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点石成金 阅读故事 开启生命的可能

楼主: Natsumilin (Leader 诞生日おめでとう)   2010-12-08 16:28:39
http://t2010.tkutimes.tku.edu.tw/dtl.aspx?no=23184 有照片一张
文/张友柔 整理图/淡江中文系提供
导读:中文系于11月 8日邀请作家杨照、郝誉翔,以“阅读、故事与创意”进行大师对
谈,对谈提纲包括“在资讯泛滥的年代中,个人的阅读经验”、“如何寻找故事”及“
从故事中发现创意,开启新的观点和视野”,本报特别摘录其精华以飨读者。
杨照vs.郝誉翔
杨:写小说对我而言就是件不正常又不自然的事,相信在没有特别情况或古怪机缘下,
你不会想做一个写小说的人。因此,写小说或写小说后面的元素,包括阅读与创意,是
需要解释的。读小说与写小说是同一件事,其背后有同一个根源与感觉,那是种“活得
不耐烦的感觉”,也就是做为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身分、环境、生活,你觉得不够,
于是你会想:为什么我是我?为什么我只能是我?为什么我是个20岁在淡江大学念书的
人?为什么我今天不能回去做个 8岁的小孩?如果你有这种活得不耐烦的感觉,你才能
体会为何会出现小说。小说或故事都在讲跟我不相关的事,如果是跟我相关的事情,你
有太多的方法可以去接触、去体验,小说或故事就是要将你带到不相关的生命里,这是
我对小说最基本的认知。
郝: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我要写小说、读小说,对我来说这是件很自然的事。我认为写小
说是因为“不快乐”,从小我不快乐时就喜欢读故事,觉得他们可以拯救我,可以说明
什么;用女性主义说法,为什么读小说的通常是女人?小说的起源跟女性读者有很密切
的关系,为什么?因为女人关在家里,当她打开小说,好像看到有另外一个女人,也关
在房子里,过著同样的生活,有一样的情感、爱、恨,所以读小说就是在找寻别人跟你
有相同的命运,寻求安慰。举张爱玲为例,最近她生前没有出版的长篇小说陆续出版,
尤其是她40岁以后的作品,如《小团圆》、《雷峰塔》,我读这些作品时很惊讶,一个
作家到了中年最旺盛时期,觉得最值得讲的故事,原来是她自己,所有小说家到最后都
在解决自己不快乐的问题。我觉得张爱玲没有找到解决之道,所以她不断地在自己的故
事里冲撞。我很羡慕那些不读小说、对小说没有好奇心的人,因为那代表生活幸福美满
又快乐,对人生没有任何的疑惑,也没心结需要打开;可是如果你对人生感到有那么一
点欠缺,或如杨照说的不耐烦,那么故事对你应该是一帖良药,比百忧解可能更有效。
杨:郝誉翔提到女性与小说有很大关系,“为什么是女性读小说?那男性在干嘛?”我
的答案很简单,因为男人比较接近动物,所以不读小说。动物跟人到底有什么差异?孟
子说,人有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同理心及投射。90
年代美国有个热门的学问叫“宠物心理学”,宠物心理学有个很重要的研究回应孟子所
说的,就是猫、狗绝对没有能力想像他变成一只猫一只狗或是你,但人会想像、投射或
感受不曾有的事情,这是人跟动物的最大差距。人有一种本能,可以偷别人的生命,虽
然在现实世界中,你只有一个身分,但想像力却能超过身体的限制;偷别人生命的过程
中,所取得的除了一部分是刚刚郝誉翔讲的:因为我的痛苦无法在我的生命或经验中解
决,所以借由偷别人的生命解决。一方面因为你看过别人那么多不同的生命,让你的生
命开始有了选择性。读了小说知道别人如何体验生命,将别人过活的方式记录到你的生
命当中,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变成你生命的可能性。小说最矛盾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
,越跟你不相关的小说,对你的帮助越大,因为他开发你以为不可能活过的经验。好的
小说,他最后就偷偷进入你的身体里,变成你的另一个选择,而不是读完就读完的,这
是我认知小说最大的价值。
郝:杨照讲到,读小说是在读另一个人的生命,我最近刚好在看张爱玲的自传小说《雷
峰塔》,内容写她不快乐的童年,小说里重复好几处说,她时常看到外国金发碧眼的小
女孩,就非常羡慕,心想:为什么我不是她?假设我是她会有多快乐。她希望自己就像
庄周梦蝶一样,希望张爱玲这个身分其实只是作梦。可以看出她在这个身分上的痛苦,
以及她如何透过小说挣脱、跨越人生,去想像生命或许有另外一种可能;另一个例子是
包法利夫人,她读太多小说了,会觉得为什么别人可以有那样的生命,而我的生命却如
此单调乏味,但这种痛苦是一种挑战,你要自足过一生,还是愿意探索这个世界发现更
多的可能,接受这个挑战势必是痛苦的,但会训练你的思维。人的思考就像弹簧,不断
拉它,它会展延出无限的可能,唯有透过这个过程,思想才会壮大,才会觉得虽然身材
娇小,但是你是个巨人。
故事就是给我们这样的可能性,你若抱着这样的态度读书,没有一个地方不是故事!用
看故事的角度看书,你会觉得所有的知识都活了过来。我自己的经验是,把中国文学史
当故事书来看,你去想像自己是苏东坡、王安石,会发现有许多的人生在里面,就不是
一个很死板的学问。当你发现一件事物的底下潜藏故事的时候,它会有不一样的光芒,
就像一个石头有了故事以后,它在闪亮,就像一颗钻石。你有没有这种点石成金的能力
?如果你有,那么这世界上处处充满着生机与可能。
杨:二十年前我在美国留学第一次到Washington D.C.,朋友到机场接我,
Washington D.C.的一条大街,一端是美国国会大厦,另一端是美国白宫,美国行政权
跟立法权在这条街上遥遥相望,是当地重要的景点;另外,波多马克河旁边有一整排樱
花,四月是樱花盛开的季节,非常漂亮。朋友觉得我一定想去这两个景点,但我就问他
:“你可不可以带我去Liberty Avenue附近的一个停车场?”他说:“那里什么都没有
啊!”但还是带我去了。到了目的地,我很兴奋!那个地方是人类历史上,或美国新闻
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水门事件的相关地点,是这个事件的关键人物─华盛顿邮报的记者
Bob Woodward,以及另一位重点人物“深喉咙”,于查案当时私下晤谈的地方。那是个
荒凉的停车场,但对我来讲是朝圣,我是去那里感受这个故事。故事是连结我们跟这个
世界的方法,让这个世界对我们产生意义,这就是小说它在我们生命上发挥实质的效果

郝:刚刚谈了那么多故事,可以发觉当有了故事以后,才会产生创意。创意是什么?现
在对创意有些误解,觉得创意是搞笑,我觉得真正的创意是,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见
解、自己的世界观、自己的发现。创意的原点是什么?就是你说得出背后的故事,可以
把这些故事的网络交织在一起,然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故事网,它们之间
在互相对话、撞击,你有没有办法把它们全部都召唤出来,当你有足够的故事,我觉得
你就是个有创意的人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