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空桥上的少年(好雷)

楼主: agoraphobia (agoraphobia)   2020-06-29 00:44:57
蔡伯鑫的《空桥上的少年》,对我来说,是个有点奇妙的小说。
表面上,这是本很典型的“成长小说”:惧学的忧郁少年,经过精神科医师的开导,终于
化解心魔、顺利毕业,最后还发表精彩致词、博得众人喝采。这种刻板的剧情模式,如果
读者自始至终,都抱持《心灵捕手》或《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此类先入为主的印
象来观看......那么的确,你可以找到一切,古典“成长小说”该具备的元素。
然而,真的这么单纯吗?
如果读者放空一点、安静一点,慢慢进入这个故事,可能就会发现:咦,奇怪,作者似乎
安插了许多“杂音”,不断干扰这个“成长故事”的阅读想像?比方说,书中很前面就提
到:无论少年最后复学与否,六月他就是“必须”离开这个治疗机构。讲白点:即使少年
最后从这里“毕业”,也不见得代表“治疗成功”。而且,在结尾高潮的“毕业典礼”,
细心的读者仍不免质疑:咦,这个典礼的场所,究竟在哪里?所以到最后,少年真的“成
功复学”了吗?
这就是奇妙的地方。《空桥上的少年》,无论从任何切入点来看,都确实是本关于“成长
”的小说。然而,如果有哪个国高中生读者,企图跟其他“成长小说”一样,想找出本书
的“重大转折情节”、忧郁少年治疗过程的“关键顿悟”,或是智者医师切中要害的“金
玉良言”......那么,恐怕这样的努力,是会铩羽而归的。医师在书里面,只是不断重复
说道:他其实很多都不知道、不确定。他只能好好听、好好地陪伴,如此而已。
然后,我们别忘记:这本书还有另外一条叙事线:拉达克的找寻之旅。
在先前的座谈会,就有不少读者提出疑问:实在看不出来,“旅行线”和“治疗线”,这
两条线的相关性在哪里?而且,一般双线并列的小说,通常结尾都会互相交织、引爆震撼
火花......但在这本书,好像找不到这种爆点?甚至还有人坦承:“根本是先把治疗线跳
著看完,然后再从头把旅行线拣出来看”。
奇怪了?《空桥》这本书,一开始,就刻意摆出“成长小说”、“双线叙事”这样的架势
。但是,随着故事进行到最后,我们居然逐渐察觉:作者似乎,并没有要满足读者期待的
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认为:其实,这正是作者想传达的深意。
我个人在阅读这本书时,特别喜欢“旅行线”的桥段,甚至比起情节相较刺激的“治疗线
”,还要更加喜欢。在拉达克的稀薄空气、雪山禅寺之间,某些场景洋溢着意识流、某些
场景暗示著后现代,但更明显的,所有旅行线的叙事,都几乎带着点,魔幻写实的瑰丽色
彩。
阳旦村的山区健行,作者迷失了路途,淹没在金黄一片沧海桑田,最后在羊群老妇的暗哑
回声中,终于寻见蜿蜒暗藏的小径。但这一切迷途之旅,不过是旅行社司机贾扬特,早就
预示过的:路就这么一条,别担心迷路。走下去,一定找得到路。
雪松村,香味跃然纸上,飘散青稞与松脂的翠碧。民宿老板娘德吉,指著刻满六字箴言的
“嘛呢墙”,笑说这就是地标了。但这墙,却没有任何箭头地名,没有任何指示方向。嘛
呢墙就是嘛呢墙,它就只是“在那里”、天地人神的交界。看到了,你就知道自己还在路
上,但旅人最后终得决定,自己往哪个方向走。
读著读著,我逐渐开始领悟:其实这趟找寻之旅、治疗之旅,答案一直不在终点,反而,
存在旅途之中。
精神科的心理治疗,诸多学派众声喧哗,但其中,出了个太过有名的弗洛伊德,让文学界
艺术界,纷纷趋之若鹜。导致,后来的“成长小说”作品,几乎都带着点弗氏流派的味道
:“一旦挖掘出伤痕的记忆,患者将瞬间顿悟、一切问题也将迎刃而解”,类似这样戏剧
化的爆炸模式。但坦白说,真正的精神治疗、心理咨商,往往不是这么回事。
在《空桥上的少年》里,作者难能可贵地,以一种非常诚实的态度,把咨商对话的漫长琐
碎、精彩与不精彩之处,一一揭露在读者面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什么戏剧性的
冲突转折,也没有什么智者格言的当头报喝,那是因为,作者并不想迎合读者的喜好,把
书写成那副德性。他只想诚实告诉你:真正的治疗旅程,就是这个样子。如果读者在阅读
之后,仍然感到迷惘,无法翻找出少年惧学的“关键理由”、“重大创伤”,也许到头来
,我们应该反思: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期待?而这样的期待,真的是真实的、
合理的、贴近人生的吗?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的双线结构,我们渐渐体悟到:拉达克的找寻之旅,作者正是在那
一步步的踽踽独行中,逐渐踏出后来的人生态度。那可能是,卓玛的亲笔字条“好好休息
、稳稳地走”;那可能是,达瓦的笑意提醒“留意脚下、记得呼吸”。那更可能是,贝图
寺的五彩砂画曼陀罗:众人共同手画,完成一个宇宙。接着,开放观看四天,让观者与画
者、听者与说者,继续进行“完成”。最后,曼陀罗放诸水流、与天地合,然后周而复始

路就在那里,治疗室就在那里。嘛呢墙就在那里,学校就在那里。曼陀罗就在那里,我们
的听与说、孤独与陪伴、对话与完成,也就都在那里。
放下期待,搁置假设,专注当下,拥抱未知。这是书中最重要的四句话,我想,这也正是
我们思考《空桥上的少年》的双线叙事时,应该抱持的心态。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