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部落格版:http://mizuya.pixnet.net/blog/post/43781644
纯文字版:
跟很多人一样,会知道这本书是因为茱莉安摩尔演了由本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并且深
获好评,所以也引起我对这本书的兴趣。刚好在图书馆也看到这本书,当然很兴奋地赶快
借来先睹为快囉!
本书的主角爱丽丝是哈佛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原本的她自信聪明、风趣迷人,学
识渊博,不仅家庭美满,在自己的专家领域也独领风骚,有至高的学术地位。但是有一天
她发现自己熟悉的一切开始变了样,曾经信手拈来的自在演讲,现在不再挥洒自如;出去
跑步时,突然发现自己找不到回家的路。于是她开始求助医生,经过检查后,发现自己得
了早发性的失智症。这一切犹如惊天一槌击破她平静满足的生活,生活的碎片就像她逐渐
丧失的记忆,再也找不回来。爱丽丝与家人只能重新开始学习新的生活方式,重新适应患
有失智症的她与以前再也不一样了。
本书是从病人爱丽丝的角度来书写罹患阿滋海默症面临的挑战与变化。也因为是以病
人为主体,所以读者可以感同深受爱丽丝的困顿不安、徬徨无依。爱丽丝面对的不仅仅是
记忆的丧失,包括她的人际关系、个人的认同也产生变化。“我是谁?她是谁?他们是谁
?我在哪里?”这些问题就像鬼魂一样缠着爱丽丝,最糟的是随着时间过去,得到正确答
案的机会越来越小,答案也越来越不确定。这就像总是考100分的资优生,有天拿到考
卷,绞尽脑汁,题目却怎样也看不懂。对爱丽丝来说,那种明明过去易如反掌的事,现在
却犹如被风吹走的风筝,怎么追、怎么赶,都抓不住那条控制的线。那种逐渐无法控制自
己生活的感觉,那种熟悉事物对你越来越陌生的感觉,着实令人心惊啊!
但是透过本书,也开始让人思考,“人的价值”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曾经我们从
小到大致力奋斗争取的一切-用才智努力得来的成就与地位,如果在我们失去所谓的“才
智”后,是否就代表我们这个人毫无价值,甚至被鄙视呢?当我们没有能力再“产出”、
与他人“沟通”后,是否代表这个人的声音就可以被忽略?(就像约翰执意去纽约,没有
问过爱丽丝的意见)我想生病或许可以代表我们已经不再有那个能力胜任那个位置,但是
之前所付出的努力却是不容抹煞的。
其实我觉得罹患阿滋海默症就像一个解离的过程,这种病将我们从幼年时期学得的社
会化,逐渐地退掉那件社会化的外衣,回到最初最原始的样子,所以到最后,我们剩下的
感受也最真实、最直接。所以最后她的女儿才会要她听她念的剧本,毕竟现在的爱丽丝是
最不会掩藏心里感受的了。(当然我相信书里描述的是一种比较理想美好的状况,有更多
病人的情况是更糟的。)
最后还想提一提书里家人对待爱丽丝的方式。其实我觉得作者描述的算是最佳状况了
,爱丽丝的儿女都理解并接受,也会帮忙照顾她。爱丽丝的丈夫约翰反而是最无法接受她
的人。一开始的拒绝相信,到后来仍然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让爱丽丝想再多利用剩余时间
与他相处也无法。不过我确信约翰是爱她的,只是爱丽丝变得这么多,与以往的她大相迳
庭,所以他也不知道如何与她相处了吧?可见家里如果有罹患失智症的人,配偶的感受首
当其冲,而且也是最需要关注的,同时也是最需要重新学习相处方式的人。
结论,本书非常贴近如实地描述罹患阿滋海默症病患的生活。可以说透过作者的书写
,给予对于不了解这种病症的人一个详尽的介绍,甚至让读者能够对这样的病患更有同理
心。本书推荐给所有人,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