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joyceemi (joyceemi)
2018-05-19 16:52:44网志好读 https://justininvesting.wordpress.com/2018/05/19/the-attention-merchants/
在上一篇《注意力商人》的心得中,我找了一些书中提到的有趣案例,可以了解注意力商
人是如何来获取我们的注意力,再转化为某一种商业模式。这本书中虽然提到了许多在激
烈的竞争之下,最后甚至自己把自己的名声弄臭的注意力商人。但是,也提到有一派人认
为媒体的本质上应是中立的,反而应该利用这个工具将启蒙思想传递给观众,带来正向的
影响。
先提供一个我觉得近期最成功,我也超喜欢的例子:周杰伦的新歌《不爱我就拉倒》。
周杰伦之前几乎都是一年一张专辑,但是之前看新闻报导以后改成每三个月发一张单曲。
因为这样的方式能让每1首歌的关注热度比较高,更贴近歌迷。而最近发的这两张单曲《
等妳下课》与《不爱我就拉倒》,也真的一发就引起轰动,《等妳下课》目前累积6259万
点阅率,而《不爱我就拉倒》MV首日5/14就创下244万点阅率,至今已经累积730万左右,
并且引发众多YouTuber翻唱。
除此之外,为什么我认为周杰伦是成功的注意力商人,其中之一就是这次的歌词大家都觉
得很“俗”,狂被网友吐槽,但是这样反而引起广大的讨论,要不是“不爱我就拉倒”这
样“口语”的词句,又怎么会引发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呢?说到这,大家还不赶快再
帮杰伦冲一波啊!
我认为这本书的内容真的很有趣,但是因为里面提到的很多广告案例,都会让我想要上网
搜寻与回味,看的时间却会一直不断延长。让我了解到,发挥创意,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并引领风潮,打造出一个“爆款”,是一个成功广告的目标。
好的广告不但可以帮助厂商建立品牌形象,创造获利,更有可能让一个品牌浴火重生;而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提供消费者另外一种娱乐的效果,创造需求与购买欲望。就像
Facebook创办人马克·佐伯格曾说:
Mark Zuckerberg:“我不是讨厌广告,我只是讨厌令人厌烦的广告。”
所以广告是应被允许的,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注意力商人的成功案例:
名人效应
我们就拿最运动鞋品牌Adidas来说吧,之前听马徐骏专栏时听过一篇《Adidas复古营销:
爆款小白鞋的秘密》。大家都知道Adidas在过去两年把运动一哥Nike打得灰头土脸,好几
款球鞋always缺货外,股价也翻倍上涨,到底Adidas又是怎么再创巅峰呢?也许就可以从
Stan Smith这双小白鞋的故事开始说起。
Stan Smith 是80年代很有名的网球运动员与Adidas合作推出的全世界第一双运动员签名
运动鞋,在当年可是一项创举,后来带起了品牌和明星运动员合作的风潮。但是这双鞋到
了2011年时,却已经沦为折扣商品。
饥饿行销
2012年,Adidas将这双鞋全部下架,让消费者误以为再也买不到这双鞋了。2013年底,
Adidas开始出奇招,他将这款小白鞋开始送给明星、歌手等美国各界的知名人士,最令人
惊艳的,是在2013年11月,超模吉赛儿“只穿着”这双鞋登上了Vogue杂志。这时候如果
是我,我只想问:“告诉我这双鞋哪里买?”不过,大家发现市面上竟然没得卖?Adidas
使出饥饿行销这招,到了2014年,这双Stan Smith才开始重新上架发售,也引起一波抢购
热潮,2015年这双鞋卖了800万双。
当然,Adidas之后也陆续许多名人合作,将品牌打造成“运动时尚”。其他竞争对手也纷
纷加入阵列,我们现在逛街时都可以发现,运动品牌已经会区隔消费者的属性,不一定只
着重在功能性,而是加入潮流的元素,来打造品牌的时尚感。
社群网战
“在后匮乏(post-scarcity)的世界,分配不是重点,内容也不是重点。对话才是重点,
拥有人们的信任至上。”
除了名人与贵族的广告效应。另外还有一项掳获注意力的强大武器,那就是“社交”。不
论我们在电视媒体上投入多少注意力,大多数人对于于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家人和同事
,所投注的注意力不会少于对媒体的注意力。
在像无名小站、Facebook等这类社交网站开始普遍流行之后,我们从网络使用者,进一步
变成网络的参与者,部落格、Youtube让人们可以把自己的创意、心情甚至任何狗屁倒灶
的杂事都放到网络上,一个不小心还晋升为网络红人。
书中把网络成名又称为“微名气”(microfame)。“微名气不同于其他名流阶级,自成一
格,需要名人与“粉丝”双方直接参与,共同创造出这种名人,而且不仅创造者必须投入
,就连社群也是微名气的一部分”,他们会留言评论、分享反映影片、发送电子邮件,还
会张贴连结来建立网络名气。
注意力产业持续发展
有社会学家指出,脸书及其他社群媒体取代了“对他人的好奇、八卦和闲聊”,每个成功
的部落格都创造了一群追随者和自成一个小团体,这样的生态就像灵长类互相理毛一样,
不仅能培养亲密感情,同时也具有竞争意味,透过这样的动作强化一个人的名望和地位,
获取资源,促进社会团结。
这样的共享生态,虽然也有很多非常优质的内容提供者,但在吸引大量的注意力之后,不
可避免的还是会变成注意力商人手中的筹码。原本开放的网络空间应该是呈现更“真实”
,但事实上,它只创造出另一种“非现实”的领域,而且为了看起来真实,反而更容易误
导人。这样的生态到最后也变得不平等,相反的,它是由少数几个网站所主导,这些网站
吸引的人数众多,接下来就如长尾理论所言,处于最尾端的访客少得可怜。能坚持下去,
努力成为真正的注意力商人的部落客,他们的生活也并非从此美好,发现自己处于更激烈
的竞争中。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我的经验来自于我愿意关注的事物。”
这句话代表的意思是,我们所过的生活,取决于我们关注的事物,并且我们可以藉着我们
所关注的事物来定义自己。不可避免的我们很难抗拒外界诱惑所造成的影响,就如同我们
在多元思维这篇文章中提到的“自控力”,或是之前傅盛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认知框架,让
我们知道所谓的“自由”不仅是我们能有多少选项,还包括我们意识到有哪些选择。
人们想要取回注意力的控制权,但是这控制权不小心又因为受到诱惑而交出去,而且难以
戒除。诺贝尔奖得主理察·塞勒曾提出一个有趣的例子,他邀请朋友来家里用餐,餐前他
拿出了一大碗腰果放在那,没几分钟就被吃完,他看到赶快把腰果拿近厨房,免得客人正
餐吃不下,好玩的是,他把大家正在享用的腰果拿走了,客人竟然还很高兴呢。虽然这个
例子是用来形容人的不理性,但是媒体发挥的效力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变得不太理性”
,就像书中描写许多人的心声:“我恨电视,就像恨花生(腰果)一样,但我还是一直吃花
生(腰果)。”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啊!
取回你的时间与注意力
总之,从早期的海报、广播、电视,到后来的网络发展,第四萤幕手机的普及,科技的进
步让注意力商人可以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多,且手法越来越高超。注意力就像任何产业一样
,也需要不断的变化与成长。不过,就算是这样,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就如同钟摆一般
,且人性也是不会变,当注意力商人从越来越多获取的注意力中受惠,却给予观众越来越
少的回馈,定期的反抗是可以预期到的结果,就如同近期Facebook的新闻一样,一旦人们
发现注意力商人踰越了界线,抵制声浪与政府管制便会开始动作。
在现在的社会,这些广告与内容的大量讯息淹盖而来,人们往往都是在没有同意的情况下
,持续的被动接收资讯,但是也是有许多优质的资讯来源可以选择。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
注意力已经成为任人宰割的商品,我们应该反过来让我们的注意力在某种程度上去影响提
供讯息方,告诉他们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