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情] 我这样算歧视吗?

楼主: kotomi (华年。)   2014-07-07 00:48:07
※ 引述《chu1234 (chu)》之铭言:
: 今天在fb看到一则朋友分享的新闻
: 一对同性成家的两个爸爸,在代理孕母生下baby后,拥抱着baby感动落泪
: 我说不清心里的想法
: 其实我非常赞成同性婚姻,也认为只要相爱,没有性别之分
: 但却对同性婚姻领养孩子抱持着保留的心态
: 但最主要是小孩从哪里来的问题
: 一则是,我认为从原本无父母的育幼院领养是好的,这些孩子缺乏一个家,缺乏家人的爱
: ,缺乏一路陪伴成长的父母亲角色,而无法生育孩子的同性家庭,可以提供这样的环境
: 我觉得爱与性别无关,但对这些缺乏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 但是这样请代理孕母孕育出下一代的同性伴侣,我却无法同样支持。
: 我好像有点对同性伴侣太苛求
: 想想,其实同性伴侣无法生育,和一般无法生育的异性夫妻其实也一样,一样会想要拥有
: "自己的"孩子
: 可是我却有同性伴侣是自己愿意选择无法生育的相爱对象,用代理孕母的方式生下孩子,
: 等于是强迫这孩子接受与他人不同的家庭的想法。
: 虽然我理性知道,爱是一样的。
: 我很不喜欢自己有那样的想法,却无法摆脱
: 因为我的家人有出柜的同性恋者
: 我很希望他们能幸福,很希望总有一天,同性恋者出柜是一种平凡的事,不再被侧目
: 可是我还是有这种想法,有点觉得是否在潜在的心理,我还是有歧视呢?
: 唉!复杂。
相较于其他板友聚焦在多元成家议题
我比较想跟你谈谈,岐视。
我想先说我的故事,多年以来我一直为我一个偏见所苦,
那就是我对于原住民的偏见。
发现的契机是在多年前我去走司马库斯神木林的时候,
前一天晚上我和母亲及亲戚们住在镇西堡的民宿。
镇西堡是一个原乡,民宿当然也是原住民朋友开的,
四处都充满了原住民特有的文化,
我们下午就到了,于是就在晚饭前四处走走,
但是我发现我始终用一种看着蛮夷文化的眼光在看这个地方。
墙上挂著的兽骨及猎枪,让我觉得很野蛮又粗鲁。
在教堂旁运动场上玩耍的青少年们,
让我悲叹他们生在原乡、只能接受低人一等的教育及物质环境。
有位原住民朋友指著远方绵延的山头,
对我跟表哥说他曾经登过大霸尖山及小霸尖山的事时,
我和表哥却对他一句“登过大霸尖山的小朋友”而低头吃笑。
甚至在看到墙上贴著“我是原住民、我不喝酒、我不闹事”的标语,
我就对我母亲笑道:“看吧,原住民就是爱喝酒闹事,才要贴这个东西。”
当下说出时都是不自觉的,直到回想时才觉得羞愧,
我羞愧于自己竟然是用这种高人一等的眼光在看这些原住民朋友,
明明理性上知道人生而平等,我和这些人本质上没有不同,
但是却又隐隐觉得我跟这些原住民是不一样的。
不过这种羞惭并没有对我的生活造成涟漪,
因为我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接触到原住民的机会,
久而久之便淡忘这件事,
直到这一两年我开始登山活动后,才又浮现这个问题。
在台湾的高山上,有很多原住民朋友担任向导及山青,
他们多半很热情好客,就算是不同团体,但他们都不吝分享饭菜,
喜欢一起谈天说笑,甚至在危险的地带照看着其他团体中有需要帮助的人。
我很想跟这群热情的原住民朋友交往,
但除了先前高人一等的偏见外,我更浮现了恐惧,
使我不能放开心胸和他们交朋友。
我为此苦恼著,为了消弭心中的偏见,
我开始看社会心理学的书,想要了解偏见为什么会形成。
然后我认识到内外群体这个词,
社会上的不平等、权威性人格及刻板印象等文化,
都会形成一种内隐偏见,隐隐影响文化中个体的行为。
以我来说,我生长于汉人社会当中,我对汉人群体具有共同特征及归属感,
于是对原住民这个外群体产生偏差的感觉。
加上小时候社会大众仍把原住民称作山地人这个具有偏见的词,
自然而然接受这个概念,而形成偏见。
而我的恐惧大概是来自国中时被原住民女生性骚扰的事,
让我有原住民有粗暴、会侵犯别人的印象。
当然这种半路出家的分析还不够XD
还好我在科学人杂志上看了一篇文章,
上面写着:
“还好我们的脑子不会永远陷入偏见。
强大的文化讯息把我们往一个方向推,
但自我的觉察、紧密的关系及经验能再把我们拉回来。”
所以我开始试着去了解原住民,
我看了MIT台湾志中央山脉大纵走,
里面很多原住民朋友帮忙节目完成为期三个月的高山摄影,
他们乐观、搞笑却又万能,让艰难的行程能够顺利完成。
在我登山之路途上,我试着看不同的原民朋友们聊天,
了解他们的生活、文化。
也看了一些原住民历史的书,走了几个原乡。
直到现在,虽不能说完全放下内心的葛藤,
但至少对原住民朋友抱持尊重的态度,
可以用平常心去跟他们聊天、看待他们的文化。
(有时候甚至是崇拜,我也想轻轻松松就背三十公斤然后在山林中飞奔啊!)
回到你的情形,
你感觉到你无法接受同性借由代理孕母生育这件事,
也许是我们的社会及文化使你形成一种偏见。
我们的社会,推崇异性恋婚姻、不认同同性恋婚姻。
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生育是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精卵结合而成,
而这个是万物衍生的定理,违背这个均是不自然的。
我们的文化,说一个家庭有一父一母才是健全,才能提供子女良好的环境
缺乏任何一方的家庭所生养出的子女会有问题。
所以你也许是因为以上种种原因而产生偏见,
也许不是,这我不得而知。
但是我相信你自己有觉察到内心这种怪异,
这从你文章中的矛盾可以看得出来,
你希望同志可以领养无父无母的小孩,提供他们一个陪伴的环境
毕竟“爱与性别无关”,
但又觉得同志借代理孕母生子,是“强迫这孩子接受与他人不同的家庭的想法”
既希望孤儿们能在同志家庭下成长,却又觉得同志家庭是与他人不同的,
这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事,
既然同性恋家庭与异性恋家庭可以给予孤儿们的陪伴是相同的,
那么为什么同性生育的小孩就和异性生育的小孩就是不同的?
他们唯一的不同,就是只有承受双亲一方的基因而已,
但像某些女同志,用自己的卵子受精后植入对方子宫由对方生育,
有些男同志,其实一方原本是生理女性,在变性前冷冻自己的卵子,
后来把自己的卵子和另一半的精子结合,由代理孕母生下,
甚或以后科技有可能进步到,用干细胞就可以培育出精子或卵子,
届时同志们就可以用自己的精卵生育小孩,
这些情形下同性生育的小孩和异性生育的小孩,生理上不同的界线已变得模糊,
只差在是不是用人工生殖、是不是由双亲的身体生出来罢了。
更不用说教养问题,
就像现在对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教养上的偏见已渐趋消弭一样,
很多研究指出,同性家庭和异性家庭也一样健全完整,
就像你说的,爱是不分性别的,
没有爱的话,不管是异性恋家庭、同性恋家庭、隔代教养家庭、新住民家庭都一样悲惨。
我没有批判你的意思,只是指出你自己有觉察到这隐然的心理活动。
也许你可以试着和你已出柜的家人聊聊有关同性生育的话题,
多去接触相关资讯,甚至参与相关活动,
我想这有助于厘清你内心的疑问,也可以多了解同性生育是怎么一回事,
为什么同志们会有想要同性生育的想法。
就算最后仍无法完全放下你心中潜在的想法,至少可以获得新的观点。
就像科学人杂志文章中的Mahazarin Banaji教授一样,
她以不同于社会刻板印象的黑人知识份子与女性运动员的影像做为萤幕保护程式,
来和自己的内隐偏见搏斗,
而若你能做些事,就可能造成改变。
与原po共勉之。^^
作者: lily5836   2014-07-07 00:53:00
感动推
作者: keiiy49 (失控貓)   2014-07-07 00:55:00
很认真的回文
作者: a8112210 (脑袋空空)   2014-07-07 00:57:00
推这篇 人或多或少都带有歧视的眼光能虚心接受并学习尊重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chiehyi (好久不见)   2014-07-07 01:15:00
推。能检视自己的歧视与勇于面对是很棒的!原po也是喔!
作者: ylh930   2014-07-07 01:31:00
作者: ccc134456 (琮)   2014-07-07 01:33:00
作者: MusicShow (music)   2014-07-07 01:52:00
推这篇!!!!
作者: jeanne3624 (章鱼猫)   2014-07-07 02:11:00
推。
作者: monologue (我祝福您幸福健康。)   2014-07-07 02:31:00
推有自觉
作者: Lachelt (给小狗一块饼干)   2014-07-07 03:34:00
推自觉+努力求导!
作者: bahnhof (火车站)   2014-07-07 04:20:00
作者: hibiscuspink (Satomi)   2014-07-07 06:59:00
我觉得你好棒!!!!!这真的很不容易需要很大的勇气QQ 我天生各种政治正确完全不感觉歧视外劳、原住民、同性恋双性恋任何性别唯独对男大女小的异性恋组合感到讨厌QQ 光想到我要怎么克服自己对他们的歧视我就头皮发麻QQ
作者: mirayon (兰屿)   2014-07-07 10:13:00
原住民真的很可爱很好笑啊!!!欢迎更认识我们:D
作者: Keyblade (安安你好)   2014-07-07 11:15:00
原住民小朋友很可爱XD以前遇过一个,他的价值观让我重新思考对大自然的看法
作者: g192124 (Sky)   2014-07-07 13:35:00
感动推!!
作者: bonnie8 (艾特是我)   2014-07-07 14:23:00
推虚心接受+互相尊重。
作者: viviya (^_^)   2014-07-07 20:42:00
不好意思 关于许多同性家庭教育的研究 是否才该提些出来?
作者: haude501 (。_。)   2014-07-07 22:20:00
http://ppt.cc/t0Hd 去年美国许多学术团体(包括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医学会和美国儿科学会)联名提交给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意见书,有提到目前研究都没证据显示同志不适合成为抚养者,也没有证据显示孩子的教养跟抚养者性向有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