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我读《那年春天,在车诺比》

楼主: kingandlinus (bill)   2016-08-04 15:14:36
原文转自:http://linus0604.pixnet.net/blog/post/31632634
我常觉得去讨论要不要核电这件事情其实是很TRICKY的,正反的论战经常没有一个答案,
好比你知道了核电的危险,但要用太阳能或其他供电方式来取代却又未到完全。好比你知
道了其他的供电方式安全性较高、对环境负担冲击没这么大,但核电却是当时候为了解决
火力发电的空气污染、水力发电的有限、太阳能发电刚起步、生质能发电的局部性而诞生
的。
看看当时核电带来的未来期许,是一个低污染且可以满足全人类所需电力的新能源,可是
人们似乎就在它发生问题之后开始谴责它的存在正当性,不论支持与否我们的表现都活脱
是个政客,随时可能将手中的棋子当成弃子,因为我们所衡量的可能不是正面的问题,而
是问题背后带来的潜在利益冲突。
所以有一段这么长的论述,或许就是因为看完了这本图画书后我感觉到的背叛。车诺比核
灾是近代重大的环境灾难,核灾发生之后,苏联政府处理这个问题相当失败,它牺牲了许
多人去清理这些辐射源,周遭的居民因为辐射污染的缘故异常早夭,促成了环境破坏和生
态系失衡,同时因为气流关系辐射源在全球移动,造成了世界性的恐慌。相同的情况是不
是后来也发生其他如福岛核灾的例子呢?
往后,车诺比变成了一座死城,留在那里的人被遗忘了,选择性的消失于群众的注目。
艾曼纽‧勒帕吉在2008年接受图画参与者协会的邀请,前往车诺比,希冀透过画家笔下的
风景来引起民众的注意,不只是艾曼纽及另一位画家,同行者还有音乐家,一起深入车诺
比的核灾区及周围区域,与环境对话,也与留下的人们对话。或许难以想像辐射的影响如
此深远,然而还是有一群人留在当年的核灾区域生活,所留下的不仅只是废墟,而是被遗
忘的地方其实早已被时间填满,不论是掉落在那的洋娃娃,还是藏身在树林间的公共汽车亭。
或许车诺比核灾将人们推出了生活圈,然而时光冉冉,却不会因此而停下。
艾曼纽在创作的过程中,犹豫着用什么色彩去描绘他所看到的,反复在真实与接近幻想间
去使用颜色,代表着了无声息的暗色,或是充满生命张力的彩色,他犹豫着,观看的读者
也犹豫着,我在想是要接受这样的事实还是继续去想像那里的荒芜和不安。后来从摄影集
《半衰期:车诺比核灾30周年纪实》上所看到,色彩一直以来都不曾离开过车诺比,看不
到的辐射依然在,可是环境持续活着,在人们离开之后,时间会填补破洞,创造出一个没
有人存在后的稳定生态系。我才终于确信,不是车诺比失去了色彩,而是我们习惯的记忆
套上了黑白。
交叉的文本,让我注意到最不被环境所需要的或许是人也说不定。例如,在我图书馆外面
的庭院原来有三棵小叶南洋松,越长越高,路过的民众多年前因为觉得压迫感而找了地方
议员来处理,要求图书馆在专家的建议下修剪树木,后来树木剪了,其中一棵也因为台风
倒了,为了安全又再度被要求将剩下两棵树绑在一起,变成了现在两棵树相互影响无法笔
直成长而有主干弯曲的情形。如果没有人的话,或许他们就是自然的生长自然的倒落自由
地开始和结束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的介入让一切都复杂多了,我们加诸了太多在环境上面
,然后环境回馈到人身上的还是自己要承担。
在这本书中,有个场景是树林中负责清理辐射的清道夫全身武装推著一个没有任何防护的
婴儿车徐徐而行,需要被保护的幼小生命在想像中曝露在辐射当中,异常清楚的表现出生
命的重量。我曾经在画家犘陀.撒洋 的系列《焦点模糊》看过相似的表现方法及构图,
究竟什么东西才是重要的呢?是看不清楚的还是看清楚的,构图的对比发出了强烈的质问

关于反不反核,我看不到这本书想提出的立场和质疑,反倒是生命的重量,在艾曼纽的笔
下,有意无意被提起所谓的羁绊其实只是心与心的距离而已
作者: inly0506 (Chai)   2016-08-05 22:30:00
推这本,看完会想去读车诺比的悲鸣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