一方面,虽然你每天可能会多买一杯咖啡,但却
不会比以前多买十倍。也就是说当穷国经济成长,对于要从富国进口的汽车需求也随之成
长。但是,富国成长时,对于要从穷国进口的糖需求成长速度却
作者: kitedolphin (相信吧。)   2020-11-02 06:22:00
很认真的心得
作者: iamalam2005 (山风)   2020-11-02 06:23:00
你也太认真了吧
作者: c80352 (谙语)   2020-11-02 08:27:00
这心得如果是在PTT敲出来的不知道执多少P币XD 推认真
作者: Vassago (单身真是一种罪)   2020-11-02 11:09:00
推,太强了,同样也看过这本书但我写不出这样的心得
作者: lost0816 (ruiz)   2020-11-02 16:40:00
还用看书吗,先看完这篇文就够了......2万8千多字,先推,感谢分享,找时间慢慢看
作者: needshe520 (小明无所不在)   2020-11-02 19:21:00
发现自己看过都忘的差不多了
作者: meme0308 (wonderland)   2020-11-03 00:41:00
看不完...热爱经济学的我对这本之前就有兴趣,经由您的推荐又多了本书单,谢谢您!加收藏慢慢看!感谢!
作者: WESTONE (oreztsae。里)   2020-11-03 11:54:00
这文直接看完就很多理解。XD
作者: Rex1992 (大沈)   2020-11-03 18:40:00
推超认真心得XD
作者: Jimmy030489 (jimmychen)   2020-11-03 19:21:00
同看过 给推
作者: damionLee (柯瑞妹夫)   2020-11-04 00:55:00
我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才会滑到最下面..
作者: WB942856   2020-11-05 04:08:00
之前有买这本 看了一半就没看下去 看到有人分享决定重拾这本推认真(*插𫛞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