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 作者已死?大家同意吗

楼主: AngryYouth (0-0)   2019-12-18 11:44:27
虽然作者已死是罗兰巴特的观点,但我最近读的是布朗肖
最近在重读布朗肖,里面提到—书写到底是什么?—遗作意味着什么?
书写到底是什么?遗作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个真正的遗稿。布朗肖认为文章是属于所有读者的,也并不只是由作者产出,从所
有读者在阅读时、自行诠释之时都一起重新建了文章的结构,这是为何布朗肖认为文章的
匿名性-取消作者的专利,也保证了大家的说话权:大家都在说话,即使不是作者本人,
大家也都有权针对作品发言。
布朗肖把自己的作品当作遗稿,在保证了人人都有说话权的前提之下,每个读者的想法都
被共同保存了下来,重新维持一个延续下去的要求,即读者一起说话,一起重建文本。
然而也不会因为每个人的话语不同和不连续性导致文本的消亡,相反的布朗肖认为文本本
身也能够回应话语的不连续性及每个人不同的话语。我们通常能够把自己的意见用恰当的
语词表达出来,但是如果这是真的,如果每件事都有那么一个确定相对应的语词,那我们
为什么对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说法?
  举一个美国作家写的诗句作为例子“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rose is a rose is a r
ose)”,乍看之下好像很容易理解,但是作者在句中反复使用了同一个字也会使我们思考
到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字典上有明确定义的玫瑰一词被重复使用时,我们可能都会有
不同的、对于玫瑰的诠释。
而布朗肖认为这是同一件事但又是不同的-不连续性和不连续性一起发生,这种不确定性
是在我们进入一种书写的游戏当中,才能从中试图厘清“书写-是什么?”。那句玫瑰的
诗句让我联想到的玫瑰在历史脉络中、文化脉络中被人们规定的意义、被赋予的意义,而
玫瑰已不是原本的玫瑰,但是被赋予的意义中还是保持着玫瑰原本给人的印象。在这边我
想到的诗句中的意义虽然脱离的原本的玫瑰意义,但并不是失去了原本玫瑰的意义,而是
被加诸了文化的意义、被延伸了意义。
  那么文字的游戏是什么意思?在西方语言与中文的差别下,书写的习惯也有所不同,
这也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部分,在我读诠释学的时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跳跃性的领悟”
这样对于人思想的一个描述,当我们对一个东西印象还模模糊糊的时候,也许对该事物不
是很明确的知道其意义,但是在经过多次的听闻及使用后,会出现一个跳跃式的理解,从
而理解了该事物的意义,即便每个人对其诠释可能都会有所不同。诗集对我来说亦是如此
,即便作者已经对于作品下了自己的注解,解释了写诗的背景,但是对于没有相关生命经
验的我而言,阅读时不能感同身受,然而在我经历了些什么事情后,每次阅读同一本诗集
的感受都不同,每次在我脑中浮现的人事物、意义都不一定相同,对我而言是极内在性的
体验,我相信这对每个人来说亦然。
我上课太无聊了,女孩闷夹女孩闷陪我讨论一下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