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我的名字叫红

楼主: coffeeday (Keep Running)   2016-09-15 23:50:09
http://pinkbee35.blogspot.tw/2016/09/blog-post.html
(网志图文无音乐版)
体验过帕慕克(Orhan Pamuk)《纯真博物馆》钜细靡遗的枝微末节,
兴高采烈入手《我的名字叫红》没多久,
那阅读速度缓慢造成的沮丧,似无法罢手的记忆,突又涌上心头。
多亏了日前失败的土耳其政变触发一窥究竟的兴致,翻开序曲。
只是,帕慕克那繁复的写作技巧,
令人沮丧依旧。-_-
第一页,预告了一如帕慕克往昔的叙事风格,
细致,深刻,对突如其来的“我”是谁还摸不著头绪,勾引著翻阅下一页的兴趣。
发现,原来整本书中的“我”,其实是每一个人,
是尸体,是狗、马、树、金币、是凶手、是男女老幼,是生物非生物,是万物,
透过每一个“我”,编织出完整的故事拼图。
这是16世纪末,位于鄂图曼土耳其帝国伊斯坦堡的故事,
关于信仰,关于爱情,关于谋杀,关于艺术风格。
全书以“细密画”(Miniature),这项精致艺术作为骨架,
以布拉克与莎库儿纠缠的爱情故事为骨肉。
"细密画源于波斯,因此也被称为 "伊朗细密画"。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古代曾是波斯帝国
(550 –330 B.C.)的一部份,因此也传承了这门独特的工艺。那是一种精细刻画的小型绘
画,最大的特色是画面细节的精致细腻。
而伊斯兰教信仰为绝对的一神论,即对唯一真主阿拉的顺从,伊斯兰教反对崇拜偶像。
因此,伊朗细密画的人物及动物形象皆来自阿拉眼中的世界(抽象),而非画家眼见之实(
写实)。"
鄂图曼土耳其帝国的苏丹秘密委制一本伟大的画册。
但在制作过程中,
有一位画家被暗杀了,接着画册的委托人也被暗杀了,
苏丹给了三天时间让男主角找出凶手。
一册仅仅10页的画,却能衍伸为5百多页的小说,
简直如同秦始皇兴建阿房宫,
如同西班牙盖了百多年还未完工的圣家堂(Sagrada Família)般宏伟壮观。
但若你以为这只是本侦探小说(书背的文字为了吸引读者,的确会让人有如此印象),
就太过小看以此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帕慕克。
善于描写文化间交会与冲突的他,
抓牢生活与信念间的漫长煎熬与冲突,
刻划那股不静下心来感受,就难以体会的灵魂。
东方与西方对于艺术风格的迥异,竟能引发杀机,
在没有经历过战争、思想斗争、宗教仇恨的承平年代,难以想像。
但当绘画不再单纯只是一门艺术,而牵涉到复杂的政治正确,
“重要的不是内容,而是思想的形式。重要的不是一位细密画家画了什么,而是他的风格
。”
在本书之前,对于细密画这画风完全不熟悉不了解。
现在明白了,传统细密画的正统平面视觉构图,相较于法兰克人的欧洲透视法,
泾渭分明。
宛若文字狱、白色恐怖,那种非敌即友的指控,
趁机埋藏了多少猜疑,多少心眼,多少原先存在的种种怨恨,
在旁人,在读者,在千里之外的不相干者眼中,
如此杀机与念头,无异于荒唐一场,
但置身于其中,却是生死的瞬间抉择。
为宗教、为政治服务的一幅细密画,耗费的精力、人力、眼力、金钱物力,
令人难以想像,
那些画了一辈子造成双眼失明,或因得知过多秘密而遭遇不测的细密画家,
到头来,其作品不过是让苏丹锁于宝库内的众多藏物之一,
甚至流落到王子公主涂鸦的绘本,
不胜唏嘘。
因不曾了解,而难以明白的画风之争,
仍旧为帕慕克细致的文字功力折服。
“该如何向一位从来不知道红色的人解释红色?”
“如果我们用指尖触摸,它感觉起来会像是铁和黄铜之间的东西。如果我们用手掌紧握,
它则会燃烧。如果我们品尝它,它将极为浓郁,像醃肉一般。如果我们用嘴唇轻抿,它将
会充满我们的嘴。如果我们嗅闻它,它的气味会像马。如果它是一朵花,闻起来将会像雏
菊,而不是红玫瑰。”
每回阅读这种充满色彩、图像、地理位置的书籍时,
总盼望着,翻过这一页文字的描述,
下一页就能飞跃出活跳跳的画像,安慰我那空乏的想像力。
失望之际,也还自我期许著,
至少看完这本以"红"为名的书册,
往后当有人问起,
“请形容一下你所看见的红色”时,
能有比炙热、狂野、华丽,更引人入胜的话语。
是如此期盼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