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秒法则》TED最夯的高效行动法,以及缺少的那块拼图
如果你正在寻找那个能改变你生命的人,看一下镜子吧!
图文好读版: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5-second-rule/
为什么想读这本书
我属于比较优柔寡断,做事情前会想很多的人,有时候反而让自己滞足不前。因此不时地
寻找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执行力,改善拖延以及想太多的状况。
偶然看到梅尔.罗宾斯(Mel Robbins)在TED近两千万人次浏览的演讲〈如何停止继续把
自己搞烂〉,从演讲中可以感受到她强烈的热情,以及无与伦比的执行力。
她提到的“5秒法则”是促成一切改变的关键,因此她整理了实践法则以及诸多网友的见
证,写成《5秒法则》一书。
这本书在说什么
作者梅尔在TED演讲中,提到这个简单却足以改变人生的法则:“为了目标而产生行动的
瞬间,倒数5-4-3-2-1,立刻让身体动起来,否则大脑就会阻止你”。
实践5秒法则之前,41岁的梅尔面临了重大困境:失业、负债、酗酒,甚至婚姻也出现状
况,“起床”成了每天最不想面对的小事。
人生跌落谷底的她,偶然看到一段NASA火箭倒数升空的影片,萌生念头:“我明天要把自
己从床上发射出去,时间快到自己无法放弃”。这个简单的举动,改变了她的一生。
梅尔日复一日遵行5秒法则,戒断赖床的坏习惯,从小行动建立大勇气,开创出新的事业
和截然不同的人生。这本书就是这个5秒法则的实践守则。
5秒法则的科学原理
人类的脑中有一块被称为蜥蜴脑(Lizard Brains)的古老区域,掌管与理性思考无关的
部分,被科学研究证实是掌握“生物本能”的抉择权。
这个脑会驱使你本能地远离恐惧、不舒服、不确定的感觉,即使你本人并没有真的待在危
险里。一旦你让这个脑接手思考,那么所有“脱离舒适圈”的行动计画都将化为乌有。
5秒法则的设计,恰巧能战胜蜥蜴脑这种“趋吉避凶”的本能感受。它提供了一个倒数的
“启动仪式”,让你忽略“感受”直接采取行动。虽然简单,但有效!
书中佳句摘录
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梅尔精心穿插的许多励志佳句,频频让我感到心有戚戚焉
、点头如捣蒜。以下摘录值得收藏的句子以及自己的看法。
|别跟别人诉说你的梦想是什么,做给他们看。
|Don’t tell people your dream, show them.
简单说,就是不要“光说不练”。透过务实的行动,达成自己的理想。不要不切实际的做
白日梦,而要采取行动去执行和实践。最实际的例子就是每年1月的定番“新年新希望”
,今年已经过了一半,你达成了多少?
|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觉,但你随时可以选择如何行动。
|You can’t control how you feel, but you can always control how you act.
无情的世界总是把许多的未知、难受、挑战抛向我们。我们对于这些事情的“感觉”不会
改变任何事,唯有做出“行动”才能掌握自己人生的话语权。掌握自己能掌握的行动,培
养坚强的心态面对那些无法控制的。
最简单的就是从晨间常规开始,第一:每天练习5秒法则起床程序,持续深化这个习惯。
第二:掌握自己可以控制的常规(我是运动+写作),做好准备面对世界即将轰炸你的一
整天。
|晨间定律:你查看电子邮件、看新闻或滑社群媒体时,其他人的事就会变得比你的事
|更优先。
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也是我以前常犯的毛病。起床、滑手机、看Mail、看LINE、看FB,
然后,好几十分钟就这样过去了。为什么要让别人的事情比你自己的事情更优先?现在想
起来非常莞尔。“怎么起床就跟怎么睡觉一样重要”,除了用5秒法则克服贪睡之外,把
时间先用来做自己的事吧!
|改变一切的不是重大行动,而是你每天生活中做的、最微小的事情。
|It’s not the big moves that change everything — it’s the smallest ones
|in your everyday life that do.
我们常常认为设定远大的目标、做出伟大的行动才能有所改变。事实是,魔鬼藏在细节里
,真正能改变人生的,莫过于每天积沙成塔的“习惯”。就像《原子习惯》里我很喜欢的
一句话:“你不会成为你设定的目标,而是回归到你遵循的系统”。
实践法则可以强化信念、落实行动,相信自己确实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因为你正以
一次督促自己做一件事,来向自己证明这点。
|对于你没有射出去的球,不进的机率是100%。
|You miss 100% of the shots you don’t take.
听起来很像废话,但有它的道理。这不只是数学机率问题,而是当人年华老去之后的“感
觉”问题。GaryVee曾在许多演说中说过,安养院的老人眼中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对于
“当初没做”的事情深深的“悔恨”。人们会对于“选择不做”的事情感到后悔当初没这
么做。对于“做过”的事情,后悔的痛楚反而小很多,甚至多了份缅怀。
|在你准备好之前开始。不用准备,开始。
|Start before you’re ready. Don’t prepare, begin.
当我们想脱离舒适圈,做出改变时,蜥蜴脑总是阻止我们这么做。梅尔引述NIKE著名的“
Just do it!”标语,鼓励读者“行动”才是促成改变的决定性因素。前阵子读NIKE创办
人菲尔·奈特的回忆录《跑出全世界的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菲尔创业时,不知道怎么跟银行借钱,也不知道怎么跟日本人打交道,更不知道怎么行销
和打广告。但是,秉著一股相信跑步会让世界更好的信念,他“启程”了。做中学的他,
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运动用品王国。
这本书缺少的那块拼图
我读完这本书,搭配自己的起床实践之后,可以很肯定5秒法则是一个强而有力的行动工
具,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后来推敲后发现,行动的工具还必须搭配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才能发挥完整的综效,那就
是自我的“身分认同”。如果把人生譬喻成一场战斗,两个步骤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身分
认同”,并且深深地烙印在心里。
第一,找出“为何而战”。为什么要早起?为什么要勇敢?为什么要改变?无论我们想采
取什么行动,驱使我们迈向目标的“为什么”,才是支持我们度过这些难熬时刻的原动力
。推荐《先问,为什么?》这本书,里面对于寻找为什么有很棒的见解。
第二,找出“战斗的意义”。脱离舒适圈做出改变,总会面临恐惧、痛苦、不安,而这一
切奋斗的意义在哪里?从《活出意义来》的这段话可以窥见一二:“人只要参透为何而活
,即能承受任何煎熬”。知道你为何受苦,才能无坚不摧。
毕竟,激励人心的热情总来来去去的暂态现象,若没有背后的自我认同和意义的支撑,我
相信只是时间早晚问题,人们就会放下5秒法则而回归普通且舒适的生活。
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先回想你的身分认同,现在应该做什么,然后才倒数5秒,做!5秒
法则让你遵循内心的认同,做出明确且毫不迟疑的行动。
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身分认同,不知道为何而战,反而有可能做出很奇怪的冲动举动而不自
知。
后记:对于引用“见证”的意见
《5秒法则》引用了许多作者前期读者的见证,散落且穿插在文章各个段落。某个层面来
说,我认为这种引用“多而不精”。
例如诸多简短的见证词,不断在段落中间出现,反而让我有被中断阅读体验的感觉,而不
是更相信。作者可以用自己的话带过就好,既节省篇幅也增进阅读体验。
引用见证最好的书,我目前认为是《我是GaryVee》。在书里GaryVee引用的,是2~4页篇
幅的读者个人故事,包含整个创业过程的起承转合,安插在每个主题段落的尾声。
我透过里面故事的自我延伸阅读,找资料以及交叉验证,反而学到更多种面向的创业方式
和实践精神。能够让读者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认为才是见证最好的应用方式。
作者:
RLH (我们很近也很远)
2019-08-10 18:42:00谢谢
作者:
eva79528 (be happy)
2019-08-10 19:15:00推 谢谢分享 感觉颇实用
作者: x76882 (x767676882) 2019-08-10 19:46:00
谢谢分享
作者: perartlit (Ann) 2019-08-10 21:45:00
谢谢分享
作者: jzoosuck (jzoo) 2019-08-11 00:24:00
感谢分享
作者:
tings0910 (Delete_Lee)
2019-08-11 02:29:00感谢分享
作者:
hoho8 (hoho)
2019-08-11 07:32:00你写的比原书精采,原书太多“感恩seafood”证词,令人烦燥
楼上真的XD 只能说法则确实很有效,但书的结构不讨喜
作者: muskmelon (冷静‧平静) 2019-08-11 13:23:00
谢谢分享
作者: ppsc (咸酥鸡) 2019-08-11 14:11:00
把那些"感恩seafood"的话全跳过,你站在书店就可以全看完了
作者: danshuichiu (chiuchiu) 2019-08-12 00:46:00
谢谢分享
作者: depress 2019-08-19 01:55:00
推 感谢分享
这本书有说到 喜欢一个人就马上表达好感 然后我就被发卡了
作者:
qi3qi3 ( 少,但是更好)
2019-08-24 17:11:00喜欢“缺少拼图”那段反思,光五秒法则其实说服不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