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花踪”人文系列讲座

楼主: Natsumilin (Leader 诞生日おめでとう)   2010-11-22 19:48:31
http://www.sinchew.com.my/node/184216?tid=1
“花踪”人文系列讲座‧
学者:现代人沉溺网络公共议题式微‧“小圈子”取代“大圈子”
(雪兰莪‧八打灵再也22日讯)关心媒体生态的文化工作者、学者梁文道、杨照、叶辉
和许子东等人皆语重心长提醒,过度投入网络沟通如面子书这社会现象,已经使今天的
社会没有了“大圈子”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零碎的“小圈子”。
他们皆有同感,公共议题已经式微,人人逐渐失去共识;反而只是沉溺在自己有兴趣的
小圈子里。
“甚至我们在教书举出一些社会公共事件时,学生显然并不知道。”
许子东:做学术讲真话
“做节目不能讲废话”
许子东除了是大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也是凤凰卫视中文台的《锵锵三人行》嘉宾
主持。原来在大学教书的他曾害怕上电视,但在梁文道的游说下,认为《锵锵三人行》
是一个可作学术角度介入的节目,于是同意参与。他笑称:“电视像是我的情人,丢不
开、离不掉;但我对它始终内疚──因为我有个做学术的老婆。”
他表示,学术研究才是他的“正职”。
“在做学术时我讲我想讲的话,但做电视却不断被提醒不能讲哪些话。”在做电视节目
,他一直本着“当我拿着麦克风时,我怎能随便讲废话?”的心态,但是现实环境依然
是有很多片段或谈话内容“被删”。
许子东谈起许多在文革时期的往事,包括提到父亲被批斗。“我非常惊讶大家可以这么
容易遗忘文革这件历史。”
梁文道:被滥用匿名谩骂
“公民媒体”未能寄厚望
其中梁文道也提到:“我以为所以谓‘公民记者’和网络媒体的出现是呈现了更大的新
闻自由;但是目前最多的都是随便在网上匿名骂人的的网民。
我以为网络呈现了一个自由的世界,但这并不存在。”
梁文道说:“这是面子书时代来临的可叹现象。面子书对未来的影响,并不在于制造各
多的公共议题,而只是碎落的片段。”
只对某些讯息感兴趣
“过去我们在翻阅报纸时,会同时看到很多其他的消息。但在面子书或网络专页上,你
就只接触你感兴趣的讯息──结果整个世界变得如何,你并不知道。”
有“香港才子”之称的梁文道、台湾媒体人杨照、香港有40年办报经验的叶辉,以及岭
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子东 4人,昨日在八打灵再也星洲日报总社礼堂的“花踪”人文系
列讲座中对谈“我眼中的大众媒体文化”。
传统媒体过滤内容有必要
梁文道强调,网络公民记者出现后,一度出现了“公民媒体会不会冲击传统媒体”的忧
虑,“但过去被寄以厚望的公民媒体都做得不理想。”他说,“传统媒体有自己的秩序
、有尺度、有编辑为大家过滤内容,而这样的过滤是有必要的。”
“每个人都利用自己的技术在网络发布消息──但这些消息都是谈论‘自己’。大家认
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事,而不是重要的新闻。”
杨照:编辑箍选新闻
以“读者应知什么”作准绳
台湾评论家杨照则强调:“编辑最重要的责任是替读者选择,以及决定什么是最重要的
新闻。评断新闻传播,当以‘读者应该知道的新闻’作准绳,并非‘读者想知道的新闻
’而已。”
他也表示,网络时代已经使到很多新闻没有公共性,很多媒体就只是选择“读者爱看”
的新闻,而并非“读者应该看”的新闻。
他提醒,如果传统媒体失去老实老派的作风,也变成像网络媒体一样只是按读者喜爱的
口味箍选新闻,“这是那些最不想透明度出现的三权鼎立机构所乐于看到的。读者只偏
重自己喜爱的新闻,形成重要议题就没有人关注,那日后立法、修宪或执法,都能在不
受关注下轻易通过。”
叶辉:玩弄激烈文字
担忧大众媒体娱乐化
在香港有丰富办报经验的叶辉分享他40年来在香港从事媒体工作所见证的转变,他对大
众媒体越来越娱乐化及消费化感到担忧。“95年开始香港出现了一份新的报纸而颠覆了
传统媒体的版面,标题文字无所不用其极──往往非最激烈的文字不用。”他强调,办
报纸随波逐流绝非好事。
星洲日报‧2010.11.22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