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olebird (我是阿亮)》之铭言:
: ※ 引述《rexxu (好还要更好)》之铭言:
: : 讨论了这么多,私提出以下两案作为改进的方向
: : 1.将公路车碟盘边缘,镀上一整圈软质抗热材料,并倒圆角 (例如铜or锌)
: : 2.公路车碟煞规格大改,碟盘厚度double并倒圆角,整张碟盘用铝合金作
: : 顺便把碟盘剖面构形重新设计一下,强调超aero效果
: : 什么护盘之类的方案都不切实际啦…,最aero的公路车那有可能接受
: : 最后,endo是个好招,建议所有不管是骑登山车公路车的车友,都应该练一练
: : 有大大愿意说明一下V煞和碟煞之争的历史吗?这一段超精采吔…
软金属材料对人体而言还是很硬的,可能要找老兄(流言终结者那位)还实验看看。
有些子弹还是铅做的,一样打进人体里。
至于加厚,重量应该会上升,但倒是有机会改善碟盘过热的问题,虽然现在的薄碟盘
也能做成夹心ICE TECH了。
: 铝碟盘应该是没什么机会,毕竟Magura已经证明过这件事了
: 不过碳纤碟盘倒是大有可为
: 我之前有弄一片来装....
: 可惜的是那间公司很白痴,那时候居然没有出可匹配的来令片
: 所以煞车力是有跟没有差不多
: 不过如果有公司愿意全心全力研发相关的匹配组件
: 这东西应该还是大有可为
: 至于V煞和碟煞的历史之争...
: 两者之争发生在1997年左右
: 我还是一个死国中生的年代
: 对自行车还不是那么的了解
: 大至上的状况是
: 早年碟煞刚出来的时候还是采用机车碟煞的设计逻辑下去缩小/轻量化
: 在实际使用上力道虽然够用...但也只能说差强人意
: 耐撞度和维修保养的难度上也都有很大的问题
: 毕竟很多机车上的逻辑(例如摧油门磨合,车不能倒放等等)是不适用在自行车上的
: 这时候V夹的拥护者就还是以V夹简单方便够用等等的思维来试图说服大家
: 不过碟煞对付多变环境的能力基本上是天下无敌
: 再加上一开始推出的产品经过市场教育和考验之后
: 煞车力不够还有不好维修等等的问题很快就消失了
: 所以拥护V夹的光景只过了一两年
: 然后他就死掉了
: 1999年之后高阶的前叉/车架几乎都一定会有碟煞座
: V夹座已经变成半装饰用的东西...给只想轻量或是没钱买碟煞的人用的
: 甚至下坡前叉已经开始没有V夹座(例如Marzocchi Monster T)
: 这一切真的来的很快
: 1995年以前全世界的人都还在用传统的悬吊式煞车
: 1996年V夹诞生,一年的时间就让吊线架变成装饰品
: 1997年现代化的碟煞诞生,一年的时间就让V夹在DH赛场上变稀有动物
: 1998年之后
: 登山车界对煞车的争议就只有在碟盘和卡钳孔位规格统一化的问题而已了
: V夹就只能在注重重量的XC车上慢慢灭亡
我以前有个车友,当年我们都还是小屁孩时,他去买了一颗[ROCKSHOX]出的拉线油压
碟,自己在家拿个旧轮圈编前轮,装在他的specialized FSR上面,前叉还是JUDY XL。
效果...看起来很威啦,但是异音跟制动力差强人意。
当年除了碟煞座以外,花鼓跟碟盘好像也还没统一规格,所以最后整组报废,现在
前花鼓还在我家楼上。不过那是个后飞轮只有9片的年代...
后来到了21世纪初期,可能是太鲁了还没能感受到碟煞实用化,我自己还是用V夹,
但是常常因为铝圈磨下来的铝屑卡在煞车皮上,得自己慢慢用起子挖掉,不然轮圈
就等著报销。
2005年时家里多了一台有碟煞的登山车,FUJI TAHOE 300,用的是HAYES 机械碟,
简单说,难用的要死,从猫空下滑到政大根本是在开玩笑,轮圈不会消耗了问题是
吃碟盘吃得凶啊,后来换成HAYES 油压碟一样难用。
过了几年,换成AVID BB5才把问题全解决掉,如果换成BB8可能会更好。
不过BB5确实让我重新审视碟煞的实用度,很重吗?还好。好用吗?其实不赖。
耗材贵吗?换煞车皮不算贵啊。好调整吗?我这个没受过正统机械师训练的人都会了。
(打个岔,Tmax 手煞车卡钳也是机械式的,调法跟脚踏车的很像)
到了2015年,买新的登山车,TRANCE 3,原车配备SHIMANO M395,上网拍搜寻就发现
这是便宜到不行的系统,可是依然可靠,只是被我换成MAGURA louise。矿物油系统
在脚踏车上更成熟,几乎不用管它,每次出门骑车我只要打打气,链条上个油就好。
换成公路车,我可能在路上还要调C夹左右间距。(这已有直锁式C夹可以解决,如
SCOTT foil)
换个轮组要重调煞车间隙跟煞车皮位置,碟煞车可能也要调但比较好调。
鬼扯这个多,其实我要说的是科技进步可能很慢,甚至牺牲一些人的钱或是命。也曾有
车界某方面的大老问我要不要测试碳纤轮组,但如前板主说的,那不是福利,是风险。
但科技有时在转眼间,已经发展到我们不知道怎么追的程度了,十年前谁想得到可以在
煞车皮上装散热片、碟盘做夹心甚至伸出翅膀当散热片?
放开心胸,不要想着要抗拒还是顺从,先看怎么发展就好。
20160516补充
另外反对公路车采用碟煞,有个理由是制动力太强,这昨晚睡不着时有想到。
煞车有分制动力跟控制性,假设有人玩过,KHS T系列小折改成弯把,用公路车变把
驱动原厂小V夹的系统,会发现制动性很强,但很不好控制。
又,早期吊煞跟V煞转换时,会有车主为了省钱,采用吊煞的拉杆搭配V夹,也会跟上
述一样,很不好控制。
配备在升级,操作方式也不一样。以往便宜吊煞可能要三根或四根手指拉动,V煞两根手
指就够了,油压碟煞可能用一根手指即可。同时手指用得更少,其实煞车也越好控制。
换到公路车碟煞,不论是机械还是油压驱动,当制动力足够时,是否可以用更少的力
量控制,换得更灵活的操作达到更好地控制性?我个人是挺乐观的。
又是打岔,曾骑过朋友的把妹神车bws 125,前煞车改用国产对四卡钳,总泵是brembo
RCS 直推(忘记活塞尺寸),对四提供更好的煞车力,直推总泵提供更好的控制性,
使整个煞车系统十分线性,按多少是多少。而目前的公路车系统,相对的就没这么线性
,而且煞车力也跟着煞车皮、轮框温度在改变。低温时普普,高温时煞车力渐升,过热
时就完蛋完全煞不住,毕竟煞车皮是橡胶材质。换成碟煞系统,由于碟盘大多用不锈钢
制造,煞车皮选用上相对有弹性,铸铁闸瓦确定是不能用啦,树脂闸瓦不够用、还有
复合材质、怕过热还有金属烧结。接着就是要考虑如何避免热量传导到油压系统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