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心得写好后放了十几天,推广一下。
网志版
http://kai-record.blogspot.tw/2014/06/Robert-Fortune-and-his-advanture.html
作者:莎拉‧罗斯(Sara Rose)
译者:吕奕欣
书名:《植物猎人的茶盗之旅:改变中英帝国财富版图的茶叶贸易史》(For All the
Tea in China: How England Stole the World's Favorite Drink and Changed History
)
出版社:麦田出版社
出版年月:2013年6月
见到莎拉‧罗斯的书,《植物猎人的茶盗之旅:改变中英帝国财富版图的茶叶贸易史》上
市,心里感到十分复杂。首先我很高兴能见到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因为内文的主角,也就
是书名中的那位植物猎人,正是我在硕士班时的研究主题。另一方面我也觉得有些遗憾,
因为本来要将自己的论文改版成普及读物,可是一本这么棒的作品已经问世了,相形之下
我的论文就太过枯燥乏味了。
要谈这本书,得先稍微带一下世界茶叶史。我们都知道汉人是世界上最早懂得泡茶的民族
,其他地方的民族或许知道茶叶的好处,例如景颇族,不过对他们而言,茶叶是拿来醃著
吃的。这也不奇怪,相传葡萄牙人将茶叶引进欧洲时,一开始人们还不懂得如何泡茶,索
性将热水将茶叶泡开后,倒掉茶水,将茶叶沾盐跟奶油混著吃(天啊!)。后来人们懂得
如何泡茶后,才将这个习惯渐渐传开。十七世纪时,葡萄牙公主凯萨琳(Catherine of
Braganza, 1638-1705)嫁到英格兰,也将饮茶习惯一并传入,从此英国人与茶结下了不
解之缘。
十九世纪以前的英国人要喝茶,当然得从中国买。可是中国人的脾气实在难以捉摸,1757
年,清廷下令关闭了江苏、浙江、福建三个港口,仅留下广州通商。面临随时可能关闭的
广州,再加上英国对于中国的贸易逆差,他们决定将派人窃取茶树幼苗,移植到殖民地印
度,发展印度茶业。是的,也就是说,人们熟知的阿萨姆红茶,就是那时候的产物。
这本书就是在谈植物猎人福钧(Robert Fortune)是如何在中国人的眼皮底下,偷偷地移植
中国茶树到英属印度的故事。为了达到目的,这名英国人得先学会讲汉语,可是面临各地
不同口音的方言,他也得拜托中国仆人帮忙翻译。外国人的服装与发型非常引人注目,如
果要潜入不准洋人通行的内地,福钧得剃掉前额的头发,结上厚重的发辫,再穿上一袭名
贵的服饰,将自己打扮成远从长城另一头过来的官人。尽管已经打扮成中国人,他还是得
面对四周虎视眈眈的民众,随时都可能识破他的身份,抢走他所有财物。就算把植物运上
了货船,不代表危险就已离去,他仍得小心突破中国海盗的防守。要知道十九世纪的中国
沿海,连普通渔民都可能随时变成海盗。
很棒的故事,不是吗?
同样的故事,我写成论文受到口试委员的好评,因为福钧的冒险本身就是好故事。然而,
倘若我的论文是六十分,罗斯的书就是一百分,我实在太佩服她了。其实福钧留下的资料
不多,除了他写的四本游记以外(三趟中国旅行加上一趟日本之旅),其他就是写给植物
学者的信件。虽然史料用Google Books都找得到,要说成漂亮的故事却也不容易(光是读
完就累死我了)。至于罗斯用的史料不仅只是四本游记以及往来信件,她还结合了大英图
书馆的东印度公司档案,并且运用想像的笔法,串成一则精彩绝伦的大冒险。如果你只是
读史料,绝对感受不到那种惊心动魄。
其实早在好几年前,我就读过此书的原文版,不过作者的文笔用词比较多变,对于英文不
佳的我,某些段落读起来有点吃力,当时也就草草看过。在此要称赞翻译吕奕欣,他的翻
译不仅忠实且优美,还替作者挑出一些小错误,或者补足了细节。例如在167页里,注脚
中说明了他找到一首诗的正确中文名字〈采茶词十三首〉;在209页的注脚,他找到
Barracoon的俗称,“猪仔馆”,即华工受骗后待的监舍。阅读了此翻译书,添补了过去
我未曾注意到的细节。
面对资讯爆炸的现代社会,现在能够坐下来,花个几小时做深度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如
果你很久没好好看一本书,正想摆脱手机,享受片刻的宁静时光,这本书绝对是你的好选
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