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丧礼的概念
一般人对丧礼的概念:通常是指捻香的灵堂及告别式两个场所
但事实上丧礼是指从弥留(临终)开始到入土(入塔),中间历时从3天到3年
佛教:约7~49天(中阴身到投胎)
道教:约1年~1年三个月(走十殿冥王,以前要走三年)
阿门:基督和天主约一个月内,通常会在第二个礼拜的礼拜六,因为假日宗教师才有空
回教:3天~一个礼拜入土
二、宗教的意义
1.道教
道教相信人有三魂,1魂随大体入土,1魂下地走十殿冥王审判并投胎
1魂在家祭拜升级为家神,台语叫公妈,国语叫祖先牌位
而道教科仪认为亡者本身需要借由他人的渡化才能顺利走过审判投胎及升格为家神
2.佛教
佛教认为人可以透过自修的方式或他人协助诵经消业障而投胎或离开投胎的道路
白话就是:
不诵经:畜生道
诵经后:人道或极乐世界
3.基督教与天主教
原则都是牧师和神父祈祷亡者能顺利回到主的怀抱,
并且聚集教徒共同为亡者祈福,同时宣达要为亡者感到"高兴",因为是回到主的怀抱
三、社会互动的意义
1.长子的权力与义务
通常家族的继承会以长子为主,同时也须承担照顾族人的义务
(现代小家庭多平分,故少义务)
而丧事就是权力的移转呈现,因此长子会主导丧事的进行
一方面对外表示以后谁是老大,拥有最多权力,
一方面表现尽孝,感谢亡者的给予
假设亡者有知,通常都会希望后代能顺利延续,而延续的前提就是丧事能顺利
丧事能顺利的前提是亲友承认权力的移转是合理的
2.资源不足的互相协助
早年丧事的处理对许多家庭是不具有足够资源可以办一场基本的丧事
所以遇到丧事时,是村庄邻居和亲戚出钱出力
出钱的给奠仪和供品
出力的是道长(师父)诵经,邻居跳阵头(如北管,唢呐),亲友扛棺下土(现在多火葬)
但近年无力自办的家庭较少,那是因为大环境的经济水准提高且有相应的社会资源
例如政府有相关补助(例如联合奠祭)或私人免费的丧事协助(如善愿爱心协会)
而目前有能力处理的家庭多倾向拒绝"流于搞关"的白包文化而多"恳辞奠仪"的文化
假设亡者有知,你希望告别式是对后代有经济援助的白包还是避免造成麻烦的恳辞?
(这部份有些亡者生前都会交代是否收白包)
3.他人互动的场合
当个人成长到离家,结婚,生儿育女后,因为家庭与工作的忙碌
与其他亲友的聚首容易日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婚丧的碰面
因为丧事捻香的角色可以名正言顺地脱离日常角色进而与其他亲友碰面
并借此闲话家常(谁死了,谁有孩生孙了),以及建立社会关系保持心理健康
假设亡者有知,在亡者去来世,天堂,极乐世界,投胎前
难道都没有放不下的亲友?(包含爱恨情仇)
四、个人的意义:接纳悲伤的历程
当个人面对重大事件时会反复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哀伤"最后到达接纳的历程
而告别式中的宗教科仪可以在过程中抚慰人心(亦可以说是Marx的宗教鸦片)
例如可以借由道教否认人死了并非离开而是成为家神庇护家人
也可以借由佛教的诵经讨价还价,虽然不能避免死亡的到来,
至少可能可以让亡者顺利去极乐世界?
又或著以阿门接纳弟兄姊妹确实离开了我们回到了主的怀抱
假设亡者有知,
难道就可以立即接受自己已经死亡的事实而没有悲伤吗?
难道不需要比活着的人有更多的时间接受自己确实已离开家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