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o大把这个问题扩充成精彩的讨论~
前面那位认为引述太多,是因为编辑能力不足的问题
虽然觉得其言荒谬,但可以理解他说出这种话的缘由
因为该版友认为──
编辑应该要主动做出删修的取舍。
这时候编辑面临的两难是,应该选择作者,还是选择读者?
选择作者的话,可能会变成原原po看到的那样,1/3注释比例,
而且作者写作一定有它的逻辑,轻易把附注融入正文?
一定会造成某种程度的阅读障碍与逻辑错乱。
这并不比另外加注好多少。
选择读者的话,可能就是为了让版面清爽而删注解
但我非常认同o大的两点:
1.虽然不看注释的“也许”比较多,但想看的人比例有多少,不是那么容易拿捏
2.编辑不一定有专业能力决定删除哪些注释
所以上述两者都会有问题。
因此我认为编辑应该依书籍的类型和自身经验做判断。
例如如果是这本书: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1895
一本图文并茂的社群发文教学书,
是给强调实作和成效的行销人看的,
版面清爽活泼相当重要,若这种书出现密密麻麻的注释,恐怕就不适合这群读者
但如果这本书的话呢: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41589
这是一本纯文字书,书中提到很多心理学实验,
例如太阳眼镜作弊实验,大猩猩传球实验,
内容一定只是带到一部分,
但注释可以帮助对心理学很有兴趣的人,去找对那个实验说明更深入的书。
所以我相信群学那本书,绝不是编辑功力不佳,
而是他认为这样做,是“依书籍的类型和自身经验”做的最佳判断。
※ 引述《omamori (お守り)》之铭言:
: 前一篇的推文,有网友觉得注释太多会想影响心情,也有人觉得“有点多”,
: 原 po 好像也觉得“有点亏”,我想差别可能是在看待注释的方式吧,
: 如果觉得注释“没用”,那“多花钱”自然就觉得没有必要。
: 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感觉,不同看待注释的方式,是很自然的。
: ※ 引述《souldragon (太极螺旋)》之铭言:
: : 要看是什么类型的书吧?学术书籍备注和参考文献当然不能删
: : 其它就还好 若是翻译书引注的部分全部都英文根本没多少人会看
: 其实很多非文学类的书都会有注释和书单,并非只限于学术书籍。
: 文学类的书我比较不熟。
: : 打电话来骂 要看这种人有多少 可能不到千分之一?
: 另外一点就比较有趣,即使我们直觉可以认定全英文的注释没多少人会看,
: 会打电话来骂的人也是少数中的少数,但我们怎么判断,究竟“没多少人”
: 是“多少人”或者“多大比例的人”?
: 只有 1% 读者会看,所以可以拿掉?若有 10% 读者会看,还可以拿掉吗?
: 如果是 15%、20% 呢?决策的临界点在哪里?又,如何判断每一本书的临界点?
: 对编辑或出版社来说,这应该是无法判断的(尽管直觉是“很少”),
: 所以只能主观地取舍,而每一家出版社的做法可能都不同。
: 或许也没有所谓的对错,差别只在于
: 要不要去照顾那(我们自认为)“少数”读者的需求?
: 但相对的,少数读者对知识的完整性或延展性的需求,
: 代价可能是多数读者必须多花一点钱。
: 今天,当我们自己是没有这种需求的多数时,说“拿掉”是不痛不痒,
: 但是哪天当我们变成是有特殊需求的少数时,会不会仍旧希望自己的需求能被照顾?
: 这中间的取舍,每个编辑、每家出版社都不同。
: : 通常这类人就直接去看原文书或查论文了 比例上少之又少
: : 我看过最多注释和引注的是黑天鹅效应 超过50页
: : 不过这本是快500页的砖头书 也没超过正文1/5
: : 备注比例1/3是很夸张的页数 表示正文没什么内容?
: 有时候“有没有内容”并不完全靠字数多寡来判断。
: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不晓得您是否看过数学系的课本?
: 相传“越薄的课本越难读”,因为作者把很多证明与论述过程都用 trivial 一语带过,
: 但是对学生来说,那根本一点都不 trivial 啊 XD
: 字数多寡,和有没有内容应该很难直接判断,并不是字数越多就越有内容。
: 如果附注占到三分之一的比例,可能反而要怀疑内文是不是“太有内容” XD
: 也许是作者为了不模糊作品的焦点,或者不打断读者阅读的流畅性,
: 而把许多旁征博引的部分都放到最后的附注去了。
: : 例如我也看过有些占星书 1/3都天文星历 时区表之类的
: : 那些资料再查万年历就好了 附在里面占内容我应该不会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