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下流老人 看完觉得很恐怖的真实人生

楼主: sailly (人间好时节)   2018-11-20 23:14:11
图文网志:https://blog.xuite.net/vivisaylove/wretch/585742845
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万,我们仍将又老又穷又孤独
下流老人: 一亿総老后崩壊の冲撃
作者: 藤田孝典
追踪作者
新功能介绍
译者: 吴怡文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出版日期:2016/04/01
11月看了一本很恐怖的书籍,他的恐怖来自于他的真实,这本书叫做下流老人。
在日本,作者推算有600万人属于作者定义的下流老人。
事实上,现在台湾也不少老人家面临作者定义的下流老人的窘境。
而作者藤原孝典定义的下流老人有三种特质:
1.收入极低
2.没有足够的存款
3.没有可以依赖的人(社会性孤立)
读到这段会觉得让人胆颤心惊:
《当邻居突然发现
“最近都没看到隔壁的老爷爷”时,很多时候,
都已经在房间里变成木乃伊了。
这也是为什么,遗物整理和室内清理的服务会流行。》p39
而下流老人的问题在哪呢?在于失去所有的安全网络,
在这情况下造成的负面影响有三
负面影响1.父母世代和子女世代一同崩垮
负面影响2.价值观崩解,可能认为老人家很麻烦,是个包袱
我不知道在另外哪本书看过,一句话─长寿是贫穷的人最讽刺的大礼。
一旦成为一个又老又穷的流浪者时,
生命可能被二分法为“死了也无所谓”的和“不该死去的生命”
在p47也谈到了仇恨言论,高中生会特意去排挤街友,甚至认为这样很英勇。
负面影响3.年轻世代的消费低迷
我觉得每个世代交替都会有些很有趣的影响,在经济富裕的年代,
很多时候是讨论品味、美学、奢华消费。
但现在偶尔会看到一些书籍是在讨论厌消费的。
例如:通缩来了,厌消费的时代
因为害怕过著贫困老人的生活,反而开始让年轻人选择不敢消费的生活,
不买车、不买房,对未来的生活感到不安,
为了替老年后的生活所准备的青年不断增加
但问题是,原本20-50应该是消费主力,现在却产生欲望消退的现象
{但我认为应该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这样,
不然就不会有快时尚造成的快垃圾产生的问题了}
负面影响4.加速少子化
作者这句话真的事很吓人─现在,结婚生子这件事,甚至已经被视为危险 p49
考虑到生小孩的投资报酬率,不少人选择不生小孩,这个合理选项。
我想起我认识的一位朋友,年龄约50,年薪500万,进入婚姻约10年,
完全没考虑过生小孩这件事,只因为太担忧教养孩子的相关问题了
这种明明有条件可以好好生小孩的经济相对优势的人类,很多时候反而选择不生。
反倒是许多经济相对劣势的人,无法给予很好的教养环境,却生而不养
这世界的资源,总是以很不合逻辑的方式分配着。
读完第一章,其实心情已经不好了,这是一本越看心情越不好的书,
因为解决之道可能也无法解决,所以当鸵鸟不看,可能心情比较好一点。
进入第二章之后,就是描述下流老人的状况了,答案当然是非常的惨囉。
咨询的老人,50%都是陷入穷困状态的65岁老人,
人生困境是
1.付不出房租、2.生病了,没钱看医生 3.没钱缴保险
4.健康保险费
5.好几天没饭吃
里头不乏有年金,但是金额太低无法过生活
最可怕的地方是,这些书中描述的穷困老人,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过这样的人生。
作者推论:下流老人是社会造成的,并非命中注定。
他说许多老人都抱持着“自己应该没问题吧”这种莫名自信
[看完本书,我安享晚年的自信都没了}
为了努力摧毁读者的自信{误},第二章是大量贫穷老人的案例
1.有到餐饮店工作也只能以野草充饥。
2.照顾忧郁症女儿的夫妻
3.有3000万日圆,但还是意外变成下流老人的案例
4.明明在大企业工作,最后却失智,又熟年龄婚,年金跟老婆对分一样很惨的案例
我读这个案例,第一个感觉就是健康真的很重要,一旦变成生病的人类
存款消失的速度很快,各式各样的病症都可能把人生击垮。
但第三章的恐怖感来自于已经有对老年人生做存钱计画,但一样变成贫穷的下流老人
第一模式:生病付高额医疗费
第二模式:无法入住高龄者照护措施
{公家机关的便宜,可以设施远远不足}
加上贫富差距,私人如饭店一般的自费老人安养院,费用很贵付不起
结论就是有钱真好,一但没钱就无法接受像样的照顾。
如果真的没办法有钱,一定要想办法让自己健康,一旦跌入贫穷地狱,就无法好好生存
第三模式 子女因为工作贫穷或身为茧居族而依靠父母
在作者的观察中,父母不仅无法期待子女照顾,有时候还是让父母成为下流老人的原因
大为显著的影响就是“穷忙族”这种劳动年龄层
{感觉不只描述日本,更像描述台湾阿}
第四模式:不断增加的熟龄离婚,女性对自我意识的抬头,
再也不想单方面的服侍男人了。
第五模式:罹患失智症,身边也没可依赖的家人,钱又被诈骗集团骗走。
这是一本越读心情越差的书,很容易觉得人生无望,
尤其作者认为难收入在400万日圆以下,贫穷的风险很高。
如果用这标准认定台湾,台湾的未来有几个人可以不下流呢?
这样的状况当然是贫富差距差大的因素,但放眼四海,似乎资本主义运作的国家
几乎都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就日本的数据,四成家庭几乎没有老后基本年金。
其他造成老后贫穷的,还有正式员工变少,大部分为约聘制。
未婚人士变多,以后也可能变成独居老人。
其实这本书越看越不好受,是牵涉到人的尊严,
就是又穷又老的人,是不是有活下去的价值。
作者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有的人会赞美他做得很好,
但不乏更多的人在质疑有无必要救助这样的人。
没有看这本书前,这个议题不会那么显著,那看完这个议题,
在看到林智群律师转发的下流老人案例时,会发现有些老人,
会给人可怜之人必有可处之处之感,甚至会暗暗祈祷干脆死掉就好。
当我发现我也有这样的心态时,还蛮吃惊的,原来我也是不自觉的会将人给予分类。
更重要的事,即便知道这样的状况,其实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之道,
当然作者是有提出一些解决之道的
第一个对策是要懂得怎么申请生活保护{类似如何申请低收入}
第二个对策想办法让自己身体健康{原文是写趁早为疾病和照护做准备
第三个方法是舍弃自尊
第四个方法是开始存钱
第五个方法是参与地方社区活动
即便是成为下流老人还是有所分别
就作者的观察分为幸福的下流老人跟不幸的下流老人
{大概是指很穷又很乐观的人 颜回活到80岁以后的写照吧}
比起实际物质上的贫穷,作者更在意人际关系的贫穷,
一旦能拥有基本的人际网络支持,那么还是可以当个快乐幸福的穷老人的
{结论还是很哀伤阿。}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131/1289560/ 独居老人之死
孤穷老人过寒冬!每4名独居老人就有1人中低收入-风传媒
作者: anita632 (我的毛)   2018-11-20 23:27:00
真的是很可怕的一本书QQ
作者: lksh410281 (McCoy)   2018-11-21 01:26:00
脑中浮现要随时存可以飞去安乐死的钱,。。
作者: viaggiatore (▁音)   2018-11-21 01:40:00
好心得,这让我想去找看看有没有解决提案的书
作者: swimbert (书柜永远不够放)   2018-11-21 11:01:00
生命的现实面总是残酷
作者: deepblue000 (木其)   2018-11-21 12:09:00
当初看完这本书有好好开始存钱。意外跟疾病都不是自己能掌握
作者: abab6111 (我有六根脚趾)   2018-11-21 12:22:00
推动安乐死果然很重要
作者: witchgohome (糖果屋屋主)   2018-11-21 12:46:00
推心得
作者: globekiller (世界越快 心则慢)   2018-11-21 13:03:00
看完就丢了 恐怖写实文学眼不见为净XD
作者: darkwindwind (darkwindwind)   2018-11-21 13:24:00
这让我想到,八卦版有一个帐号,每隔一段时间都会po那些因为不可预料的重大伤病残而导致生活陷入困顿的家庭,有几个案例是没有子女可依靠的,应该就像这样吧QQ
作者: chi12345678 (to Terabithia)   2018-11-21 22:15:00
(*〞ω〝*)b↗☆推☆↙
作者: dream1517 (D.W)   2018-11-21 23:10:00
光看心得就觉得很沈重,推推
作者: RLH (我们很近也很远)   2018-11-22 13:15:00
好惨
作者: m6699 (<(‵▽′)> )   2018-11-22 17:46:00
安乐死公投也不能都帮助到,有时病可以治,但吃掉你的存款,结果你不符合安乐死资格,只能老病穷悲惨的拖着
作者: copycat14 (copycat)   2018-11-22 19:13:00
本来就不是只有钱就能解决人际关系 家庭 所属社群都不可缺
作者: PuElLa ( )   2018-11-23 13:34:00
最贫困女子也推QQ
作者: geniuswji (小白)   2018-11-23 14:13:00
安乐死很贵还是要好好存钱,不然连安乐死都付不起只能买包木炭去公厕解决。
作者: voncroy (niflheim)   2018-12-02 09:08:00
感觉作者有点鄙夷不婚不生的女性。女性不在伺候男人等的意识是在现阶段又老又病的“老人”之后吧。
作者: mingjer (李肯特)   2018-12-06 15:37:00
某段让我想到《令人讨厌的松子的一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