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ger图文好读版:https://doctorhsia.blogspot.com/2018/06/Transport.html
《贸易打造的世界》读后感--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贸易打造的世界》,在半年以来的棓哥征文书籍当中,不算是最厚的一本,但书中提及
的概念,算是迄今最多最庞杂的,接在《巴菲特写给股东的信》及《理财小达人》后面阅
读,可说是饶富趣味。
本书将两位史学家在《世界贸易杂志》(World Trade Magazine)的专栏文章,经编修后
集结成书;这两个教授,一个主修中国史,另一个则专攻拉丁美洲史,书中虽是各自论述
,却又交相印证--以史为纬,以地为经--从区域级事件的脉络,逐渐搭载出世界经济
史的整体性思维。
书里蕴藏海量资讯,几乎每个篇章都可以展开来讲!当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运输”,以下
就由此出发,跟大家提出我的读后心得--
--[贸易的本质,是追求更有效率的“交换”]--
或许很多人认为,贸易,是为了“积聚财富”,但那是贸易得到的“结果”;往更深层去
看,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在经济活动上,让每个人、每个群体、每个国家,能在“交换”
当中,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贸易直接间接地促进了人类在科研、文化、政治等各领域的
长足进步,且围绕着贸易主题,也延伸出经济、金融、管理、传播等各式各样的学问。
试想想,若把一个生于工业革命前的十八世纪人类带到现代的街道上,让他瞠目结舌的,
姑且不论那五光十色的霓虹招牌,或是川流不息的钢铁车阵,就让他走进巷子口那家 24
小时营业的超商--架上那琳瑯满目的多种货物、随手可得的各国商品、即热即食的便利
餐点、再来罐冰凉的啤酒--我想这就足以让这个古人完全“吓尿”啦!
孟子说:“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来到现世,何止千工、万工!能维持如此庞大且
复杂的“交换”与“连结”--这是欲望的功劳,这是运输的功劳,这是贸易的功劳。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世界,随之改变。
※ ※ ※ ※ ※ ※
“人类的历史,就是透过技术手段,不断延伸自己肢体和器官的过程。”--赫伯特.马
素.麦克鲁汉
--[运输改变贸易的六大发明]--
综观全书,加上我自身的见解,个人认为针对“运输”方面,在时间的长河当中,有六个
重大的发明--轮子、大船、蒸汽机、铁路、集装箱、互联网。
1﹒轮子:
远古时期发明的轮子,让人类可以更好地借助驮兽的力量,极大程度地增加了货载量;而
橡胶发明后, “轮胎”让动力机械的运转效率,再次得到大幅的提升。
《枪砲、病菌与钢铁》当中,提到美洲的一大劣势,就是在于缺乏大型牲畜类的物种,因
此在交通和军事载具上,落后于欧亚大陆,加上其他种种因素,以致于后来被西葡二国轻
易地征服;本书也提及中美洲的山区林立,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只能组织奴隶队伍--数
百名背负货物的“驮人”,跋涉数千哩去进行贸易--如此落后的运输方式,想必经济效
益比起欧亚是差上太多。
欧洲人在亚马逊雨林发现巴西橡胶树后,防水又有弹性的天然橡胶,就成为重要的战略资
源,英国和荷兰等强国还千里迢迢把橡胶树移植到东南亚密集栽种,以求达到最高的产值
,一战时合成橡胶由德国发明,但天然橡胶轮胎目前仍是载物负重的较佳选择。
《文明帝国四》的首发科技多半就是“轮子”,发展“轮子”之后,国家的工人才能建造
道路,也才能连结城市和物产,促进国家发展。(这里举游戏当例子好像歪楼了 XDDD)
※ ※ ※ ※ ※ ※
2﹒大船:
航运能搭载的货物,跟陆运完全是不同量级!大海,就是连通整个世界的大马路。
大航海时代,欧洲国家在造船技术上持续进步,以至造出能远洋航行的舰队,邻海的欧洲
国家,取得了天然的优势;先是葡萄牙、西班牙,接着是荷兰,再来是四面环海的英国-
-英国可以击败其他列强成为日不落帝国,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它组织了当时最
强大的海上武力,掌握了最多的制海权。
很多人会怨叹,先起步的中国,后来竟转为保守的锁国主义,白白浪费了大好的时机--
最大的大明宝船重达七千八百吨,比十九世纪前的任何英国海军船舰还要大两倍--在《
回到明朝当王爷》里,主角杨凌帮明武宗找回了郑和海线图和宝船设计图,解除海禁政策
,后来就顺风顺水一路开船到欧洲......真的有可能那么美好吗?
本书认为,限制中国向海洋发展的主因,很可能不是政策问题(当然明朝最大的外患来自
草原,所以国家重心后来转移到北方防御也是理所当然),而是“昂贵的木材”!
要造大船就需要庞大的木材做船桅,而在人口稠密的中国,大树难以取得,造船成本也就
因此“水涨船高”,在衡量市场效益后,中国商人以进行近海贸易为主,选择与印度和中
东的商人合作。
从数百年后的时空回望,当然会觉得中国很“短视”,但从当时人们的立场看来,稳当做
生意应是最合情合理的选择;西葡二国的全球大发现,或许也没多少“高瞻远瞩”--就
是在因缘际会下,交上了天大的好运。
航运在当今仍是世界运输主力,“巴拿马级”、“麻六甲级”甚至“超麻六甲级”的大船
陆续问世,搭载量上看两万个集装箱,等于一艘船能装超过十五亿双的鞋子!
※ ※ ※ ※ ※ ※
3﹒蒸汽机:
欧洲的进步,在工业革命后,可说是加速度的跃进,更大程度地把世界上其他国家抛在后
头!自此之后,欧美的价值观,正式主宰了整个世界。
不只在生产方面,从手工业到工厂,是巨大的转型,运输方面也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
大船不再倚靠风力或舵桨,机械动力克服了季节洋流和风向的限制,让船只能航行得更快
更远,甚至逆流而上。横渡大西洋的货运成本,从 1815 年到 1900 年共降低了九成五。
本书提出,“工业革命”很可能不是欧陆宰制世界的“因”,而是“果”,自大航海时代
起,其他大陆的资源和贸易被欧洲列强垄断,近乎是赤裸裸的掠夺--西班牙覆灭美洲帝
国后抢来的海量白银、大批非洲黑奴被运到异地种咖啡和蔗糖、为了摊平英国贸易逆差抽
起印度鸦片的可悲中国人--这些搾取来的财富,源源不绝地回流到欧洲,直接成为后续
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推手。
这很无奈,但“强者越强”的马太效应,在国际舞台上,是不灭的真理。
※ ※ ※ ※ ※ ※
4﹒铁路:
随着蒸汽机的持续研发,铁路和火车,成为了现代化国家的血脉!
机械载具比起牛马要可靠太多,在速度、载重及补给上有突破性的进展,也因此贸易不再
仅是围绕水域进行,得以能往内陆延伸。铁路降低了陆地上的运输成本,达九成五。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学者甚至认为,一个民族要具备建造和营运铁路的能力,才称得上“天
生适合”进行现代化!姑且不论这个结论有多么“倒果为因”,围绕着铁路运输,一个国
家确实需要做出许多改变,像是更精确的统一时区和有效率的货物装卸。
本书论及铁路发展的“头部效应”和“先发优势”--英国是最早发明铁路的国家,其轨
距是四呎八吋,沿袭著古罗马战车和运煤车的轮距,虽然之后的科学家发现这个轨距过窄
,无法搭载效率最优化的火车头,但重新铺设轨道的成本过高,且市场持续围绕窄轨投入
轮轴技术研发;不是最理想的英制轨距,后来仍成为世界标准,因为习惯使然。
《维多利亚二》的游戏背景是十九世纪的工业时代,当中非常重要的科技节点,就是发展
铁路,架设铁路的省份不只工业产值大增,运兵上也有加成喔!(又来个游戏梗还真玩不
腻啊 XDDD)
※ ※ ※ ※ ※ ※
5﹒集装箱:
集装箱的概念十分简单,就是一个标准规格的大铁箱--工厂生产货物后放进集装箱,直
接用货车、火车或轮船,把集装箱直接运到市场附近的物流中心再开箱分配货物--如此
大幅节省了转运时重新装箱的时间成本;更重要的,同一大小的集装箱能够在货轮上进行
层层堆叠,因此也降低了大量的航运成本。
其实在集装箱之父马尔柯姆.麦连(Malcom McLean)提出这个构想之前,也有人尝试过
类似的想法(甚至他第一批集装箱还是买前人的滞销货),只是他坚定地认为这条道路是
正确的,还把自己原本很赚钱的货车公司卖掉,毅然踏入航运体系。
但与上述的铁路发展史不同,具备先发优势的集装箱之父,并没有功成名就,他的公司在
亏损连连当中破产收场。
虽然集装箱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当时的整体运输环境并没有跟上,码头搬运工人的集体抵
制,物流并未确立标准化流程,码头的软硬件还没达到相应的升级,很多难题都需要一一
解决;就连“每个集装箱中只能装单一货物才能达到效率最高”,这个看似浅显的道理,
也是业界反复摸索十几年才得出的结论。集装箱改变世界,让运输成本再度降低了九成五
。
在技术与环境成熟时,整合各方相关资源,汲取前人失败经验,这是“后发优势”;如谷
歌和苹果,不是网络时代的第一批公司,但它们做出了最好的产品,进而跃升业界龙头。
※ ※ ※ ※ ※ ※
6﹒互联网:
互联网革命,不只是围绕在电商、新零售、智能购物或无人超商在进行;事实上,数位化
在改变人们消费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货物的流动方式。
航运因为成本的优势,所以仍是现代物流的核心,但是在几大国际运输公司的寡头独占下
,效率相对低下;繁琐的纸本凭证,让货物到港后很可能还在跑公文流程,浪费掉的不只
是这边停泊在码头上的船支,陆上的货车那头也是花时间在枯等。
如果能将所有凭证电子化,并且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于整体运输过程进行追踪和资源调配
,就能大幅减少闲置的产能;根据对亚太地区的估计,全面推行电子凭证至少能省下 44
% 的时间和 31 % 的成本。
航运巨头、专职跑文书的货运代理人和无作为的政府官员,就像集装箱早期的码头工人一
样,不是很愿意接受改变。
世界电商龙头亚马逊,目前已经卷起袖子自己干了--设立物流中心,取得海上货运代理
人执照,成立自己的货运航线,添购了一些飞机--亚马逊准备应用自身的平台整合优势
,来进行整体物流的管控;中国电商如阿里巴巴,也在进行类似的尝试。
※ ※ ※ ※ ※ ※
“物流是文明的一种标尺,因为它其实是在追求,用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完成物
质在空间上的转移。”--马徐骏.《新知报告》第 4 期:传统物流行业如何被改变
--[创新式破坏,破坏式创新]--
轮子,借助了走兽的力量;大船,借助了海洋的力量,蒸汽机,借助了死去动植物的力量
。
铁路和火车发明后,几乎所有的马和马车都失业了;集装箱发明后,几乎所有的码头搬运
工人都失业了--但当中,也有大量的新职业随之而生。
而在互联网时代,下一个被取代的,会是谁?下一个机会,会在哪里?
※ ※ ※ ※ ※ ※
从大航海时代到工业革命,欧洲列强挟著难以匹敌的武力而来,把原本旧世界的贸易规则
完全打破--新的秩序,在大批的尸体上建立。
像在东南亚,从荷兰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都是用武力威逼那些落后国家,成为他们产业
链的一环,以整锅端走的方式,获取垄断性利益,但有远见的莱佛士不以为然,觉得这种
况境不可能长久;他认为奉行“自由贸易”,把持着运输的黄金节点,吸纳往来其中所有
商人的资金,让贸易更便利、更公平,才能赚到更多钱;因此莱佛士抵抗著来自内外部的
压力,创立了新加坡,后来的历史证明了他是正确的--新加坡,成为东南亚最大的贸易
中心。
新加坡在 1966 年,也洞见了航运的未来,开始投注巨大的资金改装码头,兴建集装箱专
用泊位,因此顺利成为国际集装箱的重要中转港,目前新加坡一个港的货运吞吐量,比法
国全部码头的总和还高!
※ ※ ※ ※ ※ ※
中国人古代的刻板印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是
皇权和官僚体制,为了能更好的控制整个中国才形成的;但过度地追求稳定性,就让中国
在“创新”上落后欧洲大大一截,甚至到后来还沦为被列强瓜分的次殖民地 QQ
历史没有回头路走,更没有后悔药吃!在互联网时代,世界的变化太快,一味读死书准备
通过考试拿个“铁饭碗”,或许不再适合现在的年轻人了;刻意练习、跨界吸取新知、持
续保有对学习的热情,很可能是在新时代安身立命的主要原则。
还有--要对“贸易”有一定的认知--毕竟当今能跟美帝川普把臂言欢互相吹捧的,不
是我们的蔡总统,而是郭台铭总裁啊 XDDD
※ ※ ※ ※ ※ ※
“重大创新往往具备一种品质--横向连接。”--罗政宇.《罗辑思维》第 84 期:改
变世界的箱子
--[福尔摩沙的幸与不幸]--
书中提到,因为政治的因素,台湾十分“幸运”。
反清复明的郑成功需要后备基地,把原本准备把台湾建成产糖岛的荷兰人赶走了;满清取
得台湾后,没有规划很多的制糖区域,因为怕岛民太富裕,没有多砍树,也是希望原住民
保持朴素的狩猎生活--说到底还是为了方便管理的稳定性。
清朝衰弱,进驻台湾的外国人又开始大量制糖,直到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由于日
本也需要稻米的来源,所以才让台湾维持了产业的多元性。
被列强“规划”生产单一商品的地方,因为环境的破坏和时代的变迁,往往下场凄凉。
另外两个盛产蔗糖的岛屿,海地和夏威夷,一个现况悲惨贫困,一个则直接被美国并吞。
※ ※ ※ ※ ※ ※
也因为政治的因素,台湾,是“不幸”的。
出则有敌国外患,还是世界第二的大鲸鱼;入则无法家拂士,新闻上出现的只有八百壮士
。
台湾还在吵吵嚷嚷,拿夹娃娃来当小确幸,能源政策莫衷一是,金融改革裹足不前,在亲
中与反中的意识形态之间拉扯、内耗、争执。
有人可能会哀叹台湾的匮乏(某地方首长还说若能挖到石油就好呢 @@),然而同样是岛
国的新加坡,资源更少,但他们努力抓住各种机会,博弈、石化、贸易,努力拥抱国际舞
台,最近还举办了世所瞩目的川金会(有人还记得马习会也是在新加坡办的吗~)
世界熙来攘往,如何在变动当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考验著领导者的大智慧,也需要我
们相互的信任与团结。
※ ※ ※ ※ ※ ※
“你们是一等一的大疯子!我们深信我们死后,养活我们的土地也会养活我们的子孙,因
此我们安然离去,不为未来多操心。”--巴西原始部落的土著对远渡重洋前来贸易的法
国资本家所言.《贸易打造的世界》
※ ※ ※ ※ ※ ※
书中的“毒品经济”和“暴力经济”部份,也都非常发人深省,后续有机会再与大家讨论
;全书可说是牛肉满满,但毕竟是专栏文章的集结,整体性稍有欠缺,少数翻译语句不甚
流畅,需要您的反复咀嚼、细细品尝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