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志全文版:http://deadcatchen.blogspot.tw/2014/08/blog-post_17.html
说实在话,阅读《盛夏的事》,不是一件令人放松、愉快的事。没有畅快淋漓的感受,
更多时候,我必须掩卷,停下来思考作者深奥、艰涩、诘屈聱牙的文字叙述,但又不
可自拔地要读。已经不只一次在林俊颖的小说、散文中,读到他的“文字炼金术”,
例如写作《我不可告人的乡愁时》时,每天只写五、六百字,下笔如铸一剑。这样专注
于文字本身,正如《镜花园》所揭示的:“在最枯荒无援的时候,唯有食字疗饥。”
本书由三个部分辑成:“蜂巢”、“夏天的合音”、“大城小镇”,以散文笔法讲述作
者在不同时空下的人生经历,像是冷气空调里的隔板间,无心上班族;家族叙事,脱农
入商的奋斗史;还有对都市生活人类学家般的观察。但如果读者以为通过文字的关卡,
就可以直指作者的思想核心,那可能要大失所望了。至少我感受到的是对世道人间不带
热情的冷眼旁观,不免又令我想起‘荒人’。
对比十一年前出版的《夏日微笑》,《盛夏的事》精炼脱俗,超凡,毫不松散地宛如父
亲浆白的衬衫,又像僧侣般刻苦毫无余裕,是以极为严厉的目光回望所来径。因之也不
免加入了道德笔法,每篇结尾往往必须给予教训。就是读到这里,令我觉得,林俊颖毕
竟是老了,而我原本以为奋进一生的荒人是不会老的。我所说的老,不是指年岁渐长、
体态衰老,而是一种心态上的回归,在无所依从时归附了传统,像是乡愁、血缘,像鲑
鱼回返出发的原点,回流,在我而言是一种不进则退。
这么说不是因为我带着锐利的手术刀,评析一本我所爱的散文集。在网络上键入“林俊
颖”加以搜寻,在二○一一年第一本长篇《我不可告人的乡愁时》之前,鲜少为人讨论
,报导说他个性低调、避世、谦退,于是我们对作者的认识,只剩下他的文字。穿越时
空,我们来到相同的地景,那是台中市中正路上的中央书局。在〈梦中的书房〉一篇中
,作者透露了少年时期从彰化越区就读的一则往事,我读着他提起我幼时熟悉的街道名
称、回想自由路上高大的椰子树,猜想他笔下所为升学率第一名的中学,应是居仁国中
吧。记忆里,中央书局正如林俊颖所描写,是日治时代的现代化建筑,外观简洁,脑海
很快搜寻到它的图片,那是外婆与阿姨逛街时,我最爱流连的场所。年少不知中央书局
的时代背景,它在政权转移的过程里,曾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觉得青春的苦涩,作者
如下感慨:
那时我也一无所悉我个人的梦中书房竟然是创立于一九二六年,日据时代是台中
地区文化界人士诸如林献堂、叶荣钟、杨逵相濡以沫的场所;一九四七年,谢雪
红的二七部队就在二楼成立舆论调查所。
一个时代已经轰轰烈烈燃烧过了,书架上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在同一空间,神鬼
默默,我踩先辈的足迹而懵懂不知。
因着林俊颖的描述,我再一次回到了幼时居住的中正路街廓,回想起小学第一次上书法
课买字帖就在中央书局。斜对街便是我出生的惠华医院,同样由圣母圣心修女会所创办。
我曾以为世界就是那样大了。即至今日,中区没落,都市中心往西迁移,走过中正路只
见一片破落废墟。我也会顾影自怜,想我走过的痕迹已被抹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