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看中国超夯“共享自行车”在台湾为何会失败

楼主: sony577 (双姓:《姓名权》平等!)   2017-07-13 01:26:00
oBike占用机车格惹民怨》2大原因,看中国超夯“共享自行车”在台湾为何会失败?
2017.07.11
“无桩式共享自行车”的oBike服务,在车辆大量投放至新北市后,引发违规停车、占用
机车停车位、自行车架的争议。根据中央社报导,台湾奥致网络公司声明投放在合法区域
,有民众投诉将会在一小时内排除,但新北市府强行公告将合法投放变成违规,自行车遭移
,公司将依法提诉愿。
共享自行车的应用在中国、美国及欧洲等自行车大国在近年已有长足发展,其中又以中国的共
享自行车发展最火热。共享自行车在中国主要一线城市发展最盛,主要归功于城市的公共交通
建设规划赶不上都会人士生活的实际需求。
之前在上海生活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共享自行车真的能解决我每天上班或者是到某些地方晃
晃的通勤问题,因为我所居住的地方其实离我所工作的张江高科园区办公室不远,但要前
往地铁站的路上公共汽车却很不方便,短短一条路常堵车延误很多时间,也经常碰到挤不上公
车的窘境。
此外,地铁站下来之后到办公室的路程竟然没有公共汽车,也没有像YouBike那种公共自行车
,所以几乎都用走的,一走就是15分钟。这种例子显示,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有无数
的白领存在通勤最后一哩路不易抵达的痛点,所以滴滴打车、共享自行车才能这么受到都会
人士的爱戴,其中又以共享自行车是最低成本解决此问题的交通工具。
台湾是适合无桩式共享自行车的新兴拓点市场?
就在中国无桩共享自行车品牌mobike、ofo等不断获得更大的融资、甚至要拓展国际市场的
同时,共享自行车所产生的问题仍然待解。
共享自行车先行者mobike和ofo一直以来面临自行车被盗、损毁、占为己有以及乱停等乱象,
新进市场的后进者除了须面对同样问题以外,在未获得能比拟mobike和ofo的庞大资本条
件下,做不出差异性就会很容易因为亏损问题竞争不过市场巨头而被淘汰。
我猜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新加坡的共享自行车品牌o-bike就尝试相对其他中国本地共享
自行车新品牌不一样的路线,在拓展大中华区市场时,首先进入台湾市场营运,毕竟台湾市
场在无桩式共享自行车应用上还属于蓝海,且根据YouBike营运下来的情况来看,在台湾公
共自行车被破坏、偷窃的机率相对来说很低,公司存活的机会比较高。
但是,也因为台湾人的生活习惯与社会、政策法规有其独特性,台湾市场其实跟中国大陆
市场差异很大,o-bike在台湾营运将有其他更多问题要克服。
首先,以台北市为例,即便大众运输工具已经相当方便,有很大多数的台湾人仍保有机车
作为重要的代步工具,所以大台北生活圈仍然规划了相当多的机车专用停车格,这和上海
很不一样。
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很少有机车专用停车格的规划,很多城市甚至限制不准骑机车,但人行
道普遍都还算蛮宽的,上面有很多区域可以随意停自行车及电瓶车。但在台湾,机车或自
行车随意停在同等区域都可能会收到罚单,许多街区仍是骑楼建筑,很多热闹的地点,机
车族光是找可以停机车的车位就很累了。
因此,o-bike若是一下子大量投入自行车到台北就会出现排挤效应,因为一直以来自行车就不
是台北人主要会用到的通勤工具(台北人大多数买自行车来骑主要目的是休闲运动而非通勤
,很多人自行车会拿回家停,折叠车非常盛行),自行车停车位规划不多,机车停车位本来又
已相当竞争了,o-bike停到机车本来可以停车的地方,对一般的台北市民来说难以容忍,
许多市民已对o-bike相当反感。
再者,台北的公共自行车youbike(有桩式)其实这么多年以来发展得很好,消费者满意度
很高,跟中国大陆绝大多数城市内地方政府设置的有桩式公共自行车有不小的差别。
o-bike踩进台湾,在台北这块区域虽然是无桩式共享自行车的首位先行者,却很难期待可以
如ofo的猛烈发展,关键就在于o-bike自行车本身看起来和youbike就有等级上的差异,绝大
多数o-bike使用者之前都骑过youbike,实际骑乘也有很深刻的体会,毕竟民间业者做共
享自行车服务,营运成本跟风险都相当高昂,自行车的制造成本不可能像youbike那样高,使
用体验很难期待能有多好。
youbike自行车用料实在、骑乘舒适,具有3段式变速功能,又搭载发电式花鼓让骑乘时前后
灯恒亮,不用担心电池电力问题,既保障安全也省去维护成本,不但解决大台北地区很多
地方仍有捷运或公共汽车最后一哩路接驳的问题、省去了自行车的停车及保养问题,更顺带满足
了民众假日骑自行车运动的需求。
反观中国大陆的有桩式公共自行车不但站点不够密集,普遍也不具上述的所有功能及优点,
吸引力欠佳,所以民间的无桩式共享自行车补上了这个缺口,得以迅猛发展,中国官方也乐
见民间公司补上这个市场让其野蛮生长,待生长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以法律狠狠地整治割草

然而在台湾市场,O-bike相比youbike几乎只有随意停车的优点。台湾的都会城市其实都
很小,youbike站又仍持续拓点越来越密集,o-bike带来的方便性诱因可能还比不上其制
造的城市管理冲突问题,o-bike的优势在台北公共自行车出行市场相对来说变得较为薄弱。
台湾共享自行车市场新的解决方案V bikes?
如果o-bike在台湾市场衍伸如此多的问题,而在可预期的好几年之内,民众骑机车(或电
动机车)的出行需求习惯又难以改变,或许o-bike就会改变经营策略,减少自行车投放量、
增加限制或者直接退出台湾市场。
既然o-bike进入台湾市场后造成了这么多问题,台湾市场是否不适合新兴共享自行车品牌经
营?或许来自美国达拉斯的共享自行车V bikes会是新的解答。
美国共享自行车品牌V bikes于今年7月在台湾宜兰投放,配合当地休闲农场,主要作为观光
休闲使用。然而更多地了解V bikes的共享模式与规格后,猜测其后续目标应是要进入大
台北及其他都会地区营运,但是关键在于V bikes是否避开o-bike的排挤效应问题。
V bikes特点
1.V bikes车身乍看之下像极了mobike,本身即内建GPS系统,于后车轮毂设置发电装置,
应该可以供给GPS、智慧车锁及前灯的电力。内建的GPS系统对于车辆的管控与消费者骑乘
的数据分析会有很大的帮助,应可以有比较多的手段规范停车问题。
根据V bikes的露出新闻消息来看,V bikes有注意到停车与市容影响的问题,所以尚不敢
贸然大量投入台湾市场,应该会花很多时间跟地方政府沟通(现光是在宜兰就跟县政府花
很多时间沟通了),可能会要设置专有的停车位,也可能会要在技术或营运模式上避免乱
停车的规范(比方说停在该停的地方提供奖励,或GPS判定在不该停的地点无法锁车),
就待V bikes团队如何提出更佳方案,才能在进入市场后让品牌获得良好的回响。
2.V bikes 在维护上做了一些努力,轮胎和mobike一样采用实心胎,降低轮胎爆胎或没气
的状况及维护成本,提高使用者体验,在此点上比YouBike有竞争力。另外解锁车方式不
用QR code扫描而采NFC那种近场感应的方式,更安全且比较不怕被破坏,再加上链条不外
露设计,都能提升使用体验,虽然每台自行车的成本比o-bike高很多,但可以减少许多维护
的成本及风险,走的比较是mobike路线,成功机率还是会比较高。
3.V bikes可在App上远程预约自行车,不但寻车更精准,且更有消费者通勤规划时间的保障
性,倒是解决了许多YouBike使用者很多时候要借车,但到YouBike站时却发现刚好车都被
借完的问题。此外,V bikes还提供临时停车方案,短时间内临时停车时可以暂时上锁,
不会被人借走,照顾到了许多都会人的需求。
台湾的共享自行车展望
共享自行车在台湾都会区是不容易经营的,既有的有桩式公共自行车youbike其实是新兴共享
自行车市场进入者须面对的强大对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管理配套措施,中国大陆的共享单
车模式在大台北地区是行不通的。
O-bike在还没解决市民通勤的痛点之前,就自行产生了让市民很痛的“痛点”,往后的经
营危机四伏,而V bikes要成为新的市场挑战者,就要设法提出更强的管理解决方案,适
当地将产品服务插入已经相当拥挤的台湾都会交通网络空间中。
其实台湾不是不能发展共享自行车,只是在规范的层面要花很大的苦心,才能达到方便又不
随便的境界。这很困难,因为台湾和中国大陆那种野蛮生长的市场不一样,很多创新看似
可以提供很大的方便性,但却不适用于台湾人本来就已相当方便而觉得舒适的既有生活方
式,所以,共享自行车在台湾需要小步推广,再利用物联网科技做规范管理,不能急躁。
作者简介_Roy Chen 陈君闳
台北人,热衷于欣赏生活中动与静的美。热爱设计、品质家居生活、Vintage老件及游历
人生。行迹遍及欧洲多国及中国大陆多个省市,做过活动产业、电动车锂电池行业
Marketing,并曾旅居上海担任互联网公司行销职,推动品牌行销。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原文:共享自行车的发展问题与V-BIKES进入台湾市场的解决方案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20221&type=Blog&p=0
作者: StormyScream (活像个孤独患者)   2017-07-13 10:48:00
这是哪个平行宇宙的中国 跟我认识的不一样啊
作者: HardRealTime (is really hard)   2017-07-13 11:18:00
这id发文好像满争议的(内文非重点XD)但好像自行车板众都跟她认真啊@@
作者: StormyScream (活像个孤独患者)   2017-07-14 09:26:00
只想把自己的姓冠到小孩身上 你有想过小孩的感受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