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冷战在亚洲》,中苏关系如何影响历史

楼主: p0pblg9876 (joe)   2018-07-01 18:57:32
Medium图文版:https://goo.gl/gUDuW6
战后本应和平的世界,为什么爆发冷战?东亚的韩战为什么发生?苏联出动军队杀死波兰
与匈牙利的抗议人士,其实背后是中国出手?中国与苏联共产好兄弟,为何最后闹翻?而
美国专家都预测不到对手苏联的灭亡,为什么苏联突然就灭亡了?那中国又为什么能够存
活至今呢?
这本《冷战在亚洲:沈志华讲演录》,正是在告诉我们,这些过去因为政治、资讯片段、
阅听喜好等许多原因,导致我们不知道的一段历史。
本书的内容,是作者沈志华2010–2013的十场讲演集结而成,主要是以2010年的演讲为主
,2011、2013各有一场,构成本书的主体内容。
作者的研究,运用了许多俄国档案、中国档案(许多现在又看不到了),同时因为没有美
国作为冷战“胜利者”、苏联与社会主义是“失败者”的默认立场,所以他能够在没有意
识形态的基础上,扎实地运用史料进行研究,得出与美国冷战研究相当不同的看法,而本
书许多部份即针对了美国学界做出了回应,并指出这种后设性的看法显然有误,以及为何
许多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其中的苏联史达林模式)的缘故。
这对只引进美国冷战研究的台湾,这本讲演作为入门,补充了相当另类的视角与史实,对
于理解当时的国际局势、东亚情势来说,很具有参考价值。
沈氏以带有现实政治关怀的问题意识:“为何苏联走不下去?而中国为什么走下去了?”
去研究历史。所关心的,正是中国该如何走下去,这就得要回头去看当时苏联为何走不下
去的原因。苏联一直是中国的借镜,研究苏联(包含中苏关系),对于中国具有某个面向
上的现实参考。
本书扣著这个问题意识,环绕着苏联史达林模式的兴衰、苏联的对外战略与内部问题、中
苏关系的演变和韩战的起源等大议题展开论述说明,并在此提出许多新观点,例如美国在
促成中苏同盟的作用、中国出兵韩战的政治意涵、中苏地位变化的影响、对美国冷战史观
的挑战等,具有相当的颠覆性或补充性,进一步对自身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
作者首先提醒我们,苏联的史达林模式垄断了社会主义模式的涵义,所以当使用此模式的
苏联崩解,美国人就认为苏联失败就是社会主义失败了,这也是美国史家带来的主流看法
。但是作者指出,这其实只是实践上的史达林模式失败,而非“社会主义”的失败。
而史达林模式是一种战时体制,战争时好用,但是承平时代有着诸多问题。苏联领导者必
非没有意识到此问题,但苏联最后没成功转变的原因,在于苏联错过了三次的改革机会:
认识到问题的列宁过早过世、二战带来的错误看法以及中苏交恶,不仅错过了改革的机会
,史达林模式更是层层强化,无法解决自身的问题,到最后一任总书记戈巴契夫时,已经
积重难返。
但中国之所以后来能改革成功,一是因为中国从来没能像苏联一样建立完整的模式(中国
建不起来,少数能成功都靠苏联指导),二来是毛泽东政治运动对整个国家的破坏,使得
邓小平能够在没有苏联那样的制度包袱下改革,第三,就是在中国改革时,没有像在苏联
改革时,盟友毛泽东出来捣乱的缘故(外在环境有美国的协助)。这正是苏联失败、中国
成功的一种解释。
其他有趣的部分,例如2016年林孝庭《意外的国度》出版时,讲美国希望毛也“狄托化”
,在前几年轰动一时,但沈志华早已透过档案与研究,提出过这个看法,指出杜鲁门与艾
奇逊对逼迫史达林所做的意外效果。沈氏并指出,这对中苏同盟关系、朝鲜战争的爆发有
著深远的影响,因为这逼使史达林丧失了旅顺港与中长铁路,所以史达林才推动金日成开
战,而毛泽东为了挽救因为取回上述利益、濒临破灭的中苏同盟,理解到军事上必败、但
政治上是必要的,才决心出兵,重建了中苏同盟的信心。
在欧洲部分,笔者曾读东尼.贾德《战后欧洲六十年》,当时对1957年苏联镇压东欧波匈
等地方的部份,只认为是苏联必然的行动。然而透过沈氏廓清中苏关系之后,才知道史达
林死后,中共在共产集团足以与苏共匹敌,甚至凌驾于苏共之上,处理这个事件,乃是赫
鲁雪夫请求中共的协助,最后的镇压、事后的安抚都有着中共运筹帷幄的身影。
这种下了毛泽东瞧不起赫鲁雪夫,想要取得共产集团领导权的巨大野心。所以毛泽东主张
世界核战争(因为只以为核子武器是大一点的炸弹,跟苏联对现代科技的认知有巨大差距
)、超英赶美大跃进(中国是政治大国,经济上也要超越苏联成为大国,才能领导共产集
团)等等自己的作法,与赫鲁雪夫背道而驰,挑战苏联的领导权与改革路线。毛泽东也不
断设计赫鲁雪夫与苏联,最终导致中苏同盟瓦解,毛泽东与国际相连的国内政策也走向更
加激进的道路,也是东欧集团最终与毛激进路线分离,选择与苏联同道的缘故。
如此的变化才导致了中美走向合作,中国又借此成功走向改革开放的缘故。沈氏的研究环
绕着自我的问题意识,最终得出了苏联史达林模式与中苏同盟历史的成败兴衰,深刻地影
响了中国与苏联过去、现今与未来走向的答案。这也成为作者解答自身疑问、分析古今与
以史为鉴的利器。
笔者跟著作者的思路阅读本书,对许多过去只限于理解美国、欧洲、台湾、中国、苏联各
地单独、片段的历史,借由中苏外交史,逐渐能够连结起来做整体性的理解,觉得对世界
历史有更广的认知。对战后世界史有兴趣的朋友们,读完肯定有一种对复杂的历史更深一
层了解的感受,本书更是有志深入者的入门砖,后面附有沈氏著作的附录,有兴趣深入的
朋友,也能从中寻找著作再作深入,推荐给大家。
作者: x111222333 (试验者)   2018-07-01 19:02:00
感谢推荐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