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回应一下。
※ 引述《Eijidate (烫1锅蛋你会想汽水)》之铭言:
: 如题,最近很迷拿破仑的传记,与查阅拿破仑的战史,
: 发现西方有段时间的战争,就是两军直挺挺的拿着火枪,
: 听着鼓手的节奏,边前进边发射边填弹,完全不防守
: 前排中弹倒下,后排就踩着前排的尸体继续前进,
: 被我们后代戏称"排队枪毙"阵形,又称“线列战术”。
其实到拿破仑战争的时候,西欧的散兵战术已经相当兴盛了,大革命后的法军标准战术是
先用散兵和大炮兵连进行扫射,然后用密集步兵纵队进行突破,最后转成横队扫荡。
另外,这和日本战国的时代和战术相差甚远。
: 但是仔细查阅相关资料会发现,
: 这种战术会流行是有它的时代背景,
: 主要是:
: 1.当时的火枪过了100公尺外就很难精确的命中目标,
: 火枪兵要确实的走到敌人附近再齐射,效果最好
: 实际上弓箭在200公尺内的命中率,都比枪好~
弓箭最大的弱点是训练程度、消耗体力以及箭矢成本;另外弓箭在远程的效能比铁炮强,
在近距离的贯穿能量方面却逊于铁炮,是以用途迥异。
: 2.当时的枪枝虽有进步,但仍是由枪管填弹,
: 所以躺着趴着都不如站着,能够更快速地填弹
: 3.当时的枪有上刺刀,接近后双方一轮排射,
: 之后会变成刺刀的肉搏战,
: 所以没人愿意趴着匍匐前进,因为很难爬起来
: 就算没被枪射到,也会被刺刀屠宰
匍匐前进的困难与你前面提到的前膛枪装填有关,匍匐在地面上是无法装填弹药的,这个
问题直到1860年代后膛枪兴起才解决。另外,站姿之外也很流行跪射。
: 问题是
: 1.拿破仑那时,大约是中国的清朝,
: 科技远胜还在明朝时的日本战国,
: 当时的枪是燧发枪,甚至还有大砲
: 连那时的枪都要近距离才能射到敌人
: 战国时的火绳枪应该更差吧?
根据近代欧美的历次测试,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精准度并没有明显差距。
你要知道,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定义在于枪机,但是火药、枪管、子弹都没有差别,燧发枪
的优势在于射击速度,精准度是没有明显改善的(因为枪机之外完全相同)。
: 2.西方步兵顶着被枪毙和被大砲轰碎的风险
: 仍敢直接排成一横列前进,
: 战国时的日本足轻,拿着竹束挡子弹,
: 慢慢往前走,难道接近不了?
: 就算是面对织田家的三段射击,
: 应该只要最前列拿好竹束,
: 后面就不会受到很大损伤才对~
: 这么原始的火枪,
: 为什么当时的大名或名将没办法拿出针对性的战法?
因为火绳枪的威力本就在近距离的拒止效能,拿竹束步步逼近是完全错误的策略。
用冷兵器抗衡枪炮的策略历史上就很多,但是几乎都是透过计算火力间隙与距离,来达成
突击的目标,非常需要爆发性的机动力。手持竹束是自废速度,并且也无法在五十公尺内
有效防护枪弹(铁炮在五十公尺内可贯穿大部分铠甲,竹束就不用提了)。
: 3.所以这种超越日本大约200年的线列战法,
: 如果在战国时代使用,是否无敌?
: (训练有素的火枪兵边开枪边填弹边往前走)
: 因为躲在栅栏后的射击毕竟是守势,
: 感觉火枪兵整齐密集的走到敌人前面再开枪,
: 对手应该很容易总崩~
: 请问日本战国时有人用过这种打法吗?
西欧的火绳枪标准战术是所谓的pike and shot,以手持长矛的重装步兵和火绳枪兵配合
,这是因为火绳枪的射击速度太慢,而且刺刀还没有发明。也因为火绳枪的装填速度太慢
,才会有所谓的三段射击,也就是利用不同行列的替换来维持火力。
说得更仔细一点,西欧的火绳枪阵型通常有六排以上,这和燧发枪年代只凭二至四排就构
成战斗线列完全不是同个类别。火绳枪年代也不是没有成功的三列阵型,但是瑞典和苏格
兰人都是放两轮枪就冲上去肉搏了,并不是靠绵密的子弹取胜。
要在火绳枪年代靠纵深很薄的线列致胜,就需要更旺盛的炮火来弥补火力的不足,而日本
战国时期却是相当缺乏火炮,是以线列战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