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我们为何从众,何时又不

楼主: sisypheanfor (sisyphean)   2019-03-07 17:12:54
《我们为何从众,何时又不?》读书心得/ 言
图文好读版:https://reurl.cc/8Ng2o
作者:蜜雪儿・贝德利
出版社:商周出版
前阵子有名的肉圆爸事件之后,那间芦洲传说加辣之后非常美味的肉圆店开始大排长
龙;前阵子相当知名的脏脏包,也在各种媒体疯传下,引起许多民众前往“朝圣”。人们
为什么这么容易受影响,就改变自己的行动呢?到底从众这个行为是人们的有意识还无意
识?到底怎么样的从众是合理、什么样的从中却是盲从?
人们为何从众?
人类为什么要从众?为什么要模仿他人的行为?在讨论这之前,必须先定义什么是群
聚行为。群聚行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群体中,人们有系统的选择模仿他人,且这样的行
为并不是单一或是随机的。人类的群聚行为、相互聚集的倾向,其实是改善人类生活、促
进演化机会的一种“合理”的策略,透过模仿其他同伴的行为,把求生的技能代代相传下
去,本就是动物生存的是一种社会学习方式。我们透过他人怎么做决定,来帮助自己从他
人的决定中得到经验和成长,以作出更好的决定。
从众是理性的行为吗?
前面探讨到群聚是一种模仿他人的群体也并非随机的行动,那所有的从众行为难道都
是理性的吗?会不会还是有想都不想跟随他人作为的“盲从”现象?当然是有的,而这两
者的差别都取决于你为什么要跟随他人的作为?是否是因为这当中有有利于自己之处?而
这种为了自己利益考量的从众行为,就叫做“自利群聚现象”。而基于这样的考量所做的
从众,当然就符合理性的原则。
比方说,现在有两家意大利面餐厅,其中一间有许多人排队,另外一间则是门可罗雀
。请问,你会选择走进哪一间呢?
理性的群聚者会这么思考:我现在握有这两间餐厅的“社会资讯”:一间大排长龙。
我想了想,那些排队的人,手上有哪些资讯呢?他们会不会握有我不晓得的“私人资讯”
?若我现在手上也没有任何私人资讯,我会不会就走进人多的店呢?又或是我开始拿起手
机google了一下该店评价,发现评价相当低,而我这份私人资讯和我得到的社会资讯牴触
了,所以我选择走进了人少的店。而我后面一位进来的客人,得到了我走进人少的店的事
实,是否也会遭受影响?
根据书中所提的“贝氏定理”:人们常随着新资讯的浮现,同步更新对某事的估算机
率。虽然此举符合逻辑理性的原则,但当我们过度重视社会资讯,忽略有用的私人资讯,
反而无法达到最有益的结果。
现代社会中的从众问题
如果曾经读过丹尼尔・康纳曼的《快思慢想》,其中以两种不同思考的方式,建立了
两个思考系统,系统一:以快速、直觉、情绪的思考方式;系统二:以缓慢、深思熟虑的
方式来进行思考。系统一与二都是相当重要的思考方式,两者互相调配、合作,若什么都
用系统一来思考,若是复杂或第一次经历的事,恐怕得搞砸;若凡事都用系统二来深思,
那么突发状况、或是熟能生巧上仅需依靠经验法则来完成的事,恐怕会令人耗尽精力。
一群人群聚,往往也是因为跟随他人不需要花脑筋,可以方便又偷懒,“群聚捷思法
”就产生了,一群人时,大部份的人决定跟从,用的就是系统一的快思。而这个现象发生
在现代,资讯往来快速、大部份的资讯又都是匿名的,我们过度使用快思的结果中,慢想
被我们忽略了,潜在问题就在于这些资讯的来源、真确性到底有多高?
从众的省思
现在社群媒体、网络资讯的往来频繁,对于人们思考的方式影响甚钜,难以查明真相
时,多数人都会选择使用系统一的思考法来因应。但对于这个充满假新闻、假消息的社会
来说,反倒是一种非常危险、极具破坏力的方式。
社群媒体虽有优点,但也会掩蔽了各式各样的资讯。我们难以辨别这些资讯,甚至也
得不到真相,在客观讯息稀少的状况下,我们无法追寻真相,只能追寻与自己有所共鸣的
讯息,也让与自己相法相近的人,彼此加强自己的想法和认同,回声室效应(或我们常说
的“同温层”)就产生了。
Facebook或是Instgram中,我们频频按下追踪的按钮,我们按下的是对之的共鸣;我
们喜欢的朋友想法也与我们大同小异,所以大家在同温层中打转,偏见和成见就在这些社
群媒体的屏蔽之下变得更加严重。大家若是越不在乎真相、看到有共鸣的内容便追随,就
令公众人物越明白自己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能更容易博取民众的认同、更容易操纵选民
的心、也更容易“带风向”。
回想我开头举到的肉圆加辣事件的过程,就不难想像现在的社群媒体资讯让所有人的
思想变得多“快”,甚至在当事人都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已经许多人为了伸张正义到了
现场。又或是在事件未明之时,肉圆店已经开始大排长龙,甚至辣酱都被卖完了,仔细想
一想媒体在这当中用了多少煽动的言词,目的是为了激起我们的情绪已经对事件的认同,
这时候有多少人还在意真相呢?系统二与系统一的平衡,确是我们在这个“后真相”的世
代中必须好好学习的事了!
寓言家脸书:追踪脸书以更快看到文章!
https://reurl.cc/RyZjn
作者: lionadon (inside out)   2019-03-07 23:01:00
作者: wind0717 (濛暧的昨日烟尘)   2019-03-09 08:47:00
推推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