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祝台北曲艺团二十岁生日快乐!
今天(8/11)看了下午场了,这次带第一次接触的朋友进场,第一次坐比较远的
地方(二楼),但感谢演员们,带给大家一个愉快的下午,以观众而非专业的角度,
发表一下心得。
进场前在一楼大厅看到很多家庭来欣赏,也有不少老人结伴而来,我想北曲这段日子
一定结识了不少旧雨新知,尤其进场后许多孩子乖乖坐在那看表演,有些熟悉的段子
或典故大人小孩都能琅琅上口,实在是欣赏台上带给我的笑声外,另一项感人的收获
了,我本来还在想有没有人顺口把报菜名也唸出来呢!
这次六段节目印在前面朋友提到的精致节目单上(真的很漂亮)
第一段“K歌之王”,除了看到黄逸豪大展歌喉以外(有开嗓的演员们歌喉都还真的
不赖呢!曲艺团果然是“曲”字为首阿!),两位演员陈庆升和黄逸豪的默契好好喔!
记得上回看他们演出的作品“地理图”,对贯口最有印象,这次两人一逗一捧接衔
的天衣无缝、又唱又演,真是精采!
第二段的“起跑点”,两位资深演员刘越逖、郭团长卖力的针砭“孩子不能输在起跑
点上”的迷思,孔子自述的地方大家都能会心一笑,后面音乐、美术和数学都有想针
砭的点,不过数学那边换成团长“训诫”了逗哏的结局,还在想要是数学也能乱教什
么出名堂,那该多有意思阿!
第三段“我是大哥大”,由鼎鼎大名的樊光耀和朱德刚出场,原以为朱德刚会把前两
场被开的玩笑开回去,结果这段还是一直被樊光耀揶揄(最后一段也是,真是辛苦了!),
这段子的编写可以看出花了一番苦心,从我们对手机号码数字的忌讳,到手机的发展史,
倘若经历过这些过程的人会很有共鸣,小朋友可能没看过或听过这些机型吧!飞机上手机
响的情节还有模仿机长的地方真的非常有趣,要是机长和副机长也能有英国腔或其他腔
调就更好玩了。
这次的表演给我的感觉,试图营造老少咸宜的感觉,所以既有网络的流行语(批踢踢)编入
段子中,也提到了魏龙豪和吴兆南等老前辈(录音带时期),很高兴自己都能听得懂,这算
是中生代(30岁)的福气吗?XD
第四段“成人故事”是个新颖的表演方式,我原先还以为是唱双簧呢!看着吴佩凌(第一次
看到她的演出),从22岁到24岁的试镜,不断展现出表演的热情和满满的才艺,却因为演
艺圈的需求标准(丰胸瘦臀)而失去梦想,最后虽然与现实妥协而得到成功,却不再原来的
自己的时候,真的有点令人鼻酸,不过觉得还不赖啦!
第五段“棺材太大洞太小”则是找回笑声的一个绝妙段子,笑声不断,两位星马演员苏维
胜、纪庆荣幽了故乡一默,描绘出一个遵守规矩、拙于变通、地小人稠的新加坡,让我们
笑开怀、频频点头,因为这和我们透过电影看到的新加坡如出一辙,混杂各种语言又具有
特殊腔调的新加坡话,是我们最深刻而直接的印象,还有就是对自己国家的体制、习惯的
讽刺与反省,感觉这段子不是新的,但放在今天听一样有意思有味道,“讽刺-好笑-省思
”是相声这种表演的独特魅力,是这段作品让我品味再三的原因,好希望多点这些作品。
第六段也是最后一段表演群口相声“相声‘天’团”绝对是经典之作,团长的“论捧逗”
被误解为“抡棒槌”其实有很令人惊喜的地方,记得这段子团长以前上台说过,今天则是
解释这段子的精髓,“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要逗就逗,要捧就捧”,还有就是很多人都喜欢
指“哏”为“梗”,感觉知情的人(演员们)都解释到不想解释了^^,接着谢小玲深耕客家
文化的坚持、黄逸豪愈来愈蹓的贯口,被要求加上伴舞和鸭料理,让人开怀大笑之余,也
不禁要替他们打气呢!叶怡均的评书因为题材严肃被要求增欢乐(其实前面第四段是不是和
这里有所呼应不过,三王冢的故事我喜欢呐!)、朱德刚那百听不厌的“难说国语”、吴佩
凌竹板的各种吹捧,都让我看到演员队表演的坚持,明明是群口相声,最后还被要求再表
演一次戏中戏,让我们观众看得大呼过瘾。
我觉得第六段里面这段是一个有话要说的作品,陈庆升饰演的“鸭董”喜欢用“以观众的
角度,给一些建议”,令我感触很深,我们从小听段子,试着耍耍嘴皮子秀个一段,其实
很多段子我们不知典故、不知包袱在何处,甚至很想给表演者一些“建议”,这段演出,
每位曲艺团的团员都把自己的绝活放到赞助团体赞助演出的节目表上,然后面临资方的质
疑和挑战,大家都使出本领捍卫自己的节目,我才发现每位团员在以往的演出,都很卖力
的在自己的领域发扬光大,但也会遇到我们的质疑,也许对于表演者的演出,提出我们认
为对的见解,不够好笑、寓意深藏、题材不够贴近等,我想演员都有话要说,而对于出资
赞助者(票房)不敢得罪但又有所坚持的态度,其实也是走过二十年,以人类来说算是成人
的他们,最真诚的态度。
期待你们继续坚持的态度,带给大家欢笑和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