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熔炉》

楼主: Leeling (李铃)   2020-02-14 03:39:47
书名:熔炉
原名:
作者:孔枝泳
译者:张琪惠
出版:麦田出版
本书是距今十年前的作品,也因为电影的关系颇有知名度,再加上
台湾发生的南部特教学校性侵事件与之惊人的相似,即使没阅读、
观影,透过网络上的片段篇幅、新闻,也能大概知道此书的重点情
节:一个聋哑学校的约聘教师揭发隐藏在校园内长期性侵与暴力的
丑陋真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3340
沉默:台湾某特教学校集体性侵事件
之前一直不知道要为了什么理由读这本书?我跟书中各个角色之间
存在什么公约数?既不是加害者,也不是被害者……这事件好像就
在身边、但若真想做点什么的时候又像挥拳打在棉花上那样使不上
力的遥远。看这本书能获得什么、能发挥什么作用?
直到自己的小孩渐渐接近学龄、并透过评估被划定介于一般与特殊
之间,我的阅读目的才变得清晰,发现自己该把头从鸵鸟洞里拔出
来,好好的看一看,我要把自己的小孩带到的,是怎样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一群人听不见
如果说使用相同语言的是一个民族,他们就是用手语的异邦人。有
属于他们自己的语言、默契、乃至风俗。在名为世界的这一幅图画
里,他们自成一格,就像是位于不同的图层。
虽说聋者未必哑,但听障仍常常伴随着无语,而本书中这些听障孩
子多数还带有智能障碍(甚至不只孩子本身,连他们的父母也是如
此),他们即使受到伤害也无法为自己发声,或连对自己遭遇了什
么也懵懵懂懂(像是洪醒夫《黑面庆仔》文中的阿丽)……
这个图层于是成为阳光难以照射到的灰暗角落,如同书中将事发地
点设定于虚构的雾津市那样,终年雾气弥漫,让心术不正的人借此
障壁得以伸出魔手。
▍每个人的“应该”都未必在同一个标准上
要很羞赧的承认,我是一直到了最近,才深刻的感受到“价值观的
差异”带来的震撼。原来以前一直以为自己可以理解“‘别人有跟
我不同的认知或选择’是很正常的”的豁达心态,只不过是因为还
没遇上切身相关的大事罢了,在认清现实之前,还傻傻以为世界是
我以为的样子。
以为儿童是有被保护的、弱势是被照顾的、良善总是胜利的、真相
是会被接受的。
结果以为要保护濒危动物的应该,牴触了别人环境开发的应该(←
这句与本书无关,是我偷渡的震撼);以为会捍卫已受伤的孩子的
应该,牴触了长期贫困只求那笔和解金可以让生存变得容易些的应
该;以为铁的事实就能获得秉公办理的应该,牴触了有前官礼遇这
潜规则的应该……
前几天正好看到《维纳斯计画:一个值得想像的新世界》影片,计
画创办人雅克法斯科提到:环境塑造了我们的行为与价值观,当你
在贫民窟长大时,每位小孩会抓取他能夺得的东西,不然就没有东
西留给他了。你成长时带有的思维,跟你从哪里来是一致的。所以
当人们偷盗时,我会说:“每个人都是合法的。”因为他们只是在
遵循“自然法则”。
各种每个人自以为的应该交织成了无比复杂的人性百态,寻常社会
自成一格、弱势自成一格,欺负弱势的存在也自成一格。
▍即使小说或电影的虚构结局也没有安慰,请直视真实
真实的唯一缺点就是太懒惰了。真实总是骄傲永远有自己的真实,
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不作任何粉饰也不试图说服。因此真实偶尔太
令人突兀,太不合逻辑,也让人不舒服。非真实的东西不断努力、
掩饰矛盾之处,在它们忙着粉饰伪装时,真实或许只是躺在那里等
著柿子掉进嘴巴里面。这个世界上到处忽视真实,也许有一定的道
理。(P.137)
不管是催生本书的光州聋哑学校性侵事件、或是发生在台湾南部特
教学校性侵事件,真实的结局都比创作还要惨澹。
▍改变与不被改变
本书要带来的,除了强烈的无力感之外,还有更多的愤怒,愤怒是
很强烈的一种能量,可以形成巨大的改变。提醒了许多“长大成人
不会了解答案,而是长大之后就忘了问题”的人,我们不能直接选
择跳到一个没有苦痛与灾难的世界,美好的社会不能只是一个藏在
心中的愿望,唯一能实现的方式只有透过实际的行动,证明我们是
真心诚意的要活在更良善的地方。
在那个更良善地方的人们,会关怀、会帮助,为孩童发声、为弱势
服务,会守好那些值得坚持的信念,不要轻易被改变。
作者: citrusmax   2020-02-16 08:24:00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20-02-16 23:14:00
好像有点沉重的书...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