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决策的两难

楼主: biemelo157 (瓜瓜)   2020-04-29 16:07:16
简介
《决策的两难》由 Roger Martin 所著,作者是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的硕士,曾任职多伦多
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院长,在 2019 年全球 50 大管理思想者(Thinkers 50)排名第二
。作者著有多部畅销书,但闻名于世的是他一手开创的“整合思维”,而《决策的两难》
就是在叙述整合思维的集大成之作。
内容简介
《决策的两难》的原文书名《The Opposable Mind:How Successful Leaders Win throu
gh Integrative Thinking》已经很大程度地点出整合思维的主旨:如何处理对立的想法
。书中是这样描述整合思维的:“具有同时掌握两个对立想法的倾向和能力,而且能不慌
乱,也不妥协于任何一个选项,而是创造出远比两个对立选项更优越的总和政策”。
本书大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1~4 章,主要在说明创造与执行整合思维的四
个步骤;第二部分是 5~8 章,主要在说明整合思维的使用者是怎么思维出整合思维的。
每一章都有实际的故事,底下我会分别对两个部分的主题做简单的重点摘要。
#《第一部分》
整合思维的四个步骤:考量重点、因果关系、决策架构、解决方案。
虽然说整合思维有四个步骤,作者分为四个章节叙述,但其实每一章节的内容互相牵扯在
一起,有读过本书的朋友不知道有没有一样的感受:“同一件事情用的著用 120 多页重
复讲四遍吗?”底下我不会将四个步骤做个别的叙述,而是列出在前 120 页(其实是 13
5 页)作者耳提面命的几个重点。
##拒绝退而求其次
当出现两个彻底对立的想法时,身为决策的你该如何处理呢?台湾人对于这种情形还真的
不陌生,在面对海峡两岸的政治问题时,极独与极统两个派系的争吵已经持续了好一段时
间。我们假设两个对立的想法分别是 A 和 B 好了,作者在书中建议:“以 A 和 B 而不
是 A 或 B 的方式思考”,也就是说不妥协于任何一个既有但不完美的解决方案。
妥协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前阵子在研究《限制理论》时看过一个举例:如果今天有两
个盖房子的工人,他们在测量一个梁柱需要用到的钢筋长度,其中一个工人测量出来是 1
20 公分,而另一个工人测出来是 124 公分,难道他们可以沟通一下,做出妥协的方案决
定拿一根 122 公分的钢筋来施工吗?
所以,我在书中看到的第一个重点是拒绝妥协,就算现实看起来似乎没有其他选择了,但
只要目前的答案不够好,就必须改变,因为标准是不容改变的。但这句话会让人误会,那
岂不是在达完美前什么事都不用做了?干脆摆烂吧!作者预见到了这种说法,因此在书中
提醒我们:决策要做的不是舍弃,而是提升到能包容全部选择的维度。
##拒绝简化与专业化
说得简单,可是提升维度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啊。于是作者提出了为何传统的人们无法提升
维度的解释,并且以实际的举例示范,那些成功使用整合思维的人们是怎么提升自己的维
度的。
首先,传统思维的人们偏好将事情简化与专业化。习惯简化,因为我们活在一个极度复杂
且意义纷杂的世界,到处都有因果矛盾之处,而简化可以把世界变成人们偏爱的单向线性
关系;习惯专业化,因为简化后的世界会碎裂成各种角度,专业化就可以针对个别的问题
提出个别的解决方案。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人们去医院时依照病症分门别类到不同门诊挂号,但各个门诊几乎都
只关心自己负责范围的症状,很少有现代的门诊会因为你只是某个部分疼痛就对你做出全
身的健康检查。这就是因为医学将人体简化了,而门诊的分类就是简化带来的专业化的成
果。没错,我们必须承认,专业化的确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极大的贡献;但同时,我们也不
能否认,过度的专业化使人钻牛角尖到危害社会的事件也不在少数。
专业化可以从某方面而言提出最理想的方案,但这个方案从总体的角度来看,却不见得是
最适合的解决办法。跟先前介绍《限制理论》的心得中,我介绍过“不要掉入局部最适的
陷阱中”的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我在 Medium 上写《关键链》的
心得(板上的心得没有图,比较难想像,
《关键链》:https://reurl.cc/4RjARv)。
#《第二部分》
思考你的思考:观点、工具与经验。
本书真正让我惊艳的就是第五章开始的第二部份,第二部分的核心就是在告诉读者:“要
思考你是如何思考的”。作者把每个人的思考分为三个要素,分别是观点、工具与经验,
这三者互相引导互相关联,只要正确的定义这三个要素,不断练习与循环就会产生所谓的
整合思维。篇幅关系这篇心得我只介绍“观点”这个要素,其实也是其他两个要素对我来
说没有太大的启示。
## 观点
观点意味着“你是谁,你追求什么?”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也是你看待自己在世界的定
位的方式。有点类似在我写过目前我最引以为豪的心得《与成功有约(上)》中,Stephe
n R.Covey 提出的“典范”。典范的影响力是无穷的,典范像是我们看向世界时配戴的镜
片,世界是同一个,但因为每个人的镜片不一样,所以呈现出来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参
考看看拉,《与成功有约(上)》:https://reurl.cc/R4WpdZ)。
简单来说,眼见为凭这句话是错的。你看到的世界不是真正的世界,只是你以为的真实世
界;人们以为的现实都只是现实的一种模型,我们所建构的认知模型很渴能在很多地方都
不完备,因为没有任何模型可以完全反映现实,可是要记得所有模型都是从某个角度反映
现实。
太哲学吗?那我们拿物理来举例,在 17 世纪之后,牛顿的力学模型普遍被视为宇宙运行
的现实,例如位移不是绝对而是相对观念,时间的流逝是绝对的等等;但在 1915 年爱因
斯坦的相对论成型后,时间是相对的观念一举打破了过去大家认为是现实的力学模型;那
爱因斯坦是真理了吗?不,量子力学后来的发展又否定了爱因斯坦的完整性(完整的演变
可以参考时间简史)。
做个结论,只有在接受“所谓的现实只是你以为的现实”后,才有可能做到上处理“两个
对立想法”的情况,因为想法的对立只是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只要将观点放宽,看看事
情的全貌,不要受限于简化与复杂化就能提升到包容全部选择的维度。
心得
《决策的两难》共 266 页,文字平易好阅读。本书在台湾似乎全部版本加起来卖了六刷
,我还蛮意外居然卖的这么好。老实说,阅读完前四章的时候我一度想放弃,直到看完第
六章,我领悟到作者不是在教我们什么事“整合思维”而是在教我们“如何思维整合思维
”的时候,才有一点顿悟的感觉。
总的来说,我没有很推荐这本书。如果是一路观看我心得的朋友,会发现这本书中大部分
的观念在《限制理论》的丛书中都有提到过了。当然本书也有一些突出的地方,像第 223
页的沟通练习单就给我很大的帮助。如果在观望这本书的朋友,欢迎到下面这个网址看
看,这篇摘要把全书的名词关系都整理出来了,看完那篇心得后如果还有更深的兴趣可以
再考虑购买本书(《决策的两难》:https://reurl.cc/Mv4a3n,这篇不是我整理的,可
是我觉得很赞,推推)。
作者: elfeana (nana)   2020-04-29 22:32:00
作者: daidaiken (loveyou)   2020-04-30 09:36:00
作者: as4723903 (棉花糖)   2020-05-06 03:23:00
谢谢推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