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血是怎么冷却的:一个随机杀人犯的世界

楼主: Titac (GAGA)   2016-04-27 09:49:28
先说我支持废死,但是不是站在什么崇高的位置
也并不如很多人所说的冷血
废死和不废死本来就是一体两面
前者多多少少相信人有教化可能及抱持国家机器宁可错放不可错杀的观点
后者多多少少认为人应为自己所做的事负起责任及害怕加害者进入社会
我自己也是从大一懵懵懂懂到毕业前终于知道自己真正要选择什么立场
立场这件事正如政治没有完全中立可言
也是因为我常觉得选了就要对自己的立场负责和努力
所以现在在这里发这篇文章,也许有人会想战我废死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不过以下和废死什么的没有太大关连,而是从预防这件事说起
正如前面有好几篇文章所说
道德勇气本来就是很困难的事情
能不影响自己的情绪及生活去帮助别人固然很好
可是很多时候自己活着已经很累
到底要帮助别人什么?帮助什么样的人?
我想分享的是赫胥黎的社会控制理论
我不太会上色所以想要看得舒服点的人可以点这个网址:
http://blog.xuite.net/kc6191/study/23567894-%E8%B5%AB%E8%83%A5%E9%BB%8E(Hirschi)%E7%9A%84%E7%A4%BE%E6%9C%83%E6%8E%A7%E5%88%B6%EF%A7%A4%EF%A5%81(Social+control+theory)
理论概说:赫胥黎(Hirschi, 1969)的社会控制理论可说是受艾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 的迷乱理论(Anomie theory)、雷克利斯(Reckless)的抑制理论(containment
theory)及玛札与西克斯(Matza & Sykes)的中立化技术(Techniques of neutralization
and drift)所影响。赫胥黎认为犯罪是人类的本能,我们所要回答的不是“造成犯罪的原
因”,而是“什么因素使人不会犯罪”。他承袭涂尔干的观点,认为当人们不再受社会法
律的控制与传统环境的教化时,便会倾向于犯罪。因此,赫胥黎提出影响个人顺从社会的
四个社会键(social bonding)包括:依附(attachment)、参与(involvement)、抱负
(commitment)、信念(belief),也因此他的社会控制理论又被称为社会键理论。
壹、社会控制理论的四要素
一、依附(attachment)
依附是指个体与他人间有亲密的情感联结,并且尊敬及认同他们,因此当个体愈依附某一
对象或团体,愈会在意他人或团体的期待与要求,故不敢从事非法行为;反之,当个体对
重要他人的主张与意见愈不敏感、愈不在乎时,他就愈少受到他人的规范所约束,愈容易
产生违规行为。赫胥黎认为青少年主要依附对象为父母、学校以及同侪团体。
(一)依附于父母:赫胥黎指出若个体与父母彼此间的连结强,则从事偏差行为的可能性将
减少,反之,则愈多。在此所指称之连结,是指个体与父母的心理和情感的依附,例如,
青少年是否在乎父母的意见、是否会与父母谈心、与父母相处是否愉快、是否会与父母交
换意见,而非一味地接受父母的命令等都是较属于心理及情感方面的。赫胥黎强调,一个
人不去犯罪,并非父母约束其行动,而是当他试图去从事犯罪行为时会考虑到父母的反应
。总而言之,当家庭相处愈融洽、父母对子女提供更多的关爱,亲子间建立更多强而有力
的感情键时,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就可能不会发生。
(二)依附于学校:青少年正值人生的求学阶段,学校占去其一天中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因
此学校活动、同侪、教师、环境等自然而然成为青少年生活重心的一部分。赫胥黎认为青
少年依附学校的程度取决于他在学校的表现和个人与老师及学校间的情感连结。当青少年
学业表现不佳,不符合学校期望时,就容易产生偏差行为。反之,若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课
业问题,加上重视老师对他的看法,自然不会冒险从事偏差行为。换句话说,青少年是否
在乎老师对他的看法、是否能按时完成课业、是否觉得得到好成绩是重要的,都是检验其
依附学校的程度,学校连着家庭和社会,可说是青少年达成社会化的一个中途机构,因此
学校应发挥其教育功能,吸引学生对学校的依附,以降低偏差行为的发生。
(三)依附同侪团体: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历程,青少年阶段的依附与认同对象,会逐渐由
父母转向与其相仿的同侪团体,因此学校中的友伴在此时期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同侪
团体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足以破坏父母、学校所建立的良好依附关系。赫胥黎认为,青少
年依附同侪对偏差行为有压抑效应,而青少年对同侪的依附程度,主要取决于个人与朋友
的情感认同以及尊重朋友的意见。然而,许多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受到不良友伴怂恿下发
生的,故赫胥黎也修正了他的论点,同意接触偏差行为的同侪会促使偏差行为的产生,亦
即青少年若愈依附行为良好的友伴则不致发生偏差行为;反之,则易从事非法行为。
二、参与(involvement)
参与是指一个人投入传统活动的精力与时间。一个青少年若将其所有的时间投入学校课业
、运动、正当的休闲活动、参与家务、参与学校课外活动等,不但其精力有所发挥,也不
会有多余的心思及时间消耗在不法的活动中,而产生抑制犯罪的功能。
三、抱负(commitment)
抱负是指个人投资或努力于自己所设立的目标。一个人是否从事偏差行为,取决于行动者
本身对于从事偏差行为活动所带来的风险所做的评估。当青少年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追求
传统的目标时,当他有从事偏差行为的意图时,则必须考虑到这种行为可能对他带来惨痛
的代价。因此,一个青少年若对传统的活动有较长远的抱负或期待时,其从事偏差行为的
可能性便大大地降低。
四、信念(belief)
信念是指个人赞同并尊重社会的传统机制,如学校、家庭、宗教所设立的一般传统价值和
规则,此概念涉及个人对所属团体的信仰、忠诚和信任,特别是合于道德且应该遵行的一
般法律和社会秩序。当一个人愈不尊重法律或愈不信任团体的规范,其犯罪的发生率就会
增加。
贰、实征研究的结果
社会阶级和物质能力与偏差行为是低相关;而父母依附、学校依附和偏差行为有较强的负
相关;相对而言,参与学校活动、信念则和偏差行为有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参、对研究者的启示
赫胥黎的社会控制理论服膺涂尔干的观点,重视心灵层次非直接的控制,从“什么因素使
人不会犯罪”切入,提供了另一角度思考偏差行为,亦即当人们的社会键非常牢固时,人
们原始的、自我的欲望及冲动将受到控制。由于社会联结是从小就开始,尤其是小学、中
学甚至高中,都与家庭、学校、同侪离不开关系,因此其理论非常适合用于解释青少年的
偏差行为。而其依附观点主要强调,依附是对依附对象表示顺从以达成情感上的联系,其
中牵涉个体对依附对象价值观的认同、个体愿意投入维系与依附对象的关系,并达成依附
对象对其之期待,加上上述实证研究结果指出,依附父母与依附学校是较强的预测变项。
因此,我们可说,参与、抱负、信念皆围绕依附而生。青少年会参与传统活动或因对自身
将来目标的努力以及对团体规范的顺从都与重要他人之期待、情感交流有关。也就是依附
父母及学校、同侪,个体便会参与传统活动,产生抱负及建立传统的价值信念。在依附的
对象及团体中,赫胥黎强调青少年依附父母、学校、同侪的重要性,他认为青少年愈依附
前述三者,则愈在乎他们的看法,就愈不敢从事偏差行为。
当然他的论点还是有很多可以被批判的地方
但我觉得建立连结和依附的部分很重要
很多人说自己也和他的环境一样可是也努力生活到这里了
可是父母离异、没有继续上学、没有朋友、没有女友
至少你还会上ptt、还可以发文大家还会安慰你
当然也有以上都没有可是仍然很辛苦地活着的
也有完全不是这些原因可是他还是成为罪犯的
这也是为什么废除死刑的人一直很难说服支持死刑的人
因为活得再辛苦都没有办法成为杀人的理由
可是就像我前面所说的这篇没有要讨论已经犯罪的人
要讨论的是预防接下来的事情发生
为人父母、为人师表、为人同侪,社会就是大家都在里面占据着一点点的位置
最能够做的就是友善一点点吧
然后支持在第一线的社会福利机构所做的那些措施和照护
比如到街头发送食物的石头汤计画
比如各地的弱势家庭课后陪读
因为他们正在代替没有给别人依附的失能的人建立依附
打得有点多
希望社会更好、更安全
作者: jasoneals (爵森)   2016-04-27 09:59:00
我觉得预防犯罪跟执行死刑没有关系耶,为什么很多支持废死的人都把预防当成辩论重点?
作者: loki88888 (洛洛路)   2016-04-27 10:00:00
因为当你被判死刑的当下你就没有教化的必要了
作者: yp60802 (歪P)   2016-04-27 10:00:00
作者: mikejan (blythe)   2016-04-27 10:01:00
因为废死的厨师,最会做的一道菜叫撒尿牛丸
作者: zxnstu (江)   2016-04-27 10:03:00
犯下要被处死的罪刑当然没有教化的必要,要教化的是还没犯罪的人
作者: a00199bcd (落葉~小楓~*)   2016-04-27 10:03:00
只要有绝对的排除,人类危机感就不够重,废四是逼你面对问题的方式
作者: YMSH205 (^^)   2016-04-27 10:05:00
死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犯嫌不再犯罪 Orz预防犯罪的发生,只能靠家庭 教育与社会把预防犯罪的最为死刑存废的标的本身的命题就有讨论空间
作者: zxnstu (江)   2016-04-27 10:21:00
我才想请问有教化的可能的依据是?为什么可以擅自判定犯下罪大恶极之事的人还有教化的可能?以能否教化来衡量该不该判断死刑根本不对题吧
作者: loki88888 (洛洛路)   2016-04-27 10:24:00
如果你是政府,当你面对到一个将死之人时会愿意花多少心力教化他?还是会因为他不久便会离开而摆着让时间处理?
作者: BerITh (恋爱修理亮)   2016-04-27 10:26:00
其实这可以好好讨论
作者: hardyguu (hardyguu)   2016-04-27 10:46:00
我认为这理论是对的 但要100%执行并预防是不可能的 因为小团体 分化 也是人性并且要用此方法教化 对于因为厌恶社会他人而犯下重罪的人是极为困难的 你要花多少资源? 这还有机会成本的问题 同样的资源投资在其他地方还比较好
作者: OMGLAGGER (趴pu了)   2016-04-27 10:59:00
废死的人 只在乎可以教化 但是受害者的家属及社会难道不用公平正义公权力不能执行社会公平正义 那法律也不是订来保护弱势了 那国家还有什么意义
作者: tingmeow (雪炉喵)   2016-04-27 11:04:00
有的人一直活着 对受害者来说也是一种痛苦你懂吗
作者: zxnstu (江)   2016-04-27 11:53:00
恩,了解,不过我现在思绪有点乱,我再想一下怎么表达我意思是,犯下重罪之人首当要务是接受制裁,而不是还要去考虑有没有教化可能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说到底,教育这种事本来就是防患于未然,而不是让一堆废物忏悔用的所以废死提出以教化可能来阻挡死刑根本不对,抚慰受害者加上明确告知犯罪后会有应得的惩罚,这对那些未犯下罪恶的人来说才有教化的用意为何一个人犯下重罪后还要去思考他有没有教化的可能?犯罪就是犯罪,处死再去思考并解决其中的原因并无不妥并没有说,你处死了一个犯人,而问题就永远都得不到解决吧
作者: mikejan (blythe)   2016-04-27 14:05:00
保护被害者跟补足社会漏洞 不是靠死刑也不是靠废死干嘛都要把过错 全推到死刑上? 明明是另外的议题刑罚是否合乎其刑也是公平正义的展现 并无不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