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下一个家在何方?》社会学中的数据细节

楼主: notebookpage (我找到接班人了)   2019-10-27 15:30:07
网志好读版本
http://bit.ly/2Poh2cG
这本书是关于美国社会底层的真实贫穷现况“驱离”,身为2017普利兹奖得奖作品,不仅
内容真实有深度,更重要的是书中非常多关于社会学的数据分析珍贵结果,值得参考与深思

身为分析人员,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主题上挖掘的够深入,当对一个议题有质化的了解之后,
更近一步去拆解数字,真实呈现结果,并且将发现之所得转化为更多建议、行动,我觉得本
书将上面所写的做到淋漓尽致,所以想用一篇文章来谈谈本书的内容,还有书中的社会学数
据分析。
《下一个家在何方》在说什么?
驱离(Envicted),是指当房客缴不出房租时,房东有权去法院申请强制驱离命令,不用任何
理由把房客赶走。这看似天经地义的事实,背后的是贫富差距之下的居住不正义。
书中背景设定在美国密尔瓦基的贫民区─某拖车屋公园。拖车屋是种流动住宅,很多房屋状
况并不好,因为租金便宜所以居住的大多是较贫穷的社会底层人,而这本书就是八个居住在
拖车屋家庭与房东之间的故事。
拖车屋的人收入不稳定所以才去住拖车屋,好不容易领来的薪水大部分都在缴房租,若面临
意外缴不出来时,为了怕被驱离,只能将所有时间耗在筹措房租上,如果不幸被驱离,找房
子可能使工作被耽误,在政府系统上又会留下纪录,就这样一再恶性循环之下,拖车公园发
生许多令人不忍的真实故事。
讽刺的是,底层人们为了要付房租而穷忙,拖车物件却为房东带来丰厚的利润,拖车屋甚至
是房东们的金鸡母,就连巴菲特旗下公司Clayton也靠着拖车贷款赚进大把钞票。
就像两个世界,拖车屋里的人们面对残酷事实,日子还是得过下去,在书中有个悲惨片段始
终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室友已经搬离的史考特,身上没钱了,用尽最后力气去做点工作,帮
房东清理搬走人的空屋,然而拖车公园的其他人知道他的状况,觉得他大概不久后也会被驱
离,于是趁火打劫。
“他想起当天晚上清理的房子,在收拾的过程中,他会脑补想像这里有过餐桌的笑声、睡眼
惺忪的早晨、刮胡子的男主人....想着那第三间卧房,史考特坐在空荡的地板上,在洗劫一
空的拖车中流下伤心的眼泪。”
惨字之外,还有更惨。
有哪些社会学细节需要佐证?
书中不只有如小说般的剧情,作者身为社会学家,需要拿出证据来,所以书中有相当多探讨
背后数据研究的“注解”,如果对研究方法有兴趣,注解的精彩程度不下正文。
书中以一章节探讨驱离法庭,驱离法庭是当房东发出正式驱离通知后,房东与房客双方需要
由法庭正式判决,经过法官确认后房东后始可执行驱离动作及缴纳罚金金额。但对弱势的房
客来说,他们可能连出席时间都没有,或是因为偏见被判决直接驱离。作者除了写出认识朋
友上驱离法庭的故事细节,也以驱离法庭留存的数据纪录来探讨以下议题:
1. 驱离法庭中被驱离房客的出席率,是否受到房客与法庭距离、欠钱金额、社区犯罪率等
影响?
2.“被法庭正式驱离是否会受到种族、性别而有所不同?”
第一个议题的数据分析结果很耐人寻味,不论作者试过任何变量放入模型,变量效果都不好
,作者认为出席驱离法庭显然是随机行为,欠钱到被驱离的人,并没办法做综合考量,当场
需要考量看孩子、吃饭处理事情,要不要出席纯粹是当下视情况决定的随机事件,这样的结
果也可能导致房东在驱离法庭离可以随心所欲喊出欠缴租金的索赔价格。
种族的影响在直觉跟数据上都是直观且显著的: 比起白人,黑人与拉丁裔种族更容易遭受房
东驱离,比例差距约每33位黑人就有一位被驱离,而每150位白人仅1位被驱离; 然而如果加
入拉丁裔种族来比较,并且目标加入探讨非自愿驱离(包含房产查封/建物变成危楼等),拉
丁裔非自愿流动比例会较白人与黑人都来的高。
至于性别,根据驱离法庭的租约纪录,确实“有租约纪录”的黑人女性驱离比率较高,但作
者认为有租约纪录不真正代表黑人女性“容易被驱离”,仅代表黑人女性容易留下“驱离纪
录”,在数据分析之时,应将家庭中所有成年人皆考虑进去。而这样周全考虑过后,黑人女
性驱离比率依旧较高,占所有收到驱离判决成年人中将近半数,这显示黑人女性不仅在法庭
驱离纪录较高,真实的驱离比率也较高,虽然绕到最后得到很相近的结果,但此时含意已经
与仅租约纪录得到黑人女性容易被驱离的结论大相迳庭。
数据告诉我们的社会学事实,之后呢?
上面只是书中其中一小段数据细节,然而却透露出几个重要线索: 社会学的数据分析大幅仰
赖问题定义与质化抽丝剥茧,反而数据模型倒是其次。如果不知道驱离法庭、意识到被驱离
是个严重的问题,也无法想到去研究驱离法庭房客出席率; 如果只看租约上的记载,可能忽
略租约之外透露的驱离讯息。
以数据分析角度看,现行机器学习越重数据与模型,在数据量非常大的状况,领域知识扮演
的角色相形较轻; 但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是,社会学有太多不可控制与需要探索的地方,需要
进行“田野调查”,并且从田野调查中发现数据之间的前因后果,探索更多可能性。作者说
,田野调查的本质是完全让你的生活变成你想调查人的样子,唯有亲身体验“第一手观察”
,敞开心胸,才能真正找到问题所在,真正看到数据背后的故事。
而作者描述的这个故事是悲伤的故事,贫穷就像是无底洞一样,一但掉入就难以翻身,不论
是现实还是数据,密尔瓦基与其他千千万万的故事都诉说这个事实。作者说“我觉得自己很
污秽,竟然在收集这些悲惨故事与别人苦难人生,像蒐集奖杯一样..”,作者坦承,实际上
看到社会底层让他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书中有段注解很令我印象深刻: 有钱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们出生于菁英文化,这种文化
有适用的行为举止和世界观,符合时可以让人顺顺利利的存活,更容易找到更好的工作、人
脉,享有更好的资源,被视为富有文化本的东西就是富有本身。
密尔瓦基的故事与研究结果让人难受: 这世界是不公平的,而且这个不公平会被不断放大,
也许有人说密尔瓦基的故事不适用于其他地方,但不论如何,这个故事确实发生过,这些问
题也确实需要被解决,数据与报导的价值在于告诉我们真相,即使是不能改变的真相,总有
些什么事可以做的吧。
作者: hsueh312 (hsueh)   2019-10-27 19:12:00
推!感谢分享好书。
作者: wws2015 (荀筍筍)   2019-10-27 21:48: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