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介绍]《中世纪的人们》读后感。

楼主: fatisuya (伊达枫)   2016-10-03 16:25:33
http://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4276677
说起来,上海三联也是一间奇怪的出版社,默默的出这套经典人文书库,品质不甚稳定
,也不宣传,就这样放著等人去挖。不过它的确是有机会发现不错作品的,就像这本
《中世纪的人们》。
本书作者Eileen Edna LePoer Power,(艾琳‧帕瓦),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的经济史家,但她实际上较为人知的是在社会文化,特别是“底层大众”的研究成果上
。《中世纪的人们》就是她的成名之作,1924年发行以来再版、翻译成各种语言,历久
不衰。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对于社会文化的研究,不论东西方都早已充斥,许多普及作品也都如
雨后春笋般的问世,但这在一个世纪前却还是有待关注的空旷领域。艾琳‧帕瓦无疑就
是其中的先驱,她在本书前言即大声疾呼:“驱动历史前进没有底层大众的努力是难
以想像的,至今持续的忽略它们更是一种愚昧无知!”她以身体力行,撰写这本以中世
纪社会各阶层职业做代表,描绘出当时人们生活图景的小书,引起大家的关注。艾琳在
农民、旅行家、修女、主妇、商人之中各挑选了一个真实或代表人物,运用任何可得的
史料,从正面或侧写,告诉读者他们在所属的时代是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
我个人印象较深的是,她在旅行家部分选择了著名的马可‧波罗,并认为此人之所以没
有在游记中提到长城跟裹小脚,纯粹是因为他站在太“上层”的角度去观察,所以可能
忽略掉了一些事情,又或者是,出于人类记忆的限制,马可只是不小心忘记了而已。另
外一个更有意思的是主妇的部分,爱琳引用的是一个资产阶级丈夫写给妻子的“守则”
,里面讲述了做为一个“有教养的贤妻”的所有必备技能跟礼仪,撇开什么女权之类的
不谈,如果拿来个中国宋代以后关于女性的规范比较,应该可以得到更多发现。而且爱
琳指出,由于那对夫妻是老少配,丈夫知道自己必定死在妻子前头,但他“不希望妻子
嫁给下一个老公时依然无知的像个新妇”,所以才会教育她。但作者又说“其实大部分
的丈夫还是希望妻子能够守贞,虽然大多是不可能...”这段还颇令人莞尔。
中文版引用的是之后的修订本,作者的同事在艾琳过世后把她一些有关的文章整理后,
也编入新版中,做为补充,所以多了第一章“先驱者”。这是艾琳编写的,关于罗马帝
国崩溃前的四至六世纪的高层众生相。虽然这不符合本书的宗旨,但本来要求那段史料
匮乏的年代,撰写一份详细的底层生活史就是苛求,这几篇被收录的原因,是作者的观
点仍然放在“生活”的方面,并与当时的大环境连结,做出宏观的结论,这种“以小观
大”的眼光令人称道。
这个补充的第一章的主旨,在于点出,罗马帝国晚期,整个国家社会都处于逐渐衰退阶
段,但观察当时的上层结构的人们,却依然醉生梦死,夜夜笙歌,仿佛这一切都与他们
无关。过去的那种公共精神已经是明日黄花,从精神上死亡的贵族也预示了帝国的无可
救药。而艾林撰写这篇时,正值三零年代欧洲风起云涌的时刻,当时法西斯横行,英、
法面对希特勒只能姑息养奸的“绥靖”,作者直斥这种“不作为”也是一种罪恶。她举
罗马崩溃的故事,无疑是用来警醒当时的社会大众,可惜却被忽略。而对艾琳来说最遗
憾的,大概是她没有活着看到大战结束吧。她的警告放在今日依然有用,也有许多学者
做出跟她一样的判断,但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历史唯一教导我们的是,
我们永远无法从中学到教训。
初读这本书,我联想到的是另外一位女性史家芭芭拉‧W‧塔奇曼,她的作品近来大量
的引进华文界,无疑是个好消息。而艾琳做为前辈,个人认为她在整理史料的能力跟
幽默感显然是略显逊色,本书中后两、三个篇章比较过于琐碎跟枯燥,有点可惜。但不
管怎样,这本《中世纪的人们》依然是个值得一读的作品,如果你特别喜欢这个主题
的话。
作者: hwider (海里的星辰)   2016-10-03 16:41:00
感谢分享
作者: hewittboy (鸟巢)   2016-10-04 00:25:00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