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kow (逍遥山水忆秋年)
2018-09-24 14:44:15遇见独立书店》当“党外”书店撤了台湾专区...
专访、摄影◎记者何宗翰
丰原三民书局今年迈入第四十一年,但和台北三民出版社所开设的三民书局并无连锁关系
,也没有网络书店,早期以专卖党外杂志、台湾本土作家、社会文史批判专论的书群著名
。老板娘陈姿媚说,搬到现址时曾想将店名改为“礰藤”,因为经营书店实在是太崎岖、
太辛苦、太艰辛了。
三民书局前身是三民路43号的华谷书城,67年老板夫妇利锦祥、陈姿媚顶下后,改名为三
民书局,当时党外活动蓬勃,但是政府还不允许组党,常有警备总部官员来查书局里是否
贩售党外杂志,明著不好摆,暗地里老主顾一定都买得到。70年左右景气大好,又搬到三
民路21号,租一楼和地下室扩大营业,还借楼上补习班教室办演讲活动。
后来因每逢台风大雨就淹水,有次地下室淹到像游泳池一样,柴油发电机跟抽水机一起发
动抢救,结果员工都一氧化碳中毒送医急救,只好再搬迁。
现址中正路30号曾是丰原客运办公大楼,原想藉搬家的机会把招牌换掉,怕客人不习惯才
保留下来,但发票上公司名称是“山民”。陈姿媚说,老板15年前就到台北去实现政治信
仰,书店由她负责,“书很重、事很多,一点都不浪漫!”
叹台湾出版品渐减 翻译作品当道
沿袭“党外”精神,店内流传“前卫(出版社)的书打死不退”的说法,国民党、中共的
禁书、中国流亡作家的书,外面找不到的这里都有,也曾设台湾馆专区陈列;但近年台湾
本土作家的出版品越来越少,前卫、唐山、南天出版的很多书都绝版不再印了,艺术、雄
狮出版社的画册也少了,台湾馆的招牌只好悄悄撤了下来。
“有时在新书区绕一圈会觉得满失落的,都是翻译作品居多,即使我规定从大门进来一定
要是台湾作家的区域,可是越来越难,想要摆满书都不够。”陈姿媚观察,纯文学一直在
走下坡,除非读书报告要用,学生几乎不读,二楼原本都是文学书,因为离马路远一点,
是可安静读书的地方,但是文学书的业绩就是一直降,只好将大众文学搬到一楼推广。
阅读与出版的环境变化,陈姿媚感受很深:“去年到今年很多传统书局都收了,很多出版
社也都收了,最大的杂志通路商高见文化行销结束营业,去年遇到2、3家中盘商,要收之
前来文说要转代理,要我们退书,但书款没有退,他们就倒闭了,这些损失一般人看不到
。”
“维持书店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房租、人事是最大的支出,营业额下降、每个月都很紧张
,也越来越悲观了。”陈姿媚说,各书店都有生存之道,小书店挑书上架推荐给读者,丰
原三民的优势是进书速度快、种类多,“我常盘算新书要下多少量、要创造多少利润才能
维持营运,但我坚持不卖咖啡,怕有味道、有人声,希望顾客能安静看书。”
http://news.ltn.com.tw/news/culture/paper/123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