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好就是在台中接法扶消债案件的律师
这一年多来承办的案子应该也有10几件了
不敢说专业或熟稔,但至少就我接触到说些自己的意见和公道话,我想应该还是可以吧!
首先,可能要先解释一下当初消债条例通过的目的以及现在处理消债的流程
消债条例全称为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有兴趣或相关需求的可以上网找来看看
全文158条,跟其他法律比起来条文数算是少的了
或者也可以到"法扶消债条例一点通"的网站看一些基本内容
当初设立其实确实就是因应在信用卡大量发给甚至有些穷学生也很好申办的年代
银行一堆规则都没有跟消费者解释清楚的情形下
鼓励消费者大量刷卡、借钱或办理信用贷款
甚至出现所谓"借钱免还"、"借钱是高尚的艺术"等口号
造成大量卡债族出现
而发现循环利息和最低额度的真相而完全还不起钱的人
在庞大的卡债下根本没有重生且自立的机会。
其实也不只消费者、卡债族,对银行而言,这样高额高计息大量发卡的结果下
其实也只是徒增银行内部的呆帐而已,很多人根本名下没资产也扣不到钱
之后银行核卡的审核或贷款额度便调整地越来越严格
而消债条例也在这两方的期望下应运而生
中间其实也历经数次修法
在修法走向上,客观而言,确实有越来越保障消费者一方的趋势
但我也认为这无可厚非。
当然,就如同很多版友回应的,会成为卡债族或负担庞大银行债务的人
往往是金钱、理财观不足的人,甚至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他自作自受的
但在法律扶助或社会政策的观点下
这群人有很大一部分确实就是社会上"相对地"弱势
他们可能基于教育程度不足、社会经验缺乏、投资判断错误等等因素
陷入这样的处境中
但这些人真的就该放他自生自灭吗?
即便是罪犯我们都希望能给他更生的机会,
而这些可能只是一时不察或误信美好的口号(该说好傻好天真)的人,
真的就要因此负担一辈子庞大债务吗?
而或许就整体社会安全政策的考量下,放任越来越多的卡债族没有重生契机
应该也是国家社会不乐见的。
那你说有没有刻意运用这个制度,好像以为借了就可以还很少甚至不用还得人来使用
说实话当然有,但我自己碰到的比例极低
大概只有之前曾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其实看起来生活过得不错
要来申请纯粹只是觉得自己还了这么久,为什么本金都没降而感到很不爽
(但民法原本规定就是如此啊!原则上还款就是先抵充利息,最后才抵充本金阿!)
后来他还觉得我帮他谈的金额太高自己找"有力人士"处理掉了
其他的我遇过大概有1/3是单亲家庭,要独立扶养1~3名子女,有的甚至还有父母亲的
然后有大约1/3跟投资失败有关,其实在我看起来,多数真的都是需要帮助的人啦!
大概唯一能批评的就是他们金钱理财观真的都不好,
但这真的要完全由它们承担,甚至承担一辈子吗?
(其实这一年多来遇到有趣的、感慨的或想跟大家分享的案例真的很多,
但碍于篇幅已过长就不赘述,如果大家有兴趣我再于其他篇分享案例)
那在消债处理的流程上,
如果你积欠的债务有金融机构的话,原则上都要先向法院申请调解或与最大债权银行协商
除非有曾经调解协商不成立,或者成立后因为各种因素毁诺者
才能直接声请更生或清算。
因此基本上我接到案子大部分都会直接向法院声请调解
而所谓180本金零利率,这是近年来法院及银行讨论及实行下的最大共识
也就是在银行可接受的范围下给予债务人最大的优惠
另外,这边的本金并不是指原始本金,而是加计利息及部分法务费用等的违约金
法院在收到消债的调解声请后,就会发函给最大债权银行
要最大债权银行去联络其他债权银行,依法院的函示把计息本金算出来
再由最大债权银行整合后陈报给法院,接着联络债务人开庭
告诉他这个金额以及分180期后每期还款的金额为多少,看他能不能接受
而这算法银行会不会很亏呢?我觉得要看个案而定。
如果债务人是在借款没多久就发现还不起了跑来申请,简单来说他根本没还过多少钱
这样对银行来说当然很亏
但我也有遇过债务人他傻傻地照银行原始给的方案还钱,
甚至后来还不出来还被扣薪扣了1/3(他大概被扣了13000)扣了10几年
结果生活困苦了10几年才发现根本没抵冲到多少本金,因此才声请法扶
在这种情形下,180期的本金还是有计到转呆前的利息加总
我想应该银行不会亏太多啦!而且可能还是有赚到一些
不过要强调,银行要陈报给法院的,是转呆前的含息本金
不可计到转呆后的
之前有一家债权银行算错我其中一个当事人的金额,被本文中的陈秋月法官骂了一顿
不过这样的180期方案,只拘束银行
如果债权人有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债权人
就只能个别跟他们谈
虽然还是有不少资产管理公司愿意比照银行的方案(据我所知万荣行销是可以的)
但其他不愿意比照的,落差就很大了
有一次清偿提供很优惠的,也有的是选择在分期上提供优惠的
但也有的根本打死不愿意打折的,也没他皮条
只能好声歹说地劝,也请法院帮忙协调
而如果这样的180期方案,债务人还是无力偿还
那才会进入更生或清算阶段,
清算的话可以大致理解成债务人破产,把剩余的财产全部算给债权人
能还多少是多少,且清算后生活亦受到很严格的限制
不过程序上有点麻烦,跟新闻提及的也比较不相关,就暂不讨论
更生的话则是判断债务人在有稳定收入的前提下,要如何尽力清偿给债权银行
但又不至于让债务人完全生活过不去为考量
所以审查的标准就是以
债权人的收入扣掉必要支出后,剩下的大部分都要拿来还给债权人
(实务多半认定8成以上才算"尽力清偿")
以这方案执行6年(最多可延长到8年)来还给债权人
还完后即可免责(也就是债务一笔勾销)
因此债务人如果每个月收入扣掉必要支出后大概剩下10000元,就是要有8000用来还债
而这收入及必要支出的认定标准
在实务上就会很有争执空间了
所以才会有新闻上所称,陈法官问人家为什么只做一个月18000的工作
或者是说为什么要扶养这些人等等问题
因为法官就是要审查债务人报上来的资料到底有没有说谎
符不符合尽力清偿的标准
是不是真的只有这些收入、而报上来的支出是不是真的有必要
尤其像商业保险那些,很多债务人都会觉得这是必要的(就是给自己或家人的保障)
但站在法院和消债目的的考量上,应该是无法接受的
毕竟你都需要来做更生或清算了,凭什么把钱再花在商业保险上
另外,我之前刚承办这类型案件时,因为还不太熟悉法院会针对那些去查、去问
结果开庭时法官有去调到他这两年内有出国的资料,认为他没据实以告
通过更生的机会就很低了
回到新闻提到的陈法官,我真的要帮她说句公道话
坦白说她在审查更生时是真的很严格,严格到很匪夷所思的地步
而且语气也很严厉(我不认为有到态度不佳)
大概就很像是虎妈在询问子女为什么这么晚还要出去玩的那种口气
确实很多当事人会吓到
而且据我所知,在她手上没有一件声请更生过的了
(不过昨天有听闻一位律师说他的案子过了)
所以才会有新闻报的这些
但你说是不是有到恐龙法官的地步,我真的觉得不至于
以新闻说18K的工作为例,
我完全可以想像陈法官的语气,
但我想他的意思应该是问说,为什么当事人没有想尝试看看其他高一点薪水的工作
借此确定他的收入是否有虚报或者是否有尽力去找工作罢了
但老实说,站在当事人或律师的立场
真的会觉得她审查更生好严格
因为各位试想,每个人在报收支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瑕疵或无法交代清楚的地方
说实在大部分都不是故意漏报的
因为家庭支出有时就是很混在一起,妳也很难期待当事人钜细靡遗地附上所有支出凭证
但陈法官就是很有可能因为这些小缺失而驳回更生声请
尤其对比去年还有一位林世民法官(现在林法官已经调到其他庭了)
他不管开调解庭或更生审查庭,
对当事人简直像天使,甚至常常解释得快比律师还清楚
我个人当然也很喜欢开林法官的庭
因为我觉得他就是真的完全站在消债的目的及扶助的立场上出发
希望尽力帮忙也了解债务人情况的法官,真的是优秀亲切又认真的法官
而陈法官我觉得其实就只是严格了点,
不过他在调解庭时也都很尽力帮忙债务人跟债权银行或资产管理公司协调
甚至像我前面说的,还因为债权银行误算多加了一些费用上去
骂了银行一顿
但只要开的庭是更生审查庭,遇到陈法官压力就真的很大
我只能说这是陈法官办案的特色,以及在他手上更生过关的机会大概只有1%不到
但新闻这样下标,我是真的觉得苛刻了点
而且换个角度想,准予更生有时对债务人不见得是好的
因为更生清偿的数额是由法院认定的
法官如果认为债务人报的支出有问题,而选择计入当事人可还的数额中
例如当事人认为他一个月剩余的钱只有3000元
但法官审酌后还是准予更生,但核定当事人每个月应该要有5000以上的剩余
并将其中8成拿来还债
这种反而不是当事人预期或可负荷的更生方案
其实搞不好直接驳回声请还好一点
平心而论,我是真的觉得陈法官对更生审查的标准及限制是真的严格
但要为此评论她是个不好或不为当事人着想的法官
我觉得是说得有点太过了
不过站在法扶和消费者债务人的立场,或许这个抗议行动
恐怕也是无可厚非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