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Jellicles] 生活在废墟

楼主: elish (elish)   2016-12-25 22:07:47
生活在废墟:你所不知道的考古学家与他们的一百种生活
只多了封面和连结的网志版: http://blog.yam.com/elish/article/193872928
生活在废墟:你所不知道的考古学家与他们的一百种生活
“本书不会提到恐龙出没,如果你期待的是研究恐龙的科学家,你就得去挑一本
古生物学家写的书。这本书所写的是考古学家的故事,他们研究人类及其遗留下
来的东西:骨骸、废弃物与遗迹。”
翻开本书第一页这段话便跃入眼帘,而且瞬间逗乐我……好,我要承认我原先并
没有期待看见恐龙,但如果有的话……嗯,当然没有。如同该段所述,这是谈论
现代考古学家之专业与生活的故事。从加勒比海小岛到希腊、从中亚到长岛,不
同的时代地点有着相同的坚毅热情。此外在现代考古学家还可能参与军事决策、
灾难和刑事现场鉴定,还有,你知道埋在土里的婴儿牙齿,看起来很像石头吗?
光看介绍就能发现这是相当多元花俏的作品,书不厚自然大多时候也都是蜻蜓点
水,整体偏向有意思的现代考古业界简介。作者玛莉莲.强森(Marilyn Johnson)
为了写作本书投入许多心力,除了阅读论文、著作和参观知名历史遗址外外,她
还参加各种田野班前往考古现址进行挖掘,并在考古学界的年会和活动中,结识
好几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考古学家。
她以尊敬的笔调记录自己看见的故事,让原始对考古学只有约略认知的读者,也
能感受到相关学术活动的苦与乐。大多数的考古现址都位于荒郊野外(就算不是
荒郊野外,多半也不是什么干净清爽的地方),日晒雨水蚊虫多、挖掘过程辛苦
又不一定能获得支持与肯定。如此严酷的工作真的只能靠深沈的爱才能撑下
去……呃,除此之外还需要健康的身体。
然后该说不意外吗?现代考古也面临经费越来越少的困境,甚至人类学与考古学
专业还是各大学系中“前(钱)景”最惨烈的学系。书中有好几位令人敬仰的知
名考古学家,她们的日常充满活力、拥有不错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正是一般人想
像中考古学家典型,我想也正是这些身影吸引了许多新人投入这行。
但相较于已然“伟大”的前辈,这业界内大多数的人显然过著几乎相反的生活。
本作中许多考古学家都面临严苛困境,收入少又不稳定,就职困难而且可能长年
缺乏健康保险,可能从二十岁做到六十岁全身上下财产只有一辆车……老实说这
些叙述读来很令人焦虑,然后看到有强者找了两年,终于找到正职专业工作时更
在内心替他用力欢呼。
唉,真的是靠爱撑起来的工作,完全就是倚靠爱……至于这爱来自何处?本书中
所有考古学家都执著于同一点,那就是为全人类保留过去活动的历史、那些已然
失落但却也因为留下了什么,所以仍尚未逝去的昔日──如果来得及保存的话。
就像“先生,林布兰又不见了:恶名昭彰的艺术品偷窃故事提到的,艺术品失窃
不只是财产的消失,更是人类文明的缺憾。而考古学界所致力保存的东西往往价
值没那么高(还会其于商业开发因素而被各种恶搞),可一旦没能完整保持,那
人类也将因此失去过往的重要环节。
那些曾经发生的事,可以告诉我们曾经、确切的发生了什么。有时也可以告诉我
们一个不同于既有概念的人类生存方式,为现代社会提供更多元的思考模式。但
这一切都要从“在对的地方用对的方式,把东西挖、取出来然后给予客观解读”
开始,而这也正是考古学家的专业与执著所在。
艺术品要是在未经考古研究的情况下进入商业管道,便等于失去了和原出土地的
脉络及根源,于是人类也将就此失去那些艺术品的原始意义和故事。这对历史和
文明无疑都是伤害,也是书中所有考古学家极力相避免的悲剧。这是与时间和人
性的竞赛,在永恒失落之前可以救回多少呢?
除了正统的考古经验外,本书也提及许多考古学家的新发现,包括在九一一遗址
时帮忙寻找人类亡骸(考古学家在鉴定相关物品时的眼力,是一般未受训练者完
全比不上的)、在伊拉克那样的惨剧后,与军方合作建立军事行动时该避开的文
化重点、现代的大寻宝家。以及总让人非常好奇的、如同CSI犯罪现场般的法医
考古学(虽然薪水还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可能性。
生活在废墟:你所不知道的考古学家与他们的一百种生活(Lives in Ruins:
Archaeologists and the Seductive Lure of Human Rubble)囊括了许多不
同领域的考古学家的专业与人生故事,是有趣又能让人知道很多新事物的作品。
既有正统且辉煌的研究典范,也有充满灰尘、汗水又缺乏资源的现代奋斗,考古
学家们各有特色与专精和各自的人生困境……不过如同本文一提再提的,无论如
何那股对考古浓浓的爱才是一切的动力来源、事物的核心,终归而言,我想这乃
是对存在这件事的执著吧。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