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超速学习》一张图掌握超速学习9大法则

楼主: wackynoteis (Wacky)   2020-05-23 20:01:03
《超速学习》读后心得:一张图掌握学得快又好的9大法则
深度的学习技巧不是天才的专利,而是每个人都能拥抱的成就
图文好读 https://readingoutpost.com/ultralearning/
《超速学习》在说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是被网络论坛誉为“学神”的史考特.杨(Scott H. Young),他使用一套
特别的学习法则,一个月学会素描,一年学会西、葡、中、韩四种语言,一年内完成MIT
四年课程。他把这些自学计画的纪录,完整公开在个人部落格上。
在这段自学的旅程中,他除了教人如何学得快、学得深之外,他也碰到许多对“学习”这
件事本身抱持强烈热情的同好。他广泛地把这些学习的方法,归纳成这本书中的九个学习
法则,并将这套方法称为“超速学习”。
作者对超速学习的定义是:“一种获取技能与知识的策略,兼具自主性与高强度。”而这
套策略与方法,是一系列的指导方针,而不是金科玉律。对于想要学习“如何学得又快又
好”的人来说,这是个起点,而不是终点。
用一张图掌握这本书的精华
https://imgur.com/Hha1gl6
我本身也是“自主性”与“高强度”的拥护者。我喜欢自主性地去学习有兴趣的事物,例
如学烹饪、架部落格。我也喜欢高强度的学习方式,例如定期写阅读心得,透过写作拓展
自己的能力边界,让我能踏出舒适圈、获得成就感。
不过,我认为这本书很可惜的地方,在于作者虽然列出了九个学习法则,却缺乏将它们彼
此连结的企图心。就很像一道丰盛的料理,上头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食材,但却没有画龙点
睛的摆盘。
以下,我试着重新咀嚼这九个学习的法则,并且重新排序与整理,试着在一张图里,呈现
这些精彩的学习元素如何彼此连结,说明该“如何开始、如何执行,最终又会通往哪里”

1.建立自己的学习地图
首先,进行任何学习事情之前,最重的第一步是“1. 后设学习”,也就是“学习如何学
习”。具体来说,就是画出一张属于自己的学习地图,只有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才不会迷
路。你必须知道这项学习的终点,该拥有什么样的技能,该掌握哪些关键知识。
例如你要学一个新语言,你可以先广泛浏览别人“如何学习”这个语言的经验历程,并将
这些经验去芜存菁,留下共同重要的部分。透过基本的交互参照,掌握你需要了解哪些事
情、记忆哪些事情、练习哪些事情。以这个蓝图开启自己的学习旅程。
当然,踏上学习旅程之前,学习的“动机”本身非常重要,它必须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或
者是强烈的兴趣。我推荐采用《先问,为什么?》这本书中“黄金圈”的方法,透过问答
“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探索让自己可以坚持不懈的动机与目标。
2.启动越转越快的学习飞轮
当你建立完自己的学习地图之后,就能进入学习的飞轮。第一个关键就是“2. 直截了当
”,也就是“从做中学”。如同“Just do it”这个家喻户晓的精神,在Nike创办人的自
传《跑出全世界的人》书中表露无遗:真正的学习,其实是直接做你想变擅长的事时才会
发生。
然而,直接从做中学,必然会遭遇困难与挫折,此时就要懂得“3. 勇于实验”的心态,
认知到学习的行为本身就是某种尝试与犯错。你可以分析自己犯过的错,去制定不同的行
动计划,用一种做实验的心态,亲身体验“哪些有效?哪些无效?”。
在实验的过程中,你还可以用“4. 提取记忆”的方法,去回忆自己的所学所见。例如,
你可以回想“我在这件事情上学到些什么?”,然后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试着提取一个
尚未存在你脑中的答案,就像铺设一条道路,可以带领你走向一栋尚未被建造出来的建筑
物。
接着是“5. 保留记忆”,把自己所学到的事情,刻划在脑中的长期记忆区。除了书中四
种改善记忆深度的方法之外(间隔法、程序化、过度学习、记忆法),我补充从《为什么
要睡觉?》书中学到经常被人忽略的诀窍:“充足的睡眠”。与其挑灯夜战强迫记忆,不
如睡个好觉更有助于记忆的深化。
学习飞轮的最后一项“6. 反复操练”,指的并不是重复已经擅长的事情,反而是鼓励你
积极地“聚焦在困难与弱点上”。因为,在心理上感到费力的事,比感到轻松的事还能为
学习带来更多的好处。
最后,重复这整个学习的飞轮,开启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循环。在下一个段落,我们来谈如
何让这个学习飞轮,保持高效率运转的秘诀。
3.保护学习飞轮运转的效率
当学习的飞轮开始转动之后,你必须用尽最大努力,用“7. 专心致志”来保护这个飞轮
免于被“分心”中断。在这个资讯与娱乐爆炸的年代,所有的讯息都在抢夺你的注意力,
学习如何保护自己的“注意力”,就成了非常关键的技能。
我在《极度专注力》这本书读过一项研究数据:“当某项任务被完全中断的时候,得花超
过20分钟才能完全回到之前的状态。”也就是说,如果你放任手机的铃声通知,或者任由
电子邮件的收件提醒不停干扰自己,你在进行的学习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
因此,对于一个有经验的学习者而言,他会设计出有利于专心致志的环境,确保自己的学
习任务持续高效率地运转。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你可以从专注5分钟做起,然后朝
10分钟、30分钟迈进。控制注意力的功力,决定了学习成果的高度。
我也推荐另一本研究世界顶尖高手心理体验的《心流》这本书,它提倡一种当你把把专注
力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感受到一股浑然忘我的最优体验这种“心流状态”。这个状态发生
在我们进行着有目标导向、具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当下,同时能最大化学习的成效。
4.接受外来回馈与持续修正
在学习飞轮的外面,敞开心胸倾听外来的“8. 意见回馈”,有机会让学习的成效提升好
几个档次。许多人会认为“对于回馈的恐惧,经常比体验回馈本身更让人不舒服”,但这
种令人不舒服的感觉,正是促进成长的契机。
作者从自身的经验归纳,学习者必须从周遭的朋友与师长,甚至是网络上素不相识的陌生
人,听取这三种意见回馈:(1)结果型回馈:做错了吗?(2)资讯型回馈:哪里做错
了?(3)改正型回馈:如何修正错误?
反刍这三种回馈,再整合回“3. 勇于实验”里面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如同《刻意练习
》这本书也提到高手专家与普通人的差异就在于,他们在练习的过程持续听取“高强度且
有建设性的回馈”,形成一个正向的改善循环。
5.发挥学习成果的综效
当你让学习的飞轮持续高效运转,大脑就会将这些技能与知识存成一个心智数据库,达到
“9. 培养直觉”的境界。依照作者的定义:“直觉是大量有条理地处理问题经验的产物
。”许多看似“天才”的机智反应,背后往往是经年累月的经验累积成果。
这让我想起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蒙格的经典作品《穷查理的普通常识》提过“心智模型”
这个概念,经过庞大的经验与知识的累积,建构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型,培养对世界敏锐
的认知。学习与发展一项技能,就像在心智模型里填上自己的经验,让思考时有实务的支
撑。
如同巴菲特和查理蒙格都喜欢习惯,他们透过阅读建立大量的知识数据库,因此能够随心
所欲地提取宝库中的东西,说出看似直觉反应的非凡洞见。我从《一流的人读书,都在哪
里画线?》也学到阅读就像是编织一张自己的知识网,渐渐地培养出趋近直觉的知识提取
功力。
后记:学习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可能性
《超速学习》对于刚接触“如何学习”的入门读者来说,像是一道满汉大餐,陈列了各式
各样的菜色(学习的方法)。然而,不是每一道菜色都一定适合你。真正重要的是,究竟
哪些食物对你自己有帮助?你可以把这本书视为学习的开端,挑选一些方法然后付诸实践
,寻找自己的答案。
对于有经验的资深学习者而言,这本书作者本身的故事,以及其他学习者的经验,背后的
“动机”是很有意思的部分。例如作者分享自己超速学习的成果,强化他身为“学习专家
”的可信度。学习一项困难技能的真正动机,往往才是驱使你义无反顾、全心投入的关键

最后,我很喜欢作者对于学习的诠释:“做困难的事,尤其是与学习新事物有关的事,会
提升你对自我的认知,这能带给你信心,相信自己或许做得到以前做不到的事。”学习是
为了拓展自己未知的潜力,探索人生光谱中所有可能的极致色彩。
作者: mayjan   2020-05-23 21:16:00
好书
作者: socialboy (蒐修播以)   2020-05-23 22:34:00
精彩的阅读心得
作者: NightStick (棍哥)   2020-05-24 00:07:00
说到学习,"深度学习的技术"很像学习的九阴真经
作者: xufuu (xufuu)   2020-05-24 02:32:00
也许作者心中的(圆)循环是顺序1-9。理性的(学习)到感性的(学习)来回循环
作者: mayjan   2020-05-24 09:26:00
深度学习的技术 作者类似你这样 理出一套思绪给读者
作者: myshadow (NOW)   2020-05-24 11:30:00
谢谢不吝分享~
作者: mayjan   2020-05-24 05:16:00
好书
作者: socialboy (蒐修播以)   2020-05-24 06:34:00
精彩的阅读心得
作者: NightStick (棍哥)   2020-05-24 08:07:00
说到学习,"深度学习的技术"很像学习的九阴真经
作者: xufuu (xufuu)   2020-05-24 10:32:00
也许作者心中的(圆)循环是顺序1-9。理性的(学习)到感性的(学习)来回循环
作者: mayjan   2020-05-24 17:26:00
深度学习的技术 作者类似你这样 理出一套思绪给读者
作者: myshadow (NOW)   2020-05-24 19:30:00
谢谢不吝分享~
作者: ltol   2020-05-26 16:16:00
谢谢您的分享
作者: ltol   2020-05-26 08:16:00
谢谢您的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