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pqdavid (大卫美语)
2016-12-21 13:59:11※ 引述《GonVolcano (火山君)》之铭言:
: 台湾的设计发明很强,但感觉产品都没有广泛出现在生活中
: 在下几天前到松山文创晃晃
: 参观了一个设计展
: 刊展的作品是来自台湾各大学的创意工业设计,许多改良设施配备
: 印象最深刻的是盲人拐杖及地砖的结合
: 其他作品还有雨水回收及公共汽车站待车资讯
: 但好奇,许多对社会有贡献的作品实际被广泛用在生活中的感觉很少,或是很慢
这里要做一点澄清
通常做一个展览的目的有几种
1.成果发表与寻找买主 广泛常见的学生特展,或是设计师周
会有一些概念性产品 有想法,有working model 但还未达量产
展览有帮助寻找买主 投资者 以及吸引大众炒热话题的作用
像是时装秀经常出现平常不会穿的衣服,有很大成分也是做概念表达用而已
2 企业展 欧美日常有
台湾因为产业结构以及老板们对品牌行销思维薄弱 少见
国外许多品牌会自行举办各类的回顾展
或是在产品大奖展览中暗自角力(good design / red dot 其实是品牌角力战场)
在展览看到的设计
除了已上市产品 或是各种国家计划外
都背负著曝光、引起话题以及寻找金主的重点
(米兰家具展基本也是找买主的角力战)
: 我的意思是台湾设计能力很强
: 每年参加各国设计大赛常拿大奖
: 应该有机会发展成独特的产业
: 是哪个环节不对吗?
: 以下是个人推测:
: 1. 设计者与制造端合作效率差
: 可能是成本的问题吧
: 导致量产效率不高
刚出社会我这么觉得
等到看多了国外之后
你会发现 有75%是老板不愿意提高开发成本
: 2. 行销能力
: 日本常有节目介绍乐趣小发明
: 使外国人觉得日本软实力很强
: 为什么我们不做节目介绍设计者的发明呢
: 建议设计者应学习好的行销策略将产品推销给大众知道
: 以上纯为推测
: 愿闻大家经验
这点我其实觉得台湾做的不差
不清楚是否是同温层的关系?
台湾(台北)还算是设计类展览多到我快分不出我今天是逛哪个场了
节目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基本上 上节目有不少是占行销成本的
运气好
真的有制作节目的人找你做几分钟的一档或介绍
或是接到杂志 电视节目 打给你询问商借商品拍摄或是节目内使用
当然也有那种
谈得很高兴 最后拿出价码单说 我们这里曝光价格是多少
当然行销算是产品的后期推广
我们先回到基本问题
台湾这些设计商品有没有在市面上
答案是有
只是同温层很小,触及不到一般民众
有的人想买设计品
可是设计品很贵,有几个原因
背负品牌责任 满足马斯洛五大需求
说真的 先能用,再求好。只是这个好的定义,在欧美日和台湾不太一样
很多台湾人停留在追求CP值阶段,能用接下来是便宜
一个汤匙50元能用 绝不买60元的
http://www.ototodesign.com/collections/all-products/products/nessie
多了造型 可站立要花500
你先问问你妈愿不愿意,我想你应该是继续用家里50元的铁制木柄汤匙煮方便面
这汤匙机*贵的啊 (但我买了)
可他为什么这么贵
独特造型 光做模具我想就失败几十次有
尤其脚那段脱模的角度我看我买的两只就不同,看来是产品上市后还继续修正
你说在台湾的话?
→ souzay: 很多设计师遇到量产都需要修改设计,但他们自以为自己优秀 12/21 09:02
→ souzay: 得到国际大奖却不愿意低下身段
推 exeex: 1.台湾没钱 2.设计师不懂制造端 12/21 09:49
→ exeex: 不尊重专业 用自己设计的逻辑去推制造 12/21 09:50
→ exeex: 3.最大市场对岸抄袭太严重 12/21 09:51
→ exeex: 4.设计被当美工用 学一堆设计美学理论无用武之地
光是先送到模具厂 老板就先笑你卖不出去
很多人说设计师放不下身段 我倒觉得一个巴掌拍不响
有放不下身段的设计师
也有很多放不下身段的机构
台湾是制造代工业出身 有很多固有的公规模具
设计师死在沙滩上的不少 做机构的到是代代相传
前一家公司做手表 需要塑胶射出一体成形
光找在台湾代工的厂商 看到图还愿意理你的就偷笑
很多人有经验,就被经验绊倒了
看了图就告诉你做不出来要你放弃
一样的图传给中国,直接给你试作品 邮寄到公司说要接这单
很多设计师不懂制造我不否认
但在台湾的状况 设计部门基本是被打压
你就是要改设计 因为这东西放不下这里
那个东西就是 各种电路板电线配线$&%$%*
讲到这里我们来看一下apple的东西高潮一下
超级设计师自慰作品
因为照着公规下去 apple是做不出来的
iphone 一代和当时的nokia以及moto 制造程序是完全不一样的
好啦人家家大业大现金多 他就是公规(哭跑)
话题绕远了
台湾为什么没有设计产品
真正要说的话是
为什么设计商品在台湾无法落实在生活中
如我前面说的
先能用,再求好。只是这个好的定义,在欧美日和台湾不太一样
很多台湾人停留在追求CP值阶段,能用接下来是便宜
基本上 台湾人还是节俭的多 我不是说节俭不好
只是当小北百货20元的铁汤匙 和无印良品 180元的铁汤匙
90%的人还是会选择20元
在台湾 追求物质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能用即可
如果为了加20分要多花费三倍的费用那宁可不要
如果为了新的模具 研发时间与成本要增加两倍
那我还是乖乖老实做原先的稳赚就好
反正做新商品 消费者也不见得买单
因为消费者不会为了多一点的好 花费更高的费用
作者: redapple34 (apple) 2016-12-21 14:08:00
只能给推了
作者:
nznz (打战)
2016-12-21 14:09:00问题是大家没钱,那些有钱人也只买奢侈品吧
作者: poeoe 2016-12-21 14:10:00
因为钱在台湾有更重要的用途 分配到设计产品等台湾更有钱吧
作者: s10153524 2016-12-21 14:14:00
比如说买超跑
很实质面 一环扣一环 所以愿意付出的厂商必须先傻了负担后续的销售 才能有更多元产品
作者:
vn506695 (Germa)
2016-12-21 16:38:00客层不一样,我倒是觉得价值观问题
作者:
vvvv037 (蛞蝓)
2016-12-21 18:52:00泪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