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 张寿臣(遗作) 〈相声起源〉

楼主: luciferii (路西瓜)   2023-06-03 10:09:28
作者:张寿臣
摘自:《大成杂志》一二一期
刊载日期:1983.12.01
图:曲艺前辈“穷不怕”留下的两块竹板上有刻字
  日吃千家饭,夜宿古庙堂;不作犯法事,那怕见君王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摹仿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
以及其他宇宙间各种声音等。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就是
相声的先行者。厥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比及蒲松龄先生“
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型。再后表演者大
部摹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乃告成功。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
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
  相声艺术,北京盛行较早,最初是设一布帐,一人坐于帐内,学兽叫、鸟叫
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听众在帐外围听。后来把它综合起来,掺进一个故事,成
为较有系统的声音。这叫作“暗相声”。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
子闹学”等,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
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砲声、鼾
睡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再后,把帐子去掉,在地上摆一长桌,一人立
于桌后,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作“明相声”。
  据我所知,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
的人。他八十多岁时,我才十来岁,犹及见之。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
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
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这些日子总
算起来,毎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若再赶上所谓“国孝”(
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我本人赶上过光緖
、西太后的国孝,虽说是缩减了,但还须百日内不准动响器。百日后,不准化装
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
。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
他就在甬路旁边,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
段小故事,要钱。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如“饽饽名”、“百鸟名”、“百
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
表功)──“胡不刺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
”、“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这样他就绘声绘
影地说起来了,很受羣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
“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为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就更好了。于是毎逢
遇见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国
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光緖二十年,西太后六十寿辰。十月十日那天,把北京城各行各业摊贩和一
部分生意人,都集中于颐和园宫门外,开设临时摊子,供西太后观赏。朱先生也
去了,被西太后封为八大怪之一。所谓八大怪,即:穷不怕朱绍文(说相声的)
、处妙高(学各种唱腔)、絃子李(一人班)、赵瘸子(盘杠子的)、傻王(大
力士)、万人迷(即李徳锡之父,学唱二簧梆子的)、胡胡周(学唱梆子的)、
楞李三(耍八大锤的)。由是其名益著。
  朱先生住护国寺并在该处设摊,恭王奕诉往游,见而奇之。审视地上沙字,
眞草隶篆倶备。恭王问:“你能撒多大字?”答曰:“小大由之。”恭王说:“
你可到王府去,为我撒百尺见方大字一观。”先生答:“今日不成,明日再去,
因为带的沙子少了。”第二天,朱先生背一大口袋沙子到恭王府去。恭王命在花
园院中撒一双钩“学”字,霎时立成。恭王在假山上遥观,结构风神俱佳。恭王
大悦,当即拨给钱粮一份(即毎月给三两银子,四季各给三石零三斗粮食),作
为酬劳。后又在罗王府得到钱粮一份,算是当时大艺人中最幸运的人了。
  那末,为什么相声这一行会又在天津兴起来了呢?光緖初年,北京艺人玉二
福因京城生意不好,只身来到天津,只说单口相声,颇负时誉。后来有人说,天
津相声玉二福是开山人,这是对头的。另外,还有一段缘由,也应该提一提。光
緖三十二年,北京禁止说相声。原因是:有一天肃亲王穿便衣到护国寺听相声,
那一天朱先生未出塲。有一说“暗相声”借地搬演。一熟人见王,问何以有兴趣
听此?王面红而去。盖“暗相声”有些低级趣味,当时自命为有身份者不听。过
几日肃亲王接任了北京步军统领,衙门在后门外帽儿胡同。一日,坐轿外出,前
有仪仗,后有随骑,声势甚盛。后门为繁华之地,生意塲子多摆于甬路两旁。王
爷过来,书塲、杂耍塲都要停止。当时有一魏昆志者,在街上说单口相声,其词
雅洁,听众最多。王在轿上问道:“这是干什么的?”随人答:“是说相声的。
”王忽然想起数日前在护国寺被窘事,立命赶走。看街的与魏有隙,遂大声喊道
:“王爷有令,说相声的滚开!”魏站在桌子上大嚷“寃枉!”王停轿询问。魏
说:“说相声的也是人,为什么不准人说话?”王大怒,命人将魏按倒,打了四
十鞭子,带枷游街示众三日。第二天,统领衙门通令全城,说相声的一律禁止。
于是相声艺人只好改说评书糊口,北京相声由是衰落。直到光緖三十四年,肃亲
王卸任后,始开禁。
  不久,李德锡去保定,与张德全(艺名张麻子)搭伙来天津。起初,在西城
根亮地,后在宝和轩、福来轩、升平表演,时间很短就红了。北京相声到这时才
算正式在天津盛行起来。李先生去世后,我接了他的班,继续在天津表演。以后
我又教出一个徒弟叫常宝琨(艺名小蘑菇),活跃于天津舞台,他对推动相声艺
术,也起了一定作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