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i7915566 (James)》之铭言:
: 为何?老师就能完全不理学生吗?
: 理科老师至少说我的问题很麻烦,要先准备一下再来告诉我,
: 化学、生物类的就直接跟我说大学也不会教,总不会大学也没教这东西吧。
: 转注我查一下,大约了解,两个字本事同用同一字形,后来再分化?
那我解释一下,像你举的两个例子,
你都是用“偏旁连读”去解,
这种解法本身就很有问题,最好少用
因为使用偏旁连读构成的,多半是很晚才造的字,例如:苏(更生)
上古时代造的字很少会用这种方法构成
像许慎认为“武”是“止戈”,
现在学者都认为是错的
其次,为什么你认为“到”是刀至呢?
人到,车到,马到...都是到啊
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加一把刀子呢?
“到,至也”并没有刀子的意思在内
左边的“至”已经很完善地表义了
可知右边的“刀”用来表音才是最佳的解答
再者,赭的意思是赤土
如果要造会意字,为什么不会合赤土
赤者,到底是赤色的什么呢?
赤色的东西有很多啊,
假设你是造字的人,你为什么要用了两个偏旁,
却只能会合出一个“赤色的东西”
这不合理
只要用“赤”一个字就足以表达它是“赤色的东西”
不需要用到“者”来表义
这样就足以认定“者”是用来表音,而非表义的
至于转注,你可能指的是其中一种说法:初文和孳乳字的关系
但并不是所有的孳乳都是转注
必须要先有 音或义 的转移
: 今天天气很希腊,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种转品就很典型。
: 橙橘是形容词(颜色)时,还算是转品吗?
什么是典型呢?我想你的意思是指它具有修辞效果
但当今天是文法题目时,是否有修辞效果是完全不考虑的
既然它已经从名词转变成形容词性的功能
我们就不可能假装它没有担任这个功能
如果它没有担任形容词性的语法功能
那要怎么修饰后面的名词呢?这无法解释
既然它可以修饰后面的名词,
就代表它(在这个结构里)担任形容词性的功能
和“橙”原本名词性的性质不同
在文法上就称为词类活用,在国高中的教学上习惯叫转品
“品”就是词类的意思
文法上的转品不需要考虑作者有没有刻意去转变
也不在乎词句是否因此变得灵活生动
“驱策”把策和驱放在一起,
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知道这两个字组合是从马鞭赶马的动作而来的
而策是马鞭赶马的动词,
对他的原义“马鞭”就是不同的词性,此处就可以称为转品
大家长期以来怎么用,那是之后的事
督促,显然是从马鞭赶马引申出来的
既然策和驱放在一起,
我们可得知是使用引申前的意思,而不是引申后的意思
我们探寻的是“这两个字组合的那个时间点”
至于“驱”“策”结合以后,
大家怎么使用这个词的意思,
那是之后的事,我们不能把前后顺序混在一起
: 驱策查教育部,此策有督促解,如果本来没有,大家长期都这样用,
: 是否本无此义的字就变成本有此义?那这样如何分辨本来的词性?
: 按这理一堆都是转品了,只要字有二种以上词性,很大的机率是转品。
: 就像不会特别说宾语前置句是倒装,这样说真的很白痴,对古人来说,
: 搞不好述宾句型才是倒装呢?
: 一些知识怪怪的,我可能受到代课老师影响,他只代课几周,但上课方式不同一般老师,
: 我特别喜欢他说文解字,比如“逆”里面□的是倒著写的“夫”,倒著走就是迎接,
: 这个字又有违背、相反的意思,这种怎么说?衍生义吗?
: 这种说文解字的书有人能推荐吗?很多书连古字都怎么写都没有。
我前一篇推荐的书都有啊
如果你要一个字一个字介绍的那种,
高鸿缙的《中国字例》不错,但蛮厚的
许进雄的《简明中国文字学》也不错,解释很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